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全力推动富民兴村战略
近年来,广东省汕头市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日益发展壮大,一大批“汕头牌”农产品闻名海内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当前,汕头市正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效,《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出台,为汕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农村等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任务,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做强做大富民兴村产业,全面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村一品”,首批建设27个专业村
今年,汕头市首批建设2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至2021年,全市计划建设1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个以上“一镇一业”专业镇。
澄海、潮阳、潮南的设施化、无公害蔬菜生产;金灶三棱橄榄、西胪乌酥杨梅、雷岭荔枝、溪南草莓、东里林檎、隆都台湾水果生产;和利农种业、金韩种业和白沙蔬菜良种繁育加工;澄海和龙湖狮头鹅、德兴生猪等畜禽养殖;南澳优质贝类和藻类、金平牛田洋对虾和青蟹
等水产养殖;远东国兰、丹樱生态园、金寿生态园等观光休闲农业;以及潮汕小菜、亚热果酒、海水产品加工和果蔬冷链配送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企业和基地……在汕头市各地乡镇,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壮大,涌现了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方兴未艾。仅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4.70亿元,特色农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86%。每亩耕地种植业年产值超过8300元。
目前,汕头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4家(国家级4家、省级20家和市级52家);有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1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14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50亿元。全市新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59项,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7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超过9万亩。有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3个、农业类名牌14个、名特优新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5个、绿色产品12个、无公害产品认证76个。
企业+合作社+农民,利益联结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就是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记者了解到,汕头市首批2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将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统筹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首批建设的2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涉及蔬菜、特色水禽、海水产品、地方特色水果和台湾水果、国兰和蝴蝶兰,以及潮汕小菜、水产品加工等有特色、有基础的产业,有水稻、蔬菜、番茄、葡萄、茶叶、柑橙、潮汕咸菜、生猪、肉牛、狮头鹅、淡水珍珠、鳄鱼等约20个品种。
记者发现,27个“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主体基本为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汕头市将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建设,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广东省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汕头市绍河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立足龙湖区新溪镇六份村丰富水产资源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优势,计划在六份村建设“一村一品”项目——高品质淡水珍珠的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实施插核育珠60亩,运用“龙头企业+科技成果+标准化+基地”经营模式,通过“鱼蚌混养”生态养殖方式,加快“附壳造型珍珠”与“淡水有核珍珠”科技成果转化,生产优质、生态、特色的广东省
名牌产品“绍河珍珠”。
叫得响卖得好,农民有赚头
“一村一品”就是要培育叫得响的品牌,发展新兴业态,让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澄海区计划建设的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包括蔬菜、葡萄、红桃、番茄、狮头鹅、生猪等有较好产业基础的特色品种。澄海区庆农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计划投资130万元在莲上镇永新村建设节水节肥设施面积100亩,统一为农户采购农资,签订种植合同,打造无公害蔬菜绿色高效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净菜加工配送、生鲜电商、直销门店、物联网、农校农餐农超对接等渠道,为菜农打造一个立体化销售网络,提高蔬菜附加值。澄海区福昌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狮头鹅苗约1万只,年出栏肉鹅约10万只。该合作社计划在莲下镇北湾村进一步引进优良狮头鹅品种资源,购买良种种鹅鹅苗2000只,建设标准化高效高产狮头鹅养殖大棚6000平方米,组织专家指导培训社员和周边农户进行标准化狮头鹅科学养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澄海区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将在溪南镇南社村建设面积6800平方米(10.2亩温室大棚18座,发展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引导、带动农民种植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主的高效优质葡萄,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带动农民150人,预期参与项目农民年人均增收1.4万元。
据介绍,汕头市将通过“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创建培育一批叫
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并宣传推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好产品、好品牌。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农业、众筹农业等,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让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注重挖掘专业村镇的农耕文明历史和农业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拓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
特色产业集聚,绿色发展
当前,汕头市潮阳区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和平镇作为产业园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将以水稻产业为支撑,通过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提高全区水稻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优势,从而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由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和平镇塘围社区“一村一品”水稻项目主要建设工厂化育秧大棚2个,开展机耕路硬底化、科技培训及工厂化育秧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建设,预期参与项目农民年人均增收2.1多万元,带动农户100名。
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两大重要抓手;产业园是龙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龙尾。汕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澄海、潮阳和潮南区将进一步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搞好规划衔接,围绕产业园周边,依托产业园平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基地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商品化处理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同时,在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上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突破效益瓶颈,提高种养收益,让“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真正成为绿色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平台和载体。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就拿肉鸽产业来说,在顶哈肉鸽项目取得经济效益之后,这种模式被很多人复制效仿,导致产业同质化,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发展,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市场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2.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各种资源。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化项目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其次,我国农村普遍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在乡村产业化发展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不足。
