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科技部原部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10 年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专家组组长,2011 年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
习近平总书记3 月6 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是在当前特定国际政治环境下,对全国科技界发出最新的号召和动员。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位居第12 位,是前30 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应当说我国已经基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还需要我们继续奋发有为。
提升国家科技竞争效能三方面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纵深化。一台最高端的EUV 光刻机,包含十万多个零部件,需要全球超过5000 家供应商以及全世界技术集成才能做出来;
我国C919 大飞机,国内外200 多家企业参与其中。这些实例说明,当今科技是效能大竞争,人才大比拼。基于近20 年世界科技格局和中国科技发展的演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效能有三方面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只有社会化、市场化创新环境,普惠性、长期性的政策支持,才能调动全社会各类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创新大军,形成全国自主创新万马奔腾、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人才潜力巨大,积极性亟待激发。我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人才数量和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原始创新和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世界级科学技术专家和战略科学家严重缺乏;
二是激励科学家的创新环境亟待改善,科研效率有待提高;
三是全球网罗人才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美国保持创新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全世界网罗优秀人才。正是得益于强大的人才储备,使得其成为原始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主导了信息、网络、生物、纳米材料等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现在面临许多“卡脖子”问题,说到底就是卡人才。一方面我们千方百计把海外优秀人才吸引回来,但关键是要提供宽松环境,让他们能够潜心于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年轻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拘一格,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现在的学术行政化、科层制问题仍比较突出,科技人员的大量时间不是用在学术上,而是花在找关系、申请项目、填写报表、申请职称等方面,这种现象应当尽快扭转。可以尝试将有限的资源和政策集成起来,探索建立一个类似于高新区的国际人才中心,打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下定决心切实解决高端产业链缺失和供应链转移问题。一是全层次产业链的缺失。当前美国利用其在产业链上端的优势,对我国进行围追堵截。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缺失,满足于较低水平代工制造,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以所谓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比较优势是动态的,而且只有在市场充分竞争、信息较为对称的条件下才有效。我国从“十一五”开始,自主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不少领域全层次产业链的自主性、稳健性依然缺失。在涉及国家安全领域,我们必须以举国之力建立起安全可靠的全产业链;
在其他产业领域,应当立足于占领上游领域,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钳制局面。二是供应链转移正在带来伤害。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虽然庞大,但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外迁的西方企业在科技人才丰富的印度、东南亚和北美等地可以培育出新的供应链。相对于制造工厂转移,供应链转移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不单是外部环境,而是能否延续过去的发展机制,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继续释放市场活力。塑造一批具有很强国际影响力、占据价值链高端的一流科技企业,是应对供应链转移的最佳避险方式。
对科学的认识还存在偏差。长久以来,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局限于知识体系,忽视了科学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一种思维方式,从而造成科学认识的重大误区。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思维,我们科研方面的举措和行动,大多偏重知识累积而较少思维凝练。对科学内涵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形式就是长期用指导应用研究(因为容易看到结果累积)的方式来指导基础研究,强调按学科分类配置资源和管理操作,这是对科学的认知偏差导致的。
中国GDP 总量赶上美国未来可期,但要在国家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赶超,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突围,就必须用更准确的科学内涵指导科学实践,从而造就一支世界级的人才队伍,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科技、经济走到现在这个阶段,自主创新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这是历史必然和国情使然。
为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当时组织了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参加大规模讨论,统一了思想,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内容的自主创新重要思想。这不是单纯的科技命题,而是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命题,是基于市场、基于国情、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自主创新的三个途径(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一直是创新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亟须加强。过去单纯引进技术,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倾向比较突出,这是科技和经济结合最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长期被“开放创新”的提法所掩盖。一些人说的开放创新,其实是有开放没创新,给国家竞争力造成很大伤害。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模式,继续只引进、不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就没有未来。
原始创新一直是自主创新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是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先导,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也是关乎未来发展的生命线。不仅如此,通过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形成的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是国家最可倚重的战略力量。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集成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特定目标的系统再造,是将各类技术进行重新组合进而形成竞争力的工程化过程,是将技术转化为质量、可靠性、成本等产业化目标的价值闭环。如果说技术发明创造是解决技术点的问题,那么集成创新就是解决技术系统问题、技术链问题。
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
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社会化、市场化创新环境,普惠性、长期性的政策支持,才能调动全社会各类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创新大军,形成全国自主创新万马奔腾、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实施自主创新还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企业一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需求并敏锐捕捉市场动向,是决定产品能否成为商品的关键。确立企业在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要大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动。截至2023 年底,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0.9 万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3.4万件,占国内企业总量的73.4%,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活水源泉,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和保护。
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之间交流不可避免,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更是学习掌握先进科技知识体系和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都要尽最大努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部分领域要积极发起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
自主创新不仅只是战略或策略,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需继续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稿件来源:《学习时报》,梅永红 黄写勤 张丹丹 整理)
猜你喜欢 科技国家 国家公祭日环球时报(2022-12-14)2022-12-14笔中“黑科技”学苑创造·B版(2021年2期)2021-03-15国家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6期)2018-06-22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把国家“租”出去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