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字面义表达的情境关联研究:语用范式与语义实现*

非字面义表达的情境关联研究:语用范式与语义实现*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08 11:16:01 推荐访问: 字面 范式 语义

王艳滨 徐盛桓

河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借助情境关联论研究话语的非字面义表达式(non-literal expression)的运用;非字面义表达是语言运用中占了“半边天”地位的大范畴。

情境关联论是我们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说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语用理论,该理论“作为语言运用的一个通则,体现了语言运用基本原理。”(徐盛桓、王艳滨,2022;徐盛桓、廖巧云,2022)字面义表达是用想要表达之事物和现象的词语的概念义;非字面义表达用的不是该词语的概念义,而是用与之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之概念义来表达,包括三大类: 1) 词义发生了变异的某些“语”,如委婉语、歇后语、某些熟语、某些术语等;2) 词义发生了变异的某些修辞格,如隐喻、转喻、夸张、反语等;3) 含义表达。(徐盛桓, 2018: 81)

既然是语言运用的通则,体现语言运用基本原理,为什么本文只研究非字面义的表达,而非研究表达的全部,把字面义表达也包括进去呢?因为非字面义表达用的是同字面义表达有相关关系的事物和现象的概念,相关的联系必然会更多地牵涉到在一定环境下表达主体的感情因素,这也同情境关联的讨论有更多的联系,所以本文暂且只研究非字面义表达。

情境关联在人文科学的学界中原不是什么新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中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文学作品是表现生活的艺术,集中而凝练地、或有时是曲折而隐晦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其民族习惯、信念理想、经验智慧和所经历的社会风云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感情的体现,而作品的境(景)就是为这些内容而选置与之共存的。“境(景)”若不同,一定的“情”联系则会流为空置、“情”若没有一定的“境(景)”衬托则会显得悬空。“情”就是指从一定的“境(景)”中得到的感受,包括从中所认识到的事理和所得到的情感上喜怒哀恨怨的触动。张结根、陈新仁(2021: 14)认为语用意义的理解不应局限于交际意图的推理和理解,还应该分析话语内容和方式背后语用主体的理性思维前提。这些理性前提包括认知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三个维度。我们的研究聚焦语用主体的“情”,详析“情”与“境”的互动机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非字面意义。

我们一般从小就读过或听过诗歌、故事、小说等可称为文学的作品,从小就有着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体验,所以情境关联原是常识性的东西,为什么这里要专门提出作为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呢?一般语言表达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说又有一定的联系,因为都在运用语言。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要从语言运用的研究传统说起。

2.1 我国语言运用研究

在我国古代传统,语言运用的研究主要以书面语为核心研究材料,并为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具体的研究形态体现为“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分别从字音、字形、字义入手进行研究;而训诂学所涉及字的意义,也要追究字音和字形的流变对意义的发生和演变的影响。语言研究既然主要是为经典著作服务的,也就是要析解这些著作里的文章。这个“文章”就不一定专指文学作品里的“文”。,正如刘勰所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见刘勰(祖保泉解说),1993: 608)圣贤书辞,不少就体现为圣贤的语录集结成册而成为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语言并不是外在于书辞的东西,它是同内在的思想感情一起存在的,为其载体,不可剥离。孔子留传下来《论语》、古人写的诗词歌赋,都是用语言写的,又都是“写语言”,语言不是空架子,要承载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我国自古代以来就重视语言表达的研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录了孔子的一段话:“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慎辞哉”的说法表明我国古代在说话写文章时“语言”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慎辞哉”这个问题,我国魏晋南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专章“物色”以及在“情采”“熔裁”等章进行过广泛的讨论。“物色”指自然界有貌象声色之物,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同上,905),这里说明了物、情、辞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表达环境里的“物”、表达主体的“情”、语言用以做出表达的“辞”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情境关联。“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同上,907): 诗人感物而用辞写貌,心必亦随之而“徘徊”其间,说的也是情、物、辞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情采”一章也有重要的论述:“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 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同上,608)“五色”古代指红、青、黄、白、黑五种颜色,喻指现实世界中杂陈各种颜色的事物;五音古代指宮、商、角、羽、徵五阶音律,喻指现实世界中杂陈各种声音的人的生活;五性古代指人的喜、怒、欲、惧、忧的情绪,泛指人的思想感情。这里指出了事物、生活、思想感情是“立文之道”的三要素,因此“五情发而为辞章”(同上,608)。事物的表现和人的生活就是表达主体所面临的“境(景)”,因而“情采”一章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同上,609)我们就是依照着这里的原理把它提炼为情境关联的理论。