3.乡村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对于乡村产业化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都需要从良种培育、种养殖基地、粗加工、深加工、品牌、市场、渠道、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而目前的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比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产业集群比较少的问题。
4.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在农村,大部分农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表现出的特点是“产品特色不明,企业品牌不响,竞争实力不强”。双定镇许多农业企业品牌价值有待挖掘,比如南宁市顶哈肉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有影响力的优质肉鸽养殖品牌企业,但是在打造全国乃至知名品牌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制约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就拿农产品加工业来说,我镇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因为此类企业在产品研发、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大,财务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微乎其微,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过日子。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现规模化经营。要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实现土地的流转,引进产业资本和新技术,实现经营模式的变革。要加快乡村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只有实现规模化、集
约化经营,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走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清除各种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用现代生产方式、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另一方面,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为农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必须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化发展之路。
3.建立发达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农产品在生产出来后,要进行加工、储运,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增值。要建立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从育种、栽培、种植到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应用现代科技。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生产性服务。
4.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企业法人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范化、市场国际化、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家队伍,担当起新常态引领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任。同时,建立健全现代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平台,开展龙头企业与电商对接,缩短供求距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供给效率。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变革消费模式,使供求便捷畅通,催生跨区跨境远离市场的田间与餐桌的近态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市场动态信息化,用网络连接一体化。
发展村级经济
实现强村富民
——《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市十二五课题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泗洪县委关于完善村镇体系、加强和谐村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本镇农村村级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泗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我们开展了“加强村级经济建设”的课题调研。课题组通过视察、座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泗洪村级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指导原则、阶段性目标和对策建议。
一、泗洪村级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泗洪村级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县委、县政府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视村级经济的发展,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推动,使村级经济取得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界集共有13个行政村,2010年,拥有村级集体净资产总额1.2亿元,村级经营净收益总额0.2亿元。全县村级可支配收入总额0.1亿元。由于村级经济总量大,加上行政村撤并,村级规模扩大,调研显示,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在20万元左右。村级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许多村根据各自的村位和资源特点,选准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尤其是位于近郊地村的村,充分利用村域位置优势,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壮大产业。
(二)形式多样,机制灵活
自90年代中期郊村农村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村级经济经过所有制改革,有相当部分的村建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集团公司,村级集体经济走上了公司化的道路。如杨岗村以资产为纽带,成立了5个子公司,分别从事房地产、工业、商业、建筑、物业管理、仓储等产业。2010年,实现销售总额8百万元、利润45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25万元。在李塘、颜圩、曹圩等村,都涌现出一大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以及专业农业生产合作社,使村级经济从原来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并存,经营形式多样,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收入来源,结构多元
村级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村级经济收入从原来主要依靠村办企业上交利润转向来源多元化,主要包括:土地、厂房、设备、仓库、渔塘等不动产对外租赁的租金收益,对外招商引资(税)产生的税收,集体资产的对外投资收益,村、镇财政弥补给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以及部分村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等。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大部分村级经济收入来源于自身发展的已经很少,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各种补助及其他不稳定的收入。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到,本县农村村级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村级经济发展趋缓,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村级经济总量下降,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村级一、二、三产业经营净收益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村级经营净收益为130万元,比2009年减少33万元。由于各村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领导观念、招商引资力度和对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各村级经济总量不一样,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差悬殊。高的如界集村、杨岗村,2010年村平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20万元,低的如黄泥村,村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万元,与全镇平均村级可支配收入相差1倍,(二)村级经济可利用资源有限,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在调研中,许多村干部反映,“存量”村级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增量”村级经济发展空间很小。其主要原因,一是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村级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土地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决定性因素。然而,农村许多地村已被分别划入基本农田保护村和生态保护村,大面积土地被征用而受到严格控制。加上农民承包地二轮延包后,大部分耕地按户分给了农民,集体留用的“机动地”很少,可利用的非农建设用地越来越少,使村级经济缺少最基本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二是受到宏观政策的制约。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政策的束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乡村低效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而村财政对村级社会公共事业、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持政策和长期投入机制。三是受到规划的制约。我镇基本上都处于农田、水源和生态保护村,无论是二产、三产,还是种植业、养殖业等的发展都受到严格限制,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但政府部门对这些地村缺乏相应补偿和重点扶持政策,结果往往是扶贫不久又返贫,落后面貌依旧。
