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07 20:16:01 推荐访问: 介入 血管 风险管理

张 芬,刘 璐,王瑞涛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因脑部缺血缺氧所致脑功能缺失,多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影响生存质量,甚至导致死亡,故需尽早治疗[1]。介入手术是脑梗死常用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属于创伤性操作,术后护理风险较高,应注重介入治疗期间风险管理[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针对当前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客观评估,并提出相应针对性预防对策,从而减少或避免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出现风险问题[3]。基于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血管介入期间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对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风险的效果,以期探讨更切实可行、符合临床需求的护理管理策略。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中关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4];②发病时间<12 h;③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合并心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疾病者;③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者,如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④意识障碍者;⑤沟通障碍、交流障碍者;⑥精神疾病史者。本研究符合伦理审查《赫尔辛基宣言》。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56.35±4.15)岁,发病时间(5.44±1.13)h;梗死部位:额叶36例,基底节29例,颞叶35例;闭塞位置:前循环42例,后循环58例。对照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56.68±4.24)岁,发病时间(5.39±1.24)h;梗死部位:额叶38例,基底节26例,颞叶36例;闭塞位置:后循环55例,前循环45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介入治疗前,需告知患者介入治疗方法、流程、目的、流程,强调期间注意事项,术后做好安全交接工作,且进行相关护理指导。①病情监测: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插管侧肢体限制活动,局部绷带加压包扎,避免扭曲,注意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红肿,并进行相应康复运动、认知功能训练、健康教育,注意观察骨隆突处皮肤情况,防止发生压力性损伤。②营养支持:根据患者营养状态和病情制订专属健康饮食方案,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高纤维、高蛋白质、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原则。③功能锻炼:患者卧床期间,进行内旋、屈曲、外展等下肢关节被动运动,且鼓励患者床上坐起、抬腿、翻身等运动,保持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康复训练,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肌肉按摩,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和静脉回流。④心理支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相应鼓励和关心,增强康复信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构建。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组成风险管理小组,进行统一专业培训,提高患者对介入治疗、风险管理的认知,并在培训结束后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明确各个护理人员职责。②增强服务、风险意识:强化小组成员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必须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转变以往传统护理观念,增强自我防范能力。③责任落实:在实施护理前,先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和信息,开启头脑风暴,针对患者病情、性格特点等,制订相应护理方案,并将护理工作落实到个人。同时每周评估一次护理效果,根据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针对不足之处改进防范对策。④风险管理构建:针对潜在或已存在的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管理措施,尤其重视风险点。⑤介入期间风险管理:a.介入前,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对介入治疗有个初步了解,以便治疗工作顺利开展。b.介入期间,规避不安全因素,选择最佳体位,注重医护人员之间配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创伤。c.介入后,建立风险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评估患者颅内出血、水肿风险,制订干预对策,并个性化评估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吞咽功能、意识等障碍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意见编制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态度、专科护理、护理质量、基础护理、病房环境5个维度,总分100分,问卷信度和效度经多名副主任护师、护理学专家评估,Cronbach′s α为0.89。②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5],满分42分,包括构音障碍、语言、感觉、共济失调、上下肢运动、意识、面瘫、视野等,分数越高提示神经损伤越严重。③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及并发症:不良事件包括误吸、跌倒、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包括梗死区出血转化、栓塞、吸入性肺炎、过度灌注综合征等。

2.1 两组护理前后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风险评估是确定风险有限处理、判断风险程度、识别风险的过程,也是判断不可控因素引起的损失程度,从而为控制措施拟定提供合理依据[6]。急性脑梗死风险高、发病急,多伴随排尿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肢体瘫痪等症状,患者致残率较高,脱管、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也较高,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应注重风险监控和评估,为患者提供优质、有序、安全的护理服务。护理风险管理是医护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能够尽早发现潜在风险,有效及时处理,避免医疗风险事件发生,还可以通过组建专业护理小组,落实管理职责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进而提升护理质量[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加强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病情监测、心理支持,能够有效减轻症状,促使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更好提高护理安全性,提高满意度,降低风险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一方面护理风险管理构建能够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便于护理工作开展,着重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能够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提升护理质量[8];另一方面护理风险管理强调流程建设和制度调控,能够保证护理工作流程化开展,更加科学、完善、针对、全面,提前做好防范保证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效应对,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介入治疗安全性[9]。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保证急性脑梗死介入术患者接受优质、安全、科学的护理服务,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但本研究未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的远期效果,还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风险管理脑梗死发生率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数学物理学报(2022年6期)2022-12-15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现代临床医学(2022年3期)2022-06-06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年12期)2021-06-09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年12期)2021-06-09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期)2016-01-14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中国药业(2014年20期)2014-05-17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6期)2014-03-0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