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晓雯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活动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搭建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高效活动平台,从而在一体化课堂中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使其能在练习与实践中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参与多样化的活动或比赛中,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方向和目标,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将教会、勤练、常赛理念充分融入体育课堂中,同时重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多措并举共同培养具备优秀品格的学生。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等。因此一体化视角下,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首先要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系统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以技能训练为全部内容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以《小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目标设计:
·运动能力:让学生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战术要领,并能够熟练应用。
·健康行为: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掌握练习素质的方法,发展学生协同能力。
·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精神以及社会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在目标设计中,教师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问题入手,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练习为主要内容,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体育品德方面,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将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体育技能、行为等充分融合,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给体育学科教学带来的束缚,为学生搭建系统多元的体育学科学习与活动平台,促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兴趣的激发是小学阶段体育学科教学活动组织的根本,是学习的动力和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体育学科活动中能够保持长久的热情。因此,一体化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在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体育游戏入课堂的方式,结合年级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别的游戏教学方式,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首先,针对低年级同学需求可以采取趣味化的体育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将游戏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能够创设更加积极的体育锻炼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传统民间体育游戏中寻找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又符合低年级学生兴趣爱好、操作较为简单的游戏形式,然后作为热身活动带到体育课堂中,比如跳房子、跳大绳、丢沙包、羊拐、滚铁环、踢毽子等游戏。相比较以往热身跑等活动形式,教师采用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会体育游戏的魅力所在,也能够改变学生对体育学科、体育活动的认知,引导学生喜欢体育、热爱运动。比如在热身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跳大绳、丢沙包等传统游戏方式;以丢沙包为例,三人一组,中间一名同学负责“捕获”沙包,两边同学负责用沙包“攻击”中间同学,双方都要想方设法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跑、跳、扔的过程不仅能达到热身效果,而且也能够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规则意识。
其次,针对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从幼小衔接阶段顺利过渡,对小学阶段的体育学科活动已经比较熟悉,那么此时体育游戏的选择就有更多的方法,比如专项游戏、竞赛游戏、自主游戏等。以专项游戏为例,随着年级段的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多方面素质都有所提升,部分同学体育锻炼方面的兴趣、特长等也都初步成形,那么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训练。在专项训练中,教师同样可以采取游戏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专项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立定跳远的技巧训练。比如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情境,每隔一段距离,教师摆放一根“胡萝卜”,学生跟随老师的步伐,在“采摘”胡萝卜的过程中,掌握立定跳远技能。再比如,针对学生快速跑等运动能力锻炼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抢占红旗”“跑垒”“喊号追人”等游戏活动融入技能训练中,在听口令跑、变速跑、合作跑、追人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有效锻炼学生的爆发力和快速跑能力。
第三,在趣味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体育运动器材开展趣味化活动,比如在低年级《站立式起跑》教学中,教师借助“标志杆”“标志线”作为辅助教学道具,改变传统的站立式起跑活动教学活动模式。在整个起跑教学过程中,标志杆是每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在热身环节中,标志杆可以当成臂力练习的工具,将传统的热身操趣味化,以“耍杆”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活动、模仿中达到热身效果。
如此,通过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将学习、练习的过程融入游戏活动中,通过趣味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渐建立起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体育锻炼意识,同时在趣味游戏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逐渐提升,为后续课堂练、赛以及课后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课堂练赛
练赛同步是体育课堂高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重视体育游戏融入各种基本活动类型、活动方法以及活动规则中。上述学生兴趣激发过程中,教师将体育游戏与课堂热身、课堂锻炼等积极融合起来。在课堂练赛中,教师同样要关注游戏化教学方式的融入,通过趣味多元的练、赛方式,锻炼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在课堂练赛中,教师要充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趣练、趣赛教学思路,通过设计趣味化教学情境,同时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比如问答法、小组合作法、视听引导法等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同时借助任务驱动模式,安排不同难度的赛练活动,鼓励学生在练习、竞赛中挑战自己、共同进步。
比如在50米跑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拆解相关动作,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50米跑过程中有哪些动作要领需要掌握。比如在练习起跑动作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解一些起跑动作要点,不能踩线,但是脚也不能离白线太远,用脚尖抵住起跑线的后沿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标志杆等,告诉学生如何不踩起跑线;当学生站定位置之后,教师借助大屏幕进行起跑动作分解,引导学生掌握要领。
