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民至上理念的科学构成

人民至上理念的科学构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28 08:00:04 推荐访问: 理念 理念(十五篇) 科学

周银珍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的宝贵的历史经验;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所在。没有人民至上就没有民心,就没有“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中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新的执政理念,其背后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明确的动力源泉、鲜活的实践要求、确切的奋斗目标和永恒的理想追求。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动力源泉

1.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人民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历史观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并认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人民创造的,社会与人民不可分割,没有人民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人类历史。因而,坚持人民在社会中处于主体性地位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基础。人民至上首要的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即“江山就是人民”,江山就是民心,就是民意。

2.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地概括了人民至上理念的理论依据。结合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作为社会历史创造和发展主体的人民与作为客观对象的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物质能量的辩证运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人民是能动、创造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努力开创有利于人民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3.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汲取人民智慧。从古到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民与客观世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不断促进人类历史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无限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认可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主动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并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 答案是从群众中来”。无论在任何时期,无论从事何种事业,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一如既往地尊重人民主体作用,善于向人民问计,勤于向人民请教,积极深入群众生活,切忌闭门造车;
要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总结经验,挖掘人民的潜能,汲取推动历史发展的智慧,真正落实人民至上理念。

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造福人民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并指出,“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正是由于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同、赢得人民的支持、凝聚人民的力量,从而取得了一系列、全方位的伟大成就。

1.人民至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心”,并紧扣时代主题,立足人民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讲,从政治建设方面看,人民至上体现为维护人民政治权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经济建设方面看,人民至上体现为维护人民经济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力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经济利益和经济权益。从文化建设方面看,人民至上体现为维护人民文化权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深化文化发展体制改革,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维护人民精神文化权益。从党的建设方面看,人民至上体现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中国共产党坚持永做人民的公仆,坚决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推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并对党员干部提出严格要求,“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更不允许欺压群众”,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人民至上要求坚持人民评价标准。中国共产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坚持以人民评价作为衡量或判断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坚持人民评价标准绝不是坚持某一个人的物质利益标准,而是坚持人民的整体利益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这就强调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最根本的尺度,一切工作的好与坏、一切大政方针的好与坏,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评判,因为只有人民自身才能真实地体会到自己是否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明确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因此,无论是在宏觀的战略规划上,还是在具体的发展政策上,或者是在解决民生具体问题上,我们党都需要通过各种平台、利用多种渠道,深入了解民情,维护人民利益,进而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奋斗目标

1. 人民至上归根到底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人民至上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幻想,而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之道的方向和目标。

2.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正确把握共享的内涵。共享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享“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是共享是所有人民的共享,而不是少数人或者个别人的独享;
二是共享是全方位共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发展成果,不能仅仅理解为具体某个人的经济(或物质)利益共享;
三是共享是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一劳永逸,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共建、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之中。当然,共享发展不是“坐享其成”,更不是“福利主义”,而是共建共享相统一。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没有共同的创建与付出,也就无所谓共享;
共享是共建的结果和动力,没有共享和平等的共同收益,也就无所谓共建,这其中缺少任何一方,共享发展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只有坚持共建,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氛围,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坚持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感受到共建共享的现实性、可感知性,进而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共建发展。实现人民共享的治国理政之道,就是要在共建与共享的相互作用中,最终推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3.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奮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严峻的挑战与困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立足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为此,一方面,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维护群众路线的意识,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厚植为民情怀。另一方面,要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呼声,力争解决人民难题,着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确保人民平等地享有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进而引导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最终目的

1.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承诺,是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光辉华章,全党必须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由于中国各省市、地区情况不同,目标要求不可整齐划一,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从解决群众最实际、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根据各地实际发展情况,采取相适宜的具体措施逐步实现。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中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尊重人民创造,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也充分说明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都是以不断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本质、人的素质、人的本性、人的能力和潜能都将得到全面提升,人民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真正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离开了促进人民的发展,谈论其他任何发展都将没有意义。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科技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新观念、新思想、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格局变化急剧,矛盾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本身也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根本上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促使中国共产党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命的关键,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责任担当。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明确的理论逻辑和鲜活的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与时俱进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从人民至上的动力、实践要求、奋斗目标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对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进行了全面阐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欣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总书记中国共产党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