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制造业企业面临“利比纸薄”困境复苏基础有待夯实

制造业企业面临“利比纸薄”困境复苏基础有待夯实

《2023年经济体制改革动态跟踪与建议》课题组

一、引言

工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制造业作为工业的重要大类,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工业(制造业)企业质量与效益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2022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其中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13.4%。同时,企业成本高位运行,2022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2元,处于近6年的高位。

为充分了解我国制造业企业经营情况、面临的困难以及相关政策需求,课题组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山东省临沂等地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涵盖家具制造、化工、机械及设备制造、食品及农副加工、医药、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9.9%,中小微企业占比94.1%。此次获取有效问卷68份,一对一调研访谈代表性企业9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这些行业企业目前的市场需求、成本压力、技术创新、投资计划、融资成本和政策支持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制造业企业下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应对挑战的政策建议。

二、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需求偏弱,制造业恢复基础尚需稳固

当前,市场需求不足仍是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发现,虽然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回到扩张区间,但需求收缩问题仍十分突出。问卷数据显示,受访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收缩的困境。80.9%的受访制造业企业新增订单基本持平或呈下降态势,其中,26.5%的企业认为新增订单有所减少或大幅减少,54.4%的企业认为新增订单基本持平,仅有19.1%的企业认为新增订单有所增加。在对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判断上,21.5%的受访制造业企业认为市场需求不足阻碍企业发展,在各项困难中占比较高。重点访谈的企业中,多家企业均反映今年开年来订单量不及预期,甚至低于去年同期,涉及新能源、建材、制药、化工等多个领域。某新能源企业在访谈中表示,市场环境不好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
某制药企业谈及市场需求时表示,制造业市场已经严重饱和,订单量增长乏力是影响利润的主要原因;
某化工企业表示,往年企业订单量能够达到4万—5万吨,但是去年下降到3万吨,订单萎缩了约三分之一。

新订单需求的走弱,反映出需求端恢复态势趋缓,企业产能不能充分释放。需求收缩、订单量下降成为企业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研发现,市场需求偏弱由多重因素造成,一方面,尽管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但国内市场需求恢复相对缓慢;
另一方面,海外需求回落的压力也继续加大,导致低附加值制造业表现趋弱。

(二)生产成本高企,制造业民营中小企业承压

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及高位运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对下游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调研发现,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已经明显冲击到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打乱相关厂商的生产计划,还影响下游企业利润,增加企业亏损面,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冲击更大。相较于前两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54.4%的受访制造业企业表示目前原材料成本没有明显下降,仍在高位运行;
在对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判断上,25.7%的受访制造业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过高阻碍企业发展,在各项困难中占比最高。在重点企业访谈中,生产成本上涨问题成为摊薄企业利润的重中之重。例如,某化工企业表示,由于化学原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某食品加工企业表示,生产所用蒸汽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效益受到显著影响。

原材料价格涨价和高位运行对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将继续产生挤压,高成本压力短期难以缓解。此外,调研发现生产成本上涨还与清洁低碳改造有关。某生物医药企业表示,由于企业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由烧煤改为燃气供能,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近期内对企业效益造成影响。因此,企业降本增效也应关注相关政策导向下企业刚性支出部分。

(三)创新动力不足,制造业高水平供给能力有限

制造业企业虽然存在一定创新需求,但企业科研实力普遍较弱,缺少相关技术研发能力。调研发现,27.9%的受访制造业企业无自主研发;
八成以上(82.4%)受访制造业企业认为本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一般或较小。通过对重点企业访谈发现,制造业企业在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关键生产设备等多个方面对外依赖程度均较高,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方式、产品开发等都缺乏必要的数字化、数智化手段支撑。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反映,行业发展面临国外的技术壁垒,关键生产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导致技术升级受阻。某化工企业表示,由于创新能力弱,新产品开发遇到技术瓶颈,导致市场开拓受阻,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调研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缺乏持续研究能力、筹资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能力等,其中人才和资金是重中之重。在研发面临的困难方面,受访制造业企业认为首要问题是缺乏人才(35.0%),其次是缺乏资金(28.6%),占比远超其他选項。在访谈中,受访企业也认为高端人才和资金支持是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高端人才不愿来,来了不愿待。某化工企业表示,虽然企业已经与江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产学研结合、技术转化方面还有待提升。在研发人才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还有传统制造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某新能源企业表示,企业高端人才较为缺乏,主要是由于企业位于三线城市,城市发展环境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十分有限。

(四)融资投资不足,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受制

调研发现,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门槛依然很高,规模越小的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难度越大;
企业续贷需求比较大,无还本续贷的政策仍需进一步落实;
信用贷款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动产融资、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方式占比还比较低。问卷数据显示,44.1%的受访制造业企业表示融资需求只能得到部分满足或难以获得外部融资。此外,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制造业企业发展信心受损,进一步抑制了企业投资。问卷数据显示,45.6%的受访制造业企业今年没有投资计划,占比达到将近一半。受访重点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表示,对今年发展形势持保守和观望的态度,不会盲目扩大投资。

三、制造业企业对政策支持满意度及核心诉求

为加大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央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优惠举措。山东省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强化金融支持、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运营成本、加大稳岗力度等4个方面,提出20项应急政策举措;
临沂市发布《抗击疫情支持企业发展30条举措》,烟台市开发区实施了企业“特别护航行动”八项措施,泰安市发布助企纾困60条措施,在落实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立足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聚焦市場主体需求,更大力度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轻装上阵、发展壮大,力争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结合。调研数据显示,对于政府各项支持政策,企业满意度、获得感均较高。其中,企业获得感最高的是减税降费政策,占比高达48.5%;
受访企业关心度最高、需求度最高的也是加强减税降费落实。另外,访谈中也有企业提出,希望政府在人才引进和保障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提高土地、厂房等硬件支持和资金支持;
带领企业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生产经营经验,为企业深度合作搭桥。

四、下一步建议

(一)多措并举做好持续纾困

一是继续加强减税降费方面各类举措的落实力度,尤其是需要落实针对中小企业和制造业推出的新一轮结构性的减税降费举措。落实好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贷款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能应对成本高企的生产经营困难,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经营。二是打造制造业和金融业利益共同体,鼓励金融机构向制造业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支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贷款规模和覆盖面,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三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打造市场主体满意的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稳定企业经营信心,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制度保障。

(二)保供稳价应对原材料高成本

一是实施保供稳价等行动,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与行业协会等联合打造统一的采购平台,帮助企业通过公开透明的比较选择低价的供应商,以达到公平竞争平抑市场价格的效果。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的供应和产供销配套协作,协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三是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各节点数据的采集能力,支持金融机构围绕订单、物流、仓储等环节,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四是拓展工业企业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积极寻找可替代的低成本原材料,探索推进产品升级,以深加工和高价值化应对成本上涨压力。

(三)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一是要推进一般性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加强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和引导力度,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研发专项扣除,引导企业加大数智化转型投入,加快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稳定性、个性化和性能。二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中小制造企业深耕特定细分产业领域,通过不断投入、持续创新,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隐性知识的积累,提高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性能,缩小我国制造业产业基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是加强行业质量自律。支持同一细分行业的企业成立行业协会,一方面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行业标准制定,另一方面建立自律规则,自觉遵守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四是多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完善大学、职业学院、技工学校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以政府购买服务、个税抵扣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员工参加在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质量意识。

(本文系“2023年经济体制改革动态跟踪与建议课题”研究成果)

(执笔人:郭冠男,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宋爱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综合室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订单制造业企业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中国石油石化(2021年9期)2021-03-30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