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作文1、一名湖北农民工留言给东莞图书馆: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记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摘抄作文15篇,供大家参考。
1、一名湖北农民工留言给东莞图书馆: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记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2、短视频虽 短,但监管不能“ 短”,平台责任更不能“ 短”。
3、 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重点,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
4、要注重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家庭提供优质图书资源,在解决好“ 营养午餐”的基础上,关注“ 精神正餐”的问题。
5、当很多年轻人都提前迈入“ 5g时代”了,还有很多老人仿佛还停留在“ 无g时代”,苦苦追赶。 科技发展的本意是添彩而不是添堵。
6、能从“隐秘的角落”变得“乘风破浪”,走红的关键在于作品所具有的 现实关照性。世事百态, 生活是最好的剧本,真实是最好的演员。
7、国家安全根基牢固,社会大局稳定,才能为 解决经济民生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造良好环境、赢得更大空间。
8、 从没有一寸高铁 到高铁里程世界最长, 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 到今天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带来“磁浮时代”的全新想象,中国铁路在不断提速、不断超越中,书写着让世界惊叹的奇迹。
9、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再小流程瑕疵、制度漏洞也可能养肥风险的“ 灰犀牛”,说不定哪天就撞上“ 黑天鹅”。
10、“家门口就业幸福感更强”“小康就是打电话不用再跑到山顶找信号”“幸福就是村里通快递,直播能带货”…… 幸福的日子千姿百态,致富的道路各有不同。
11、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耳提面命, 课堂就容易失去温度,也就难以让教育真正滋润到每一个心灵。
12、“我救了一代人,只要她们过得比我好就足够了”,张桂梅这句话戳中很多人的泪点。 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好,这个朴素的希望是一个老师的自白,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13、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名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
14、祖国是本书, 只有真诚阅读才能找到挚爱的理由,而这早已融入到人们的血液里,成为一种本能。
15、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守护着千万名考生的健康和梦想。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16、除了洪水,此前受到疫情影响, 推迟开学、居家复习、线上答疑,口罩、消毒液、一米线、测温计,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独特的备考记忆。
17、毕业是求学路上必经的 驿站,毕业致辞就是中转进入社会前最后一刻的 路引, 倒映着上一段时光的心路历程,满载着下一段旅途的美好祝愿。
18、情深意切又洞察明见,思接当下又烛照未来, 既是真言,也是箴言。
19、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20、清华大学校长言语思辨:在面对选择时,要追寻意义, 不因名利熙攘而困扰;要坚守价值,不因境遇改变而动摇。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过去一年,面对疫情,正是因为这样深厚的家国情怀,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作文圈)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家国担当,亿万中华儿女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今天,许多人与远方的亲人道一声保重,退掉早已订好的车票机票,就地过年,这同样是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是对疫情防控的大力支持。
【微评】由小见大,由就地过年引出背后家与国的关系,传递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就地过年
02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人民日报陈凌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作文圈)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微评】列举古往今来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具体表现,牛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
【适用主题】三牛精神
03
《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
1、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2、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称赞削弱了勤勉。
5、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6、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
