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地方党史资源赋能属地高校育人的价值与路径

地方党史资源赋能属地高校育人的价值与路径

来源:党史学习 时间:2024-04-07 11:32:01 推荐访问: 党史 党史2022 党史2022年1月12日

李祖祥

(温州大学党委组织部,浙江温州 32503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注入与育人体系的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作为教科书的宝贵作用,并于2021 年2 月20 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参见: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地方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全国性党史相融相通,而且也是“家门口”的特色文化资源,所以将其与高校育人体系相互融合,打造联动发展范式,有利于高校办学特色培育与质效提升,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思路优化与格局拓展,更有利于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当前,学界已经围绕党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这一课题开展较为扎实的研究,但聚焦地方党史资源的探研尚有较大空间,以温州党史资源为专门视域的论作迄今未见。

(一)地方党史资源的类型

党史资源指的是“在党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物质载体,不仅包括了重要的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遗址遗迹、纪念物等,还涵盖了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3]参见:王海,耿成华.整合安徽党史文化资源与实现文化强省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65。。地方党史资源反映的是特定区域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在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历史[4]参见:卢观铤.地方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62-64。。就载体而言,地方党史资源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旧址遗迹类资源,主要指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活动旧址以及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包括建筑、遗留物等,此类资源是历史活动的有形证据和承载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主要特点是真实性;
二是名人故居、纪念场馆类资源,主要指为了纪念战争时期或和平年代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个人或群体所改造的故居和所建造的综合性场馆、其他标志性建筑物,包括故居、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所收藏的物品,以及与所纪念人物有关、能印证重要事迹的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相比于较为枯燥的史料或档案,此类资源具有更强的可感知性,空间构建及事实材料将所纪念人物呈现得更为完整和立体;
三是文艺类资源,主要指为记录或传承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而创编的艺术化、文学化作品,包括舞蹈、舞台剧、情景剧、小说等,也可以统称为党史文艺作品,此类资源经后人再创作再宣传,成了当代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食粮,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育资源;
四是文献类资源,主要指有关党史的各类图书杂志资料产品,此类资源是党史资源中更优化、更系统、更成熟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进行研究交流、获取信息、传授知识的重要形式。

温州是浙南最早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温州独立支部”(以下简称“温独支”)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先行区与试验田、“温州模式”开创地,党史资源非常丰富。在旧址遗迹类资源方面,温州有西坑交通站旧址、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砻糠桥惨案”遗址、洞头“七·七”保卫战遗址等。在名人故居、纪念场馆类资源方面,温州有林环岛烈士故居、林秉权故居、金石真烈士故居、陈梅豪旧居、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岭上湾革命纪念公园、陶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翠薇山烈士陵园以及红十三军战士用过的武器、浙南特委留下的学习资料等。在文艺类资源方面,温州有党组织用于宣传的报刊、标语、歌谣等,如《泰顺县革命文化史料汇编》等就辑录很多红色歌谣,其中《红军来了喜泪流》《火烧山头遍地红》《忙给红军做衣裳》《送郎当红军》《行军歌》等均生动再现了党的优秀儿女浴血奋战的感人历史。在文献类资源方面,温州有《浙南革命历史文献汇编》《华东战时交通通信史料汇编》《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等原始文献汇编,《铁军岁月——在温新四军老战士访谈录》《温州改革开放口述史录》《坚持浙南十四年》等口述史料,《李铁锋纪念文集》《郑海啸纪念文集》等先辈纪念文集,《浙南百名英烈传》等英烈楷模传记,《温州史志》《东南烽火》等党史期刊。

(二)地方党史资源的特点

第一,地方党史资源具有历史性。地方党史资源反映了我们党在各地的奋斗历史,用好党史资源有益于我们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时,要启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历史性是党史资源的重要属性。这一客观属性要求我们在运用党史资源过程中,既要突出党史宣传、讲好党的历史,又要强调尊重历史规律,坚持正确的党史观,认真考证党史资料,以全面、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宣传党的历史。

第二,地方党史资源具有唯一性。地方党史资源都是历史的产物,主要形成于革命时期,是革命年代的产物,深深打上了革命的烙印,其所蕴含的特定文化信息离不开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积淀,这个过程是不可复制的,每一处革命旧址、遗迹,都是城市的精神地标。

