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优势·风险·策略: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

优势·风险·策略: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07 08:32:01 推荐访问: 优势 优势产业 思想政冶工作总结

宫长瑞,吴琳琳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互联网到大数据,从万物互联再到人工智能,数智化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深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教育方式、重塑师生关系、构造人机协同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1]。因此,“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2]。充分发挥数智化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优势,加快推进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时代课题。

“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层面实现基于信息化的多元技术融合,以技术赋能并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变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载体、环境、队伍等各环节数智化能力的跃升”[3]。将数智化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得以数据化呈现和智能分析,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学生体验感和教师幸福感。

(一)以“智”定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保持学科基本架构和标准化要求的整体性、规模化教学中,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各种优质学习资源的云共享。学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根据需求和兴趣自主地探索未知、拓展知识面,与专业教师交流及得到指导不再拘泥于课堂,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支持下,虚拟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辅导,帮助学生发展兴趣、激发潜能,实现学习的个性化。除此之外,优秀算法可以智能感知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点、知识空缺并据此推送“私人订制”的学习内容。纳米传感器可敏锐地捕捉学生眼神流转、皱眉等面部微表情,根据学生状态智能调整重难点及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视频的回顾、课外知识点的搜索学习等都会留下网络学习痕迹,数智化技术基于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数据清洗与分析,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的学习报告,教师由此掌握个体学生的兴趣点及薄弱之处,判断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班级的教学内容与整体进度,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此外,万物互联、深度学习等数智化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数据全记录,可有效揭示数据背后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现状与发展目标,明晰自身不足与发展方向,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以“智”预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数智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部分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提前预判学生可能的行为举动,改变仅凭经验判断的滞后性、被动型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通过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对这些海量数据的记录、整理、建模和画像等方式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量化、可视化与系统化”[4]。一方面,搜集学生转发评论、网页浏览、网购、聊天等虚拟空间的网络痕迹及上网时长,依靠深度学习算法展开情感计算,以窥探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异常思想。即便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会封闭自我,但网络痕迹会被大数据真实记录,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隐藏、行为伪装。另一方面,依靠敏锐的纳米传感器观察学生校园内的行为轨迹、交流发言、小动作、微表情等日常表现,基于这些海量、多维的数据自动分析学生的异常行为举动,一旦发现数据波动便会智能预警,提醒思想政治教育者时刻警惕并提前开展相关工作。“用多维时空参数来全方位地完整刻画人的思想行为的复杂性,复杂的心理、思想、情感只是需要更多的数据刻画而已”[5]。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数据的分析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相关性规律,尽可能地推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未来的行为举动,预防学生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积极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三)以“智”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

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的帮助下,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实践由于意外风险、资金消耗而被边缘化的困境,给学生提供感知社会现状、体验人生百态的虚拟实践平台,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感。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MR技术整合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其创设的虚拟空间具有运动感、视听感和触感。学生可以在真实世界看到虚拟物体,并可以与真实世界中的虚拟物体进行交流互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技术将部分现实活动转化为可观察、可评估、可操作的虚拟实践,“这种高度的虚拟性又可与现实性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使虚拟和现实的转换可以瞬间完成”[6]。因此,教室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被技术改造了的现实和虚拟交织融合的智能空间。学生在无意识下与“计算机”进行更加自然的交流互动,不出教室就可以开展“实践”,进行田地劳作、“实地”参访学习,在沉浸式和交互式的虚拟环境中全身心地开展活动,并得到真实、贴切、安全且有针对性的实践体验,有效规避了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的风险意外。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和育人优势的凸显,MR技术必将大规模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普遍使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智能教室建设和社会“实践”开展,在提升学生课堂体验感的同时降低学生外出实践的成本。

