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宇光 袁园
摘 要 在学生社交活动中,社交双方倾向于通过温暖及能力两个维度的社会信息感知、评价社交对象,形成对社交对象的印象。温暖和能力两种信息的感知形成了正交、正向和互补关系,并受到交往者的交往需要、身份特征和情境要素的调节。交往双方应该根据两个维度的关系采取灵活的印象管理策略,优化自我呈现,不断拓展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
关 键 词 “温暖—能力”;
学生;
社交活动;
温暖感知;
能力感知
人际交往活动需要传递自己的交往目标,需要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并期待在交往对象心中留下良好的社交印象。科学地认识社交活动中的印象形成及评价,采取合理的印象管理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欠缺沟通能力,可能难以与他人融洽相处。社会交往行为是如何形成印象的?所感知的行为可以抽象为何种印象结构?结构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学生又如何评价这些印象?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尝试梳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温暖—能力”维度的概念阐解
在青少年阶段,学生与交往同伴的社交关系及社交质量对于其后期的心理与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良好和健康的社交关系往往伴随着温暖(例如友善、同情心)的社交感知,这一感知与学生的自尊、安全感和生活质量都密切相关。自我呈现的“温暖”品质与感知到的交往同伴的“温暖”品质还能形成积极的情绪调节,对负性的生活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抵御作用[1]。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与社会性发展反映了其自身对既有社交关系重组织和重构的过程。学生要学会应对社交困境(例如受到性格不合的社交同伴的刁难)与挑战,在社交关系中表现与发展有能力(有效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社交同伴进行协商等)的社交品质。
二、“温暖—能力”维度的感知特点
1.温暖特质存在“首因效应”
感知他人的温暖和能力有主次之分吗?温暖特质似乎存在着“首因效应”,即感知他人的温暖似乎优先于感知他人的能力。从利益相关的角度看,最直接的原因是,感知者首先要从有利于自己的交往目标的角度去考虑对方的意图(对方的意图是否善意),这与温暖感知有关;
其次再考虑对象的能动性(对方的能力可否完成交往目标或特定的任务)。例如,在经典的特质研究法中,当给感知者呈现某个假想交往对象的特质清单(智慧的,有技巧的,勤奋的,冰冷的,有决心的,实际的,谨慎的)时,感知者会普遍挑选“冰冷的”这一与温暖有关的特质词作为总体印象,对这一特质词的重要度排序上要优于能力特质和其他特质。
2.能力感知促进自我提升
与温暖感知的“首因效应”不同,能力感知更多地体现了感知双方都存在的自我提升需要。个体在社交中都普遍期望通过能力获取收益,感知双方能忍受挑战和压力,刚刚获取收益的临界点称为忍耐点[2]。个体不断追求积极的成绩和快乐的感受,希望远高于忍耐点。另一点区别在于温暖感知不存在高估的情况,但是能力感知存在自我能力偏差:个体对自己成绩达到的渴望水平几倍于真实水平;
人们在思维的逻辑性、写作的规范性甚至开玩笑引人发笑的程度上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3]。能力感知还会不断受到调节,当自己的收益低于临界点时,个体能够警觉威胁,启动自我保护需要,乐于接纳负性反馈,重新调整自己的成绩,进而调节能力感知[4]。
3.能力感知并非落后于温暖感知
在具体的人际活动中,能力感知并非总是落后于温暖感知。特质的感知优先性会随着特质情境发生变化。例如,在包含“礼貌”这一温暖维度的特质清单(智慧、有技巧、礼貌、勤奋、有决断力、谨慎)中,感知者对能力特质词(智慧、有技巧等)的偏好仍然最高。当评价任务(例如评选班长)与能力感知有关时,能力维度就会受到更多重视。综合来看,在人际感知的速度上,温暖特质会首先“映入眼帘”,需要最少的暴露时间就能迅速地优先受到加工;
然而,在特质重要性评价上,温暖特质的优势地位会发生改变。温暖优先现象更加侧重于加工速度而非加工质量。