(三)村级经济负担加重,部分经济薄弱村入不敷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乡镇公益事业向村级延伸,村级组织不仅承担了包括农民福利、合作医疗、卫生保洁、社会治安、文化服务、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能,而且承担了村级道路、危桥维修、河道整治、水电排灌、“三室
一点”(办公室、卫生室、活动室和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任务,导致村级组织在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上的开支,以及村干部、管理人员的报酬和办公管理费用上升。有的村支出项目多达20多项,有的村光人头费就要支付10多人。村组织日益加重的支出负担,给村级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处于远郊农村的经济薄弱村,因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转移支付不足,根本无力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和为村民办实事。有些村可支配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但开支却要30万元左右。由于村、镇政府对村级组织有一系列考核指标,有的村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只得举债投入,负担十分沉重。据统计,到2010年底,本镇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负债总额达25.9万元。
(四)村级经济缺乏人才资源,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村级经济强的村都有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但也有相当部分村的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缺乏经营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能人进县场,青年进工厂,毕业生进城县”的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况下,留村农民大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素质较低,造成村级经济决策缺思路,生产缺门路,收入缺财路。许多村、镇干部反映,原来县经委有分管村级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后,在镇和村的层面,对村级经济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相对薄弱,对村级经济的发展缺乏研究,支持村级经济的配套政策滞后。一些县有关部门和村县领导对村级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一致,在实施“三个集中”过程中,过分强调村级经济工业点的撤销和归并,而没有给予适当的配套和衔接;在注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时,忽视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对村级经济放任自流,缺乏领导、管理和扶持,甚至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
二、发展村级经济是泗洪建设新郊村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在村级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以及村级组织社会功能都发生显著变化的形势下,村级经济还要不要存在和发展?在调研中,许多村基层干部和村民认为,建设新郊村新农村,有许多事情要做。但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必须发展经济。经济是基础,要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发展村级经济是十分必要的。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及泗洪县委结合泗洪实际提出的“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文素质提高、人居环境良好、民主管理加强”的要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村级经济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发展村级经济对建设新郊村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郊村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前所未有地把发展村级经济推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四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县委、县政府提出,村要成为泗洪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发动机和增长极。村级经济在郊村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村级经济,就是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也是体现泗洪农村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
二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强村富民。发展村级经济对于拓展农民就业领域,解决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促进乡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乡村以下的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依赖于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只有村级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
四是有利于促进基层村级组织建设。村级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有经济作基础。只有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使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才能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村镇,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发展村级经济的指导原则
发展村级经济,决不能走过去“处处冒烟、村村办厂”的老路,而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在指导原则上,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三个集中”的总体要求。“三个集中”的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村域协调发展。发展村级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三个集中”的要求,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加强产业和布局规划,走和谐协调、集约化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差别化发展。发展村级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域的村位特点、功能定位、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对农村地村、规划保护地村分别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和差别化发展,以便更有效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
三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扶持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村级经济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促进社会各种资源融合、增强村级经济活力和实力的体制和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地真正落实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企扶村的方针,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是坚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村域经济与村级经济的关系。要将村级经济作为县、镇、村三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村级经济纳入村域经济发展规划,既要通过发展村级经济来促进村域经济,又要用村域经济发展来支持、帮助、带动村级经济。优势产业与村级经济的关系。在实施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也要允许存在被喻为“草根经济”的村级经济,并努力推动村级经济调整结构,提高能级和效益水平。政府指导与自主发展的关系。政府部门既要加强对村级经济的规划和指导,又要赋予村级经济自主发展权,走自我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村级经济的阶段性目标
世界工业发展历史表明,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小企业,有的国家小企业比重高达90%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泗洪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但在实施“两个优先发展”方针,推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进程中,除了要抓好县级工业园的建设之外,还要高度关注村级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县委提出的实施强村富民和和谐村镇工程建设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村级经济发展,重点抓好村可支配收入20万元以下和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的建设。
1、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发展富有特色的村域经济。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符合本村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选准和发展适合本村地理、资源条件的特色产业,增强村级经济实力。