(四)以“智”减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幸福感

数智化技术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人机协同、完成教师难以单独胜任的智慧性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代替教师完成出勤记录、作业批改等重复性、机械性的非脑力工作。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行为控制和报警装置于一体的校园巡逻安保机器人可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减轻教师对学生校园内人身安全的顾虑。数智化技术借助面部和语音识别、数据分析、强力算法等自动捕捉学生上课时的举手、走神、交谈、喜怒哀乐等课堂状态和情绪数据,开展情绪分析与情感计算,生成专属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报告,以辅助教师掌握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授课节奏与方式,在教师全精力授课的同时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关注,实现高效教学与学习[7]。数智化技术还可利用深度学习、多元数据融合与挖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生成智能教师助理,辅助教师完成课后智能答疑、智能出题与批阅、个性化评价报告、精准教研报告、教学设计与总结等工作,并能及时发现学生情绪、思想的数据波动,感知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以提前预警。总之,“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机器开始成为新的认知主体,将教师从传统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8],数智化技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性材料的准备,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时间比例,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教师的空余时间,提高了教师幸福感。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智化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凸显育人优势,若使用不当则存在违背人的本质和教育初衷的可能,还会出现威胁人的隐私安全、忽视人的发展可能、消解人的主体性、隔离人的社会性、削弱教育者话语权的风险。

(一)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威胁人的隐私安全

大数据是数智化的第一块基石。全面、多维、海量的信息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是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的前提支撑。例如,尽可能全面掌握学生上课的微表情和课后的自学记录,数智化技术才能生成更加精准的学习报告,反馈给教师以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进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尽可能全面搜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网络行为,数智化技术才能感知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情感波动,更为准确地预判学生的行为走向并提前预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输入层有多元异构的海量数据支持,隐藏层才能更好地进行复杂运算,输出层的结果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准确。然而,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疏忽、利益驱使等多种原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一直是信息时代担忧的问题。数智化技术需要的全面多维的数据以及技术的复杂性则提高了侵犯学生个人空间、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举动、谈话交流、微表情等被遍布的微型或纳米传感器灵敏捕捉,网络购物与交友信息被服务器全程监控,学生是否还拥有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学生正常的心理倾向、情感问题、价值观念是否应该被机器运算并被别人知晓?数据由谁授权进行采集、分享给谁、由谁使用……在考虑这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个人隐私泄露和违法交易的事件频频曝光,全面覆盖的数据收集正在威胁学生的隐私安全。

(二)行为判断的前瞻性忽视人的发展性

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数智化技术对思想动态和行为走向的预判是一种路径依赖和行为惯性,过度依赖会忽视人的发展性。数智化技术能够轻松发现海量多维的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智能推算出学生的思想动态,预判下一步的行为举动,对预测和实际结果的出入进行自动优化,对各指标的权重高低进行调整、判断,选择不同情况下具有更高准确率的算法模型,持续优化一步步使计算结果接近现实。然而,这种算法越完善,越容易忽略人的发展可能。一方面,优秀算法本身的容错性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行为判断的前瞻性是一种相关性分析而不是因果分析,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的双重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不具定向性,即便是优秀算法发现了客观环境与行为走向之间的微妙联系,人的主观心理的变化依旧难以把握。关于脑神经的联结机理依然是人类未来有待突破的领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预测报告的使用存在忽视学生发展性的可能。这种前瞻性判断是一种可能性存在而非确定性的结果,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提前预警、防止可能的意外发生,而非代表学生一定朝着预测的走向行动。数据无异常波动、预测结果正常并不一定代表教师可以放松警惕,教师更不可囿于大数据的运算结果而产生“数据标签”,否认学生成长、进步、改变的潜能。