第三,地方党史资源具有多样性。从前述温州党史资源的分类中不难看出,温州党史资源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上都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仅从传播角度看,温州党史资源既有文字、场馆等静态形式,亦有文艺作品、舞台影视等动态形式。比如,2021 年,温州以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为视角,录制了100 集音频微党课《浙南革命英雄故事汇》,用儿童化的语言对英雄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形成“故事+音频+漫画”的多维党史学习教育形式[5]参见:音频党课《浙南革命英雄故事汇》上线[EB/OL].[2023-03-01].http://wzszw.wenzhou.gov.cn/art/2021/6/11/art_1258561_58875581.html。。

第四,地方党史资源具有先进性。我们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党的历史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温州党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承载着无数先烈至死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情感,反映了温州区域特定时代思想理论发展方向。

第五,地方党史资源具有大众性。党史资源,不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性文化,也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大众文化。人们参与党史文化活动,如看红色影视、唱红色歌曲、读革命历史小说、听革命故事,到革命博物馆、革命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红色主题旅游等,既是一种学习和寻访(了解革命历史知识,体验革命者的生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满足自身对积极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的需求)。

地方党史资源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为挖掘和用好党史资源提供深厚根基。在温州,广大党员关心国家命运、心系桑梓发展、殒身不恤、蹈死不顾的爱国爱乡情怀,深入工农群众、轰轰烈烈干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的勇气,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守正创新的变革意识,携手共进的协作观念,开放包容的大气格局等,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续传承,在融入属地高校育人体系进而发挥育人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地方党史资源有助于强化育人导向

地方高校肩负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时代优秀学子的重任。自信心是区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神财富与无形力量。地方党史资源是身边的素材、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和事,更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区域自豪感。温州以商闻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赓续绵亘的历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温州党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温州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使其不论将来留温创业,还是他乡建功,都会关心关注温州发展,对愿景满怀信心。例如,1955 年,温州227 名青年放弃安逸生活,响应党组织号召,不畏环境恶劣,开发尚一片荒凉的大陈岛;
4 年奋战后,大陈岛已有居民1 934 人,开垦荒地711 亩,小学、卫生所、文化站、银行、渔业加工厂等一应俱全[6]参见: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温州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398-399。。运用此类党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可使青年学生牢记创业艰难,了解区域发展亮点,深刻认识温州达到当前发展水平之不易,感悟温州人吃苦耐劳、锐意进取、敢于斗争等精神特质。

高校加强对地方党史资源的研究、使用,对学生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层面理解区域发展、区域定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大有裨益。例如,推进学生深入学习温州党史、改革发展史和创新创业史,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逻辑,把握引领发展的动力源头所在,有助于学生树立全面、科学、准确的认识价值观,更加坚定、自信地将党的坚强领导归结为温州改革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首要因素:温州的发展得益于温州历届党委、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正确执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李培南、刘锡荣、卢声亮等历届温州市领导带领全市上下齐心奋斗,准确判断温州区域发展现实条件和瓶颈短板,充分挖掘区域民营经济优势,指明创新发展方向,着力在体制机制构建上激发内生活力,逐步探索形成温州独特的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加强地方党史资源融入教育,对凝心聚力、强化共识、共谋发展的营商环境、人才环境、育人环境的形成均有价值,尤其是在青年学生拔节孕穗的成长期强化“家国本一体”的情怀,对提高学生建功新时代、续写创新史的使命感特别有意义。

(二)地方党史资源有助于拓展育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7]参见: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4-19。丰富的地方党史资源能够滋养属地高校育人工作。将地方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帮助大学生结合区域变迁,切身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激发其爱党爱国情怀,强化其肩负民族复兴、地方振兴的使命担当。将地方党史资源融入属地高校的通识教育,特别是融入通识课程设置与开发中,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地方党史发展脉络,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义深远。根据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基于青年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积极推动地方党史资源融入第二课堂,甚至是第三课堂、第四课堂,构建主题更加鲜明、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的课外教育新载体、新形式,有益于持续涵养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更是解决信息时代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问题的重要路径和抓手。

比如,充分利用温州党史资源的时空性,推动学生走进基地场馆进行学习感悟,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实践的物理空间;
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作用,积极运用党史资源及其特色元素,开展红色影视剧创编、红歌传唱、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精神研究、红色网络作品创作等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可以极大丰富现有校园文化活动类型,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提供平台;
充分利用党史资源的学科属性,鼓励高校教师围绕党史资源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项目申报、校本课程开发等,有助于拓展教师教科研空间。