7、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辛勤学。
8、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叮
9、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
10、要是你的心本来就在燃烧,那么一旦需要,掏出来就可以当火把。
11、纤夫在河边留下一串脚印,那是跋涉者生活的省略号。
12、眼睛里没有追求的时候,一定是心如死灰的时候。
13、蚌下苦轼的时候是不作声的,献出来的终于是明珠。
14、与其是无《小编·》数遍地重温那个虚幻的玫瑰式的梦,还不如去一个静静的湖畔采一朵金黄色的野菊花。
15、踏着过去的脚印,不会增加新的脚印。
16、痛苦的记忆是泪水洗不净的,只有汗水才能把它冲掉。
17、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
1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19、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20、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当我们身披撒满阳光的羽翼,置身于青春的驿站,以一腔彭湃的热血,用迎接太阳的双手,去推开那道光明与希望之门时。于是所有寻找青春旅程的结束又成为一种新的开始。
青春之旅使我们有了太多的追求,找寻与体会青春岁月的光芒,成为心中一种誓言。我们无数次背负着理想,伴着子夜的钟声出发,去追寻属于青春的辉煌。也许我们还一无所有,也许青春之路还很满长,更也许前进的道理上会充满坎坷与荆棘。但我们能以理想为经,以行动为纬,朝着远方的目标不懈地跋涉。
:在时光的隧道里,我们盼望用犀利的目光将天空钻出蔚蓝,让激动的心似利箭般射穿无尽的苍穹,射向高高远远的宇宙。盼望所有同我们一样找寻青春年华的旅人,身背行囊,朝着一个遥远而圣洁的目的地,虔诚地去朝拜,直到坚守到生命最后的时刻。
青春的呼唤,使我们远足的信念在心中牢牢扎根,脚下的追寻之路似草一般疯长。我们吹着青春的号角,不顾一切地翻山越岭而去,并且一如既往向着目的地进发。犹如鱼儿恋水,生命的绿色追赶太阳般执著。
寻找青春的家园,我们别无选择。当我们用辛劳的汗水和彭湃的热血铸成一种理想的文字,去记载或表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追求时。所有经历过的磨难都似纷纷扬扬的雪花般落入泥土。
曾几何时,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青春的呼唤,使生命的长河过早地澎湃?以至撑起飞翔的翅膀去冲击风雨雷电。是不是因为青春的呼唤,使盛开的理想花朵固守在生命的岸边点缀?以至绽放鲜艳之色去成为人们眼中一片美丽的风景。
不可念及许多言不由衷,其实青春之旅许多是涉舟而来,又随波而去。犹如远征的驼队,牢记前方的路依旧漫长而遥远,摇动叮叮当当的驼铃,就知前方的路程无法丈量,穿越的过程便是追求的证明。
希望的钟声敲响着黎明时空,相信每个早晨的阳光会使天空灿烂。相信青春的灯火正亮,定会照亮有志青年不懈的追求之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披着阳光穿行岁月,加快青春的脚步,去点亮挂在心头的那束理想之光。用挚爱的情怀去高歌一首青春之歌。
同学们,你们对“话题”并不陌生吧。可是“话题”就是作文的论题吗?如果认为两者一样就错了。“话题”是 人们谈话或者描述、议论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由来。因此,话题不完全等同于某一个论题,也不等于描写对象本身。尽管一个话题里包含着某一论题或某一描述对象本身,但它们不能直接和话题画等号。
天空是鸟儿飞翔的舞台,海洋是鱼儿搏击的舞台,草原是狼群奔跑的舞台……
“天地这么大,我的舞台在哪里?”仰望蓝天白云,我的心如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回家的路。
风风雨雨将近二十年,我不过是教育大舞台的无名小卒,没有什么耀眼的荣光,更没有显赫的位置。
一天到晚,在学校与家之间徘徊,披星戴月,寒霜饮露,似孤魂野鬼一般,未能弹奏无弦琴,在广袤的宇宙留下光亮的一瞬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无用之人,没有一点精彩的记忆。
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在书房小天地虚度年华,不觉时间从指尖溜走,蓦然回首,已是不惑之年。教室里的悲欢离合,我与孩子之间,每天都在上演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教育世界没办法惊天动地,如孺子牛在田野里耕耘,等待风吹麦浪时,自己已经两鬓苍苍。
无聊似死水里的腐臭,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大包包,随时都有可能破灭。我有时怀疑,到底现在的教育生活是不是走错了。在家里,我没玩没了的翻书。可能是天资愚钝,愣是找不到多少感觉,不像陶渊明先生“每有会意,并欣然忘食”。想想十来年如一日,买书、读书、藏书,我与书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愣是找不到碰撞的火花。在学校,备课、上课、写随笔,纯粹在咀嚼芝麻大小的事儿,自己似井底之蛙,只知道在小圈圈里转悠。
别人的世界广袤无垠,我的世界了无生趣,到底前行的路边是坟墓还是鲜花,我没有了信念,按部就班地在校园与书房之间徘徊不定。
“我的舞台在哪里,教育的天地到底有多精彩”,我在璀璨的星河里漫步,夜色没有了滋味,草丛里的虫鸣声异常刺耳。
躲在书房,戴着眼镜,眯着双眼,我渴望穿越时光,与古代智者相遇,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舞台。
可能圣贤们厌倦了我的唠叨,没有一个愿意献身人间,给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依旧做着白日梦,妄图在天地之间找到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夜幕降临,我推开书房之窗,仰望苍穹,到处灯红酒绿,烟雾缭绕。心灵深处没有了智慧之水,陀螺式的生活在旋转,夜不能寐,渴望白天不再来,我可以尽情自由呼吸。
“你的舞台你做主”,不知谁说了一句话,我如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书。
