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读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科洛迪。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皮诺曹的小木偶的奇怪遭遇:他的爸爸送他去上学,可是皮诺曹不爱学习,因为说慌而遭受惩罚,鼻子变得越来越长。他还逃学,曾在马戏团做过小丑,还给人当过看门狗……,最后被变成一头驴,扔进了大海,又被大鲨鱼吃进了肚子里。他的爸爸为了要找到他,历尽磨难,终于在大鲨鱼的肚子里他们相遇了,并且想办法逃了出去。经历了这些事,匹诺曹改正了任性、淘气、爱说谎话的坏毛病,也爱学习了,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杰佩托,因为他特别勇敢。有一次,他在海上划着小船,乘风破浪,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找皮诺曹,我很佩服他的勇气。是呀,我们只要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被困难吓退,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这本书上,我也找了找自己,我知道了不能太贪玩。皮诺曹有一次去了玩国,被变成了一头驴。当然,我也有一次玩的特别疯狂,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一放了学,我就叫来一些同学来我家玩,一直玩到了八点多钟,然后我又玩了两个小时的电脑,又玩陶泥,都十点半了才想起写作业,可是这么晚了,我也困了,竟然在上厕所时坐在马桶上睡着了。这下可好了,作业没写成,却被妈妈教训了一顿。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不能因为贪玩而耽误学习,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犯许多错误,有错要勇于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读了这本书,我还发现,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小木偶的父亲一样默默关心、呵护我们的人。就像我的父母,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我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当我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而失去信心时,爸爸妈妈会耐心地给我讲解,不断鼓励我,使我增强了自信心。
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不要太贪玩,不要迷信不劳而获,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一本薄薄的《木偶奇遇记》引出了那么多道理,真是让人受益无穷、难以忘怀啊!《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展示给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时时提醒着我,怎样做一个又听话又懂事的孩子。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可真是一本特别好的书啊!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
这本《十万个问什么》是前苏联作家米伊林的作品。这本书一共分为六大部分,也可以说六“站”,还有附录。包含了有关于水、火、食物、金属、镜子、动物、植物等多方面的知识。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一个房子里,作者竟然发现了这么多可观察的事物,还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他一定是从物品的各个角度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我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我真佩服米伊林啊!
这本《十万个为什么》跟我以前看的科普书大不相同。这本书就像是“知识”在滚雪球,越往后面读,知识的雪球就越大。读到末尾,所有的事物都凝结在一起,这让我明白了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动物和植物,水和火等。而不像别的科普书,都是按照具体的事物一个一个去描写。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后我要认真观察,并多多思考。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茶馆,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xx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当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欢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厌恶、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等等,都是我们自我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我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欢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我。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我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能够不理解。总是认为自我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我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我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我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欢乐和喜悦的区别,欢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欢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欢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欢乐,但一旦实现了欢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我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到达了喜悦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最顶端,不要为虚荣追求那遥远的不现实,自我会被自我活活压垮。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泽。那么你得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绝望的念想,悲恸的守望”是对《白夜行》整本书最好的诠释。
在读到这本书末尾,以至于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和悲凉,瞪着眼睛再次把最后两页读了几个来回。
