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党史相关的知识
1.“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3.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举行,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5.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7.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8.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9.党的二大确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
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0.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1.七一五“分共”事件,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1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4.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1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
16.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会议上提出。
17.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20.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起至1936年10月止。
21.《八一宣言》的全称是: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2.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
23.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5.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26.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27.瓦窑堡会议的内容是: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28.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
29.百团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一二九师、第一二〇师在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30.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安徽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
31.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2.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3.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是一二·一运动。
35.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6.全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37.全面抗战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从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8.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
3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工业化。
40.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41.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2.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43.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44.“两个务必”是: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5.“三反”运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46.“五反”运动: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47.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焦裕禄。
48.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始于1963年。
49.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试验基地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0.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四史教育形势逐渐受到重视。四史教育是指对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建设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和宣传。这种教育旨在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针对四史教育的形势和政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不断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以确保四史教育的深入推进。首先,学校教育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场所,政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四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教材、图书、电子资料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其次,政府通过媒体宣传和文化活动来普及四史教育。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电视剧、电影、书籍、纪录片等都被用来传达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精神,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政府也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四史教育,组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以互动方式增加人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维护四史教育的纯正性和准确性。对于不符合教育内容标准的教材或宣传活动,相关部门将进行监管和纠正,确保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对于培养新一代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公民的重视。通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中传递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四史教育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进一步巩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
总第225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韩振峰
张
悦[摘
要]
“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契合性。历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传统,“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具有内在耦合性,二者的相互融合实现了“三进”的现实诉求。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共党史观、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融入的主要路径包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作为接受者的主体作用,发挥课程内容体系的支撑作用,发挥教学方法优化的保障作用。[关键词]
“四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融入[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章编号]
1002-3054(2022)01-0004-09[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101一、引言
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是激励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历史华章。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他多次提出要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同“四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提出要将“四史”学[收稿日期]
2021-07-01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同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再次强调要将“四史”纳入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2]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推进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内在要求。结合高校思政[作者简介]
韩振峰(1959—),男,河北邢台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悦[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17JF004)———增强教育自信研究。—4—(1990—),女,山西阳泉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课的育人规律,将“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意义重大。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继续将“中共党史”课程列为高校马列主义教育的必修课,并同时面向文科生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历史教育类的课程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后,在1985年制定的“85方案”中,“中共党史”课程被“中国革命史”课程取代,思政课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进一步规范、整合高校思政课,并形成了“05方案”,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高校思政课历史教育类的课程得到恢复和拓展。综上,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思政课程名称不断变化,课程体系也一再调整,但是历史教育类的课程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传统。(二)“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具有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耦合性有贯通性,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具首先,从整体上看,“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总结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把握蕴藏历史进程之中的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把握“四史”蕴含的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为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4]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旨在教育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可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是二者的互通之处。其次,从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二者具有相通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历程。学习“中共党史”,就是要从党的百年风云激荡中、从党的伟大事业的开—5—
二、“四史”学习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内在逻辑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创业奋斗史、政治选择史、理论探索史、党的建设史,其实质是基于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历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传统将历史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党制定、执行路线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就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和《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提出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列为文学院、法学院以及教育(师范)学院的必修课程。其中,“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核心课程,重点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52年,教育部明确根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的相关要求,在全国专科以上高校规定教材统一使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通知各高校一律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取代“新民主主义论”课程。1961年,中央教材编选计划会议进一步对本科课程进行调1964年以后,进一步明确将“中共党史”课程列为各高校的共同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制定的《关于加强高整,规定所有的本科开设“中共党史”课程。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拓创新中、在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中,不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引导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悟党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这些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在。二者契合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历程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学习“新中国史”的目的就是要深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史的认识,从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方案》提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通过在中外的比较中“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由此可见,二者教育目标趋同。