别人在忙着蝇头小利,我在教室里与孩子们幸福交流;别人在忙着花天酒地,我在书斋里与智者们幸福邂逅;别人在忙着闲聊玩乐,我在博客上与心灵尽情对话……
渐渐地,没有了闲言碎语,多了些文章点缀;没有了荣辱得失,多了些淡定从容;没有了无聊无味,多了些精彩人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就像教育海洋里的一滴水,心若在,幸福就在。
原来,这里,也是我的幸福舞台。
4日,距离6月7日高考开始,只剩3天时间,考生们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小新回忆自己当年高考,语文作文是一个难点。作文分数占总分的比例很高,这一项的得分可能对总成绩影响很大。
天赋与努力
今年CBA总决赛中,广东男篮的几个后卫冲抢篮板,给球迷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就有2号球员徐杰。实际身高不到一米八的他,在长人林立的职业篮球赛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由于爸爸经常带他打球,徐杰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篮球。他早早展现出了良好的阅读比赛能力,并入选了国少篮球队。
但当时和他同批的球员都比他年长,徐杰年纪小,个子也矮,和别人对抗比较吃亏。那时候他每天午休都睡不着,担心下午的对抗训练。
“我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晚上我就自己去球馆加练,一次不够就练两次,两次不够就练三次。”徐杰说:“我一直觉得全力去拼能弥补很多东西。”
如今,徐杰不仅在CBA立足,还成为了CBA历史上首位戴上总冠军戒指的“00后”球员。他入选了最新一期中国男篮集训名单,职业前途一片光明。
引申:徐杰的案例可以用于讨论天赋和努力的关系,也可以用于“梦想”、“信念”、“拼搏”等主题的作文当中。
困境与梦想
张方勇又被人称为“外卖拳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已经辍学开始打工的他,被中国健儿登上领奖台的一幕震撼,从此开始了他的“冠军梦”。
家境并不富裕的他,要一边打工一边练习拳击。他辗转西安、昆明、北京,送过外卖、扛过面粉、摆过地摊、帮人搬过家,还在建筑工地上干过活儿。
刚开始送外卖,雨衣、制服这些都还没配备齐全,“正好那两年昆明老下雨,每天从早上淋到晚上,衣服都是水,都淋透了。”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张方勇获得了WBA雏量级青年金腰带。而在今年,张方勇获得了劳伦斯体育时刻的提名。
现在的他,依然一边练拳,一边要为生计奔波。张方勇说,相比于2008年,自己心态成熟了不少。“我知道了冠军确实很难,但也知道了冠军不是不可能。”
引申:此案例可作为“困境”、“梦想”为主题的作文素材,同时,如果考生对于自己的文字表述和思维能力比较有把握,可以更深一步进行“个人价值”这类主题的讨论。
科技的力量
2016年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索契冬残奥会单板滑雪铜牌得主、膝盖以下被截肢的艾米-珀迪进行了现代舞表演,这支特别的舞蹈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艾米-珀迪进行了现代舞表演。
艾米-珀迪19岁时因病失去了双腿膝盖以下的部位,但她并没有从此自暴自弃。她继续参加自己热爱的滑雪,还参加电视节目,在荧幕上大放光彩。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耀眼的追光灯打在艾米-珀迪身上,她穿着3D打印的裸色镂空连衣裙,随着音乐轻巧地旋转舞动,与面前的机械手臂展开了一段精彩的“斗舞”。
连衣裙下,一对形似弯刀的碳纤维假肢,让她能够和普通人一样站在舞台的中间,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和欢呼。
在残疾人运动赛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现,为运动员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也让他们更能感受运动的快乐。对于很多人来说,科技真真切切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艾米-珀迪进行了现代舞表演。
引申:这一案例可用于“科技的力量”话题的讨论,也可以作为“困境”、“磨难”、“自强不息”等主题作文的素材。
文化的交流
在武当山,一个地道的美国小伙子杰克每天会教别人打拳耍棍。他是武馆的教练,并已经成为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
杰克从小就喜欢看功夫电影,但一心习武的他苦于身边没有正宗武馆,最终,杰克决定来中国求学。
2010年,杰克从芝加哥转道洛杉矶再到北京,又从北京中转武汉到十堰,他终于来到了武当山。
杰克刚来武当山的时候,完全不会说汉语。当地人对他很热心,不厌其烦地教他。杰克说:“这些年我也去过其他一些国家,但感觉这里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
杰克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妻子怀孕期间,杰克带着她回了美国,但没过几年一家人又回到了武当山。他说这里的生活“感觉更舒服”。
现在,杰克在武当山不但当教练,还开起了网络直播,对着手机直播武当山的美景,讲解道教文化。
引申:这可作为文化交流主题作文中的正面案例,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叙事方式等方法将其用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等主题的作文。
公益与慈善
强棒天使棒球基地坐落在北京六环外,这里生活着数十位棒球少年。几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过往。
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曾是棒球国手,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2015年,孙岭峰创建了这个基地,开始接收原生家庭有残缺的孩子。
孙岭峰自己计算,从把孩子接到基地,一直到他们进入社会,每个孩子平均要花费几十万。基地眼下能接到外界的捐赠,但没有固定的资金赞助。
