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内容摘要:在当代开展鲁迅研究不仅是对其人其文的深入挖掘,更是对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及现代精神的探究与回望。对鲁迅思想价值的研究不拘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是对未来性的涉猎依然存在可践行的教育意义。我们在定义鲁迅先生为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同时,其作品中渗透的教育思想更是研究的关键。以家庭教育为主的教育观为当代学者所探讨的重点,此外,我们不难发现,生物进化论及鲁迅先生所反对的“儒教”思想,对儿童及青少年同样产生了正反双方面的影响。经过精神世界的洗涤,我们更应该注意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与价值,坚定地践行“立人”思想,在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中,实现创新、自由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家庭教育 “儒式”教育 自由创新
现代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发展促使学者环顾古今,略鉴中外。家庭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培养教育孩子不仅是对学校的要求,更是每一个家庭的义务。现如今,家长的教育意识正不断增强,但是教育的理念却没有逐渐的更新与进步。在鲁迅文学的研究道路上,我们逐渐重视其伟大的精神范式对当代的借鉴意义。“在这种个人心境与思想环境的纠葛之中,梳理和反思鲁迅研究历史及其功能,在承认和肯定多种范式的鲁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价值选择是十分必要的。”[1]在作品启迪人之后,加之教育使人成为人,使得国人逐步达到精神与心灵的高度统一。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正源源不断地涌现,他在发出“救救孩子”的嘶声呼喊之后,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便袒露于时代的歇斯底里之中。当代对鲁迅教育的研究需在借鉴与超越中熔铸时代的脉搏,在自由与创造的场域之中实现鲁迅作品教育意义的最大化。
一.家庭教育
(一)封建传统教育的残酷性
在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开篇便涉及到父与子的问题,封建父辈痛心疾首般呐喊,一句话:只有革命才会想到老子。此篇杂文寫于一九一九年十月,我国文坛正处于各类文学势力纷繁错杂之际,鲁迅先生回想自己孩童时期面临的种种压制,内心在千万分的哀嚎。在《五猖会》中,“我”迫切地想去参加五猖会时,父亲却迫使我必须背诵《鉴略》,“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2]作者较少涉笔五猖会,更多的是描绘我在赴会前后的心境,其中显而易见的是鲁迅先生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憎恶。如果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对儿童图书问题的特殊敏感与其童年的痛苦记忆和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封建传统教育乃至儿童读物的文章架构,处处是宣扬着传统“孝道”的教科书,如《二十四孝图》作为一种儿童必读书目,以爱的名义将爱的真谛扭曲化,使其变质腐烂,完全违反了人的天性,而且,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害怕听到父母口中的贫穷,害怕看到白发苍苍的祖母,我一直认为她和我之间存在辩证的矛盾,或者至少是一个妨碍我生命的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此的批判是极具教育意义的,这些代表着封建传统制度的教育观念,无情地抹杀了儿童原有的天真烂漫的天性,使之演化为顽固不堪、代代麻木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先生深知国家根深蒂固的封建陋习是改变中国之根本,对教育投入希冀彰显的更是精神所向。
(二)新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不愿自己曾受到的痛苦延续至生机盎然的孩子身上,但这看似自主选择的问题却成为最不由得自己做主的难题。他自觉背负着传统的重担,扛起黑暗的大门,让孩子走向宽阔光明的地方:拥有幸福的人生,合理的人生。向往自由,渴望知识,拥有对自然无限的探索欲,这是每一个儿童具备的天性,我们可以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到,作者善于观察细微的变化,善于对自然的万物投以热忱的目光,对小小生物的趣味冒险而心生欢喜,提出保护儿童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自然天性,而不是一味的管制驯良,使其成为唯唯诺诺、低眉顺眼的封建产物。鲁迅先生在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是人产生和培养的天才,并抚育其不断成长。可见,无论是家庭,乃至社会,即是天才产生的土壤,便应顺应其发展的本能,加之理解、指导与解放,使其成为“人类中的人”“真正的人”。鲁迅先生想要打破阴沉守旧的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视野,让青年可以自由地沐浴春风,享受自然,开放性地体味世间百味,更加天真烂漫地成长。再如,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毁坏了年幼弟弟的风筝,再到后来我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而小兄弟深受虐杀却毫无怨恨,更使得我久久沉重着。成年后的鲁迅深知,玩具之于儿童,是最初的“引导者”,无声地带领儿童摸索、探求这个世界,喜爱游戏更是儿童自然的天性彰显。文中的“我”在遭受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后,竟延续到了弟弟身上,“我”傲然走出小屋,留下弟弟的绝望无助。鲁迅先生通过深刻的自剖,由当时西方的教育主张引申到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引发后人对亲情的自省,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二.新旧教育
(一)“父为子纲”的“儒式”教育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以“表彰节烈”开篇,在《新青年》等刊物中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对“社会公意”展开质问,对“儒效”的质疑与揭露更深了一步。“可以看得很清楚:鲁迅对儒家节烈观的批判,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现在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让‘过去的人的‘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继续下去,而要争取现在中国人的‘正当幸福。”[3]从儒家所倡导的“夫为妻纲”,再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所提倡的“父为子纲”,这其中的“儒教”思想具有很强的论辩性,值得我们深度挖掘。大肆将父与子的关系绝对化,将位于家庭之内的纽带衍生为权力关系的再现,这是家庭理念的偏枯,是鲁迅先生极为反对的地方。虽然“幼者本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那些苦心孤诣于封建复古思想的“贤士”,无疑是一次严厉的批判;