(三)精准匹配的信息茧房消解人的主体性

精准匹配的信息茧房存在弱化学生自主选择、能动探索的可能性,消解主体性而成为“单向度的人”。无论是学生休闲时浏览的网站,还是学习时的搜索答疑的网页,一旦被算法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空缺,便会大批量、铺天盖地地给他们推送相关讯息,过滤气泡会自动筛选无关内容,极少涉及其他领域。一方面,这种精准匹配的信息推送是学生“想”看到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基于需求和兴趣的个性化学习;
但另一方面,此类信息却淡化了学生“应该”看到的内容,窄化了学生的选择范围,使学生错失获取新资源、拓展知识面的机会。精准匹配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流量算法,造成了学生有限理性的信息缺失和信息割裂。学生被同质化信息和趋同的意识形态包围,长期缺乏接触其他思想的机会,认为自己的观念就是主流的认识。他们的信息被算法过滤、思维被算法规制,逐渐丧失获取信息的自主权。除此之外,智能算法的有求必应、精准回答功能弱化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逐渐丧失探索、辨别、分析问题的意识,“养成思维惰性,出现思想稀缺、娱乐至上的窘境”[9]。在这种情况下,数智化技术解放的不只是学生的劳动力,还有脑动力。人与技术的关系主客颠倒,将自我捆绑于技术之上成为技术的奴隶,丧失主体性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四)虚拟实践的自我封闭隔离人的社会性

MR技术支撑下的“虚拟”实践在带来一定体验感的同时,也进一步阻断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与社会上其他人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断适应现实、完善自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并且根植于现实。然而,若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过度依赖MR技术带来的“虚拟”实践,则会出现异化人类本质的可能。在MR技术的支持下,教室成了现实和虚拟相互交织的智能空间,实现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的三维一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相互补充。一方面,学生在MR技术建构的智能空间里与虚拟智能事物进行知识交流和情感互动,全方位地体验探索,直达亲身的社会实践效果;
另一方面,这种仅有情感、意识参与而身体缺位的“虚拟”实践剥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仅有的真正深入社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缺少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身体接触和情感互动,人的关系智能化也更加虚拟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对混合现实技术支撑下的“伪参与”形成依赖,学生习惯在虚拟世界里体验生存的意义,会增强学生的孤独感,降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群体意识,进一步阻断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隔离了学生的社会性。

(五)数智流畅性不足削弱教育者的话语权

数智流畅性主要体现在用户对数智化技术的操作熟练度上,教师拥有较高的数智流畅性是数智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其特殊的学科属性要求教师也应该拥有话语权。从古至今,教师始终掌握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代表知识权威,稳定地处于知识上位的角色。然而,数智化时代的到来难以避免地加剧了技术层面的后喻文化现象。学生作为数智化时代的原住民,凭借独特的直觉和敏感力能够较快地适应并熟练运用新技术,而教师的数智流畅性不及学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削弱了教师的教育话语权。一方面,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他们的技术观念有待更新;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能明显察觉到信息技术带来的育人优势,然而,学习、研究再到运用新技术教学对于他们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这一现象本身消解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借助技术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新闻时事、社会焦点和舆论热点,疑问困惑能够及时得到回复,教师的知识存量、增量和深度不及智能助教,知识新颖度不及学生,其知识权威被消解而走向泛化,话语权被削弱。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对于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风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价值判断的层面上,而要付诸行动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竞合策略,即充分发挥数智化技术的育人优势,强化学生数智化技术所不具备的、人类独有的能力,扬长避短,使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价值引领,强化数智化思政的技术规范性

培养数智化原住民成长为数智化公民,思想政治教育需守住价值底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引领,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规范性。作为思维的主体性存在,科研人员在程序编码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植入算法。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行为会悄无声息地、深刻影响技术使用者。因此,有必要加强数智化科研人员的思想引导,使其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提高技术规范性以保障技术运转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作为专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算法,有意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隐私泄露问题,培养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时刻警惕数据安全,对学生的大数据进行收敛加密、可恢复性证明、数据脱敏等技术性保护,区分不同类别的个人数据,明确数据搜集的目的与范围,规范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价值引领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技术使用的规范性,把隐私保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从而保障学生的个人空间和隐私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语言行动才会去掉伪装,学生才会真实地展示自己。在可收集的数据范围之内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预测结果才能更加准确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

