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今夜月明人尽望,古人还要干点啥
皓月当空,多么养眼!人们自古便有赏月的习俗,在月光里饮美酒、尝美食,通宵达旦,谈笑风生:跟随月亮的脚步来到现实世界的,还有古人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看月,眼到心也到,可干的事儿可多了!
“吃”是重头戏
月饼算是妥妥的“中秋美食”,传统五仁、豆沙、莲蓉等做馅儿的“甜味”深得民心。如今,鲜肉、火腿、泡椒,甚至冰淇淋等各种奇葩馅料成就的月饼风味独特。除却月饼,还有那桂花鸭鲜香肥美,炒田螺质感上乘,蒸芋头绵软回甘,大闸蟹膏肥肉嫩……这些中秋美食,也一脉“传承”,一路“上新”。纵然千变万变,团圆的节日味道从未削减分毫。
燃灯“向光生”
天上有月亮,人间有花灯。旧时中秋夜,人们将燃灯系在竹竿上,高悬于居所的瓦檐或者露台,美其名日“竖中秋”。燃灯可以高悬、可以低挑,人们或聚于灯下,或伴在灯旁其乐融融。今天,燃灯的款式依然多样:有用瓦片叠成“七级宝塔”的宝塔灯,有以红柚皮、胡萝卜等雕出花样灯罩的琉璃盏灯……灯谜亦少不得,大家来找答案、比才智——谁还不会猜几个灯谜呢?
南北乐事多
作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娱乐盛事,中秋节的乐事还得依托地域、环境而生。看,南方的“钱江秋涛”远近闻名,中秋前后恰是极好的观潮日,此时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看那潮汐形成的澎湃浪涛,神清气爽!这边,北方的兔儿爷也登场了,它寄托着消灾、避难、护佑平安的愿景,也是小孩子爱不释手的民俗玩具。
玉兔为你发来月球上的“中国”
有人在吗?我是月球车“玉兔号”!就是那只率先代表中国登月并且留在月球的小兔子呀。我的工作周期在2016年结束,在那以后我便成为月亮上的“常住民”了——了解下“中国兔”眼里的月亮吧。
东方文化来命名
还记得我传回去的月岩照片吗?跟地球上的石头相仿不?月球也拥有山脊、峭壁、裂谷、盆地等诸多类似地球的地形,它们的名字可是地球人取的。可这个过程有点曲折:早期命名全凭个人喜好,有无数天文学家争相为其赋名,有的地物至少得了仨名儿。直到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成立,给月球地物命名的事项才日渐规范。
2007年以前,中国还没有直接参与到为月球地物命名的工作中,但命名组自行选择了不少“中国名”。跟着我一起数数呗,这其中既有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古代科学家的名号,也有“景德”“婉玉”“松梅”等颇显书卷气的中国文化元素,为咱们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点赞!
再多几个“中国名”
在国际天文联合会出台的月球地物命名规则中,各个国家皆可通过提供科研发现成果、地物实体的详细信息等自主申请命名权——这等荣耀,当然得与“探月能力”密切相关。
进入21世纪,中国启动“探月工程”,我就是在2013年12月搭乘嫦娥三号探测器来到月球的。嫦娥三号着陆后,我们获批用“广寒宫”命名着陆点,该点附近的三个小环形坑则引用古代天文术语,依次唤作“紫微”“天市”和“太微”。再往后,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着陆点“天河基地”,嫦娥五号的着陆点“天船基地”,它俩与首次人类登月的着陆点“静海基地”凑成迄今月亮上仅有的三个基地。
补充一下我的妹子嫦娥五号,她还用机械臂发力,靠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得到千余克月壤呢。如此,人类时隔44年再次迎来弥足珍贵的月球样本,像你所关心的“能不能种菜养花”“如何种菜养花”之类的问题都有望触手解决!
……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秋了,我们姐妹几个思念家乡啊!不如你仰望天空,咱们相视而笑留个影儿!