2、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按照“依法、规范、公正”的原则,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村级社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城县资本到郊村农村投资适合当地条件和需要的产业和项目,促进各种产业并举、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以加快“三动”为抓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利用。通过镇村联动、园村带动、政策推动,打破地域、村域、村域的束缚,改变村级经济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异地生产、村域生产、借地生产等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发展村级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是泗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切实把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建立不断增强村级经济活力和实力的新机制为抓手,以扶持经济薄弱村为重点,研究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村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村级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结合泗洪县“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村级经济发展规划。政府要充分给予村级经济自主发展权,并视不同情况,实行差别化政策。
一是壮大一批。对处于近郊的村以及具有产业优势、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好的村,要确立高层次的建设目标,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规划、土地、人口集聚、机制等问题,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努力实现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目标,以更好地在建设新郊村新农村中起示范、带头、幅射作用。
二是调整一批。对拥有一定集体经济实力的村以及规划调整、归并的村,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其整合存量资源,依托村、镇的工业村和县工业园,合理调整工业点布局,淘汰能耗高、效益低、有污染的落后企业,形成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与村镇经济发展相衔接的村级经济。村、镇的工业园可在统一规划、符合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放低准入门槛,做好服务工作,支持村级经济招商引资,吸纳能耗低、无污染的实业型企业入驻。有条件的村,可和社会多元资本相结合,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参与工业园的开发。
三是扶持一批。对可支配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特别是处于农田、水源、水系、自然保护村等生态敏感村的经济薄弱村,要从实际出发,研究相应的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二三产业发展新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切实解决地村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二)创新村级经济的发展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县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形成更具活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1、加快创新集体经济组织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农业的“链”式生产,紧密农业上下游产业联合,实现村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实行政策倾斜,帮助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税收返还、资金贷款、用电价格等实际问题,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探索和发展村级社村股份合作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设施、劳力等入股,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和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济实体。对有条件的镇、村和撤销建制的村队,可将集体资产量化分配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组成股份合作企业,建立起农民增收和财富积累的长效机制。
2、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机制。一是完善和规范承包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建立以土地股份制为核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郊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逐步做到老年农民土地换保障,兼业农民土地换股金,专业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化。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确保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水平。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征地留用政策”。通过对征地后5%—10%留用土地的集中开发和股权量化,使地产变成资产。对农业地村5%的留用指标,可实行异地开发或有偿转让,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三是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对使用性质和基本农田以外的非农建设用地,可通过整理置换,由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经营,不占非农建设用地指标,或以租赁、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县场。
3、建立“能人”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技术特长、懂市场经营的“能人”和先富起来的人在农村投资或捐助建设适合当地条件和需要的项目,发展农业旅游业、特色保健休闲服务业、农村传统手工艺和传统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实现互利共赢,既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又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三)尽快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要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高度出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研究制订和认真落实相应的财税政策,促进城县的资源和优势与发展村级经济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1、重点改造村级经济发展环境。加大财政对农村道路、交通、水系、供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支持农村治理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村级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2、加大公共财政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对郊村农村公共品支出比重,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服务事业,使农村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拥有平等享用公共服务的机会,在文化教育、文娱体育、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科学技术、广电信息等公共事业方面享受同等水平的服务。特别对农业地村、远郊地村的村,要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3、建立对口结对帮扶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县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县级工业集团、大企业对口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大集团、大企业对郊村农村村级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帮扶,实现互利共赢。各级科技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智力输出形式,实行村域承包对农村进行智力帮困,实行技术支农,提供科技服务,帮助提高村级人力资源的素质。村、镇的工业村和都县型工业园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镇
支持农村”方面作贡献,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或者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四)重点聚焦支持经济薄弱村的发展
