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钰
摘 要: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耕类综艺节目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形态,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研究以《种地吧》为例,从媒介技术视角探讨农耕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并从主题选择、节目形态、嘉宾选择、制播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农耕类综艺节目的创作特征,旨在为未来农耕类相关节目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耕文化;
综艺节目;
价值导向;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55-04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GS[2022]GHB1713);
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22XJJG-83);
西北民族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网络编辑与制作”一流课程建设(YLKC-22)的阶段性成果。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1]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旅成为各地进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耕类综艺节目作为新的节目样态,是当下综艺节目创新的重要形态之一。2022年底,杨长岭及其创作团队制作了一档劳动纪实类互动真人秀综艺《种地吧》,聚焦10位少年的辛勤劳作,以“全程跟拍+个人Vlog”形式向观众展现种植农作物的不易,传承和弘扬了农耕文化。该综艺节目一经播出,便以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并引发热烈反响,豆瓣评分达9.0,荣获2023年度最佳文化综艺节目,入围白玉兰奖等。基于此,探讨农耕类综艺节目《种地吧》的价值导向、创作特征等相关问题,对未来农耕类相关节目的探索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种地吧》农耕综艺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文化底色:弘扬农耕文化,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除了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还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信仰和支撑。”[2]农耕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以土地为生,并逐渐形成了勤劳、朴实、善良、节俭的美好品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乡村逐渐处于“集体失忆的边缘”[3]。《种地吧》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媒介,展现了真实的农耕生活,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变化,唤醒了人们对于农耕文化的情感记忆。
(二)价值引领:引发情感认同,实现价值导向
顾名思义,综艺既要有综合多种文化的能力,又要有吸引观众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娱乐性是吸引观众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法,也是综艺节目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做到喜闻乐见的同时,制作者要思考如何巧妙地在节目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节目的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达到有机平衡。
耕耘土地不仅仅是一项生产活动,更是一种精神品质的体现。例如,在近200天的农耕中,十位少年齐心协力,共同搬运4000盆玫瑰和30吨化肥。《种地吧》记录了10位少年在村庄里发生的一切,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卓沅在搭大棚时说的:“其实种地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很累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坚持。”《种地吧》向观众传递了10位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观众在劳动光荣、拼搏奋斗的情感共鸣中,完成了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最终实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一次生动的德智体美劳教育。
(三)知识传播:科普农业知识,推进农业现代化
“知识传播,是指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媒体环境下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内容,并取得一定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4]《种地吧》通过直观的农耕实践,向观众展示了粮食生产的艰辛过程。例如,将割捆机的使用、斜面排水沟结构的合理性、雨天收割机的脱粒效果等制作成小贴士,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农耕知识,做到了将“知识点”转换为“收视点”。在节目外,《种地吧》专门开设专题篇《种地攻略手册》,讲解无人机进行小麦播种、水稻秸秆还田等相关知识。第一季《种地吧》主要聚焦于10位少年的辛勤劳作,第二季更多是展现农业现代化成果,例如,10位少年分批学习稻虾共生、立体式草莓无土栽培等技术。在认知层面,节目推动了观众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理解,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种地吧》成功路径的分析
(一)主题选择:聚焦于农作物的纪录性综艺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部分城市居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兴趣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活,而对农作物生长、粮食如何收获等农业知识则显得相对陌生。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隔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正在努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不少以农耕为视角的电视综艺,例如《我们的美好生活》《生机勃勃的我们》,这些综艺选取乡村作为拍摄背景,以短期体验和完成规定任务作为规则,从明星体验生活的视角进行拍摄,给观众展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山水景色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生活。若是为乡村笼罩过于浪漫、理想化的色彩,就会让观众忽略乡村生活的本质和厚重的文化气息,以及漫长繁琐又真实存在的耕种历程。《种地吧》作为“一切服务于农作物的生产时节”[4]的全过程真实性纪录综艺,有别于此前回归乡村自然、试图营造舒适安逸氛围的生活慢综艺。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在拍摄前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与技术员沟通、记录作物的生长周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研究农业相关知识……就像导演杨长岭说的:“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只有认真对待土地,才能收获土地的回馈。”经过后期团队的企划、考察、筹备后,一种品质类中国农耕综艺新范式应运而生。在节目中,几乎没有过于炫丽的镜头,基本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现新时代乡村居民的劳作全过程,与乡村形成了有效“对话”,提高了新时代村落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共享性和连结性。