改革开放史,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史和实践史。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是要学习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勇于开辟新路、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形成的伟大经验和精神财富。这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何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为何能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取得实践胜利的科学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我国的执政党等教学目标相契合。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曲折性。通过对中外以及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6—的比较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与《方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升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的目标要求具有一致性。(三)“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实现“三进”的现实需要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社会意识形态传播、输送的功能,是引导大学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随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成果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充实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8月14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推动习《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6]“三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三进”的关键在于“进头脑”,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原文时,多思、多想、悟真、悟实、悟透。2020年1月9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变革的背景下,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的背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景下形成的,是对我们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深刻总结,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总结,是对新时代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回应和解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既要联系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也要紧密联系“四史”学习教育的科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领悟这一思想的真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尤其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利益格局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和调整。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主要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伴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打着“还原历史”“挖掘真相”的旗号歪曲历史,戏谑英雄人物,企图搞乱人心,全盘否定党的领导,以达到侵蚀、消解中华民族历史根基,“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11]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12]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极易受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以致模糊、扭曲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鉴于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真实的史料还原历史,通过对“四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阴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达到荡涤历史迷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思想基础。(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理想可以导航大学生的奋斗方向,信念则是助推大学生成才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3]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他们信仰什么,走什么样的路,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培2020年7月1日,习近平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7—
三、“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四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增信、崇德。对青年学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之路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8]但是“四史”学习教育不是一般性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史学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在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9]引导大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弄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引导学生认同我国政治制度。历史观是青年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基础,如果历史观出现了偏差,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出现对自己历史认同的严重危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会有被动摇的危险,国家安全就会出现危机,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因此,必须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把好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四史”蕴含着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各种知(一)引导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由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念”,[14]强调了学习“四史”对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15]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激情和热情。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惜慷慨牺牲,英勇就义,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16]学习“四史”,就是要从中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任务。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学习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史为鉴,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涌现出来的众多革命前辈、英雄楷模,他们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展现出来的革命斗志、英雄气概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四史”,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使大学生强化对党和国家制度的情感认同,自觉将“四史”中蕴含的情感、信仰和追求自觉转化为成长成才、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三)引导大学生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重要途径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兴盛衰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19]“四史”学习教育中凝结着对“三大规律”的真知灼见,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借助思政课这一重要渠道,通过讲授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清蕴含其中的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17]—8—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可以使大学生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才能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我国正是在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8]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扎实学习“四史”知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使命和复兴的伟大责任。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可以有效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唯物史观揭示了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社会形态,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样,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四史”的学习,让大学生认识到前途的光明与道路的曲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失败和挫折,深刻把握历史的发展脉搏,深刻领悟“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9]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统筹调配、综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合施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优质的课程体系支撑必不可少,优化教学方法是实现二者相融合的根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四史”学习教育在学思悟践中落实。(一)教师是实现“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主导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实现“四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关键要素。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推进者、传授者、实施者的重任,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情感态度、教学素养能否得到加强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就要求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1]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原有思想、政治、能力、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要能够辨析、评价、辨别历史问题与当今社会问题的发展方向,既“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22]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缓解“四史”学习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加快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降低选聘思政课教师的门槛,要严格考聘标准,把好师资的思想道德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第二,要加强已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要增强思政课教师“四史”学习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自身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教育引领、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作用,自觉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二是教师要从自身承担的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出发,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推动科研成果向“四史”学习教育内容转化,使“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功效。三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无论是引进专任教师担任“四史”学习教育授课者,还是抽调原有师资讲授“四史”学习教育授课内容,都需要开展“四史”内容的业务培训,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体系,把“四史”学习教育能力的提升纳入到教师业务培训中去。四要搭建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奖励机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加强对“四史”学习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高对“四史”内容的驾驭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含金量。