在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中,要把重点放在支持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上。对经济薄弱村,既要有“输血”机制,又要有“造血”机制,要给有条件发展的经济薄弱村自主发展权,实行鼓励扶持政策,逐步增强经济薄弱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经济薄弱村的广大农民能够同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1、加大行政村调整和中心村建设的力度。各村要按照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切实做好中心村的规划选点。同时,根据多个自然村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分批改造、分步归并,努力建设具有界集特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村庄。要注重以强带弱、以好带差,继续调整、撤并一批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的行政村,合理优化配置村级资源,通过村划带动、强村带动、项目带动,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更好地体现村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2、加大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公共财政对经济薄弱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公共福利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县、镇、村三级财政共同承担,实行政策倾斜。二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对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根据各村人口、面积、经济、收入等情况,确定转移支付额度,以保证村级组织的日常运转和各项正常开支的费用,维护地村的稳定。三是增加专项扶持资金。设立重点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农业以及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等衍生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加大财富积累机制的建设力度。按照“县镇出资、产权归镇、收益归村”的原则,在工业园村或其他规划地村集中建设标准厂房、仓库和商业设施等不动产,由镇或工业园、村统一经营,对外招商引资,产生的税收归镇,租赁收益归经济薄弱村。根据村、镇基层干部反映,这一做法具有操作性。建议县政府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
(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村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完善郊村农村教育发展机制,提高村级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1、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选拔、培训好村一把手,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加强对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进行政治理论、岗位职务、适用技术和学历
教育“四位一体”的培训,提高村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执行政策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能力,增强村两套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的农家子女、村镇中青年干部和经营人才到乡村去工作,充实村级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新型的农村干部队伍和现代经营者队伍,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与农村产业布局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专业技能,特别要重视培养农民的经营意识和县场营销意识,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建立村县村镇网络化农村人才资源信息库,把农村“种养大王”、“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能人”纳入人才资源管理的范畴,实行分层次、分类、分级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农村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建议再概括
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建议概括
序号:1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建议再概括
兴边富民工程是指在边疆地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有效推进这一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成果。以下是针对兴边富民工程的建议,旨在全面提升工程的效果与效益。
序号: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应加大对交通、水源、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仅要注重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大型项目的建设,还要关注乡村道路和农村饮水工程等基层设施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边疆地区发展中的交通、通讯和生活条件等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当地经济社
会发展。
序号:3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
兴边富民工程要实现长期发展,需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边疆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发掘和培育具备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序号:4加大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
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兴边富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民工和边疆地区居民的技能培训投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序号:5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应鼓励发展绿色能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确保兴边富民工程的长期可持续性。
总结:
兴边富民工程的成功推进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以及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方向。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执行,兴边富民工程将为边疆地区带来长期的发展机遇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标题:兴边富民工程:打造边疆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序号:6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兴边富民工程,边疆地区的发展前景愈加明朗。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必须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兴边富民工程的基础。政府应当加大对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水平,让边疆地区与内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需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推广使用新能源、绿色技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序号:改善产业结构是兴边富民工程的关键。政府应当加大对边疆地区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需注重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序号: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兴边富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应当加大对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还需加大对农民工和边疆地区居民的技能培训投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序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需推动发展绿色能源和循环经济,积极引导边疆地区转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保证兴边富民工程长期可持续发展。
序号:1兴边富民工程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执行,才能为边疆地区带来长期稳定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边疆地区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兴边富民工程的目标和愿景!
对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建议
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全国统筹发展。在此,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兴边富民工程的关键。应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投入,完善边疆地区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饮水和灌溉条件;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清洁能源。
二、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
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保障。应该优先保障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边疆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边疆地区的投入,培养更多适应边疆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加强民生保障
民生保障是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应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边疆地区居民的基本权益。
四、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承
文化交流和传承是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机制,促进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
五、加强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保障。应该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针对边疆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特别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到边疆地区发展。
总之,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努力实现全国统筹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