(二)以人为本,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

要想在智能技术风云涌动、大潮渐起的当下以及未来不被机器超越,人类必须坚守自身独有的优势——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数智化在大数据收集与分析、超复杂计算等方面远超人类,但是批判性思维和无限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部分学生不当的价值诉求放大了数智化的工具理性,他们遇到问题时过度依赖智能算法的推荐解答,淡化了自己主动识记、追溯记忆、思辨批判的意识。数智化有求必应,学生可轻而易举地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各种问题的答案,由此缩小了知识目标和现实能力之间的张力,学生也因此失去探索未知的动力和创造力。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还是人像机器一样做事是有关数智化技术发展的争议之一。当工具的性质成为技术的唯一功能时,就消灭了人的个性和主动性,使人分裂为机器[11]。数智化是解放人还是异化人,取决于人自身秉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因此,在数智化技术为自己节省的自由时间中,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创新性工作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深度思考与学习力等高阶能力,从传授知识和技能向传授心理、思维、责任等核心素养转变。技术发展以人的解放为目的,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致力于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唯有此,才能避免技术走向异化,使数智化真正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三)知行合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锻炼

数智化技术通过接触越来越广泛的信息源而使人工神经元形成更强或者更弱的连接,人类通过类似的方式使突触连接更强或更弱。关键的不同在于,相较于数智化技术的纯数据输入,人类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强或者削弱心理连接。在全自动化时代,智能技术覆盖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虚拟空间里。在MR技术支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不出教室就能开展实践活动。然而,在数智化技术的具体运用过程中,算法并不具备理想状态下的中立原则,算法偏见、技术黑箱、数据偏差等导致算法运行带有难以避免的歧视性色彩[12],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感受也逃不开设计者在算法中的提前设定。因此,只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才可以完全摆脱既定数据和程序的束缚,打破课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界限,寻找知识与现实的连接点。学生处于随机无序、偶然发现和不可思议的社会环境中时,有机会即兴发挥、互动、发明和独立思考。MR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借助它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但深入社会的实践锻炼不能全凭虚拟体验。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应在技术的保驾护航下,提前搜集并分析学生的身心状态、天气状况、潜在风险等情况,尽可能提前预判和感知学生可能存在的意外,完善快速定位和智能预警系统,提高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的安保系数。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数智化技术的保驾护航下增加学生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人机协同,注重价值塑造的感性引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启示和激励,而不是聆听一台机器的“人生感悟”。因此,教师和数智化技术要形成合理的角色分工。数智化技术可以跨越数字和物理环境,但是缺乏看待生活、理解情感的人类视角。机器可以模仿人类情感,但永远无法感知这些情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情绪的“可感形式”,但是不具备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没有情感变化能力,无法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数智技术可以准确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情感偏好、能力潜质等,进行全自动化的学情搜集与分析、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后评估与反馈等教学辅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存在的心理、情感与思想问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碰撞、启迪灵魂的活动,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只有形成共识、产生共振才能共融,价值交流、情感共鸣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塑造需注重发挥教师的感性引导,在数智化技术的辅助下,给学生提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应用数智化技术教学的基本能力,更要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和感性引导能力,人机协同下的工具理性与人文情感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感化育人效果。

(五)与时俱进,打造数智化的思政专业队伍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13]”。大数据错综复杂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丰富素材的同时也提高了处理、分析数据的难度。与时俱进地打造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是数智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常态化开展各种形式的数智化价值宣传和观念引导,寻找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案例并树立典型参考,使教师在长期的浸润熏陶中不仅要认识到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优势,还要转变技术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其次,开展差异化、多维度的数智化技能培训,盘活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等不同领域的工作需要,针对不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数据分析、运用操作、虚拟实践等不同主题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数智化工作原理与操作运用技巧,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最后,从专业性与长远来看,要引进和培养“思政+数智化”的复合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高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数智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双学位,培育复合型人才,为未来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积蓄后备力量。

猜你喜欢智化政治思想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江苏安全生产(2023年1期)2023-02-08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中国交通信息化(2022年3期)2022-12-08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沙冒智化的诗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沙冒智化的诗香格里拉(2021年2期)2021-07-28“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