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育课题研究对象包括什么(2篇)

德育课题研究对象包括什么(2篇)

篇一:德育课题研究对象包括什么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述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XXX副厅长XXX指出:新形势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德育主渠道、德育教化和德育督导评估三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德育环境的全面教化。

  《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什么样的班级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文化熏

  陶。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1“班”一面,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创建具有特色的学校班级文化的常规管理和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课题组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课题的阐析

  (一)课题的内涵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明建设

  搞好个性化班级布置。搞好个性化班级财产管理。搞好个性化班级卫生管理。

  2.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制订个性化的班级公约。实现班级自能管理。做好与家长良性沟通工作。做好落后生帮扶工作。

  3.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开展个性化班级主题活动。培植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班貌。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做好班级优秀传统的传承工作。

  (二)课题的假说

  班级文化存在方式是动态、系统的,是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

  -3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个性化班级物质文明建设的研究

  (二)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三)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3.通过课题的研究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应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具体研究步骤以下:

  (一)筹办阶段(年6月—年9月)1.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根据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的具体情况选好研究内容。

  3.收集本课题相关的材料,组织好实验教师的动员、培训工作。

  4.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

  -51.组织保障。课题组由XXX主任亲自主持,由教育骨干XXX老师具体负责施行,成立完善的课题组。具体组成以下:

  正组长:XXX组员:XXX、XXX、XXX、XXX、XXX、XXX

篇二:德育课题研究对象包括什么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

  (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理想教育

  (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

  (6)劳动教育

  (7)自觉纪律教育

  (8)民主和法制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整段)从联系来说: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结构: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客体,又是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或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过程:主要是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规律)

  (1)学生品德堪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导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状态。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知

  情

  意

  行

  (2)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过程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基础

  动力

  保证

  标志

  晓

  动

  炼

  导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

  导之以行

  第三节

  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主要德育原则: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治教育法:

  陶治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德育途径

  (1)教学

  基本途径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第四节

  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

  一、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社会主义方向性。

  德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人们,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和修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全民性和民主性:

  德育的全民性的含义: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德育的全民性和民主性是密切关联。我国新时期德育应该坚持和努力实现民主化。

  3.变革性:现代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德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变革性是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4.开放性。现代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峰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二、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注意两个决议中的内容的选择)先进性:党员

  干部

  广泛性:来百姓

  三、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大量的理论和研究,提出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进行实验,取得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这过程还未完成,还是一个需要继续艰苦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五节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

  一、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的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力量。

  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就当是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C、劳动教育的思想

  D、纪律教育的思想:

  (2)苏堆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前苏联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的选择)A、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

  思想一、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包括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B、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

  C、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三: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坚持言行一致和尊重信任学生。

  D、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思想四:他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3)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八十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的新的教育理论。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

  1.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教育问题和德育问题。德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1925年出版的《道德教育论》。

  A、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

  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

  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B、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是:

  ①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②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③奖惩结合,切忌体罚;④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2.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是杜威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一本书。杜威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

  (1)道德价值论

  观点1: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道德没有绝对的道德教职,所有道德规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B、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观点2:他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儿童中心说)C、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观点3:他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他主张在尊重儿童道德人格的基础上。

  D、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观点4: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社会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要素。

  3.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学习论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观察学习: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法。

  A、关于模仿学习:

  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B、关于抗拒诱惑:

  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实验表明电影中的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

  C、关于言行一致:

  揭示成人的言行不一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柯尔伯格吸收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

  A、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①前世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世俗水平: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③后世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B、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①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②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③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④倡导“道德两难法”,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果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他们不真正理解,道德判断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