这些孩子在来到基地前,性格大都比较顽劣,文化课基础也比较薄弱。有的孩子不识字,连十以内的简单算术题都不会。
但来到基地后,几乎每个人都飞速成长。他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下午练棒球,大多数活动都在基地。
2018年,由基地里孩子们所组成的球队,作为亚太区唯一一支代表,受邀到美国参加了PONY世界大赛U11 Bronco组决赛。
孙岭峰说,他想把这些孩子以前缺的东西,加倍补回来。
引申:本案例可用于“公益慈善”、“社会责任”、“美德”等主题的作文素材。此外,还可以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类话题的讨论。
成功与失败
今年4月,中国综合格斗选手张伟丽迎来自己的第二场草量级冠军卫冕战。比赛开始后不到两分钟,她就被对手罗斯的腿部高扫击中倒地,最终卫冕失败,失去了自己的金腰带。
北京时间4月25日上午,美国佛罗里达州UFC261之夜,草量级冠军张伟丽在卫冕战中被罗斯高鞭腿击倒后,在地面遭受连击。随后,裁判叫停比赛。
尽管遗憾告负,但张伟丽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仍有信心。她说:“只有击败伟大的冠军,才能成为传奇,而击败一个传奇,我会成为全新的自己。”
2013年,张伟丽成为一名职业格斗选手。而在这之前,曾经是河北省散打冠军的张伟丽做过幼师、前台、销售……2019年张伟丽赢得了草量级冠军金腰带,成为UFC亚洲第一人。
本次比赛之后,大多数网友都对张伟丽表示了鼓励,“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咱再赢回来!”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冷嘲热讽的声音。甚至有网友发帖,造谣张伟丽赛前卖签名赚钱。张伟丽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辟谣,并且怒斥了贩卖签名的行为。
引申:此案例可以用来讨论“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失败”这类话题,还可以将重点放在张伟丽的成长经历上,作为“努力”、“梦想”、“改变命运”等主题作文的素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高考作文素材2021最新以及高考作文素材摘抄万能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教育讯息请关注可圈可点教育资讯网。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
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
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
一般说来,教学每册教材,教师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
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
并要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
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
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积累。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师要:①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
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
③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
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
④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三、阅读积累。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1、人生是一段有着优美风景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的路柳荫匝地,有的路落英缤纷,有的路表面阴云密布却转角柳暗花明,有的路看去阳光明媚却暗藏埋伏重重,而只有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2、一切都如铅灰色的残梦!生命易逝,世间沧海桑田。所有那些夭折了希望和梦想的人们啊,我们会珍存你们的梦想!我们会在祖国的大地上种下爱与团结的花朵。世界与我们同在!我们珍存同一个梦,用那双带着梦想的翅膀学会飞翔。
3、平凡的生活中,真的需要发现,用我们的心去发现每抺美丽。我们可以听见鴡鸠在河之洲啁啾出了窈窕淑女。我们可以在夕阳斜照勾勒人世圆润轮廊时,看到生命在真谛黑条然净化。我们可以在夕阳斜照勾勒人世圆润轮廓时,看到生命在真谛里条然净化。我们亦可以感知所有的理念与思绪在民族的平仄间永远绸缎般细腻滑凉!我们需要发现。
4、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
5、当我摊开掌心,无数的掌纹仿佛凌空而起,泛着萤火,交织成神秘的幻象;霎时是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古镇,转瞬又融成玉龙雪山的清澈雪水,忽而一面经嶓扬起庄严的图腾,最后耸立起一座孤崖。我临崖垂望。崖下是一面澄静深蓝的湖面。我可以窥见,那一个钟爱诗词,沉醉文学的青衫少女,凌波而来,在历史蓦然回顾中,化羽涅盘……
6、不敢多想,更不愿多想,历史让我无奈地沉重。如此伟大的灵魂却寻不到归宿,只缘思想过于精深与突兀,既为他们击节叫好,又为他们不会变通气不过。但细细想来,位置的那么一点偏差便酿成了永久的失落,文人就应抛开世俗潜心研道,武将便应砥砺心志戎马疆场,政治并非属于他们,他们的天地是青崖白山。
7、当你穷困潦倒时,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你失意时,他为你开启了导航灯,指引着你;当你失败时,他为你铺垫了一块块基石,让你走向成功的阶梯;当你惆怅时,他为你带来了开心果;当你不幸时,他为你送来了幸福的青鸟;当你……然而,当他累倒下,生病躺下时,你,你又为他送去了什么,带去了什么?是冷漠,还是倍致的关怀?