(二)节目形态:拉长线、纯记录的拍摄方式
有别于其他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种地吧》独辟蹊径,选择“综艺+纪实”拉长线的拍摄手法。在拍摄期间,节目组每天24小时全方位摄像机记录,几乎百分之百还原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节目也拍摄到了在农耕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例如,随着耕种任务量的增加与难度的升级,少年们一个接一个地发烧感冒,然而他们在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仍心系土地。此外,连绵不断的雨天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农耕活动中常见到的困难。在节目中展现的这些情节,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农耕生活的窗口。《种地吧》本质上还是一档综艺节目,但是,它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现了真实、纯粹且自然的乡村生活,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传递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创新了拍摄手法,为往后的综艺节目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三)嘉宾选择:年轻新面孔的阵容设置
抛开节目题材的选择和记录方式,节目的嘉宾选择也是《种地吧》的创新之处。一般来说,大多数综艺节目都会选择流量明星或者比较有声望的人士作为嘉宾,以吸引观众眼球,尤其是《种地吧》这种小众题材,选择具有知名度的明星能够提高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但是,节目组对于选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来参加《种地吧》的嘉宾,要踏踏实实地做成一件有结果的事,绝不能为了成名、爆红来参加节目。”[5]经过层层筛选后,节目组共选出30人,又经过试用、拍摄、面试等环节,确定了如今观众看到的10位少年。与流量明星相比,他们没有可比拟的知名度、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不一定有什么看点,但正是这10位少年,在142亩的田地里创造了奇迹。一档综艺节目要在市场立足并赢得好口碑,一定是能够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声音,引发观众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实现艺术性、娱乐性和思想性的高度融合。
在观察第一季《种地吧》时,不难发现,节目通过10位少年的土坯宿舍、房间中昏暗的光线和几张吱呀作响的简陋床铺,来强调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相反的原始质感。这种设定打破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促进了观众与节目中的少年们的情感联结。此外,10位少年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最终逐个攻破困难。他们身上映射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触动着许多正在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并为他们提供了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精神鼓舞。这些情感共鸣和相互连结的状态,可以增强观众对于节目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四)传播形式:打造多渠道传播矩阵
“多渠道传播矩阵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内容传播到达目标用户,形成以内容为核心的运转策略和相互协作的传播体系。”[6]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行不通的。全媒体时代,短视频、综艺、电视剧、电影等层出不穷,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融合播出,实现裂变式传播,拓宽受众范围,才能增强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种地吧》采用了“视频+短视频+沉浸式直播+直播带货”的矩阵传播思路,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了节目官方账号,并且10位少年都开通了与节目紧密互动的“种地吧XXX”个人账号,由此建立起一个节目宣传服务平台。节目播出后,10位少年将自己剪辑的个人Vlog(VideoBlog或VideoLog)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便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节目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节目组还在微博和抖音两个平台定时发出监工直播的时间表,观众可以实时看到10位少年的工作进度,在线与他们互动;
后期少年们还将自己精心灌溉的小麦做成全麦面粉售卖出去,扩大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实现了从精神生产到商业价值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微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28日,带有#种地吧#的话题阅读量和讨论量分别达126.8亿人次和1732.8万人次。在众多火爆话题中,《种地吧》不断开设正能量话题,如#种地吧曝光少年选拔过程#和#种地吧少年#等,相关推文描绘了耕种过程中少年们与节目组的辛勤劳作,加深了观众对该节目的整体认识。
总之,《种地吧》有效拓宽了自身的传播维度,除了每周更新之外,还借助多种媒体渠道宣传节目,开设每位少年的个人账号,设置监工直播与观众在线互动,通过直播带货出售少年们制作的农副产品,实现了节目内容资源的再利用,最终达到了口碑与市场效应的双丰收。
三、结 语
《种地吧》作为一档农耕类综艺节目,采用“纪实+综艺”的手法,通过呈现10位少年的劳动、交流、互动等过程,为观众展现了更为真实的乡村生活,在科普农业知识、传播农耕文化、弘扬农耕精神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真正“诠释了新时代综艺节目的价值回归和使命担当”,[7]为农耕类相关节目的未来创作及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3/31/c_1129834700.htm,2023-08-31.
[2] 苗璞.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603(5):60-62.
[3] 卢成仁.乡土中国的命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J].思想战线,2023,49(04):67-73.
[4] 倪延年.知识传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5] 杨长岭.《种地吧》:在农耕图景中感受泥土的气息[J].中国电视,2023,452(10):84-86.
[6] 姚戈,王淑华,史冠中,等.大数据时代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以《地球科学》为例[J].编辑学报,2023,35(6):672-675.
[7] 黄雯,李梦洁.乡村综艺《种地吧》的节目创新与社会价值回归[J].当代电视,2023,428(12):29-33.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价值导向综艺节目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6期)2017-01-19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23期)2017-01-10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7期)2016-12-16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9期)2016-12-08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琅琊榜》浅评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新闻界(2016年12期)2016-11-08探析韩国综艺节目大势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如何赢得市场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