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21 13:00:03 推荐访问: 中原 文化遗产 认同

苏姗姗

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与中华文明同源共生。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与强化,是避免中华文化认同危机、增进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现通过梳理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深入挖掘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认为活化非遗不仅可以增强地域情感联系和凝聚力,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发展,还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维护国家安定与民族团结。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非遗保护融入地方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更为广泛、深入的区域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6年4月,伴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正式生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申遗开始成为一项全球性公共文化事业。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完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逐步健全非遗保护制度,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成立国家级、省级非遗研究保护基地,完成了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调查工作,并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出五大類非遗活化保护模式。

文化公园实地式生态保护——根脉文化认同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是唯一拥有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也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目前,河南省已在省域西北部黄河中下游段建设了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国家博物馆即将建成开放,作为黄河文化和生态保护相融合的现代化场馆,其将成为河南展示黄河历史文化的新地标。为充分挖掘沿途丰富且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开展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资源分类与评价工作,构建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集中打造了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50个核心展示园,河洛文化等20条集中展示带,洛邑古城等130处特色文旅项目以及优质黄河文化旅游产品。2020年6月,洛阳“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得国家批复成立。2023年,洛阳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将正式建成,珍品收藏、陈列展览、活态展示、教育研学等诸多功能将为人们提供沉浸式文旅体验。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

融媒体传播式活态保护——节俗文化认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原媒体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创作素材。活化文化遗产,提炼文化符号,创作优秀作品是中原媒体肩负的时代责任。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引发全网收视热潮。文物唐佣活化,舞风诙谐幽默,现实和虚拟交织,大胆探索数字文博新高度,以及“网剧+网综”的互联网传播方式彰显出中原地区浑厚的文化自信。自此,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颠覆性创意、多元性艺术表达频频“出圈”。《唐宫夜宴》于2022年9月入选2021十大年度国家IP(视听表演)。传统节俗体现的是特定群体基于集体文化记忆而形成的文化认同。中秋团圆、重阳登高、元宵赏灯等节俗文化不但能够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巩固族群的集体记忆,还能够建构起坚实而富有温情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原媒体应持续深耕非遗保护的媒介传播方式,在发掘传统节俗文化内涵,讲述文博历史,展示古典舞乐,传播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探索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大胆尝试跨领域合作,使内容生产、形式转化、专业运营、平台传播形成产业生态链,发挥文化、政策、市场、创作要素在科技赋能下的交互作用,让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

戏剧公园全景式动态保护——地域情感认同

2021年9月,河南省委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全省“十大战略”之一。这意味着文化旅游上升到省委战略层面,被纳入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大局之中。2021年6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城首演。“幻城”总投资近60亿元,占地622亩,21个剧场可同时容纳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戏剧以“土地、粮食、传承”为共同母题,园区所有剧场可同时容纳一万名观众,其中三大主剧场可同时容纳观众近5000人,单是其中的幻城剧场,就有近3000个座位。所有剧目单次演出总时长近700分钟,旺季单日演出总场次可达近200场,总时长近5000分钟。理论上讲,观众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完整看完所有演出。当前,推动和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迫切需要以“幻城”为代表的迭代型文旅产品。文化溯源跨越夏商西周至今,以河南历史记忆贯穿戏剧聚落群为主线,大体量戏剧作品聚合集为一体,分散又独立成诗,戏剧空间多元一体。舞台意象紧密围绕“黄河文化”与“生命孕育”,结合地域文化要素“小麦”与“黄土”,充满历史记忆与地域情怀。借助数字智能集成技术创新视觉呈现,观演融为一体,为人们提供大体量、高纯度的戏剧演艺、互动游乐、主题客栈、非遗民俗体验等沉浸式文旅体验。河南文旅需要立足于中原非遗大省的资源优势,推进业态、产品、市场的有机融合,持续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产业创新性发展。

拜祖祭典传统式基态保护——始祖文化认同

黄帝祭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祭礼传统可追溯至史前。《山海经》记载,“郑州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遂生出“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生轩辕”。轩辕黄帝一统天下,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春秋时期,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拜轩辕的习俗开始形成,一直延续至今。1992年3月,新郑市首次举行寻根拜祖活动。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黄帝祭典都如期举行。2006年,拜祖大典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新郑黄帝拜祖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20年,郑州市政府实施《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力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帝祭典连续举办二十余年,故里新郑也成为中华儿女寻根拜祖的圣地。寻根拜祖不但增强了全球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信,也是凝聚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元宇宙虚拟体验式复态保护——历史文化认同

