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业需求导向下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支撑体系建构路径研究——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为例

产业需求导向下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支撑体系建构路径研究——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为例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07 13:48:02 推荐访问: 专业 专业书籍 专业人才

谈华丽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专业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高职教育的通病。国务院于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1]。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2]。由此可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岗位精准对接的有力举措,更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核心地带,已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亟需大批能够适应地方产业布局,尤其是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此,一个强且有力的支撑体系是高职专业群构建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对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中“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积极响应。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类型教育”的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与完善。目前广东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专业群的修订和完善,但基本都是以学校特色差异化发展为主线来进行专业群建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所处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的相通性。广东地域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发展与变化是每所高职院校都要敏锐把握的,这样才能形成人才和岗位的有效衔接。同一专业群(本文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为例)亟待保障有力、可借鉴参考的支撑体系建设,这是笔者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于着眼于内部特色而展开的专业群建设,所谓专业群的支撑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优化、实训基地与真实岗位的契合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这四个方面。专业群的支撑体系让专业群建设立足大局、目标清晰、有章可循、方向明确,并能够夯实专业群建设的牢固根基,支撑专业群建设的发展维度。探讨一套可供同一区域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界普遍推广的专业群支撑体系,是扎实落实“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理念、更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顺利推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专业群的提法源自美国上世纪70年代颁布的《生计教育法》中“职业群”的概念,即将性质类似的职业整合为一个职业群,并按照该职业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编制相关课程。此外,专业群的相关概念包括职业群、集群、学群等。目前国外职业教育中专业群建设研究发展主要表现为:(1)覆盖全产业的集群体系。这种“职业联系”的内在逻辑要求专业群设置要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力求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集群体系[3]。(2)贴近真实职业岗位。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集群体系。英国设置了与真实职业岗位密切关联的九大专业门类,涉及到具体专业上千种,并按照模块形式组织课程,课程内容由行业的专业顾问依据职业标准制定[4]。澳大利亚则是引入教育和市场融合的思想,按照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能力要求,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5]。(3)以国家层面的职业培训为标准划分专业群。在德国开展职业培训就是开办职业教育专业,职业培训的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双元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内容,职业培训必须以培训条例为依据,专业设置和职业培训保持高度一致,这就充分保障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6]。(4)追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群制。日本筑波大学的本科在一二学年不分专业授课,开设共通科目,其基础课和专业课贯穿整个学士课程的学习阶段,这样的课程组合对学生形成跨学科交叉型知识结构十分有益[7]。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笔者对中国知网搜索资源加以整理发现,国内学者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讨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于2019年初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之后,关于“专业群”的研究步入高产阶段。梳理代表性的观点论述如下:

1.关于概念的界定。目前对专业群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两种观点,一是“核心专业支撑论”,二是“相关专业组合论”。“核心专业支撑论”认为专业群是由核心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组建的专业集合[8]。“专业组合论”主张专业群是根据“课程相近”“能力趋同”或“同一实践教学”的原则组建的专业集合[9]111-112。杜启平提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组建是以特色专业为核心,经过长久积累而逐步形成的融合体,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互补是其组建原则[10]。袁洪志强调专业群要满足和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原则,由一个或若干个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学科或技术相近的若干专业形成集合[11]。

2.关于设置价值的研究。单一专业建设存在划分过细、孤立分散的不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愈来愈大。专业群的设置不仅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成效,而且还能灵活地适应地方产业变化的客观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9]113。同时,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实践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以及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12]。

3.关于专业群设置原则与方法。专业群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内涵拓展与精专原则;
(2)多维的专业方向对接多元的岗位需求;
(3)兼有稳定性和灵活性;
(4)目标长远性;
(5)量力而为[13]。专业群建设方法包含专业群的整体布局、内部专业的设置以及内部专业构成方式[14]。

4.关于专业群设置逻辑与要素。围绕特高专业群组群逻辑的实践推导形成组群逻辑依次为高端产业关系逻辑、产业高端业态、岗位群逻辑、人才培养定位逻辑、专业构成逻辑[15]。专业群建设的要素构成分别为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改革、组织机制设计、师资队伍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16]。