准备活动过后,教师可以借助练赛活动融合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50米跑的相关技能,同时在趣味练赛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调查学生的短跑的基本能力。在练赛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设计趣味化的练赛活动,比如追逐跑等,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0米跑的相应技术,同时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比如技能练习中,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练习小组,然后小组两两为一个练习团队,相互之间观察、指正对方的错误,比如起跑动作、途中跑的摆臂练习、加速跑的能力冲刺要点等,这种相互监督练习的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练习的效果。其次,对练环节过后,教师设计了趣味比赛模式,教师按照学生体能、速度等的不同情况,将男生女生分成若干个不同能力的小组,开展让时、让距跑游戏,比如让男生最强的小组对战女生最强的小组等,在女生跑出5秒之后男生开始追,看看结果如何呢?或者女生跑出10米之后男生开跑;如果男生依然能赢得比赛,那么就提升难度,比如女生跑出20米之后男生开跑等。
通过上述多样化的教学路径与方法等的落实,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需求,巧妙设计各种融合活动,以帮助学生熟练体育技能、锻炼体能、磨炼品质;不仅能够促进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同时也能够在学练赛一体化课堂中有效促进小学生体育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2. 阳光体育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会”主要阵地在课堂,而“勤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练习,还需要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因此,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社团阳光体育活动等就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时间点。
首先,在阳光体育大课间,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科特征,从不同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兴趣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体系,有效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效果的提升。以往大课间活动基本上都是以全校学生跑操、课间操的形式出现,跑操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尤其是对体能较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讲,模式单一的跑操不仅导致身体疲累还会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与体育课堂的游戏融入相结合,比如按照年级段进行分类,低年级可以进行原地踢沙包、踢毽子游戏,中高年级可以开展花样跳绳游戏,各年级段按照板块划分,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添加趣味化的音乐活动伴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
其次,阳光体育社团活动,“双减”政策之后,体育社团活动也成为参与体育运动的绝佳阵地,尤其是学生书面作业减少之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系统的体育锻炼活动。社团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体育运动兴趣的机会,因此社团活动可以采用专项练习的方式,比如将日常体育教学中接触不到的球类运动、冰雪项目等引入社团活动中,比如橄榄球、棒球、轮滑等,以专项练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运动形式,从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游戏,比如小足球比赛,先是在每个年级之间进行淘汰赛,然后选出年级优胜队伍,然后再从年级优胜队伍中选择校队成员,组成校园足球队,最后在与兄弟学校开展友谊赛相互切磋中实现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如此,一体化视角下将课堂内外活动充分衔接起来,能有效促进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完善,同时也能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其中基本运动技能包含跑、跳、投等,专项运动技能包含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因此,基于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课时等教学思路,采取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将运动技能、专项技能等融合起来进行学习,搭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多元高效的学练赛一体化课程模式。单元整体模式下,教学活动通常由一个完整的任务组成,一个单元结构下来,学生能够掌握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个项目,从而达到提升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习惯、运动品格的目标。
比如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的“小足球”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入手,首先可以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小足球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每节课都从真实情境出发,从足球文化、小足球技能要点等入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从单一的技术、组合技术以及简单的战术等多角度入手,开展单元整体第二阶段的课程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三个战术组合衔接起来进行教学、练习,使得单元教学更贴近于实战比赛,同时在战术教学中,通过实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懂得战术应用技巧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让战术应用得更加合理。最后,开展不同类型的挑战赛,单元教学的每堂课组织不同区域的足球挑战赛,比如个人技能挑战赛、团队小比赛和单元后期的小组比赛,在比赛中通过条件限制和对学生行为的要求等,逐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目标。
评与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环节,有练赛就会有评价环节,可以说评价是整个体育活动的导向,能够指引学练赛不断改进,因此体育课堂中要注重评价的引导作用。以往评价比较倾向于采用结果性评价的方式,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下,要充分关注评价的诊断和引导作用,通过多样化评价、多主题评价、多维度评价等方式,将课堂评价贯穿于一体化课堂的始终。
比如学生自主评价,在上述单元整体课堂比赛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评价量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小足球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小足球个人挑战赛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下发评价量表,学生根据自己在学、练、赛中的表现填写自我评价,然后小组相互交换,对其他同学做出相应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对学生的整个活动进行系统、综合评价。
其次,评价还可以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比如在活动中采取趣味游戏、小组对练等模式,检验测评学生的体育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在趣味互动中对学生展开动态化评价,更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质量。
综上所述,一体化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方案;在具体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原则,拓展一体化教学思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借助多样化活动落实,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终通过优化课堂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鼓励、引导学生融入一体化课堂评价中,多措并举最终促进一体化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动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课程标准技能游戏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教学考试(高考地理)(2020年4期)2020-11-17——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稳中求进,不断替身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