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金点子”大全优秀我为教育教学出金点子孙青许多老师对班中不做作业的同学都很头痛,虽然和家长一起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效不是很大。正好看到这样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教学“金点子”大全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我为教育教学出金点子
孙青
许多老师对班中不做作业的同学都很头痛,虽然和家长一起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效不是很大。正好看到这样一篇关于《怎样改正做作业拖拉的习惯》一文,便贴上来,希望能给老师或家长一些帮助和启示。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案例:有一个学生,有些不好的习惯;做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暑假的时候给他补课发现他的反应很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为此,他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他写作业。可是他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他母亲一离开房间,他立刻我行我素。再者,他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他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分析:他做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时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为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嫉恶如仇,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区别强化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臵,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这杆子,一颗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
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停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而学会压杆的行动,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立即就有颗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
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就这样逐渐地,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上面的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来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当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许多许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但只要头朝向杠杆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杠杆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
其次降低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并移动杠杆,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 www.paomian.net 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
根据这一策略,我们可以容忍不良行为在某一限度内的次数,如5次,如果不良行为在一定限度内能减少到5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进。然后再逐步降低标准,3次、2次……逐渐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方案:
A.他母亲与他约法三章,如果他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梓豪非常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B.等他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这样,3个月以后,他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应用区别强化要注意三点:
A.选择适宜的标准:
运用区别强化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订成零次。如果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必须完全消除,例如骂人,那么就采用零次区别强化。
B.强化物要专一
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他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假设梓豪在晚上9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6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C.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区别强化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
这个经验是珍贵的。通俗一点说,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阿姆斯特丹向戒毒者适量提供毒品,就是在运用递减法。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
因此,从这个经验告诉我,要求学生在制作劳技时,不要心急,要认真观察,富于想象力,大胆创新,制作出异众不同的作品,体现自己的风格与魅力。只有这样告诉学生,才能要求学生做到四到:人到,心到,眼到,耳到。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认真制作作品,才会动手不动口,才会争先恐后地,专心致志地制作出微妙微俏可爱的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金点子
富源街道第四小学 苏文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
金点子:在活动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规律性、逻辑性,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新法则的推出,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把握这个过程,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使学生从中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新概念引入,新法则推出的教学上。
如学习分数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创设猪八戒分西瓜的情境: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应当怎么分?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
再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椎体概念时,可运用教具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引入新概念,还可以采用新旧联系计算等方式来进行。如学习小数、分数乘法,可先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再通过带领学生到“小超市购物”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小数、分数乘法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和理
解这些概念。
在饶有兴趣的动手操作中,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分析问题的共性和规律,从而初步地感知概念,形成鲜明正确的表象。
小 学 教 育 教 学“金 点 子”
——通过博客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李家营小学
魏守利
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其解决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许多 班主任 老师头疼和棘手的难题,也是众多班主任苦苦探索和刻意研究的难题。个别谈话的方式,由于受场所的限制和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很难从深度和广度上了解学生,致使问题解决得不够彻底,甚至留有隐患;师生通信的方式,只是班主任和问题学生之间的单线联系,只能解决个别问题,不能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达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上,是否能搭建一个平台,让任课教师和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达到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呢?针对此问题,我校行政与教师纷纷献计献策,齐抓共管,发现通过日益走近学生、走进家庭的网络可以很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里电脑都能上网,并且好多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和自己的博客。既然如此,为何不设立一个班级博客,让任课教师和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呢?学生可以通过博客以化名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老师、班级、同学的一系列看法,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来,在老师和同学之中寻求解决方案,以达到共同参与和展示自己的目的。
于是,我们在各班选出对博客制作比较熟悉的同学,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专门设计了班级博客,密码暂时只对本班同学公开,所有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公之于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某一问题互相交流,班主任 老师、任课 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通过留言的方式化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老师还可以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找同学进行探讨解决。对牵扯到学生隐私的问题,老师要绝对保密。
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各班气氛和谐有序,教师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找到解决问题和教育管理的最佳方法,在师生互相学习和改变的同时,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了。
教育教学金点子
1、取消常设班干部,实行“无班干”式班级民主自我管理的模式,由班级学生采取自荐和他荐的方式竞争产生每周轮值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都转变了角色。教师着力做好引导者的工作。教师收集归纳班级当中存在的需要重点治理的陋习,再加以细致梳理、归纳出《班级学生行为陋习总结》,引导学生针对班级里的不良行为,讨论列举出数量不等、内容不限、操作性强的细则,再加以条分缕析地归类,勾勒出学习、纪律、卫生、集会、同学关系等十大提纲式的管理条例框架。教师要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讨论与拟订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将整理后的细则再返交学生进行民主、公开、自由讨论争辩,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班级特色和广泛共识的管理条例,上墙公布,并人手一份以备随时熟记和对照检查。组建值周小组,全班同学轮流参与管理。班主任同时提供智力支持、技术帮助和方法指导,把更多的道德教育方法、民主意识、规范的落实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尽快学会自立自治。参与学生民主自我管理过程,帮助解决轮值学生难以解决或不便解决的问题。指导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的职责。重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断提高学生遵守纪律、规范的自觉水平。以多种方式解决取消常设班干后班级里出现的各种问题。每天有问题当场解决,不留尾巴,每周一总结。与班主任角色转变相适应,学生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翁、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者、自身成长的主人,他们要做的事情有:集思广益地民主制订班级特色管理制度。学生不论成绩优劣,都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人人献计献策,制定适合班情,内容广泛的班级管理制度。在班主任协调下,自由组建值周小组,且经常转换角色,充分换位管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原有制度提出异议,或提供新主张。人人参与班级自我管理,认真履行职责。值周长主要做好“三个一”:组织协调好一周的值周工作、组织好一堂班队课、写好一份值周小结。
