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2篇

【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李乐诗 会计学 ACC14174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
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前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必须的步骤,因此,科学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种族众多的国家,因此,各地区的发展都有制约条件,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得以发展,按着自己的步伐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在逐步减小,为达到一个发展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未来综合指标的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准备。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各项综合指标的完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准备条件,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不断的向前推进。

实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经济建设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政治建设上,加强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今天,加强民主法治是人民充分享受到人权、得到保障的基本要求,更好的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文化建设上,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单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共同一致的必要准备。在社会建设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匹配程度体现了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当个人内心的追求与社会需求达到一致时,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也就随之实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社会,实现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要尊重自然资源,节约资源,才能实现民族的延续与发展。

而从我所在的会计专业的角度看,我认为我国应当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变化,是奠定民族地位的基础。飞速发展的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条件;
我们每个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
社会群体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我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步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体验,是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奋斗目标。

【篇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仅剩8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和追求的特有概念。“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诗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其二,“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其三,“小康”词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主要内涵应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国基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社会保障初步达到全民覆盖,持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进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自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七大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历史的进程决定了目标的定位。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1979年 12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为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初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总体小康基本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上,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不平衡,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机遇,十五大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更具体的战略规划。江泽民提出21世纪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 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新三步走战略”的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 20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全面”二字,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递进式的目标,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不难看出,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又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和独特性,极具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

从纵向看,小康社会是最接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较高标准的小康,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从横向看,小康社会是比肩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我国小康社会人均GDP、城镇化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环境质量指数等各方面的目标值放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只是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内部看,小康社会是协调均衡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小康,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
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全面小康还是一个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协调均衡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

从深层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
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也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本质看,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的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最终要用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予以反证。显然,“以人为本”是全面小康的最根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 23个监测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R&D(即科学技术领域)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三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四是民主法制指标体系。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五是文化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六是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发展、人民追求幸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表现为制度自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不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予人自信心、富含生命力,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这一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阶段性特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