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2020年9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在老灌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旧石器考古调查。此次调查考古队足迹遍及西峡县、淅川县,共发现10余处旧石器时代地点,西峡县河边后垱子旧石器地点为其中的一处,共发现34件石制品。其工业特征用锤击法和砸击法进行剥片;三类工具中,刮削器最多,其中,还出现了左手使用器;锤击修理,以正向加工为主,加工简单粗糙;石器类型以小型为主,中型和大型较少。经对比分析,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统,故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河边后垱子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陡沟村河边六组。西距老灌河255米,东北距香沟口1000米,东距刘家庄1700米,南距大陡沟135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29.97″,东经111°28′46.72″(图一;图二)。
图一 河边后垱子旧石器地点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卫星图与航拍图
(1)地貌
老灌河在地点西侧自北向南流淌,形成两级河流阶地。一级阶地属堆积阶地,二级阶地属基座阶地。河床宽约40米,河道向西侵蚀严重,河床东侧有大面积漫滩,北侧河道内有多处心滩。后垱子地点群山环绕,周边最高峰位于地点东侧,海拔450米。
(2)地层
后垱子地点坐落于老灌河东岸的二级基座阶地上,海拔为221米,面积为3637平方米,形成于第三纪中更新统(图三)。石器全为地表采集,未见地层分层。
图三 河谷剖面示意图
此地点发现的石器共34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①,具体分析如下。
共8件。分为砸击石核和锤击石核。
(1)砸击石核 5件。长21.7~41.9毫米,平均长约27.5毫米;宽12~23.7毫米,平均宽17.5毫米;厚8.5~16.4毫米,平均厚11.7毫米;重2.8~18.9克,平均重7.8克。原料为石英。块状毛坯,且呈月牙形。
标本20HH∶29,长41.9、宽23.7、厚16.4毫米,重18.9克。通过砸击后,上下两端在力的作用下呈现出相应的剥片疤,石核留有部分石皮(图四,1)。
(2)锤击石核 3件。根据台面的多少分为双台面和多台面石核。
①双台面 1件。标本20HH∶21,长58.3、宽40.9、厚40.5毫米,重109.7克。原料为石英。形状呈“D”形。A台面,自然台面,台面角68°。3个剥片面,8个剥片疤。B台面为A台面的剥片面,长44.6、宽33.4毫米,台面角76°。1个剥片面,1个剥片疤(图四,2)。
②多台面 2件。标本20HH∶26,长60.2、宽37.2、厚34.2毫米,重129.8克。原料为石英。形状呈长条形。A台面,自然台面,台面角84°。3个剥片面。B台面与A台面相邻,台面角86°。1个剥片面,2个剥片疤。C台面与B台面相对,与A台面相邻,台面角81°,1个剥片面,4个剥片疤(图四,3)。
图四 石核1.砸击石核(20HH∶29) 2.双台面石核(20HH∶21) 3.多台面石核(20HH∶26)
共2件。长17.4~35.1毫米,平均长约26.3毫米;宽11.3~17.5毫米,平均宽14.4毫米;厚6.2~11.9毫米,平均厚约9.1毫米;重1.2~7.8克,平均重4.5克。原料为石英。全部为砸击石片。
标本20HH∶8,长35.1、宽17.5、厚11.9毫米,重7.8克。(图五,3)。
图五 石片、一类和二类工具1.一类工具石锤(20HH∶27) 2.二类工具(20HH∶15) 3.砸击石片(20HH∶8)
5件。形状不规整,难以划分类型。长32.9~55.3毫米,平均长40.8毫米;宽24.7~41.6毫米,平均宽32.2毫米;厚14.7~32毫米,平均厚24.2毫米;重17~67克,平均重38.5克。1件原料为燧石,4件原料为石英。
共19件。一类工具1件,二类工具1件,三类工具17件。其中,三类工具包括刮削器、凹缺器和钻器。
(1)一类工具 石锤1件。标本20HH∶27,长55.3、宽66.5、厚37.4毫米,重196.5克。原料为砂岩。砾石毛坯。A和B处有明显的打击凹坑,A处还有部分修理痕迹(图五,1)。
(2)二类工具 1件。标本20HH∶15,长31.7、宽17.1、厚15.5毫米,重11.3克。原料为石英。片状毛坯。刃口处有使用痕迹(图五,2)。
(3)三类工具
①刮削器 13件。根据刃的形状可分为直刃刮削器和凸刃刮削器。
直刃 5件。长33.9~80.9、平均长55毫米;宽23.1~56.2毫米,平均宽37.6毫米;厚8~24.5毫米,平均厚18.1毫米;重7.2~112.9克,平均重53.4克。原料为石英。毛坯均为片状。刃长14.9~40毫米,刃角46°~71°。
标本20HH∶20,长80.9、宽56.2、厚24.5毫米,重112.9克。这是1件左手器,背面为半疤半自然状态。A处为刃缘,锤击修理,两侧均有单层鱼鳞状修疤。刃长28.1毫米,刃角71°。C处经过简单加工,是为修形;B处和D处是为修理把手,便于执握(图六,1)。
凸刃 8件。长24.1~72.9毫米,平均长43.4毫米;宽18.5~66.8毫米,平均宽35.8毫米;厚8.7~31.3毫米,平均厚16.3毫米;重3.5~116.4克,平均重33.9克。原料大部分为石英,少部分为砂岩。毛坯以片状为主,块状极少。刃长21.5~76.1毫米,刃角39°~66°。