8、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过分的羡慕别人的一切,不能一味仿效别人的路,而要坚定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唯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到达梦想的彼岸。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9、晚风轻拂让人醉。我放下书,望着眼前这个世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泉……它太诱人了,在这个位置上,只能感到由衷的欣喜。有人说得好,“快乐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一天呢?”我不再迷惘,我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演绎人生最美的故事,让苦难中总有快乐相随。
10、人们常常以为,成功多带有偶然性、殊不知,智慧女神的光芒更胜过幸运女神的眷顾。只有始终撇试身外的杂音,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也许《格林童话》的成功就不会来得那样迟。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总是暗藏奥秘玄机。横陈在我们面前的荆丛,萦绕于身畔的夜雾,甚至由自我衍生的孤独,都是命运的安排。当我们剥落虚无,触摸心壁上的纹脉,点亮梦想,哪怕灯火阑珊,也必定能照亮一寸欣喜的脚印。
11、在生命的纵横阡陌,踽踽而行,或见落花翩跹衰草盘桓,或经流水人家榆柳娉婷,或恍然听见悠远山谷中传来的黄鹂声声清啼,或一路尘满客袍。在行途的终止,我站定身子,蓦然回首,曾经的舟车劳顿原来是用以抵化一个明媚的春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2、没有人因为平凡而注定平庸,平凡的“雷锋”那是和谐社会的“螺丝钉”,平凡的“焦裕禄”那是两袖清风的丰碑,你和我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一样会有生命的亮色,平凡的付出一样可以汇聚成江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找准位置你会像蛟龙掠过浅滩小河,到浩瀚的海洋上击水三千;你会像大鹏飞越平地低空,在苍茫的天宇中扶摇直上。
13、古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中有多少实例证明,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比尔盖茨中途退出哈佛大学,创立微软,张朝阳自主建立搜狐网,鲁迅弃医从文,成为中国人精神的脊梁,他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试想他们如果只沿着自己从前的路走下去,会有今天的微软,搜狐,人民的战士吗?一只会打洞的兔子就是一只优秀的兔子,不管它会不会游泳。
14、华兹华斯曾说过:“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美好而诗意的。”同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充满阳光与风景的。当然,这条路也会有崎岖坎坷,但不要怕,因为我们已经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路。那么就勇敢的拼搏,并享受这条路上的风景吧,让自己活出一个精彩灿烂的人生历程!
15、如果我是山,就要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每一处角落都渗透梦的语言,让我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要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细流都一往无前,让我的价值迎风吟唱。
16、生活就如沧海,有时恣意咆哮,排山倒海,有时收敛狰狞,波澜不兴。人正如这生活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摇曳不定又如秋风中萧瑟的黄叶,经历了生的困惑与死的彷徨,人生的航道该何去何从?
17、凭栏回首,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赠与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心中装着他人,就可以无怨无悔了;倚闾眺望,我们将做些什么得到些什么,眼中看到什么心中藏着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18、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19、历史给予我们丰富的素材,它的沉重与鲜活,它的豪放与乖张,它的执着与嬗变,都给人以启示。人应当有合适的位置并从人性本位上去体现价值,而寻找它的道路上有穷关险隘,更需要睿智的成熟,而思想正如指航明灯,使人义无反顾地奔波于理想之路。
20、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21、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
22、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23、 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24、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5、 微笑,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能激起人们前进的火花,能拥抱明天的太阳,笑对人生,能战胜与自己对抗的一切。微笑的人,显得那么可爱,那么和蔼,那么风趣,那么坚强,它传递着人们的感情,因为,微笑是人世间最美的符号!
26、 "父亲是一本很厚的书,小时候我就很佩服我的父亲,但不懂其中的含义;随岁月的推移和一些事情的发生我渐渐地了解了我的父亲,他像水一样,遇到障碍则气势更大,是一种遇到挫折则更加坚强的人。"
27、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8、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9、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30、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31、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32.当浮华给予了我们过多欺骗,现实中的虚假几乎让我们忘却了真的存在,是真情换回了迷离的心,是真情带给了我们最纯、最真的感觉,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渗透的是永恒执着的真爱。
33.你如果只是一滴水珠,但你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弦子们见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对于孩子们来说,你是何等重要。
34.劝人上进不必直言,使人觉悟不必耳提面命,与人智慧无需喋喋不休。
35.翻开早已发黄的页张,试着寻找过去所留下的点点滴滴的足迹。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现在看来已变得陌生,匆忙之间,让这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变淡,找不出什么亲切感,只是偶尔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这发黄的页张中找寻过去的那些让人难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这仅剩下一段的“丝线头”……
36.今天阳光很好,坐在窗前,看窗外如此晴朗的天感觉特别舒心,雨过天晴后的世界总给人一种明媚,仿佛阳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让前些天被风雨践踏的花朵重新得到爱的关怀,重现生命的活力!