(三)地方党史资源有助于凝聚育人合力

高校育人提质增效,离不开学校、社会共促共育范式的打造,需打破育人阵地局限于学校的狭隘视域。地方党史资源可以作为学校与其他教育力量的衔接点和润滑剂。党史研究部门与地方史志工作者侧重从专业探研角度打开尘封记忆,剖析演变机理;
组织部门在党员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方面离不开对党史的重温;
宣传部门开展文化宣讲、图片展、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等,也需要党史资源的融入;
统战部门需要挖掘乡贤文化,包括党史上的革命英烈、先进榜样,助力当前发展力量的凝聚;
为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强化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意识,团委与青年工作系统也需要从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

党史资源的这个衔接点可以打破部门壁垒与行业藩篱,将部门彼此优势有机整合,构建多角度、一体化的育人助推机制。作为育人主体,高校应强化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功能,特别是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校地合作模式创新。温州地区高校则可以与温州市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在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浙南革命史料挖掘、党校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挖掘好、传播好、利用好温州红色教育资源,也可以共建党史宣讲基地,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优秀宣讲员为大学生作党史专题培训、专题讲座、主题分享等普及性教育,另一方面组建大学生党史宣讲团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最终形成双向互动、多方协同的立体式育人机制。比如,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曾与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实习基地,通过安排研究生参与温州党史编研、地方志编修等方式,训练研究生在史料整理、史料辨析、逻辑构建、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党史资源+思政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思政课堂是价值引领、思想领航的主阵地、主渠道,将地方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是推动高校思政教材、教师、教法改革的有效抓手。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将历史事件、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等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关联地方红色资源,用好身边的党史故事、党史素材、党史元素,助力思政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历史过程。比如,以红十三军征战史实和珍贵文物背后故事为题材,以弘扬红十三军“铁军精神”为主旨,形成以“弘扬铁军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系列党史教学专题,增加课程实施的情景性和代入感,引领大学生在红色洗礼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还可以探索开设地方党史选修类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拓展教学手段。高校可以整合地方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与史志部门建立共建共享关系,邀请地方党史专家、革命老兵等进校园、进课堂;
可以依托思政教材内容,以地方党史上关键事件为着力点,利用情景剧体验、亲历VR 虚拟仿真历史场景、在线直播党史问答知识竞赛等教学模式将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8]参见:杜会丽,王安平.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机理分析与路径选择[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3):70-75。;
可以运用思政课程的信息要素和信息平台基础,定期推送地方党史文化知识点、党史故事、重要纪念活动信息等,实现线上教学平台、线下课堂教学混合式协同育人机制,让党史学习“活”起来。

第三,助力课程思政。传统的专业课堂上,理论逻辑、知识体系、概念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枯燥,推进课程思政特别是将党史资源穿插与渗透其中,则为课堂注入了温度和力度。将地方党史资源与专业课结合起来,不仅让专业课堂富有思想内涵,而且赋予专业课程思政更多地方特色、更大发挥空间。比如,旅游专业开设“红色导游”等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红色儿童剧”等思政实践;
偏重科研实践的理工科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党史素材,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探究学习等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们艰苦奋斗和努力钻研的精神,攻坚克难,成就一番事业[9]参见:解伟,吕晓晓.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6。。

(二)“党史资源+实践育人”,拓展课外育人空间渠道

实践育人是优化高校育人路径、创新育人方法、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党史资源有形无形地分布在大学生实践场所和学习空间的各个维度,在实践育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第一,上好“纪念馆里的实践课”。“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0]参见: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1)。作为浙南革命的中心城市,温州有许多重要党史人物、著名烈士的故居,有重要党政机关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旧址等革命旧址遗迹(280 余处,其中63 处已被纳入文保单位),有革命纪念馆(36 座),有纪念碑亭(83 个)。一处革命圣地,就是一座红色基因库;
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与生命力,都是大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属地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红色空间,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策划组织主题教育活动,走进革命场馆、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专题学习、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大学生参与感,汲取奋进力量。