标本20HH∶14,长72.9、宽44.8、厚19.9毫米,重60.5克。毛坯为片状,背面为石片疤和石皮。A处为刃缘,锤击修理,劈裂面有连续的单层鱼鳞状俢疤,背面部分有单层鱼鳞状修疤。刃长37.6毫米,刃角50°。B处经过多次简单加工,是为修理把手,便于执握;C处经过多次加工,是为修形(图六,2)。
图六 三类工具1.直刃刮削器(20HH∶20) 2.凸刃刮削器(20HH∶14) 3.钻器(20HH∶6) 4.凹缺器(20HH∶18)
②钻器 3件。标本20HH∶6,长18.4、宽17.9、厚6.3毫米,重1.9克。原料为石英。片状毛坯。A和B处经简单的加工,修出凹边而形成尖锐的尖,刃长3.3毫米,尖刃角55°。C处经过简单加工,是为修理把手,便于执握(图六,3)。
③凹缺器 1件。
标本20HH∶18,长32.8、宽32.7、厚18.5毫米,重16.3克。片状毛坯。器身整体呈舌形。A处为刃缘,经过简单加工,形成凹口,刃长14.1毫米,刃角59°。B处、C处是为修形;D处经过简单加工,是为修理把手,便于执握(图六,4)。
(1)石器的原料仅包括石英、石英砂岩、砂岩和燧石。其中,石英使用最多,约占原料总数的88%;砂岩其次,约占6%;石英砂岩与燧石皆各约占3%(图七)。总体上看,石器原料集中,是打制石器优质的石料。从石核上保留的砾石面分析,石料应是就地取材。
图七 原料比例图
(2)根据石器的最大长度,将此地点的石器划分为小型(20 (3)石器类型较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一类工具、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三类工具比重最高,占石器总数的50%。其中,刮削器最多,约占三类工具的76.5%;凹缺器和钻器较少,各约占5.9%和17.6%。石片和断块较少,分别约占总数的5.9%和14.7%。石核(砸击石核占62.5%,锤击石核占37.5%)最少,约占总数的23.5%(表一)。 表一 石器毛坯、剥片及类型表 (4)此地点的石核、石片及工具片状毛坯的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次之。大多数石核和石片均存有石皮,包括多数工具坯材上也存有石皮。可见,其剥片率不高。三类工具的毛坯全是片状毛坯。工具采用锤击法进行修理,多为单层的鱼鳞状修疤。加工方向以正向为主,复向次之,反向极少。石器加工较为简单。 (5)三类工具可以对刃缘、刃形和把手等部位进行加工修理,这体现了当时人类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根据不同情况的毛坯,制作出更加适用于生产生活及执握的工具。通过对此地点发现的三类工具修理的部位及组合方式观察分析,以修理刃缘的组合为主,约占三类工具总数的82.4%;直接使用锋利刃缘的组合极少,约占总数的17.6%。其中,又以修理刃缘或直接使用锋利刃缘与修理其他部位相组合的工具最多,约占76.5%;而仅修理刃缘的工具较少,仅约占23.5%(表二)。此外,根据刃缘所在位置及执握舒适程度来分析,此地点发现的三类工具除1件左手器外,其余均为右手执握。 表二 三类工具修理部位比例表 此地点的原料种类非常集中,几乎尽是石英。石器以小型为主,中型较少,没有大型石器。石器类型比较丰富,有石核(包括锤击石核和砸击石核)、石片、断块、一类工具、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其中三类工具所占比重最大,单刃刮削器占有绝对的优势。工具全部为片状毛坯。剥片技术为锤击法和砸击法;工具修理采用锤击法;以正向加工为主。整体上反映出,此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与2005年在西峡县内发现的凤山村、龙湾、南寺、小沟、杨岗等8处地点③非常相似。 此地点发现的石器数量较多,原料种类集中。石器类型比较丰富,多为三类工具,且多数石核、石片及工具表面都存有石皮,剥片率不高,应是随剥随用。可见,古人类们在此地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生产活动。 从周围地理环境分析,此地点坐落于老灌河的二级阶地上,水资源丰富,适合古人类在此地进行生产活动。通过对地点石器工业特征的分析,此地可能是进行生产、生活的临时性营地。 河边后垱子地点的石器出土于第二级基座阶地上的耕土层中,全部为地表采集。由于未发现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未出现磨制石器和陶片,因此,可根据石器工业特征的对比分析,将其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注 释: ①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本文的分类是依据陈全家教授的分类标准:石核、石片、断块、一类工具、二类工具(未经第二步加工而直接使用的石片)和三类工具(经第二步加工:修刃、修形或修理把手)。 ② 卫奇、裴树文:《石片研究》,《人类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③ 裴树文、宋定国:《西峡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4期。2.对比分析
3.地点性质
4.年代分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