37.其实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就是它生命终结的时候,而它的种子,就是它生命的延续,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承受风,经受雨,面对另一个轮回。
38.友谊有两面,一面灿若云霞朗若皎月,闪烁的是真诚的光华,洒下的是关切的妩媚,不因距离阻隔,经得起时间的淘虑;绕到友谊的另一面,那各式各样的花花绿绿,或旋转着或摇晃着,乃至让人眼花缭乱的全是幌子。
39.生命是一枝铅笔,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40.一直很讨厌高中时的自己:每天都不快乐,却从没想过改变,让自己深陷痛苦的沼泽,顾影自怜;现在看来,我今天的思想,竟全都来自当时的这些记录——原来,我一直在努力;原来,我误会了当初的自己。
41.能力之树生长着,沐浴着信念的阳光,吸吮着知识的养料。本领不是年龄的恩赐,而是努力的奖赏。才能跟着勤奋走,正像光明跟着太阳走一样。
42.夏天,隐藏了太多太多的迷茫,也怒放了太多太多的浓艳。就像雨后黄昏的天空,大片大片的珠黄、玫红、山蓝、艳紫的云朵翻涌其中,仿佛突兀的胭脂涂抹在冷郁的脸庞上,有着凄凉的美丽。
43.爱心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用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权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44.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45.你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46.当摩西率领着苦难的族人劈开红海、走出埃及的时候;当耶稣为拯救全人类而被背负十字架步履艰难地走上山冈的时候;当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和午后的阳光一起点燃了人类永恒的微笑的时候;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双耳失聪之后用天籁之音谱写《第九交响曲》,让人类在音乐中陶醉的时候;当托马斯?杰斐逊独居斗室,用燃烧的笔尖力透纸背地写下《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
47.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48.或叫喊于长空,或拱出地表,抑或登上枝头顾盼,一切怀抱希望的都忍不住了,时令已是春天。芳草使大地焕发青春,亦为毒蛇的出没提供条件。空气中飘来沁人的花香,同时弥漫的还有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49.当烛光点燃时,宾客纷纷入场,他们一个比一个艳丽多彩,一切都那么富丽堂皇,豪华壮观。
50.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炊烟袅袅,掩不住尘埃落定;泉水潺潺,道不尽风沙流年。在跌宕起伏的九曲人生中,只有俯身大地,成为一方沃土,才能宁静致远仰观万里长空。
俯身大地,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倘若你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不去做那漂浮不定的土壤,不去做那漂浮不定的尘埃,你的生活也将如骀荡春风。俯身,就像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又似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蕴含着广博的人生智慧,只有怀着一颗低姿态的心,俯下身去,才能打造人格的最高素养,追溯灵魂的最高境界。
你可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姿态,君子的高贵就在于甘于俯下身去,在广袤的大地上仰望星空。
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亦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已。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肃然起敬。也正是由于他甘愿附身于大地,做那一方土壤,而不是选择做漂浮的尘埃,才使他如此成绩斐然,无处不洋溢着君子的大师的风范。
自古以来,凡俯身于大地者,终将会在大地上崛起。古有刘邦俯首称沛公,终得"猛士守四方"成就霸业,今有季羡林摘去三顶桂冠打造自己人格的最高素养;古有韩信甘受一时胯下之辱,一朝崛起终雪恨,今有林志玲弯腰数十次拍照赢得人气爆棚。他们都俯下身看到了大地,而没有做漂浮游荡的尘埃,他们的低姿态注定让他们在沧桑历史中,含笑一腔,温暖如初,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就像莫言所说:"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就这样俯下身去,化身为土壤,才能永存于世界。相反,如果选择做漂浮无定的尘埃,就只能被人们遗忘于世。
生命,是一树的花开。只有俯下身去,才能感受到"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意境,才能安然地仰望满天繁星。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2、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3、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最高领导人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5、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6、守望共同的生态家园
在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远处的一座瞭望塔下,有一片天然的石头滩。上百块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面,写满了志愿者和游客的留言,“永远做藏羚羊的保护神”“可可西里:神秘的地方,可爱的家乡”……历经风雨冲刷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共同心愿:守护好人类“最后一片净土”。
这样的共识,来之不易。时针拨回到20世纪后期,一种名为“沙图什”的藏羚羊绒披肩在西方走俏。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即便是“生命禁区”,也难以阻拦盗猎者的贪婪。他们把枪口对准无辜的“高原精灵”,刺耳的枪声打破了高原的宁静,触目的鲜血染红了圣洁的雪山。倒伏在卓乃湖畔血肉模糊的藏羚羊身影,刻写着“千湖之地”的累累伤痕。
“藏羚羊数量锐减”“最少时不足两万只”“濒临灭绝边缘”……昆仑无言,雪山默默,但疼痛却总在提醒人们别忘记这段历史。以至于多年以后,一位作家这样记录道,有个摄影师在可可西里看到一只来打招呼的小藏羚羊,便喂它水喝。突然,旁边的藏羚羊保护队队长凶狠地把小藏羚羊赶跑了。摄影师生气地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你这样会让它们以为人类是善良的。宁愿让它们从此讨厌人类,也不愿哪天被盗猎者偷袭杀害,如此冷肃的回答,道尽了盗猎行为给当地带来的痛楚。
任何一个地方生态的破坏,威胁的终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更何况,相比于平原,高原的生态更加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将是难上加难。一位环保工程师便曾指出,在可可西里,“用铁锹随意挖去一块草皮,要想自然地恢复过来,得等300年。”正是觉察到了这一点,20多年前,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在深入了解可可西里以后,他提包里的书,从《工业矿产手册》变成了《濒危动物名录》。促使他走上环保之路,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并不仅仅是对野生动物的朴素感情,更是守护家园的职责和使命。
