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盛 王忠良 杨奇慧
摘要:当前,新农科建设是涉农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新农科“三部曲”之“北京指南”提出要开展探索基于全产业链的农林人才培养新机制。文章分析了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水产养殖学专业“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校内外“双师制”师资队伍建设;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
加强对接产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建立全过程多元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该研究为提高新农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
全产业链;
水产养殖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3 — 0148 — 04
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新农科”的建设目标;
2019年,“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掀起高等农林教育新变革。其中,“北京指南”提出要开展探索基于全产业链的农林人才培养新机制。高等农林院校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全产业链育人体系,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与价值链无缝对接,提升服务三农人才培养质量。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传统农学专业之一,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综合素质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新技术和养殖新模式快速更新,对水产从业者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2],是促进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转化的重要手段[3]。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基于水产全产业链的视野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对水产养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课程实验往往按理论课程单一知识点设置的验证性实验;
生产实习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单一品种的繁殖、育苗或养成的某一生产环节,形式较为单一,而不能掌握整个养殖生产的详细过程,对养殖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知之甚少。培养方案围绕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非常少,创新拓展性实践也非常少。另一方面,水产养殖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养殖品种日益增多,而传统实验课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生产实习基地的条件设施及配套与实际生产脱节,实践内容很大程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无法跟上行业发展。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多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均由具有水产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指导效果较好。但近年来年龄较大的教师相继退休,新入职教师多数属于生物学科背景深厚、科研基础扎实,但缺乏系统的水产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学型或研究型教师。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引进时,却忽略了教师的行业背景或生产实践经历,从而不利于水产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水产养殖未来发展趋势必是朝着绿色和智慧方向发展,推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养殖生产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工学等学科深度融合,这对复合型实践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
目前,受限于实践教学的学时、场地、条件等因素,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际生产应用缺乏有机结合[4],对水产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未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体现,对接信息化建设的智慧渔业、对接乡村振兴的美丽鱼场等实践无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落地,与产业、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对接行业和社会需求。
(四)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实验课以授课老师按实验指导书讲授、学生按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机械操作为主。教学过程较为枯燥,降低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以批阅实践日志、实习报告等作业形式为评价依据,缺乏以养殖技能的熟练程度、解决实际养殖问题的综合素质等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轻过程、重结果,指标单一,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活跃度等方面关注较少,难以达到“新农科”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要求。
二、基于全产业链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在定位实践教学目标时,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认证理论的要求,结合服务华南区域经济和水产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弄清产业人才需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新农人”要求为指导,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表现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实践和顶岗实习这四个阶段。对接水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健康养殖方向、营养饲料方向、现代产业方向和养殖卓越方向。通过方向模块课程构建水产经济动物养殖、饲料生产、产业实习及科研实训等不同方向实践环节,每个方向模块设计由浅入深、层级递进的方向链课程,并且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总课时的30%。在这样循序渐进、综合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下,学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训练,持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以“立足地方,利用优势,发挥特色”为原则,构建南方海洋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挖掘水产产业上的辉煌成就、科学家奋斗奉献、产业报国、乡村振兴等产业思政资源,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校内外“双师制”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实践教学成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通过建立专职教师到产业实践和聘请产业相关一线生产、管理专家任导师制度,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一方面要求新入职教师第一聘期每年不少于3个月到产业实践中 锻炼,熟悉主养品种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养殖、加工等生产环节,掌握实践技能,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多举措进行:1.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
2.承担或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或技术优化升级项目;
3.参加产业行业组织的相关技术培训;
4.参加行业权威的职业认证,如水生动物职业兽医资格证、饲料配方师职业资格证等;
5.参加水产实践教学相关研讨会。另一方面,从水产产业链代表性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30余人作为校外导师,承担部分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通过加强校内外“双师制”模式,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
产业需求驱动实践教学方式转变。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紧盯产业需求,按照产业所需人才核心技能,开展综合、集中方式的实践教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搬到室外池塘、室内育苗池等实际场景中,坚持理论分析、解决产业实际遇到难点问题;