在《白夜行》的末尾,亮司被自己用来弑父以及裁纸片人的剪刀,从高处摔下来时刺死。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在东野圭吾先生的笔下写到雪穗当时的行为动作竟是“她一次也没有回头”。读到这句时,我猛地被人性所震惊到了,雪穗的表演天赋是多么高超,她把自己伪装成了上流社会的女子,甚至几乎将自己也欺瞒了过去,但在从小和自己背靠着背互利共生的亮司狠狠地摔下来并流了一地的血时,她竟是一次头也没回。我想或许是再高超的伪装也不能使她在这时镇定下心来面对警察的盘问,又或许是她对亮司的死根本不在乎,他对她来说仅是在洗去过往尘埃悲痛而进入渴望的上流社会道路中的一枚棋子,我们不得而知。同时震惊我的并不是仅此一点,亮司从小到大心甘情愿在黑夜中行走以帮助雪穗除去一切她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他为雪穗付出的爱情也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他的最后那一跃不是失足,剪刀插在了胸口的位置也不是巧合,他只是一辈子都在黑夜中行走着从未见到阳光,最后的一跃他拼了命的把仅残的希望捧上了雪穗面前,也把警官能查到的证据几近销毁断送。
这本书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作者用了一种很难以操控的新鲜的手法,以多种人物不同的视角叙述,最后用一根银线将所有故事串联到了一起。你还会发现主角亮司和雪穗并没有几句交流,但在读书的同时我们却能隐约地感受到他们双方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对方的人生中。这也是小说构思的一个高明之处,没有先前平铺直叙的伏笔就不会有后面令人揪心的一个个精彩场面,每一处细节描写,每一个转折残忍的片段都真真实实地打动了我的内心,使我不住潜然泪下。
雪穗说:“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这是书中点睛之笔,以文字的形式无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饱受苦痛折磨的女孩形象,同时也将她与亮司剪不断的千丝万缕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她最真实的样貌,不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而是一个经历了社会丑恶人性洗礼的女孩。
读完这本书,我全新地真切地面对了一番人类社会的丑陋面貌,那些生活在地底人们的恶趣味及人性是如何泯灭,这些我未曾看见的淤泥残忍的浸透男孩女孩年幼无知的心灵,剥夺了他们天真的权力,我一定会尽己所能来抵制这些负面的恶俗。
望世界上所有人都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
我开始想去读懂宇宙,可是当我越读懂宇宙,我越读不懂,事实上,我发现可能没人读得懂。
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已经限制了宇宙不能按设定的规律发展,即使现在从宇宙大尺度上看起来一切是这么的有序,有序到似乎能肯定确定性的存在(不管你身处何处,运动定律在空间变换下是对称的),那仅仅是得益于我们面对的是大量粒子组成的庞大群体。
“我们已经将科学的任务重新定义为发现能使我们在由不确定性原理设定的界限内预言事件的定律。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
或许是有定律,只是我们还未发现。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由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得到启发,认为经济可以预测,那么这一切或许应该用量子物理学去重新诠释了--“市场无形的手”就像引粒子,如果一切遵循不确定性原理,那么预测性并不存在,你观察了一个变量,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就像你观察了一个粒子的精确位置,那么你并不能确定它的速度。这样,你也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社会群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混乱的事件— 因为神经元信息是通过粒子传递,你不能很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这么说来,唯有基于统计学的经济学和物理学才能预测到最大的可能性— 一件必然发生的偶然事件不一定会百分之百发生,但是是最可能发生的。
唯有在一个地方,一切是光滑和有序的,那就是宇宙起初之前,奇点之前,一切都是虚无的状态,甚至称不上“无”,因为真的什么都没有,连时间都是“虚”的。在那里,粒子作用力的对称没有被破坏,粒子行为按照大统一定律发展,有序地传递信息。直至奇点的产生时,力的对称被破坏,熵开始增加,时空的维度开始伸展,大部分的维度被卷曲(小得我们看不见),没有边界,没有边缘。密度稍大的区域使膨胀变缓直至停止膨胀,坍缩形成星系,并在一个恒星坍缩爆炸时,恒星的物质散落在宇宙空间,成为宇宙自给自足的原料。
而地球,气体碰撞下产生适合人类生存的气体,进而产生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就这样,宇宙没有开端,没有终结,没有边界,没有边缘,它能自给自足,它就是存在,这意味着并不存在造物主。
然而我们并不能知道,因为你所看到的科学定律在大爆炸奇点处就会崩溃,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并不能“倒退预言”。即使宇宙坍缩,无边界条件也没有要求收缩相必然是膨胀相的时间反向,事实上无序度会增加。
时间在前进还是后退,科学定律并不能区分,但至少存在三个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分开来— 热力学箭头,心理学箭头,以及宇宙学箭头。我们之所以觉得时间在前进,是因为我们在无序度增加的方向上测量时间,也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延迟的光粒子信息。追星星的孩子,追的永远都是星星的过去。
但是,仍然有理论证明,但未实践证实,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第一,光线偏折告诉我们时空可以被弯曲,第二,从卡卡西米尔效应得知时空可被弯曲成允许时间旅行的样子。通常物质具有正能量密度,赋予时空以正曲率,为了使时空卷曲成允许时间旅行的样子,人们需要负能量密度的物质— 虚粒子(根据卡西米尔效应推断出其存在并具有负能量密度)来制造虫洞。
我一直在想,会不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粒子对,一个在未来的时空,一个在现在?有时候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会不会是未来时空传递回来的量子信息,然而因为现在我们自己的一些行为干预,通过量子纠缠效应改变了粒子对的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就有可能实现不了你的憧憬?比如,不付出你的任何行动。
以前,物理老师说要用哲学的思想看待科学问题,我不信,现在信了。阿
我们与父母对话,与同学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爱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领导对话,与儿子对话,却很少与自己对话。
我们平时聊金钱,聊房子,聊车子,聊美食,聊手机,聊股票,聊5G,却很少聊自己内心。
与自己对话,聊聊自己内心,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心理方面。
是的,《与神对话》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它并非一本神学作品,而是一部典型的关于个人认知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里面的神我理解的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
在这个时代谈内心,估计马上就会有人来戏谑你丫的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呀!