圆月亮光光,谁在想家乡
圆月亮光光,万家灯火明。如此温馨的时刻,总会激起层层涟漪——有时是离愁,有时是思念,有时是回忆,有时是期许……有时,它就是一位侠客瞬间的柔情。来,为“谪仙”李白斟一壶桂花酒,且听他诗兴大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现代译文:
明亮的月光倾洒在床前,我还以为地面上铺了一层白霜。
抬起头来,看见那轮明月挂在天上,转而低头沉思,想起可爱的故乡。
号称“诗仙”的李白5岁识字,15岁写诗又弄剑,18岁隐居苦学,24岁辞亲远游。李白性格豪爽,走哪儿都能结交朋友,孟浩然、贺知章、杜甫皆在他的朋友圈。李白好酒,喝醉了更好写诗,《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这些诗,意气风发,豪迈无比。26岁那年的春天,李白游历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秋天病卧于扬州旅舍。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星稀而月明,那月亮一下击中了李白的心底,于是一首《静夜思》油然而生。
陪你背诗
小智:这《静夜思》朗朗上口,李白的功底棒棒哒!
杨博士:仙人自有妙语嘛。不过,本诗的宋刊本中,首句是“床前看月光”,第三句是“举头望山月”;明刊本中,第三句为“举头望明月”;清朝改成了“床前明月光”以及“举头望山月”。直到乾隆年间《唐诗三百首》里,它才变身如今的“明月光”和“望明月”。
小智:还是“现在版”读来舒服!
杨博士:是呢,我觉得不只读来舒服。“看月光”,你想,都看到了,怎么还会错当成“地上霜”?至于“山月”,如此文绉绉的用词儿,远不如“明月”念得响亮。其实《静夜思》流传至今,很难说哪个才是李白的“原版”。话说回来,咱们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这诗,早已穿越了唐朝,凝聚了浩浩荡荡的人民智慧!
小智:夜深人静,离愁上心头,睡眼惺忪以至将月色当成又白又冷的秋霜。直到望见天上的月亮才瞬间清醒,继而低头,思念家乡的山水草木、亲朋好友……不错不错,好一幅“月夜思乡图”呀。
杨博士:可不,李白“信口而成”,该诗意蕴丰富!
此床不是床
这首《静夜思》里,关于那“床”的争议着实不少。有人说,室内瞧不见天,它绝非室内卧具而是室外物件:有人说,窗前有可能看到月亮,没准儿“床”与“窗”通假9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说此“床”不是床。呃,听着有点儿陌生?不如速度科普一
汉朝晚期,西北的游牧民族为方便上马搞了个“器具发明”:几根木棍一番组合,座面由棕绳连接。不止制作简单、耗材少,关键还携带轻便,想去哪里,肩上一扛、臂上一挂,即刻出发。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民族大融合,迁居中原的牧民们可没忘记带“床”。此时,更突破了上马的单一用途,出现在行军、狩猎、出游等各种场合,成了居室、庭院、车船等各处地点的给力“坐具”。时至隋朝,统治者改定名“交床”。到了唐朝, “胡床”的叫法又回来了,李白和他的小伙伴就写过不少关于胡床的诗句,譬如“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妥妥的胡床“真爱粉”啊!
往后的日子里,游牧床在手艺人的带领下“放飞自我”。宋朝,有人给它添置了靠背、扶手等配件,变成适合倚靠的“交椅”。明清,其形制更显姿态:圆背的犹如“太师椅”,直背的能与“逍遥椅”相媲美,省略扶手、靠背相连的双人椅、三连椅可供多人齐坐……实可谓:各有各的看头,各有各的用场。
床的多变形制和广泛使用,不仅丰富了国人的家居种类,还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真真见证了各民族一家亲。
——什么?你也想要个“望月”床?这有何难!瞧见旁边那个小马扎了吗?就它,其貌不扬的工艺设计,不折不扣的技术“文物”!
猜你喜欢胡床燃灯着陆点——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胡风东渐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