2、改变家庭作业模式,让学生快乐成长。以往家庭作业存在的弊端:无效、负担。(1)机械重复效果差。老师布置的作业随意性太大,往往都是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学生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太长,作业的有效性不够突出,(2)关注学生发展的作业少。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基础性,更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3)忽视了作业的趣味性。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丧失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被动应付、给老师写作业成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基本调子。改革的策略:
1、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2、关注孩子的终生发展。把以往那些机械重复的、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坚决减掉。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有效性。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过重的作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业的布置要注重科学性。不布置死记硬背学生不喜欢的作业,应探究寓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作业。
3、开展班级学生心情调节活动。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呢?在班级中开展“心情树”活动中,同学们自制“心情树”,在心情树上设计了几张心形卡片,每张卡片都在正面涂上绿色,画有笑脸的表情,表示心情快乐,在反面涂上灰色,画有哭脸的表情,表示心情烦恼。每天一早,同学们到校后,心情好的会将卡片翻成绿色,心情不好的会翻成灰色,当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或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后,心情舒畅了,再把灰色卡片翻成绿色,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偶然出现不快乐的事,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再把卡片翻成灰色。
4、建立爱心交流,师生心灵对话。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发一本“心灵对话”记录本。每本记录本都设有四个栏目:
1、老师,我想对您说。
2、教师指导语。
3、你对老师指导语的评价。
4、教师二次指导语。在记录本上学生可以对老师说来自学习中的问题,自身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的压力,对家长和老师的看法等一切要说的话。记录本每周交流一次,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请教有关专家,学生对老师的指导语是否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进行评价,教师对照学生的评价查找自己的得失,进行二次指导。通过这个记录本,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把内心的苦闷、生活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不理解等向老师交流。老师的指导语倾注了对学生的关爱。对发现的个别问题及时面谈,在彼此的沟通中,全面了解了学生,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准确抓住了教育的方向,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达到了教育的有的放矢。思想工作走进学生内心,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小 学 教 育 教 学“金 点 子”
——通过博客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李家营小学
魏守利
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其解决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许多 班主任 老师头疼和棘手的难题,也是众多班主任苦苦探索和刻意研究的难题。个别谈话的方式,由于受场所的限制和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很难从深度和广度上了解学生,致使问题解决得不够彻底,甚至留有隐患;师生通信的方式,只是班主任和问题学生之间的单线联系,只能解决个别问题,不能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达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上,是否能搭建一个平台,让任课教师和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达到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呢?针对此问题,我校行政与教师纷纷献计献策,齐抓共管,发现通过日益走近学生、走进家庭的网络可以很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里电脑都能上网,并且好多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和自己的博客。既然如此,为何不设立一个班级博客,让任课教师和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呢?学生可以通过博客以化名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老师、班级、同学的一系列看法,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来,在老师和同学之中寻求解决方案,以达到共同参与和展示自己的目的。
于是,我们在各班选出对博客制作比较熟悉的同学,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专门设计了班级博客,密码暂时只对本班同学公开,所有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公之于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某一问题互相交流,班主任 老师、任课 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通过留言的方式化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老师还可以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找同学进行探讨解决。对牵扯到学生隐私的问题,老师要绝对保密。
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各班气氛和谐有序,教师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找到解决问题和教育管理的最佳方法,在师生互相学习和改变的同时,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了。
我为教育教学出金点子
孙青
许多老师对班中不做作业的同学都很头痛,虽然和家长一起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效不是很大。正好看到这样一篇关于《怎样改正做作业拖拉的习惯》一文,便贴上来,希望能给老师或家长一些帮助和启示。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案例:有一个学生,有些不好的习惯;做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暑假的时候给他补课发现他的反应很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为此,他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他写作业。可是他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他母亲一离开房间,他立刻我行我素。再者,他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他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分析:他做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时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为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嫉恶如仇,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区别强化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臵,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这杆子,一颗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
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停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而学会压杆的行动,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立即就有颗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
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就这样逐渐地,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上面的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来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当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许多许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但只要头朝向杠杆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杠杆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
其次降低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并移动杠杆,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 www.paomian.net 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
根据这一策略,我们可以容忍不良行为在某一限度内的次数,如5次,如果不良行为在一定限度内能减少到5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进。然后再逐步降低标准,3次、2次……逐渐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方案:
A.他母亲与他约法三章,如果他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梓豪非常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B.等他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这样,3个月以后,他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应用区别强化要注意三点:
A.选择适宜的标准:
运用区别强化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订成零次。如果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必须完全消除,例如骂人,那么就采用零次区别强化。
B.强化物要专一
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他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假设梓豪在晚上9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6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C.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区别强化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
这个经验是珍贵的。通俗一点说,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阿姆斯特丹向戒毒者适量提供毒品,就是在运用递减法。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
因此,从这个经验告诉我,要求学生在制作劳技时,不要心急,要认真观察,富于想象力,大胆创新,制作出异众不同的作品,体现自己的风格与魅力。只有这样告诉学生,才能要求学生做到四到:人到,心到,眼到,耳到。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认真制作作品,才会动手不动口,才会争先恐后地,专心致志地制作出微妙微俏可爱的作品。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