这让我想起了平时生活中的一个经典桥段。你朋友对你说你最近好像胖了很多,你是个很注重外貌和身材的人于是你马上辩论我怎么可能会胖了。事后你回家认真的照镜子才发现,哎呀,脸圆的像皮球一样,最近吃那么多的烧烤真的让我发胖了。
很多主动去认识自己心理的人大部分或许心理发展水平还及格,那些避免谈心的这类人或许才是真的有问题。
这就像现在大多数常年加班熬夜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很健康,其实病变正在慢慢的潜伏在身体细胞里面, 跟战国时期的蔡桓公一样讳疾忌医的反击道:老子身体很健康。
我们可以就我们常见的几个问题认识和审视一下自己。
01.我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平步青云?要怎样才能“时来运转”,甚至取得小小的成功呢?这种凄惨会终结吗?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位大姐倾诉说自己这二十六年好像都怎么不顺利,高中读错了学校,高考考了两次,驾照也考了两次,毕业三年存款也没多少,大学喜欢的女孩没有在一起。大姐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她一个朋友从二十几岁开始创业到四十五岁这二十五年谱写的都是一部失败悲剧。干什么都失败,想往哪方面发展哪方面就拆他的台。
开过餐饮店失败了,然后和人合伙搞过电脑公司又黄了,只好去当屠夫,赚不到什么钱然后做过建筑工人,后面又和朋友搞起了服装生意还是没有一个好结果,最悲惨的时候带着全家住在不透气的地下室,老婆忍受不了贫穷也离他而去。
是不是有点像《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克里斯.加德纳的窘境。不过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和星爷在《长江七号》中说的有点类似: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说谎,也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过这几年他瞄准了教练车生意,先是借钱租了几台小车,赚到了点钱后面又做货车培训,没成想越做越顺利,一发而不可收啊。这真的是时来运转。
这本书中认为你在世上看的到的一切,皆是你关于世界的观念的后果。如果你穷困潦倒,你就是穷困潦倒了。就此说谎毫无意义,杜撰故事来掩饰它其实很费力。
然而,正是你关于这种状态的思维——“穷困真糟糕”,“这太惨了”,“我是个坏人,因为好人努力工作,从来不会搞得穷途末路”等等——决定着你对“贫穷”的经验。正是你关于这种状态的话语——“我真穷”,“我身无分文”,“我什么钱也没有”等等——决定着你在贫穷的状态中停留多久。
要明白所有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静止的状态。事物以何种方式改变取决于你。
02.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关系?是否有办法可以在那些关系中找到快乐?那些关系非得总是如此棘手吗?