在刘勰以后,在各朝代的多种“诗话”“词话”中都有一些相关的精彩的论述,这里不再摘引,而以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一切景语皆情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至为深远。

我国古代语言研究并不发达,除了上面提到的“小学”研究以外,并没有专门的词法句法的研究,只是到了近代马建忠受西洋东洋的影响而撰写《马氏文通》,才开始比较系统地进行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才有了称为“语法”的研究。

2.2 西方语言运用的研究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就有很成熟的语言运用研究的成果。在这里,“西方”是一个文化概念,“西方”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近代以来,欧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文化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影响至北美和大洋洲。

古希腊罗马语言运用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修辞学、演说学、语法学。这三者彼此互有影响。修辞学原是从演说、辩论中提炼出来的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手段,早期有智者学派,后来亚里士多德集其大成,形成了一直到现在都有着巨大学术影响力的修辞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研究的是说服人的方式和遵循这一方式而获得说服力的原理。演说学、辩论学如果同语言运用的关系来说,同修辞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墨雷,1988: 245-264);但如果从内容来说,则同雅典政治家活动的关系密切(Finley,1962: 3-24)。语法学是研究语言表达的语言符号排列的规律。古希腊研究的语言是从研究拉丁语开始的,对拉丁语的词源、词的形态变化、句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这些方面都有重要的成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对情境关联却很少提到,这主要因为西方重视逻辑思维,看重思维形式上的完备性,不看重直觉思维、类比思维、情感用事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现代语言学从百年前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符号系统,其中各个成分之问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结构关系。他所说的结构是语言自身的结构,不旁及其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50年代,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盛行的时期。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形式的描写和分析,有些学者甚至排斥语言的意义,也不考虑心理过程和社会、历史等因素,所以亦称描写语言学。他们在结构分析中,主要研究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来分析结构层次;搜集到语言材料后,接着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把材料加以切分,切分到最小的语言单位,即语素,通过对比法来确定音位,再通过替换法对音位加以归类,再到词、短语、句子等。这样的研究只是面对语言符号和调整排列成阵的语言符号的物质,而不考虑调整使用符号的人的意图,这是“见物不见人”的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生成语言学旨在研究人天生的语言能力、天赋的内在语言知识,而不研究自然语言的运用;即研究语言的性质,认为语言具有生物属性,因而被称为生物语言学。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对生物语言学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是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N. Chomsky)以及学派内其他学者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一系列研究,聚焦于探索人的大脑里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回归到研究人们日常运用的语言学;会话含义研究是语用学理论,是说明语言符号与语言解释者之间关系的语言理论。二者都强调语境对生成意义的重要作用,但并没有提到情境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带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普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心智和思维都产生于人在后天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而得到的实际经验,这就是“体验构建”。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体验构建起来的,而人的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体同其环境相互作用原理的科学。认知科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研究隐喻时说过的一句话: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物以理解和体验另一物”(Lakoff &Johnson, 1980: 5)最能反映认知语言学操作的实质,因为通过一物来体验另一物就是主体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认知语言学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学习及其运用都必须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这一观点,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从认知语言学开始把语言的运用看作是认知活动,认知语言学把百科知识同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联系起来,即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这反映了语言主观文化内涵同外界世界联系的特征。“见物不见人”的语言学时代结束了,但有关的理论还是没有谈到情境的关联。

在语言运用的研究中是否只关心语言符号的本身而不涉及语言使用者,或在语言运用的研究中关不关心情境关联,都不涉及好坏优劣的评价,它们主要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思维形态的产物,而且也同研究的目的有关,但会关系到它的使用范围和价值。

语言研究只能关心一两个不同的侧面。就情境关联论来说,它注意到我国古代语言运用中如何把握情-境的关系的传统,是一种以情-境关系为视角的语用理论,是通过分析话语中境(景)与情的关系或情与境(景)的关系来获得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语言运用的理论。西方语言哲学家普特南提出“孪生地球”的思想实验,其意义理论包含了一种动态的语义思想, 为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如情景语义学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应运而生,它从信息的角度认为语言的意义无处不在,情景之间的制约关系决定表达式的意义。(王改燕,2022: 70)