(二)学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主体青年学生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接受主体,“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的推进和实施,但同时也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想使“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真正被学生心领神会,做到知行合一,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和接受需求,加强对其接受度的研究,这既是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学生对于“四史”及思政课的内容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自身已有价值观念和历史—9—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四史”学习教育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一,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选聘,解决好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缺编,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若不能有效减轻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授课负担,就难以保证“四史”学习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足的问题,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23]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再次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24]为此,各高校要结合实际、抓紧落实,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基础,基于自己的内在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和接纳“四史”所蕴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结构,然后逐渐形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掌握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所在,对其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精准分析,才能抓住“四史”与思政课的融合规律,增强教育时效。第二,要引导学生形成“四史”学习教育的科学方法。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重要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在开展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来学习“四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25]避免以偏概全,正确地认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基于现实,将具体上升为抽象,再由抽象回归具体,使学生知史、明德、知责、立志,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以历史经验引领实践方向。(三)课程内容体系是支撑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关键在于将“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6]2018年9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7]在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严密的知识体系支撑、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之成为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难点所在。鉴于目前的客观实际,既要做好“四史”教—10—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进课堂”工作,开设必要的选择性必修课,加紧整合四门思政课的内容,找出其共性,寻求契合点,同时突出各门课的不同特征。要做好“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进教材”工作,加紧研究思政课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完善优化教材内容,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四史”学习教育“三进”工作。一要开设选择性必修课。根据《方案》要求,高校要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2]并要求各高校都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规定课程的学时、学分和开课学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统筹审核把关作用。二要形成“四史”学习教育与其它各门思政课程融合的整体内容框架。从内在联系来看,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总基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贯穿“四史”学习教育的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为纲,以现有思政课基本内容为目,形成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内容结构。在“四史”的框架下,使各门思政课有机衔接,是解决教学内容零散化、碎片化的有益遵循。三要推动优化整合“四史”学习教材。将“四史”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体系,将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各高校也可因地制宜,为“四史”学习教育搭建平台,促进网络共享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本土案例和教材作为案例补充,实现教材内容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四)教学方法优化是保障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毛泽东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28]要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实效,就必须不断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思克服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的碎片化是当前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政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必须辅之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只有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效能,取得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根据当今高校思政课的受众大多为“00后”的特点,不断探索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可以使“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事半功倍。第一,要在课堂上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例如针对“四史”的重大事件、优秀人物展开课堂主题讨论,启发学生在自主思辨中确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依据教学内容将“四史”的鲜活历史故事穿插在授课之中,通过组织学生讲演历史故事,朗诵革命先辈的诗文书信、表演“四史”情景剧、拍摄“四史”微电影、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交流心得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表演实践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四史”学习教育。但是需要注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在马言马”,不能将热闹的组织活动消解“党课姓党”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既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在课堂上融入“四史”教育的根本原则。第二,创新“四史”教学方略。可以引导大学生将“四史”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形式多样,集文字、音频、画面于一体的显著优势,如运用抖音App、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和渠道,制作短视频,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短视频、图片等形式使“四史”静态的内容“活”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制作过程中丰富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使“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趣味性。第三,要在实践教学中大力拓展“四史”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全国各地形成了较多的革命旧址、红色主题纪念馆、领导人故居、博物馆等“四史”教育“活的教科书”,这些红色资源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利用好红色资源这个“鲜活的教材”,可以在参观、讲解、游览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利用好“四史”中的典型素材,定期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地探访中领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课程[M].人民出版社,2020:4.[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19-08-15.[3]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1:4.[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399.508361.html,2021-11-2.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0:15.究,2011(10):5-10.[8]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9]靳诺.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5):22-24.[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1:13.—1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同[4],第11页。(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2017:44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14]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01).[15]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兰考两地调研指导党的群2014:3.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集[M].人民出版社,[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379873.html,2021-11-2.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4/t20190428_[16]同[12],第116页。[17]同[12],第696页。[18]同[12],第109页。2012:413.[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同[5],第2页。[25]同[12],第112页。[26]同[5],第1页。2002/t20200207_418877.html,2021-11-2.[2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28]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70。[21]同[5],第10页。TheDiscussionofIntegrating“FourHistory”LearningEducation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Universitiesandopeningup,andthedevelopmenthistoryofsocialismhaveinherentcompatibilitywiththeideologicalandAbstract:Thehistory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hehistoryofnewChina,thehistoryofreformHANZhen-feng ZHANGYue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integrationofhistoryeduca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theconstructiontradi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FourHistory”learningeducationhasinternalcouplingwiththeteachingobjectivesandcontent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integrationofthetworespondstotherealisticdemandsofrealizing“threeadvances”.Theintegrationof“FourHistories”in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helpfultoguidecollegestudentstoestablishacorrectviewofthehistoryoftheCPC,deepentheunderstandingofhistoricallaws,andestablishscientificidealsandbeliefs.Themainwaysofintegrationinclude:givingfullplaytotheleadingroleofteachers,givingfullplaytothemainroleofstudentsasrecipients,givingfullplaytothesupportingroleofcurriculumcontentsystem,andgivingfullplaytotheguaranteeroleofteachingmethodoptimization.Keywords:“FourHistory”learningedu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value;intergration—1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
中国的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中的四大类别:《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下面将从教育形势和政策两个方面来谈谈四史教育的相关情况。
一、教育形势
1.历史认同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国家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四史教育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发展轨迹,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学科调整的影响:2018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调整,明确要求高中生必须学习《史记》和《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这个政策的出台导致各地的高中历史教材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四史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这为四史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3.教育资源的完善:随着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视,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到教学辅助材料,都得到了加强和改进。这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育政策
1.高中历史教育改革:针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课程调整,教育部