大学的时候我追过一个女孩。约起来一起去图书馆,晚上下晚自习后一起去散步,一起去学车,送过早餐。我总在尽可能多的创造所谓的一起相处互相熟悉培养感情的共同时刻。我觉得我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追求她。
然而,接连过了三个月的努力后,她还是没有任何回应。某天晚上,我又像平常一样打电话约她出来散步。走了一会儿我们一起坐在了学校人行道的座位上。我也不知道是我当时青春年少,荷尔蒙分泌过多,还是大脑短路,竟然试图去强吻她。这真的让她很伤心,当时我看到她哭了。
后来连朋友也没有做成,由于联系方式删了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机会和她说过。现在想想年轻的时候真的很容易做出荒唐事,在这里跟她说声对不起。这是一段失败的关系。
确实如此:绝大多数人进入关系的时候关心的是他们能够从关系中得到什么,而非他们能够为关系付出些什么。
关系的目标是去确定你愿意“暴露”你自己的哪个部分,而非你能够俘虏和抓住别人的哪个部分。
绝大多数情人之间的痛苦,原因正在于他们的自我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就像我试图通过那种行动去索取从迷失了自己。
关系——乃至生活——的目标唯有一个:去获得和确定你的真实身份。
03.在生活中,我为什么不能以从事我真正想做的工作来谋生呢?
最近一个买了房子的朋友跟我说老子天天加班到凌晨,一个月才一万多一点,现在对着电脑,看着报告都他妈的想吐!
我说,你当时不是挺想干这个的吗?
他说,我哪想啊,要不是房贷约束着我,谁天天干这个!
当时我就在想,我最近的工作状态也不是很好,项目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技术上面也没有进步,好久没有去学习新技术了。可是这个当时也是自己选择的啊!据说大多数的工作做几年后都会有一种厌倦的感觉,当初喜欢的感觉也会慢慢消磨殆尽。
同样的工作,你是怕工作,还是爱工作,这和你的工作效果绝对有相当的大的关联程度。爱工作是豁达的,友好的,热情的,乐于助人的,体贴入微的,活泼自信的,甚至是欢乐的;而怕工作则是封闭的,客套的,冷淡的,漠不关心的,暴躁易怒的,甚至是怨恶的。
04.性是好的吗?告诉我吧——这种人类经验背后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性如同某些宗教所说,纯碎是为了生儿育女吗?
在国内的教育中,自认为会比较缺乏两方面相关的教育,一种就是财商教育,大家都只知道从小好好读书,却没有培养如何赚钱思维;一种就是性教育,这在国内是避之不谈的。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习生理结构的时候大家都会脸红,老师也会羞涩。
因为小时候,年轻的妈妈们总会说你是我从火车站或者垃圾堆捡来的,所以你看我们自己从哪里来这方面的认知大多数人从来都是懵逼的。
压根就不知道精子,不知道卵子,不知道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造就神奇的生命。
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性。别用性来谋取权力或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别用性来满足虚荣心或者控制别人,别怀着任何目的来使用性,除非追求的是付出和分享最纯粹的快乐(即爱欲被重新创造的爱)和最崇高的欣悦(即新的生命)。
有时候,如果有人对性活动,或者其他各种身体活动没有什么欲望,甚至根本就没有欲望,那也不足为奇。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灵魂的活动是最重要的,远比身体的活动更为愉快。这也是对精神出轨和柏拉图式爱情的一种客观具体实例。
05
《与神对话》这本书的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曾是电台导播,报纸主编,公共信息官员,并创办公关公司大火毁去全部财产,婚姻四次失败,车祸几乎殒命,年过四十,风餐露宿,捡易拉罐维生。
作品中广泛探讨了生活和爱,人们和关系,工作,健康.....等等,体现了大量的二元相对思想,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高与低,胖与瘦,轻与重......。
不过,有一些观点是我不能接受的,即所谓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创造,应该大多数人都比较容易接受身体,精神和灵魂这种三位一体。
我最喜欢的是怕爱心理思维,所有人曾经做出的自由选择,都必定出自于这两种思维中的一种:要么是爱的思维,要么是怕的思维。
怕是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
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嗯,少年犯犯罪后的法律制裁对于被害者家属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不思悔改的少年犯。我觉得这就是《彷徨之刃》想表达的观点。
小说结尾长濑被劝服了,但是如果是我,我肯定会把快儿也杀了,真的,不是因为失去唯一的女儿的心痛,而是为社会清除掉这个人渣。全篇没有任何痕迹显示出他的后悔,甚至他的父母也是帮凶。小凶小恶做多了,人心已经泯灭了,我不相信他的父母不清楚自己的儿子以前都做过些什么。诚然,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可是爱不是溺爱,不是不教育,不是放纵,不是视而不见,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居然是在逃亡过程中居然还拐带了另一个女孩子,以公布艳照视频为要挟,而且女孩还放消息让他逃跑,简直太恐怖了,这是斯德哥儿摩综合症吗?