5.关于专业群机制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旨在协调专业群内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进而推动群内专业的资源集聚和结构优化,促进专业群自我发展与约束[17]。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外关于职业群或专业体系的研究印证了职业教育要想取得较高的回报率,前提就是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始终围绕职业群和岗位群的需求。美、英、澳、德、日等国正是充分考虑了职业群和岗位群的特征,严格依据市场需求,参照职业标准、从业要求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突出了模块性和群类关联性,才让学生的择业范围得以拓宽,职业转换能力显著增强。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专业集群建设的困境,比如专业集群教师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矛盾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等。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的专业群建设应该未雨绸缪,尽量避免发达国家出现的困境。而国内专业群研究多集中在专业群核心内容方面,如组群逻辑、教学组织构建,以及课程建设等,对于师资队伍的优化、实训基地与真实岗位的契合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则着墨不多,而这几点恰恰是专业群建设支撑体系研究的重点。

从“专业”到“专业群”,尽管一字之差,却精炼概括了高职教育从封闭到开放、从学科导向到能力本位的蜕变方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紧紧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严密的建群逻辑。建群逻辑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因为之后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搭建、质量评价体系设计都是以此作为原则依据而有序展开。二是共建共享的教学组织,即指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然而目前省内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状和高水平专业群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建群逻辑缺乏说服力

部分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对于建群逻辑缺少科学严谨的描述,要么轻描淡写、匆匆带过,要么理解简单化,视之为专业之间的简单拼凑。以这种匆忙敷衍之态度形成的所谓建群逻辑是无法有效对接区域经济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其服务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缜密细致的实地调研分析是院校开展建群逻辑工作的前提,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该是产业专家而非校内教师。目前省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鲜有具有深厚产业背景的专业带头人,因此建群逻辑的说服力先天不足。

(二)教学组织割据分裂现象明显

建立专业群的前提在于群内各专业教学资源相互之间能够共享互补,共建共赢,而现实则是专业碎片化、教学资源割裂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群内部“群侯割据,各自为政”。这样机械组合的专业群建设脱离了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依托,无法实现跨界、协调、互通、一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自然也无法实现单一专业向复合专业的跨越[18]。

(三)专业群组群衔接实践不足

以笔者探讨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建设为例,该群面向现代服务产业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对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相关行业,群内还有六个专业,分别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现代文秘、党务工作和法律事务。一方面,由于编制建设方案的时间紧迫,专业群的组建基本是原有几个系部的简单合并,联系松散,建群逻辑缺少实践调查,导致目前该专业群的行业、机构、第三方的参与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只是机械整合,专业之间缺乏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组织如何具体对接职业标准,尚未提上专业群建设日程。

专业群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如此普遍,究其原因在于专业群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产业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导向,也是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的有力保障。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需求,重新建构专业群支撑体系,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细化“双师”评价体系标准,建构校企融合的师资体系

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是硕博毕业,教学习惯偏重于科研型,对技能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往往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大于实践,这对于强调应用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来说,知识体系的输出和输入是不匹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努力融入行业色彩,从来源到结构的整体转型亟待完成。

1.内修外炼,健全教师培养体系。首先,教师要经常性的接收技术、业态、产业变化的“洗脑”,了解产业需求,跟踪产业变化,与企业、行业合作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和企业、行业有较高的关联度,培训项目应该放在企业、行业中进行,践行学徒跟班培养模式,围绕技能创新、关键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研发等领域,进行专业培养,让教师的教学思维紧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努力探索企业实践成果向职业实训技能的转化之路,持续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其次,全体高职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双师”。虽然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仍然缺少统一标准,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自身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在工作年限、企业经历、实践能力等方面制定地方或者校级的评价规范,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聘任以及复审机制。双师队伍建设要强内涵、重行动,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定期组织专业群教师下企业实践,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典型案例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训指导和技能创新能力。

2.校企互派,健全教师校企共育制度。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是“行业优势明显”的生动体现,应努力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的灵活聘任制度[19],有序开展校企互派工作。一方面,下企业挂职锻炼要作为明确的要求列入教师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的内容,并融入到教师个人的年度绩效考核,强化教师企业层面的特征;
另一方面,政府要有效引导校企联动机制的形成,开拓企业优秀人才进校园的多种灵活渠道。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尖子、核心岗位技术一把手通常代表着该时期该行业的最高水准,具备的是一流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岗位经验,他们若能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将极大弥补目前高职专业人才培训计划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并且从实践上完成专业群和产业链的初步对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应对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打造由校内教师和行企专业共同组建的跨专业结构化教学团队,打造权威带动、骨干支撑、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二)提升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度和岗位仿真度