坚持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相协同、坚持实际生产操作与虚拟仿真教学相结合,为实践教学提供多元化的场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重在过程”的多元实践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1.基础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学生根据实验任务和要求,并经实验指导老师确认后自主开展实验,实验过程遇到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解决,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
2.综合实验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综合设计性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产业存在需要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导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提示,由学生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完成后组织并进项目的答辩,指导老师总结评价,让学生找到自身知识的欠缺之处,便于学生进一步补充学习;
3.综合实习以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为平台,校内外导师先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有关实践教学设计,包括产业需求分析、教学方法、组织方式与进度安排以及实践场景设计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成立项目小组,按企业实际的生产运作,建立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方式,制定实施方案,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流程、生产系统性部署与实施、总结与评价等工作;
4.将产业化元素与资源运用于毕业论文相关环节,实现毕业论文与产业实际问题紧密对接。在选题环节,要求毕业论文课题源于产业实际需求,具有足够的综合性和实战性;
在实施环节,毕业论文相关设计、实施,以及应用全部或部分在企业完成,由校外企业导师负责相关技术与应用指导,校内导师负责必要的学术规范指导。毕业论文成果可作为产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采用或借鉴;
5.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深入领悟新农科建设的具体内涵,进一步发挥学生分析与解决水产实际生产问题的潜力,积极探索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将新农科建设的实际需求融合于社会实践[6];
6.多渠道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如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又开阔学生眼界,增进对行业动向的了解。
(四)加强对接产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与产业链上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共建的实践教学资源。因此,水产养殖学专业与种苗繁育、养殖、饲料、加工等水产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产业链较完整的大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0%以上的学生三年级进入这些单位顶岗实习,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结合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此外,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派遣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院校交流、出国留学,建立国际合作办学交流平台,多途径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针对支撑平台共享化与高阶性不足,实践成效不显著的问题,整合优势资源,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专业藩篱,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联合电子信息工程、食品加工、工商管理等专业,搭建高质量创新创业“一站式”孵化载体,构筑多层次、全链条的“水产+”系列高水平实践平台。
(五)建立全过程多元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7]。每个实践教学从培养目标、内容甄选、组织方式、具体实施、目标达成度等全方位评价与全过程监督。水产养殖学专业建立了全过程多元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1.课程实验课根据课程特点将学习评价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课前主要考核预习情况、资料查阅等;
课中主要考核考勤、课堂讨论、课堂学习状态、实验操作等;
课后主要考核实验报告撰写、实验分析总结等。实现全过程考核,同时提高实验操作评定和日常学习表现的考核比重。2.综合实习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提高过程评价在考核结果中的比例,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特性;
同时,以校外实践导师评价为主,校内学业导师为辅的评价机制。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既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结语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和适应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主动对接水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8]。“全产业链”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是对新农科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的尝试[9]。因此,以产业需求引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突破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与路径,树立适应全产业链发展和学生长远发展为中心的质量观。对接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围绕着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要求,充分把关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新,张泽,侯彤瑜,等. “新农科” 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68):16-18+51.
[2]何滔, 苏胜齐. 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38(09): 150-154.
[3]何万国, 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0(10): 62-66.
[4]杨奇慧, 谭北平, 王忠良, 等. “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为例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上旬刊), 2021(11):175-177.
[5]祁春节,王刘坤,曾光,等. 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21,2(09): 134-142.
[6]王有宁,赵丽艳,傅本重, 等.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25(08): 210-211.
[7]李松, 乔建磊, 刘冬冬, 等.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2, 28(01):133-134.
[8]谢中国, 韩庆, 罗玉双, 等.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07):275-277.
[9]戴庆敏, 吕耀平, 徐传保, 等.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全产业链视角 [J]. 丽水学院学报, 2021, 43(04):84-88.
〔责任编辑:丁冬〕
猜你喜欢 全产业链新农科实践教学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15期)2020-05-12“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23期)2019-12-27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湖北畜牧兽医(2019年11期)2019-12-17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14期)2019-08-27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艺术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基于全产业链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2期)2017-01-03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