对于和佳子,真的是个三观很正的女人,一直都帮助长峰,或许都是因为失去孩子的缘故,也一路帮助他隐瞒行踪。但如果是我,最终肯定不会打电话告诉警察长峰去了地铁口。如果他成功了,会被抓,如果没成功,还是会被抓。我倒是希望他杀了快儿再被抓,可事实是仇也没报到,人也没了。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以前看到的案子,几个少年掳掠了一个少女,在家里的二楼,残忍虐待她致死,期间遭受非人的待遇,而且少年的父母还在楼下,知道有少女被儿子带回来,却始终没伸出援手。估计东野也看过这个案件吧,明明是什么都没做错的女孩子,真的惨!
国庆放假期间,我闲来无事,就想看一看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叫吴承恩的落魄书生写的。由于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碑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慨。
七十一岁时,始执笔写《西游记》,这本书主要写的内容是:如来派遣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点化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唐僧在五形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猪悟能八戒;在流沙河,又收服了沙悟净,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我喜欢这本书中的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有三个显着性格特点:一是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二是爱憎分明的处事原则;三是超凡出世的智慧。读了这本名著,我学会了一些写作方法: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进行描写,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就是要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这样更容易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假期异常的充实!
当我读完《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时,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小说的每字每句看似简单,可这都是鲁迅先生字斟句酌的成果,细读起来,可谓内含之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从《孔乙己》这题目说起,孔乙己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做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名称,这是对这一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以这一绰号为题,无疑是给作品定下讽刺性的基调,还具有鲜明地反孔色彩。其次就落实到文章的每个段落,甚至每个词,都是无可挑剔的。小说开头介绍店的格局,是想经过它深一层的为下文穷人与富人的区别埋下伏笔。至于孔乙己第一次到店里掏钱时“排出九文大钱”中“排”这慢吞吞的动作,既掩饰了他内心的不安,也表示他对几文钱的珍惜,认真清点数目,等等。词句的精湛无疑把文章中心资料更形象地表现出来。
《孔乙己》篇幅不到3000字的小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杯具和整个心态,让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长长的足迹,那么在社会芸芸众生中,人们为什么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忙,相反仅有哄笑取乐呢?孔乙己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他的艺术形象体此刻店里那麻木不仁的哄笑声中。由此揭示了孔乙己的一生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他,世界一个匆匆过客,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人们对他的嘲笑。
由此不由想起了自我身边的生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已不再是什么亮丽的风景线,更象是人们生活中义不容辞的职责;奉献爱心,盛意款款,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人与互相友爱,应是每个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现,这样的社会环境与那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啊!不管怎样,社会在发展,人类在提高,让我们理解以前的教训,应对明天的光阴,携手走进二十一世纪!
在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代表作——《木偶奇遇记》中,发生在主人公告匹诺曹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自然天性在许多方面都是需要修正的。下面是达达文档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小说《木偶奇遇记》读后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近日在同事中漂流着一本好书,是崔大夫推荐大家读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的作者是曾为xx知名女主播的张德芬。这本书很异常,它是“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净化,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的阅读、品味和吸收。
这本书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将心灵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些道理经过若菱与一位老人的对话融会在故事里,使读者很有兴趣读下去,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作者的引领,不自觉地深入浅出的对自我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当怎样调试自我的心境?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让我明白了我们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情,或厌恶某个人某个事物,其实都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和需要;它教会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会当我产生不好的情绪时,要往内看,看看自我是否是没有去接纳臣服或者没有成长到足够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原因,让自我在困境中不再纠结。它告诉我“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能够是一个灾难,也能够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完美,并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此刻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应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