校内实训室强调贴近现实的情景化,不仅需要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还离不开企业、行业专家的合作打造;
校外实训基地注重真实,要求工作过程化体验,这就有赖于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1.实训资源内外共享。一方面群内专业之间要共享实训资源。岗位技能从来不是单一要求,往往需要员工具有复合型技能和创新思维。整合多专业实训平台,让群内各专业学生都能共享实训环境,更能够促进专业思维之间的互补碰撞,产生创新思维。例如笔者所在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目前群内五个专业均已有针对各自专业的实训室,可以在人才培养规划中融入群内实训轮岗要求,指导各专业学生有序在不同专业背景的实训环境中操练,这样既可提升各实训室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跨专业的融合交流,推动专业群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实训基地还要关注和企业、行业的共享。努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促进实训功能向人才培养的精准化推进。举措一是共建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按照岗位实际需求向学校投入相关设备,并安排专人到校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举措二是吸引企业来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的深化往往伴随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设立企业分公司、冠名工作室、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等等。以顶岗实习为导向,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体项目运营的过程中,有助于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面对接。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面向“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实战能力”三个人才培养层次,应在专业群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努力构建“基础共享型”“岗位技能型”“产教融合型”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仿真与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训教学在校外真实的岗位进行固然是最佳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训是检验其理论知识和磨砺其职业技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20]。但这种实训方式容易出现教学和上班时间冲突、企业一线领导事务繁忙、学生对岗位任务技能不熟练延误生产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功能性地仿真实训提升学生对具体任务的熟练程度,同时也满足专业群常规课程教学的需要。实训基地的整合与改造,既要满足专业群实训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行企岗位的真实环境体验,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是始终要坚守的基本原则。应努力实现专业学习、岗位实践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精准对接,使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能够近距离接触产业链,从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升其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21]。

依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特点对各实训室进行改造与整合,可以在满足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岗位的真实环境校企合作构建社区工作一站式体验区,按照“资料收集-挖掘问题-组织策划-管理协调-解决反馈”的思路,学生可以对“学以致用”有真切的体会。

(三)建立三方协同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目前专业群质量监督评价权主要限于教育体制内部,行企等第三方在参与主动性和路径方面明显缺位,从而导致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的关联度低的天然缺陷。改变现状必须重构专业群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政府、院校、行企三方必须通力协作。

1.政府重在“管”。即地方政府要从政策制度上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给予利好导向,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企业调研,解决产教两端语境沟通的政策难点,开拓行企和学校合作办学的有效路径。

2.学校重在“办”。院校建立专业群质量监控委员会,制定专门的管理规范和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完善专业群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和产业对接精准度调研制度,紧跟行企发展动向,紧密协同行企建立周期性的专业群诊断和改进机制,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确保其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3.行企重在“评”。从专业群的构建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再到毕业生就业上岗的适应度分析,行企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当成为监控与评价的主体,这是专业群能够始终与产业群精准对接的有力保障。

“社区管理与服务”要严格按照管办评分离的三方协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专业群建设,开启产教融合的多元路径,定期调研,紧跟行企新动向,让专业群始终和产业链保持动态精准对接,同时积极主动接收来自行企、第三方机构的定期反馈测评,扎实推进专业群建设。

(四)大力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

院校要以“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将自身置于教育国际化背景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全球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群建设,从而彰显院校核心竞争力。

1.重视英语的学习与使用。强化专业英语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各种途径,引入优秀的英语师资和课程资源,为师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条件;
培养能进行双语授课的中方教师,尝试采用原版教材、考卷中英文交叉命题的方式,提高学生查阅英文资料的水平,为实现国际交流提供语言能力的初步准备。

2.教育方式与国际接轨。专业群内每年要有针对性地选派3-5名骨干教师出境进修培训,开拓其国际教学视野,学习同类相近专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并将其心得体会及时整理成册,回校后在教师团队内交流共享,增强整个专业群教师团队对国外文化、教育制度的了解,促进自身专业教学方法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力争与国际接轨。

3.充分利用好外教资源。从院校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外籍教师的优势,可以通过短期讲学或者举办主题讲座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国际学术氛围,使学生通过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了解大量的多元文化信息,积累与国际人士沟通的技巧。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内要尽快对课程群进行重构,融入双语教学的思维,强化英语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另外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赴境外知名院校或机构进修学习,参与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比较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岗位实训院校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走进“90后”岗位能手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4期)2016-03-11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张晓东:倒在岗位上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江苏高职教育(2014年4期)2014-02-28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1-23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9期)2014-01-2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