事实上,在语言表达中,意义的分析不涉及情-境关系的分析是不充分的。我们都熟悉会话含义理论的一个例子,问“现在几点钟”,若以“送牛奶的人到了”来回答,在不同的地区就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时间;情境关联论认为,相同相似语句中意义的变化,主要是是情-境关系带来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可以把语句里不同的情和境的因素提取出来。

3.1 情境关联论的理论要点

情境关联论的理论要点可小结如下:

(i) 情境关联论是在认知科学发展的学术背景下形成的,是语言运用的认知理论。

(ii) 任何成功的语言运用,其话语所涉及的“境”同表达主体的“情”总是关联在一起的,而话语的接受主体也会感同身受。情境关联理论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通则、体现了一个基本原理。

(iii) 情境关联的工作定义是:“事态+感受”。事态为“境”、认知主体在这境中所生发出来的感受即为“情”。

(iv) 关联是靠交际主体的交际意图将语句里表达的境和情联系起来。语言符号本身是物理的,但如何操作运用这些物理符号就体现了表达主体表达时的心理意向性。认知主体在交际意图干预下,对境内的的人和事的活动——即“境”之“景”——做出筛选和扬弃,进行联想、想象和推理,从而产生主体在此情此境(景)中的语句意义。

(v) 情境关联可能是情-境(景)或境(景)-情的关联。

(vi) 情境关联的“情”可能表现为事理或情绪。(徐盛桓、廖巧云,2022)

3.2 情境关联与非字面义表达研究

为讨论情境关联论应用于非字面义的表达,我们拟借鉴廖巧云、徐盛桓提出的语言表征“四元组”{SCEP}(廖巧云、徐盛桓,2020: 489),即用S、C、E这三个元素做出抽象和概括,并得出P,以做出形式化的刻画,称为“非字面义语言表达式”(Non-literal Expression Syntagma)。非字面义表达一定涉及两个对象E,所以把E扩展为为E1、E2,在二者的比对中做出表达和解读(在下面的表示中E=e):

(Non-literal Expression Syntagma)=[(E1: E2)c ]s ——> P]

上式可读如: 非字面义的语言表达式就是: 在认知主体(s)的意向性干预下,对在这环境(c)里的非字面义表达所涉及的人物物件现象作为对象(E1=e1,下同)同原应表达的人物物件现象作为对象(E2=e2,下同)的比对中作出表达和解读,就得出同表达主体意向性目的一致的目的(P)表达。

主体(S,cognitive subject)可以充当一个有意向性、有目的意图的认知搜索引擎;C、E表示环境(C,circumstance)及其所涉及的对象(E,entity,即e,下文有时也用e表示);S同“情”有关、而C、E同“境”有关。S、C、E 都可能分别是一个集合,集合里包含若干个子集,即主体可能有不同的意向性,可能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里会有不同的人物、事物的对象,这些分别都可能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子集,按在主体意向性的目的意图下进行筛选,将E1同E2 做出比对,结合语句的其他情境因素,以分析、综合、比较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就得出这一研究的目的表达P。这就是这一理论框架对非字面义语言表达运用所做出的诠释。

情境关联论以主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作为依据,以主体的感受为基础,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使意义从一个主体流动到另一个主体,以作为意义传递的途径。信息在主体间的流动形成信息流,这就是人们的情感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是以自然语言符号为信息的载体,可以认为语言中的情境关联的交流其背后的支持因素,就是上面所说的信息流动。

这样,从情境关联论看,话语的交流就被认为包含以下两步:

一、 若干事物对象(e)的汇集同其境(c)建立c-e关系,c满足e;