明确规定必须学习四史中的经典著作。这一政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将四史纳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思考和辩论的方式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加大了对历史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确保他们具备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四史教学方法的研讨和分享,以及如何将四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4.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育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历史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多媒体也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上述教育形势和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史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的认同,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为四史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未来,四史教育将逐渐成为中国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促进国家认同和文化传承。
“四史”专题学习资料-党史
“四史”专题学习资料党史
“学‘四史’守初心——党史篇”
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时间轴,记录了这99年来的光辉岁月。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派出13名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纲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二、二大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1922年7月,二大在上海举行。最低纲领为:清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为: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社会。
三、党的三大
1923年6月12~20日,在广州召开三大,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做了准备。
四、北伐战争
192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北伐,直接目标是受帝国支持的北洋军阀。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五、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领导下,在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六、“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着重批判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选出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七、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湘鄂边界秋收起义爆发。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八、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湘赣两省交界的井冈山。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在中国的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九、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28~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即古田会议。毛泽东当选为书记。古田会议决议案的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在军队建设方面,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等;在党的建设方面,决议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等。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红军长征
由于“左”倾教条错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至193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十一、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十二、“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喊
“反对日本帝国”“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之后,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投降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十三、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25日,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兴起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表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十四、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借口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则开展了全国性抗战。
十五、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对日军的进攻,达到105个团、20万余人,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振奋了全国民心。
十六、党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七大在延安举行。确定“以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十七、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通过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改名为北京;决定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十九、社会制度的确立
195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度奠定了制度基础,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十、党的八大
195年9月15日至27日,八大在北京召开。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是一次解放思想、民主开放的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二十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我国改革开放由此拉开了序幕。党和人民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载入党的光辉史册。
二十二、党的十二大
1982年9月1~11日,十二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的重大命题和“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大会制定了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二十三、党的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十三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十四、党的十四大
1992年10月12~18日,十四大在北京举行。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十五、党的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十五大在北京举行。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二十六、党的十六大
202年11月8~14日,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写入党章,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11月15日,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十七、党的十七大
207年10月15~21日,十七大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11月22日,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十八、党的十八大
20年11月8~14日,十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确定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1月15日,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十九、党的十九大
20年10月18~24日,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写入党章。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三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社会、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
形势与政策补考答案
1【单选题】关于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
B、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C、面对否定领袖、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应该做“理性”的旁观者,听之任之
D、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2【单选题】1981年6月,(D)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3【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A)曾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
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邓小平
4【多选题】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ABCD)结合起来。
A、党史B、新中国史C、改革开放史D、社会主义发展史
5【判断题】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6【判断题】历史虚无主义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1【单选题】习近平提倡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三境界为(D)。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干部队伍读书学习的不乐观现状的有(ABCD)。
A、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B、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
C、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D、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
3【判断题】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1【单选题】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大潮中,以(B)为指导、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A、黑格尔主义B、马克思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实用主义
2【单选题】(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3【单选题】“四史”学习要以(A)为重点,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A、党史B、新中国史C、改革开放史D、社会主义发展史
4【多选题】学习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就要(ABCD);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斗争。
A、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B、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洪流中的成长
C、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D、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
5【判断题】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6【判断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学习百年党史感悟初心使命(下)
1【单选题】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B)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八大
2【多选题】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ABCD)。
A、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B、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C、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D、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3【判断题】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学习“四史”知伟大成就来之不易
1【单选题】(B)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中国历史。
A、党史B、新中国史C、改革开放史D、社会主义发展史
2【多选题】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极大改变了(ABCD)的面貌。
A、中国B、中华民族C、中国人民D、中国共产党
3【判断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单选题】“十四五”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要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C)。
A、25%B、45%C、65%D、85%2【单选题】“十四五”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全民受教育程度要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C)。
A、5.7年B、9.2年C、11.3年D、15.8年
3【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的有(ABCD)。
A、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B、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C、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D、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4【判断题】在“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5【判断题】在“十四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