当前,元宇宙作为“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方兴未艾。2022年7月,河南省文旅厅主办、网易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承办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启动,大赛以“逐鹿中原·创造元豫宙”为主题,邀请专业团队对河南选题景区进行创意创作。四十多支团队在元宇宙世界复原了河南历史遗迹。其中,河南高校教师组成的“数字乡民”团队对羑里城文化遗址进行的创意复原颇具代表性。羑里城遗址是龙山至商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也是周易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是中国第一所有文字记载的监狱。团队对现存遗址做了详细的调研和现场实地考察,提取特定场景设定,融合了历史典故与周易文化,赋予虚拟场景叙事性和文化意识。元宇宙闯迷宫游戏为人们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技术建构了俯瞰八卦阵的观览维度,人们还可以使用VR技术实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元宇宙丰富了现有非遗保护形式,拓宽了非遗传播渠道,扩大了受众范围,提升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层次。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区域文化认同建构策略

利用非遗资源建构区域文化认同,既是区域对整体,也是本土对全球的文化接触反应。合理活化非遗要素,提振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记忆,增进文化认同,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凝心聚力。

保护文化资源:文化记忆的溯源与提炼

1.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推进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黄河湿地保护自然区建设,精心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建立保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助力建设传承黄河文化核心中华文明体系,有效提升地域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增强各族人民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凝聚更多发展力量。

2.挖掘黄帝文化精髓,提炼中原文化符号和形象。深入推进紧密服务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研究,重视中原文旅项目在融汇文化上的功能与作用,将中华文明脉络有机贯穿于文旅项目的企划开发过程中,不断提升项目的艺术品位,加强其作为中原文化符号和形象的重要地位。借助数智化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保存、修复,全方位宣传、推介黄帝文化,强化民族共同情感及文化记忆,守护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打造文化认同媒介:文化记忆的梳理与传播

1.构建多模态融媒体传播平台,发挥传播媒介的认同外塑作用。利用品牌节目、直播互动、元宇宙等活态化展示非遗,通过数智化等媒介手段推进具象化非遗传播,让非遗“活起来”,让受众感受非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情感,获得视听满足感,增强对非遗的文化认同感。

2.打造非遗传播社区文化生态,强化传统文化认同。构建社区文化生态,使非遗记忆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到强化,让非遗社区兼具文旅功能。引导社区民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活动。通过文旅体验、文化沙龙、人文讲座等方式,营造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氛围,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让人人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提供文化认同体验:文化记忆的体验与强化

1.加强文旅产品的叙事性,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基于文化记忆开发文旅产品,以地域、时代、情感的需求为痛点,融入区域性叙事要素,重视产品情感记忆的强化功能。建设数字化、交互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体验场景。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开发具有中原特色的文旅产品应根植于传统文化厚土,重视产品的地域文化属性,加快培育兼具中华文明特质与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2.重视民间文学资源的搜集与采录,传承与弘扬中原文化传统。中原文化多聚焦河南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传承与弘扬中原文化是增强区域文化认同的核心。中原人于苦难中形成的优秀品格,体现出其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认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地域传统的认同。只有经过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其文化内核才能得到充分阐释,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重新诠释中原文化的深刻内涵。

培育文化认同自觉: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1.重视培养青少年历史文化认同,强化区域文化价值观的代际传承。河南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内容,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培养青少年主动传承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助力中原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2.开展在豫大学生非遗传承教育,扩大中原非遗的域外接触群体。非遗走进河南高校课堂与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非豫籍大学生和国际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参与中原非遗的传承与推广。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区域智库的重要组成。在豫高校青年学子在河南学习时间较长,容易对第二故乡河南的文化产生情感认同。留学生学成归國也将对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强烈的“以文化人”精神需求,努力深耕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指向。因此,加强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中日朝近代小说观互动生成研究”(项目编号:2022BWX033);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日韩‘妖怪文化及其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086)。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中原文旅黄河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沁园春·赞中原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多彩黄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黄河宁,天下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人大建设(2019年10期)2019-12-27『黄河』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文旅照明的兴起照明工程学报(2018年1期)2018-03-19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