第二,办好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潜移默化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人格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日趋多元化、逐渐倾向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校园红色主旋律文化活动体系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变得尤为重要,也十分迫切。地方红色资源具有的区域优势,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校园红色文化的策划和组织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重要思路。高校可举办地方党史知识竞赛、“身边的党史”主题演讲赛、“红歌里的党史”大合唱比赛等,让大学生在参与策划、参与组织中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状态,增强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三,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高校可结合专业优势和特色,围绕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红七月·服务月”志愿服务活动、“寻访红色历史足迹”大学生党性体验营等,引导青年学子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还可利用寒暑期,结合实践教学安排,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到党史研究部门、史志学会等进行实践实习,通过参编党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提升专业素养,接受思想教育。

(三)“党史资源+学生党建”,提高骨干党性教育实效

学生骨干是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为主要构成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四自”育人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积极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加强学生骨干培训与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使命和应有之义。

第一,融入党性教育体系。高校要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对象培训班、学生党员培训班等班次课程的规划与设计,把党史学习作为基本选项,地方党史资源作为重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以集中培训学习方式,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第二,融入日常组织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校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11]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堡垒作用,常态化地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范围,坚持理论学习与党性锤炼相统一:在理论学习规划上,注重地方党史资源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建立年度学习计划;
在实践服务环节,注重用好地方党史资源阵地和空间,发挥就地就近优势,确保党性实践、党性体验更接地气。

第三,融入智慧党建创新。“智慧党建”是信息化、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的一种新理念。它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党员教育、组织活动、党务管理、党群服务等领域智能化、互联化的党建工作系统[12]参见:黄娟,米华全,陆川.智慧党建: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以“智慧红云”党建系统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84-87。。“智慧党建”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插上了迭代升级的翅膀,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感知设备和传感设备的开发与运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环境营造,对今天无法到达的场地和过往的党史历程进行仿真,实现党史故事、事件以及历史场景的仿真还原,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更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达成虚拟与现实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党史学习更具魅力。

(四)“党史资源+生涯教育”,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生涯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培养新时代优秀学子的核心目标,注重引导学生端正人生价值取向是生涯教育的基本要务。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征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舍生忘死的革命烈士、顽强拼搏的时代英雄、敬业奉献的先进模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对标对表的重要对象,是生涯教育的鲜活素材。

第一,对话历史人物重塑目标价值。地方党史上的先进榜样,就是生动的教育素材。例如,在读书期间,林环岛烈士撰文《论怎样做人》,写道:“现在的人,仅知其有小我,而不知有大我;
大我是大全体社会、国家;
小我是全体社会国家局部的一部。”[13]参见:林环岛.论怎样做人[G]// 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洞头县委党史研究室.林环岛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0。此类素材可教育学生从人民需求、社会大局角度出发,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在指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地方党史上的进步人物亦可以作为范例。例如,“温独支”成员金贯真因阅读进步刊物,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光荣入党,后来担任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政治部秘书,后又担任红十三军政委,是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在革命年代的体现。用好此类素材,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实现生涯目标既要潜心问学又要俯首躬行。

第二,对话历史事件坚定信仰力量。在1937 年长达八个月的“清剿”中,浙南党员由3 000多名减至500 多人,红军挺进师指战员由1 500 余人减至300 多人,根据地面积仅剩原有百分之二三十,革命面临严酷考验。但是,红军和革命先辈初心如磐,以顽强意志、铮铮铁骨直面艰难困苦,其间出现“岩门胡氏一门六忠烈”“泰顺红军山洞医院”等感人事迹。抗战中后期,温州党组织既要迎战日伪军,还要防备国民党顽固派,付出巨大牺牲,但“浙南刘胡兰”郑明德等英烈用生命对理想信念作出生动诠释。此类素材,让革命信仰、理想信念以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能够震撼大学生心灵,强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

第三,对话历史场馆助力专业成长。一大批红色场馆和阵地,仅从空间结构、设计思想、视觉审美等角度看,本身就富有教育价值。以坐落于泰顺彭溪的浙南特委展示馆为例,该馆与周边自然风光和谐一致,与纪念碑、特委成立旧址等有关设施紧密配合,馆内绘画、雕塑等,在尊重历史基础上,亦有较高审美价值。基于建筑美学视角,美术类专业学生可从中认识到其实用性、需求性并思考发展前景。该馆用重点突出、精简凝练的文法,勾勒浙南革命史框架,梳理斗争发展脉络,突出关键事件与人物。中文类专业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文字作为工具与载体的独特价值,加深对“文以载道”的价值认识。