二、 主体从c-e满足关系中得到感受,而另一主体会感同身受。

给定一个境况c和e,c支持e,说的是该对象在情境中被满足(being satisfied),记作c╞ e(“╞”是表“满足”符号)。c╞ e,即c满足e, 当且仅当: e ∈ c(“∈”表“属于”,e ∈ c就是e属于c,是c的一员)。设A为任一命题,若A在推论中可成立,则A是可满足式,反之为矛盾式。换言之,对于命题A,若A不是矛盾式,则称A是可满足式。例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里的“境”c是“北国风光”,冬天的“北国风光”是冰雪天地,包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境况;这里c的对象有ea、b、c、d: 长城内外望去白茫茫的莽莽一片、长江黄河河面上结了冰没有滔滔的江水、山上的公路铺了雪远看上去好像一条银蛇、铺了雪的山包像一头白色的蜡像,这些对象都属于c,都是c的一个成员。所以词句的表达都是可以成立的满足表达式。

表达主体对于c与e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感受,生发出一定的情绪,这就是情境关联;而且这样感受对于不同的主体会有大同小异的感同身受,所以我们能够读懂前人、别人,甚至外族人写的诗词歌赋、小说等等。这就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外论也有相似的论述(佩迪特,2010: 5-12)。人同此心也可以说明不同的主体对同样的情境关联也会得到差不多的感受;这样,所得到的意义就是这样从一个主体流动到另一个主体上,这就是人们情感的交流,即心理学所说的移情。若是非字面义的表达还要将这两种情境关联进行比对。

非字面义的表达有跨语言的特征,我们在上面说明了情境关联论对语言运用包括非字面义表达运用的原理和步骤,下面举一些汉英用例做分析。

(一) 词义发生了变异的某些“语”

(1) 10月26日是环卫工人节。环卫工人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坚守在最苦最脏累的岗位,用无言的行动,默默奉献着片片真情。他们是“城市美容师”。(http: //www.sohu.com/a/117263064-349139,2022.8.26录入)

这是委婉语,以“城市美容师”(e1)代替了对他们不够尊重的“扫地工人”(e2)的称呼。从[c╞(e2)a、b、c ...]: [c╞(e1)a、b、c ...]这样的比对中我们发现,两者的环境(c)都能被其对象(e)所满足: 两者是在不同的环境(城市的马路面上和人的脸面上)、用不同的工具(如扫把、抹布、洒水机等和刷脸部的各种小粉刷子、粉扑、皮肤护理液等),对有关的环境进行清洁、美化、护理;环境由此而发生的变化必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引发一定的感觉。把这二者进行类比和比对,这就是用“城市美容师”作为“扫地工人”的委婉语的情境关联的过程。这就是上文(第3节最后)所说的内容。下面有关的说明为了精简,只用文字表述,而不用符号说明。

(2) Electricity workers have voted for industrial action in pursuit of a pay claim.(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industrial-action,2022.8.27录入)

这是英语表达的委婉语,用“(taking)industrial action”代替会刺激雇主的字眼“(being)on strike”。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一种“行动”(action),这里用泛指的一个说法代替了一种激烈的说法。

(3) 一切想走捷径的人,最后总被证明是走在九曲桥上——尽走弯路。(程浩,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走在九曲桥上——尽走弯路”,这是一个完整的歇后语表达式。一个歇后语表达式分两部分: 前引和后承;前引和后承所表现的意思是同一的,但一般前引部分比较形象而生动有趣,从而引出后承的说法。从语言表达来说,前引只是一个引子,后承才是整个语言表达式表达实际内容所在,但在语言运用中,人们往往喜欢俏皮地只说前引,如果说成是: 一切想走捷径的人,最后总被证明是尽走弯路,那就味同嚼蜡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歇后语的前引就是这个表达式的非字面义表达,其后承就作为原来的字面义表达: 走在九曲桥上(e1)——尽走弯路(e2)。走九曲桥(这桥拐弯处都是90度的直角)的环境和走弯路的环境是一样的,而主体的感受也会大同小异。

以下是借用某些学科的术语作为日常生活的表达:

(4)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何娟,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人民日报2022.8.21.1版“今日谈”)

“拔节孕穗期”是生物学的术语,指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从拔节开始至抽穗开花前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特别需要加强田间除草施肥,保持土壤中有充足的养分,促使植株茁壮生长,有利于日后抽穗开花结果。这一点很像青少年成长这一阶段特别需要加强细心照料一样。青少年在成长时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就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在从[c╞(e2)a、b、c ...]: [c╞(e1)a、b、c ...]这样的比对中我们发现,两者的环境(c)都能被其对象(e)所满足:

(5) 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战役。定边县划分东西南北中五大攻坚片区,19个乡镇为19个作战区域,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立下“军令状”。全县建立“多轮驱动”督查体系,狠抓落实,定期不定期开展随机抽样检查;创新督办单、提醒函、告知书、预警通知书等工作模式,确保问题短板得到及时整改完善,各项工作落细落实。(郭魂强,层层立下军令状,https://news.sina.cn/2018-11-22/detail-ihnyuqhi7223304.d.html,2202.8.27录入)

军令状所表现的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在多见于戏曲和旧时的小说中。军令状原指古代军队作战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一类的文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其目的是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古代打仗立下的“军令状”和现在各级党政机关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做出的保证,其过程和形态是相仿的,引发出人们的感受也相仿。

(二) 词义发生了变异的某些修辞格

(6) LIFE IS A JOURNEY.(Lakoff,1993: 244-245)

“人生是一场旅行”,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这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的一个经典用例: 人的一生,可能走在坦途上(smooth highway),也可能遇到坎坷(detours)、走弯路等(twists);这是在人生和旅行的场境中都可能遇到的环节,就是说它们都是各自境(c)的一员。

(7)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定地做民族团结的促进者、维护者、捍卫者……”连日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会见《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作者、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时的重要讲话在我区各族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同志为榜样,在民族团结的石榴树下,勤劳作、细耕耘,将民族团结落到实处,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自治区各族党员干部热议陈全国会见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时的重要讲话,2017.5.25,来源: 新疆经济报)

结子石榴外皮为红色,内心也为红色,象征着红火的生活;石榴籽多而密,石榴籽间相互紧靠,如同一个大家庭庭兄弟姐妹紧密地相聚在一起。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了“石榴籽”:“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http: //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21/0829/c1001-32211381.html,2022.8.28录入)陈全国讲话中提到的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就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妙喻。

(8) She eats like a bird.

这是英语夸张修辞格的例子,把她说成吃得像鸟儿吃得么少,分析可参考如上。

(三) 含义

(9) A: What is the time?

B: Well, the milkman has come. (Levinson,1983: 97)

近代以来,荷兰人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利用等摆原理,发明了一天分白天黑夜各12小时制的时钟以来,时间的表示就没有变化。所以A问现在是何时,B就可以用他们都熟知的在这一环境中一定时间必然会发生的某一事件做出非字面义的回答;也就是在一定的环境里,某一事件一定是这一环境里的一员,看到(感觉到)这一事件就会有某种感觉。

上面我们用汉英几个非字面义表达的例子,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从情境关联看话语的交流就是这两步的设想,从而实现语义理解。目前,也逐步开展对汉语字谜、谐音等情境关联的研究(徐盛桓,2022)。

语言的运用,归根到底是反映人们同世界的关系,交流我们由此而引发的感受。人们同世界的关系,“存在‘经验的’和‘想象的’关系”(阿尔都塞,2010: 230)。语言运用不是用字面义表达,就是用非字面义表达,这就反映了阿尔都塞所提到的两种关系: 字面义表达主要反映人同世界真实的关系,是人类实际经历过的,是“经验的”关系;而非字面义的表达所反映的,往往是人同世界的“想象的”关系。我们做研究,不但要知道什么是经验的、什么是想象的关系,而且最终要把握的是我们如何体验这些关系的方式。情境关联论认为,话语的意义是情境关联造就出来的;也就是说,话语的意义无论是反映经验的还是想象的关系,说到底我们都是在情境关联中体验出来的。这是一项基础研究,为了获得对现象的基本原理的认识而进行的理论性研究,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受到我国对语言运用传统的启发,从中提炼出情境关联论,这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研究越发重要,非字面义的情境关联得以实现,量子思维亦能提供另一种思路。(徐盛桓、王艳滨,2021)

猜你喜欢字面语言学关联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金缕衣学生导报·高中版(2019年4期)2019-09-10“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别误会这些英语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18年8期)2018-12-28奇趣搭配学苑创造·A版(2018年11期)2018-02-01别误会这些英语新高考·英语基础(高一)(2016年7期)2017-07-06智趣读者(2017年5期)2017-02-15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1期)2017-01-20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法语学习(2015年2期)2015-04-17社会语言学名词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