保护生态、守望家园,成为可可西里守护者的沉甸甸责任。正是因为内心的这份责任,哪怕缺水缺油、没有信号,哪怕要面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每年在荒野奔走上万公里,巡山队员依然始终坚守在与盗猎者斗争的一线;也正是因为对可可西里爱得深沉,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高原,他们踏水而行、碾过风霜,默默付出、守护净土。他们的努力,就像一座座路标,引导着后来的人守望共同的生态家园。
一个多月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评价说,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某种意义上,成功“申遗”,不仅意味着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的自然特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更意味着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拯救藏羚羊、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文精神赢得了认同、引发了共鸣。
汉学家史景迁曾指出,“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美丽中国如磁石一样,始终保有吸引力,这是索南达杰们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
跨越是短短的一瞬,是三年沉淀的爆发,是超越障碍的必需。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经历过这一过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思想的跨越,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心境的跨越,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对事物认知的跨越。每个人都会有跨越,跨越一个阶梯,自己就会变得更优秀。
跨越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从小学的任性无知到现在的体贴他人,从小时依赖父母洗衣做饭到现在的独立自主,从小时不敢走夜路到现在独自一人睡觉……不再依赖着父母,不再遇事就麻烦父母,不再遇到困难就退缩。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它。战胜困难是对自我的认可,这是思想的跨越,从思想上跨越,一步步地成长。
思想的跨越必定带动心境的跨越。
一层连着一层,心境的放开,不再拘泥于家境的比较,不再拘泥于吃、穿不如他人,不再拘泥于每次成绩的公布,微笑着面对每一件事,用知识来填充自己的大脑,像宋濂一样为自己所想的去奋斗,"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心平气和地去面对每次的困难,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自己说:"尽自己所能,无怨无悔。"
心境的改变给自己带来的是对事物认知的跨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物总有正反两面,不要只是一味的悲伤,自己考试失利了,就一直消沉失落,无心去学习,总是念念不忘曾经的成绩。对事物认知的改变让我化悲痛为动力,勇敢地向前,努力地积累力量,为今后更大的挑战而准备着。
一次的成功会让自己得意,一次的失败则会让自己警醒,更加努力去为理想而奋斗。事物总有它的长处,总有它生存的理由,对事物认知的改变是一次跨越。
三年的时间,三年的成长,让我跨越了多少的绊脚石!跨越让
我成长,让我成熟。思想的跨越,心境的跨越,对事物认知的跨越,让我从任性女孩变成了冷静、沉着的少女,跨越让我更加优秀,让我更加自信,让我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挑战。
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地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
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班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附《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读韩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2)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日子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它敲响了七月的钟声,而我也在这时毕业了。
回想以往与老师和同学的点点滴滴,我情不自禁的哭了;回想老师对我的好、对我的教导、对我的批评,我笑了。你们一定想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表情,对吧?因为我告别了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了我的好朋友,同时也告别了我的老师,我爱他们,但让我最爱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刘教师。
在过去的两年里,刘教师对我付出了许许多多,有时为了教我们班,她的嗓子经常沙哑,但她在课堂上总是说:“虽然我的嗓子沙哑了,但是我看到你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感到很开心,什么难事都没有了。”刘教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是我们经常惹事,害得刘教师这样的,但她从没抱怨过什么。
有这么好的老师,我很开心,我想说一句话:我爱我的语文老师,也希望老师能够健健康康的,嗓子不要经常沙哑了。
虽然刘教师在我们面前很凶恶,但是我知道,她做的每一件事、骂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从没恨她,而是更加的爱她,这是师生间的爱。
记得我五年级时,我错了。就是在班里,有一些同学经常说脏话,和他们在一起多了,慢慢的我也开始说了,从一个不会说脏话的人变成一个欺骗父母、说脏话的人。那时候,我变了,刘教师她也察觉到了,她慢慢地观察了我几天,发现了我许多事情。就立刻教导我,她不是批评我,而是让我和她坐在一起,像朋友之间聊聊天那样,让我从中受益良多,让我立刻改掉坏习惯,不再说脏话了。
刘教师教我的两年中,就像一盏明灯,时时刻刻的看着我,让我不做错事。也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
刘教师总是围绕在我身边,默默地鼓励着我,让我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我爱我的语文老师——刘教师。
1、霍金:英国物理学家,身残志坚,著《时间简史》,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
2、曹雪芹:(清)举家食粥,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司马迁(汉):史学家,受宫刑后,发愤著《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5、屈原(战国?楚):沉江殉国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熟读)
7、赵鑫珊《人是什么?》(熟读)
8、鲁迅的生平创作:弃医从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民族之魂”)
9、李白“诗仙”,浪漫主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诗圣”,现实主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孔子(圣人)、孟子(亚圣)有关名言见《圆梦宝典》
11、契诃夫(俄):700多至800多篇短、中篇小说,戏剧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12、孙梨,当代小说家,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创作,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13、巴尔扎克,法国作家,写了九十多篇小说,著有《人间喜剧》。