(五)“党史资源+师风涵养”,铸牢教书育人初心使命

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将党史资源融入师风师德教育,有助于教师坚定育人初心。

第一,设计入职教育“党史第一课”。入职培训是新教师走上教书育人岗位的第一个环节,不仅是新教师了解校情、了解教育改革形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新教师扣好入职“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将党史学习作为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可以增加培训的深度和厚度。温州高校将温州党史资源融入培训课程,还有助于新教师更快地了解温州,了解温州党史,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党发展的伟大精神,增强尽快适应新岗位的信心和成就新事业的决心。

第二,规划日常教育“党史常修课”。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在革命、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首先要坚持从党史学习教育抓起。温州丰富的党史资源,温州党史历程中的苦难辉煌、奋进力量,可为温州高校教师增强政治理论素质提供最直接的“营养剂”。其次,教师可通过研究学习党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进自身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进一步重塑教育使命,铸牢育人之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主动,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34这个根本问题。

第三,重视干部教育“党史必修课”。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并将之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领悟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与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使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可以增进干部队伍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温州高校可以挖掘运用本地本系统红色教育资源,经常性组织干部参加实地学习、实践锻炼,使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淬炼自我、升华自我,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

(六)“党史资源+校园景观”,强化文化阵地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景观集审美情趣、情操陶冶与思想熏陶等多重价值于一体。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主题鲜明,方式多元,呈现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之大美。

第一,呈现形式多元。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文化景观布局特点,在不破坏校园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将地方党史资源应用于布告栏、宣传栏等设施,以典型人物为素材建造有关雕塑,打造党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角等;
可以激励学生在班级和校园设计墙报,自然地将地方党史文化融入专业、学科等,让师生在校园环境熏陶中自觉传承党史文化精神。

第二,设计理念创新。党史元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明确“功能为首”“文化为本”“整体为要”等原则,在设计上尽量让党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印证,注重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相互辉映,强调色彩体系、构成要素的整体性,推动景观设计向内涵式发展,让师生可以从中领会到特色文化意蕴,从而使校园红色景观成为思想教育的天然课堂。

第三,素材选择用心。高校可因地制宜地挖掘与校史校情相关的党史素材进行布置。如温州大学可以将校友、新中国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的先进事迹融入校园红色景观;
可以挖掘校友、抗日英烈林心平的先进事迹,新中国第一支石油勘探女子测量队(由温州大学校友组成)的先进事迹,进行校史馆展厅空间布置等;
可以将温州党史上的先进人物作为走廊文化的素材,如郑恻尘、胡识因、蔡雄、林秉权、曾官遇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即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接受其伟岸人格、崇高信念的浸润。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始终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办学传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地方党史资源的育人功能及挖掘运用工作,特别是在基于前述之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很好成效。

在“党史资源+思政课堂”方面,温州大学实施思政课“一化六制”综合改革项目,是依托党史资源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典型做法。该改革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一化”即全面推进专题化教学,“六制”即全面推行学习手册制、全面建立学习小组制、全面建立教学互动制、全面建立竞赛教学制、全面推行现场教学制、全面推行弹性考核制。其中,连续10 年开展的思政风采大赛正是竞赛教学制的主要形式。该项竞赛以学生自然班级为参赛团队,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师,以党的理论知识、党的历史事件、时事政治、校情校史等为主要题材,在学生自编自演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绎、戏剧表演、红歌传唱等形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该项竞赛将思政课堂搬上舞台,是一项重要载体创新,集知识性、竞争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党史资源+实践育人”方面,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温州大学专注于主旋律校园红色文化品牌的塑造,其优秀红色活动品牌或载体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取得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如温州大学深入挖掘国旗设计者、校友曾联松的感人事迹,于2019 年创编原创歌剧《五星红旗》——国内首部以国旗为题材的歌剧。该歌剧以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温州大学交响乐团为主要演出班底,由温州大学师生在各类演职人员中充当骨干,至今已经演出9 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报道300 余次,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获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五星红旗》歌剧,在长达三年多时间的创、排、演过程中,追忆国旗往事、赓续红色精神,既体现了温州大学师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不仅是一部展示温州红色文化内涵的形象宣传剧,而且是温州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五星红旗》歌剧的成功,充分诠释校园红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为地方党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为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创新,提供了路径和样板。