“救救孩子”的呼唤,惊醒了封建社会沉积而来的陋习陈规,使得儿童在民族平等的家庭中自由健康的成长,令后起生命为逝去生命而牺牲的事件不再发生,这才是更为宝贵、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二)“以爱为本”的“立人”思想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阐释到,面对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继承,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博采众长,尊重、正确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将重心放至心灵的启蒙与教化,坚持“立人”思想,注重“现代性”。这里的现代性不是所谓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现代教育是否将自由的思想传至每个家庭之中,让爱与本能赋予人类最优质的幸福感。挚爱子女,天然相爱,这是鲁迅先生的发愿。“他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4]若按旧式的礼教,将其一并归为“恩”,那在人伦道德上便没有什么价值可言。鲁迅先生对海婴的爱显而易见,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描写海婴公子拥有自己的玩具橱,可见其十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自由发展。再到鲁迅先生病重,海婴公子一遍遍在楼下喊到“爸爸,明朝会!”“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象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明朝会,明朝会。说完了就咳嗽起来。”[5]177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海婴公子是挚爱的,他愿子孙有更进一层的天性,这也是爱的表现。《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仙台求学时受到同学的排斥,而藤野先生却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6]只有“立人”,才能“立国”,藤野先生的伟大品质给予鲁迅先生勇气与力量。改造国民劣根性需要具有先进理念的青年人的思想启蒙,对儿童及青年的教育便是“以爱为本”的“立人”思想的不断建构与升华。
三.创新教育
(一)生物进化论
进化论思想是鲁迅先生教育思想的关键,根据生物界的现象,生物完整的一生,要经历生存、持续、进化等基本过程,生物尚且如此,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更理应如此。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鲁迅先生带来了全新的领悟,促使其思想理念不断创新,其中“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时刻激励着鲁迅先生,也使其将生物进化的本能传达世人。古训之性欲为罪恶与不净,但其从“保存生命”出发,乃是人的种种本能,“食欲”与“性欲”皆存有自然合理性,对生命的保存与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生物进化论的深入影响,鲁迅先生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承载的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7]鲁迅曾为洗刷一代代顽固麻木的灵魂而不懈努力,自“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后,鲁迅先生对儿童及青年的重视程度便日趋强烈,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师大女学生的惨烈壮举,鲁迅先生深切的惋惜与悲痛,可见,他之于青年身上的期盼饱满且炽热。
(二)现代教育理念
鲁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是革新与解放的,从儿童读物到知识教育,从社会、教育者到家庭,他注重令儿童回归自然本心,培养儿童细微观察事物的能力。他希望在受传统教育法则的侵蚀之前,解救满怀希望的青少年,使其充满勇气与力量的魂灵,接续肩负起重塑国民性的历史使命。理解、指导与解放,是鲁迅先生与子女相处的自然法则,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曾记,海婴公子在吵嚷着吃到不新鲜的丸子之后,許先生和他人都表示不信,只有鲁迅先生在亲自品尝了这颗丸子,证实其确实不新鲜之后,说到“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5]159鲁迅先生在别人都不注意的细节却用心注意,尊重孩子,并懂得聆听孩子的心声,在儿童与大人之间存在矛盾分歧时,能够深入地理解儿童,其实,儿童虽然在生理及心理上尚未成熟,但他仍然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尊重孩子的言行比一味的责怪更具有教育意义。此外,鲁迅先生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与“三味书屋”时期的授课形式不同,更有别于现如今的“考试成绩”“作业检查”等,许广平曾在《鲁迅先生与海婴》中写到,“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8]这种父子关系和教育方法曾经受到众多人的非议与不解,而鲁迅先生用一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对此回应。顺其自然,平等对话,倾听儿童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这些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让其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鲁迅先生从反对“父为子纲”的“儒式”教育,再到迫切地提出“立人”思想,其所展现的教育观具有现代性。立人“就是要建构一种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想人性作为价值取向的具有正信坚实与强韧的现代个体人格,其理想形象就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推崇的摩罗型的精神界之战士。”[9]鲁迅先生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切从社会、教育者以及家庭的角度出发,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理念对儿童的毒害。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家庭教育成为描述的重点,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父与子是自然进化的不变法则,父子相处的范式不应是“恩”,而应是“爱”。教育是以人的整体性为目标,理解、指导、解放孩子的天性,才是新一代觉醒的父母不断追求的价值理念。鲁迅先生的现代教育观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现在的教育仍极具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感受现代化教育的深远影响,也将自由、平等的爱赋予每一位天性烂漫的孩童,让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成长起来,将时代给予父母与老师的使命更好地发扬,诠释伟大教育意义的真谛。因此,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具有启蒙性,而今不断延续至当今社会,对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与实践。与教育成型初期相比,在教育方式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违背孩童天性的现象依然顽固存在,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然迫在眉睫。总而观之,鲁迅先生的现代教育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富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3,160.
[2]李宗刚.父权疆域的寓言化书写——鲁迅散文《五猖会》新解[J].鲁迅研究月刊,2011,22.
[3]钱理群.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4.
[4]金怡.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简论鲁迅的父子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8.
[5]萧红.回忆鲁迅先生[M].当代,2000,177,159.
[6]金红.“关系”视角:走进文字背后——以《藤野先生》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1,52.
[7]褚国香.令人疑虑的“希望”——鲁迅小说中的少年儿童形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0.
[8]潘颂德.鲁迅与家庭教育[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45.
[9]刘楠.论鲁迅的“立人”思想——基于鲁迅的家庭教育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4,9.
[10]刘铭璋.鲁迅的儿童观[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0.
[11]王志梅.救救孩子——从鲁迅作品中孩子的形象看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什么是“好的教育”?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