14、孔明挥泪斩马谡。(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构思并使用。)
1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6、老舍:人民艺术家,“士大夫不可辱的知识分子形象。”
17、关汉卿,元初作家。“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燥,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18、庄子:安时而处顺,无为而治。
19、蒲松龄:清代作家,著有《聊斋志异》。
20、毛泽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1、勾践: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终于灭吴。
22、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3、梁小斌: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多好的句子。)
24、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25、普希金:俄国文学之始祖,1837年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而死。(为个人尊严而站。虽死犹荣。)
26、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27、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8、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29、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代枭雄)
30、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1、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2、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共同完成30卷的《金石录》。
35、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6、元稹和白居易友谊深厚:“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37、巴金: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的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38、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让一切健康但虚度光阴的俗人感到羞愧。)
39、一个老人在火车上不小心掉了一只新鞋,在众人的惋惜声中,老人毫不犹豫的把另一只也从窗口扔掉。(与其抱守残缺,不如果断的放弃。)
40、钱仲书:淡泊名利。“你吃了鸡蛋觉得好就行了,何必要见那只下蛋的鸡呐。”
41、史铁生:大难之后成大器。《我与地坛》。
42、唐太宗与魏征:明君与名臣,相得益彰。
43、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前者知人善任,后者自矜功伐。
4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强调志,力,物三个条件。深思而慎取。)
45、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2、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小编·》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3、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最高领导人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5、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6、守望共同的生态家园
在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远处的一座瞭望塔下,有一片天然的石头滩。上百块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面,写满了志愿者和游客的留言,“永远做藏羚羊的保护神”“可可西里:神秘的地方,可爱的家乡”……历经风雨冲刷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共同心愿:守护好人类“最后一片净土”。
这样的共识,来之不易。时针拨回到20世纪后期,一种名为“沙图什”的藏羚羊绒披肩在西方走俏。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即便是“生命禁区”,也难以阻拦盗猎者的贪婪。他们把枪口对准无辜的“高原精灵”,刺耳的枪声打破了高原的宁静,触目的鲜血染红了圣洁的雪山。倒伏在卓乃湖畔血肉模糊的藏羚羊身影,刻写着“千湖之地”的累累伤痕。
“藏羚羊数量锐减”“最少时不足两万只”“濒临灭绝边缘”……昆仑无言,雪山默默,但疼痛却总在提醒人们别忘记这段历史。以至于多年以后,一位作家这样记录道,有个摄影师在可可西里看到一只来打招呼的小藏羚羊,便喂它水喝。突然,旁边的藏羚羊保护队队长凶狠地把小藏羚羊赶跑了。摄影师生气地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你这样会让它们以为人类是善良的。宁愿让它们从此讨厌人类,也不愿哪天被盗猎者偷袭杀害,如此冷肃的回答,道尽了盗猎行为给当地带来的痛楚。
任何一个地方生态的破坏,威胁的终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更何况,相比于平原,高原的生态更加脆弱,一旦破坏,恢复将是难上加难。一位环保工程师便曾指出,在可可西里,“用铁锹随意挖去一块草皮,要想自然地恢复过来,得等300年。”正是觉察到了这一点,20多年前,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在深入了解可可西里以后,他提包里的书,从《工业矿产手册》变成了《濒危动物名录》。促使他走上环保之路,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并不仅仅是对野生动物的朴素感情,更是守护家园的职责和使命。
保护生态、守望家园,成为可可西里守护者的沉甸甸责任。正是因为内心的这份责任,哪怕缺水缺油、没有信号,哪怕要面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每年在荒野奔走上万公里,巡山队员依然始终坚守在与盗猎者斗争的一线;也正是因为对可可西里爱得深沉,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高原,他们踏水而行、碾过风霜,默默付出、守护净土。他们的努力,就像一座座路标,引导着后来的人守望共同的生态家园。
一个多月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评价说,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某种意义上,成功“申遗”,不仅意味着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的自然特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更意味着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拯救藏羚羊、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文精神赢得了认同、引发了共鸣。
汉学家史景迁曾指出,“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美丽中国如磁石一样,始终保有吸引力,这是索南达杰们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