在“党史资源+学生党建”方面,温州大学创新运用党史资源强化学生骨干培训教育有许多典型案例。如依托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温州大学开设了《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党性教育普及课。该课程以党史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学校组织编写了教材《大学生党课读本》,设立12 个学时课程,从校内外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专家、党员教师中选聘近70名教师,建立师资库,组建6 个教研室,开发网络精品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起比较科学有效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该课程以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自主选课,每年超过80%的新生选修这门课程,近三年超过1 万名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受惠,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真正将党的知识教育和党性素养教育延伸到全体青年大学生,在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品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史资源+生涯教育”方面,温州大学比较关注校史中的党史人物,通过微故事宣讲、微党课比赛、征文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对标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亦形成许多典型做法。在温州大学长达90 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诸多令人动容的英雄儿女与红色故事,所以温州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党史资源。温州大学校友林心平是著名温籍抗日英烈,被民政部列入我国首批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1936 年7 月,林心平被反动政府逮捕。经浙南地下党营救和民主人士保释,林心平出狱。出狱后她便弃笔从戎,加入了浙南红军游击队,从此永别故里,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革命征程。1942 年7 月,在外治病的林心平,因遭汉奸出卖,孤身弹尽被捕。尽管被捕后林心平受尽酷刑,但她英勇不屈,最后壮烈就义,牺牲时年仅23 岁。温州大学深入挖掘林心平的英雄事迹,将她短暂一生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崇高革命精神拍成专题片,作为青年学生学习党史的重要素材。此外,温州大学还将1953 年学校速师班女生奔赴玉门油矿成立新中国第一支石油勘探女子测量队,扎根边疆,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感人故事拍成专题片,全面展现青年学子在党的领导下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些专题片被纳入校史馆影视媒体素材库循环展播,成为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强化了价值引领、目标引领,是帮助青年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确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有效实践。

在“党史资源+师风涵养”方面,温州大学着力推进党史第一课、党史常修课、党史必修课真正落实到位,构建形成了长效学习教育机制。温州大学从党史宣传工作者入手,着力打造一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党史宣讲队伍,以承担常态化宣讲任务,提供高质量、体系化、与时俱进的党史宣传资源,从而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从被动邀请到主动送课上门的转化。例如,温州大学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青年博士为主体组建了“罗山博士宣讲团”。该团队利用自身教学与研究力量集聚优势,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己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时政热点,在校内外宣讲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理论成果500 余场,不仅在推进教师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读懂百年党史、不断涵养师风师德、锤炼干部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营造了浓厚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该团队荣获2020 年浙江省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集体,多名成员入选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

在“党史资源+校园景观”方面,温州大学紧紧围绕教育部有关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力推进高校“四个过硬”、院系“五个到位”、支部“七个有力”培育创建工作,强化党建引领功能,助推校园红色场馆、基地、空间等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温州大学共获批包括省级党建“双创”示范校在内的14 个培育创建单位,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全国样板支部红色走廊、生活区红色驿站等一批校园红色教育阵地。从温州地方党史资源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角度看,这批阵地建设亦有典型做法,其中以建立国内高校首个国旗教育主题广场最为典型。该广场由主题雕塑《飘扬的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活动区域组成,占地面积1 000 余平方米,坐落在学校明心湖畔,风景优美。主题雕塑《飘扬的五星红旗》建在五角的台座之上,台座每一面均刻有国旗相关知识,分别介绍国旗的诞生、国旗的含义、国旗的意义、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国旗与温州大学等;
活动区域地面上是用红色大理石拼成的中国地图,用以时刻提醒广大师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该广场建好后,学校还专门组建国旗知识党员宣讲队伍,让国旗精神融入师生心灵。现在,该广场已经成为校园党史学习教育地标和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场所,也成了青年学生的“网红”打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1]1-2,要求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3。活用党史资源,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地方高校应主动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学城联动,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挖掘地方党史中的教育元素和育人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学校育人体系深度融合,发挥党史资源立德铸魂、引领赋能作用,充分彰显新时代高校的教育初心和育人使命。地方党史资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这赋予其在属地高校育人中更大的融入空间。以温州大学的创新实践为典型,全面探析党史资源在思政课堂、实践育人、学生党建、生涯教育、师风涵养、校园景观等方面的融入路径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区域示范效应,有助于以地方党史资源为支点,推进各领域各条线教育力量的整合,促进地方党史资源与高校育人体系共生共融整体育人生态的优化和改进。

猜你喜欢温州党史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温州,诗意的黄昏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难忘九二温州行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