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简略阐述了其在实施阶段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介绍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提高意识水平,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渗透方法,促进知识内化以及基于教材内容,延伸课外知识几方面着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提供参考,潜移默化地落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同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0-01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36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再加上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应试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始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以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并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为全方位的探究,以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难以同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尽管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但固有的教学理念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学活动。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教师未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依然采用被动灌输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这种方式难以真正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的吸收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影响学生正确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大多是以教材文本为主,单一向学生传授课本中固有的知识点,这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仅停留在对于课本文章的理解层面,无法真正展现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教化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初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固化,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渗透力度均有欠缺,尽管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1]。
(二)原因
1.认识程度不足。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之所以会出现效果不强的问题,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认识程度不足,教学也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范围内,没有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会将重点放在学生应对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上,基于升学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尽管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意識水平的提高,但教师大多不愿意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渗透传统文化,课堂重点也普遍集中在基础知识层面。
2.渗透方法单一。除了教师自身认识程度不足以外,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渗透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若是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知识内容,部分教师会额外向学生传授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然而教师往往会采用单一枯燥的说课方式,这种单纯的说教难以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说教的形式尽管能够帮助教师迅速完成教学,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兴趣不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进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氛围,制约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理解。
3.渗透效果不强。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文化渗透意识,开始在日常教学中立足于课本知识延伸各种传统文化,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教师本身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手段掌握不足,所以教师所传授的传统知识存在着一定的空泛性,没有同教材内容形成联系,无法适应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这便影响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2]。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究
(一)提高意识水平,转变教学观念
应试教育对于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过于深远,所以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相对不足。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教师自身需要积极对固有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真正意识到为人师者的使命和特殊性,在此过程中注重对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教材内容出发,有选择性地对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课文进行讲解和延伸。学校则需要加强对于教师培训考核的重视,在保障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品行,确保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有良好的教学观念,进而支撑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成效。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将教育理念的引导融入针对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促使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升级,做到始终符合国家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发展。
(二)创新渗透方法,促进知识内化
1.创设教学情境。为了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初中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过于学术性的知识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但构建教学情境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情境当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点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加深其理解。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学习氛围的合理把控,确保课堂氛围具有一定的愉悦性,以起到舒缓学生紧张情绪的作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初中生的兴趣所在进行详细分析,此举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让学生在不断接受各种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中所包含的内涵产生更为深层次的解读,进而在意识层面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观念的改变[3]。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开展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沉浸式地感受文章立意,进而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势必会自己动脑思考,这有助于学生自己理清学习思路,通过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对文章形成更为深层次的解读,进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投入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大知识面。这种将自身带入到角色中的方式能够起到激发情感认知的作用,可以从根本上加深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切实提升教学成效。
2.应用信息技术。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应用在各个行业和各领域中,教育领域若想真正实现发展,同样要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在生动形象画面的刺激下激发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情感。这种学习方式整体有着较强的动态化特点,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并为其自主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对其学习条件和信息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能够在利用信息技术所营造出得更加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切实保障传统文化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力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其网络渠道进行拓宽,对互联网中的海量传统文化资源展开深层次的挖掘,鼓励学生立足于教材文章不断向课外知识延伸,在扩展眼界的同时深化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3.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始终按照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形成抵触心理,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这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不利影响。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尽可能开展更加有趣、丰富的实践活动。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本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还能够达到锻炼初中生表达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效果,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初中生学习情况,并结合现有条件从教材内容出发设计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进行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感悟。不仅如此,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以及学习压力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专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各项活动当中。这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初中阶段便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于其未来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基础性作用[4]。
(三)基于教材内容,延伸课外知识
1.挖掘教材传统文化素材。部编版初中教材中有诸多文本素材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需要将其作为切入点逐渐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多层次、全方位着手传统文化内容展开探究,并组织交流活动。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而按照诗歌、文言文以及现代文等形式进行优化整合,采用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此举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具有条理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根据当前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针对教材展开深入的挖掘工作,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而针对性地实现文化渗透,教师可以针对教材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度挖掘,更加精准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形成全新的文化视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促使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2.加大力度整合教学资源。除了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以外,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加大力度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初中教材篇幅有限,其中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少,难以真正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现有的阅读空间进行拓展,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延伸,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出文本中传统文化因子的实际作用,帮助学生在课后开展各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切实展现出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阅览室以及学习图书馆等自主寻找传统文化的书籍和文本,在阅读中深切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
3.探寻当地乡土文化特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地区乡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寻当地乡土文化特色并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感。具体来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地方的特色文化,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在对比分析中更为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举还能够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本土的特色文化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主动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5]。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诸多同节日有关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内容着手进行乡土传统文化知识的延伸,对比各个地区在节日来临时习俗文化存在哪些不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不断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从多样化的角度出发感受文化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进而在實践中根据政策和形势的变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晓樱.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39.
[2] 郭子超.传统文化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义理阐释”及其实现策略——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27.
[3] 郭长春.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4):39.
[4] 郑逢.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上),2021(5):117.
[5] 胡琪,张芳.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与写,2021(21):63.
[责任编辑 窦伊沙]
猜你喜欢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