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村 覃帮能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九龙坡 400050)
患者,女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加重两月入院,CT、MRI(图1~图5)示:肝S8段包膜下类圆形稍低密度肿块,其内散在斑片钙化灶,病灶边界清, 大小约3.8cm×4.2cm,平扫CT值约34HU,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约68HU、95HU,、78HU,病灶下缘迂曲血管影;
呈长T1WI长T2WI信号,ADC图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考虑高分化肝CA。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肝S8段肿物,大小约4cm,质硬。镜下见肝脏组织间大量淋巴细胞及血管组织增生,局部发生中心形成伴小血管玻璃样变性。(图6).病理学诊断为肝脏Castleman病,免疫组化:CD3(T细胞+),CD20(B细胞+),CD21(滤泡+),CD23(滤泡+),CD79a(B细胞+),CD10(生发中心+),BCL-2(+),BCL-6(-),CD5(T细胞+),CD68(-),CD38浆+)Ki-67(5%+),CD34(血管+),CD31(血管+),ERG(+),Kappa(κ)(+),lambda(λ)(+)。
图1 CT平扫肝S8段类圆形占位,边界清晰,其内斑片样钙化;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
图3 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达峰值;
图4 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强化幅度略减低;
图5 ADC图病灶呈略高信号,未见明显扩散受限;
图6 镜下见生发中心血管增生,血管壁透明样变,套区淋巴细胞增宽可呈同心层状(洋葱皮样)排列(HE染色,×100)。
Castleman病(CD)是一种少见的发病原因未明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最早由castleman等[1]于1954年报道并命名。CD常累及纵隔、颈部、腹部、腹膜后和腹股沟区淋巴结等[2],发生在淋巴结外的组织罕见,如胸壁、肾上腺等[3-5]。根据病变淋巴组织累及范围,分为单中心型(unicentric CD,U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根据组织学特征可分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 type,HV)、浆细胞(plasma cell type,PC)及混合型。90%的CD为单中心透明血管型[6](HV-UCD)。HV-UCD与MCD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UCD的致病细胞类型仍未被确定,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s)的克隆性增殖及获得性突变引起的,发育不良的FDCs强烈表达分泌的趋化因子(C-X-C motif)配体13(CXCL13)在UC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VMCD可能与自身免疫性因素、副肿瘤综合征(POEMS综合征)、病毒感染(HHV-8)以及炎症因子(IL-6)的失调等有关[7]。
肝脏HV-UCD罕见,本例肝脏HV-UCD影像表现较典型[8-10]:(1)肿块边界清晰,密度较肝脏略低,其内斑片状钙化是其特征,病理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类似;
HV-UCD滤泡内及滤泡间含大量的毛细血管及滋养血管,增强后可见病变供血动脉及“血管样”、“快进慢出”样强化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本例强化峰值于门脉期,与典型表现略不同;
(2)MRI成像中T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序列信号增高,可能与病灶内坏死、囊变、胶原纤维及钙化的比例有关,DWI常表现为明显高信号,ADC图显示轻度扩散受限或不受限。
此外该病为肝脏孤立性病变,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临床上常有乙肝病史;
CT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样改变。(2)胆管细胞癌。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延迟强化,胆管细胞癌常可见扩张的胆管。(3)肝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的年轻女性多见;
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弱,静脉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
因该病内含有脂肪,MRI成像中T1WI表现为略高信号,T1WI反相位呈低信号,T2WI压脂像呈低信号[11]。
总之,肝脏的 CD 发病部位极为罕见,术后预后较好[12]尤其是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时诊断较困难,但当肝脏发现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且内部出现典型的分支状及星芒状钙化、增强检查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幅度较高)、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时,应该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最终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