三、“温暖—能力”维度相关问题剖析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既是社交信息的主动感知者,也是社交信息的主动评价者。温暖和能力两个维度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之间呈现为正向关系及晕轮(halo)效应,或者由正交转变为互补关系两种类型。鉴于此,就必须深度剖析社交活动中凸显学生印象评价的内在缘由。
1.晕轮效应的易化与弱化
在最初的会面当中,感知者最初搜集了某个维度的信息后,会把证实的一个维度的印象泛化推论到其他维度相似或相同效价的结果上面去,这称为晕轮效应[5]。
(1)积极特质的信息之间更容易汇聚,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整体印象
密度假设(density hypothesis)认为,围绕着某个具体的特质涵义,正性信息构成了一般性的正常状态,正常稳定的状态围绕某个特质的中心位置,具有狭窄的全距,而负性特征则更加分散,占据了该特质的两端[6]。例如,一个善于社交的学生,他的表现是健谈。健谈这一特征信息的诸多表现(有更多眼神接触、更多的讨论等)会占据中心地带,而学生过于健谈或者过于拘谨的行为会占据两端。因此,在扩展的印象评价上,学生很容易根据大量中心地带的积极信息泛化性地推论另一维度的信息也具有积极的特征。
(2)消极特质信息的晕轮效应则会削弱很多
消极特质的涵义之间离散程度太大,容易形成有差别的印象,学生从对一个维度(例如感知对象能力不高)的感知迁移到对另一维度(感知对象不够温暖)的感知难度增大。譬如,一个友善又善于社交(温暖程度高)的学生,也会更容易被评价具有“有进取心、能够驾驭环境信息”的能力特征;
但是一个没有礼貌又喜欢泄露好友隐私的学生,却很难被评价为缺乏能力。概括而言,积极特质的晕轮效应会强于消极特质的晕轮效应。
2.由正交关系到互补关系
与正向关系不同的是,正交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群组或成员之间的社会属性(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成员的特征)差异。根据社会身份认同理论[7],社会群组是以混合原型(mixed stereotype)的方式构成的,人们对群组成员的感知,构成了正交的四种关系(高温暖—低能力,高温暖—高能力,低温暖—高能力,低温暖—低能力)。社会成员寻找和认同有差异的身份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之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班集体活动中,不太愿意去接触那些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同学(例如很冷峻,但是学习能力超群),而会寻找“谈得来”(例如喜欢开玩笑,但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
(1)寻求积极区分以形成两维度的互补评价
正交关系是浮动的,在对比条件下双方则容易形成温暖低、能力高或温暖高、能力低的互补评价。寻找积极的区分是形成互补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班集体中,学生需要获得成为集体成员(或者学生社团)的意义感,获得在该集体中被承认、被尊重的价值感,而学生的自尊、价值感要尽可能在内组归属而非外组归属中获得。例如,学生个体并不期望将自己定义为低温暖、低能力的班集体成员,从而会尝试寻找与外班学生成员对比时的区分性优势。寻找区分性优势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温暖和能力感知均超越外班学生,相反地,学生为了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善意,往往采取“置若罔闻”的策略,隐藏自己的能力表现,抑或出于胜任任务的需要,突出自己的能力表现而压抑自己的温暖表现。
(2)感知者的需要特征或背景特征影响互补关系
在初次会话时,交往者往往具有自我呈现的需要,例如中学生要参加读书俱乐部,需要留下善于倾听、喜欢听别人诉说等温暖的印象。此时,擅于交往的学生更倾向选择互补的印象整饰策略[8]:减少能力的自我呈现,选择更多低能力特质的语词来描述自己。
互补关系还有可能由于会面目标及社交双方的背景特征(例如学生社团中职务的差异)而变化。最典型的场合是交往双方期待规避职务差异引起的刻板印象评价[9]。例如,在中学的课余体育文化活动中,担任重要职务的班干部希望消除刻板印象,怀有强烈的温暖目标交往,让同学知晓自己更温暖,更善待别人;
同学也同样希望自己有能力、有雄心的特质被班干部所知晓。总的来看,交往双方都希望在会面时产生反刻板印象的评价。
(3)在情境—特质匹配时才会进行扩展性推论
虽然积极特质的晕轮效应更强,但是当感知对象的首要特征与给予的特质信息不匹配时, 晕轮效应会受到很大的削弱甚至消失。例如,在中学公益志愿服务社团中,给感知的学生呈现一名很具同情心的同伴成员特征信息后,首先会激活对其温暖特质的感知,但是当随后描述“她总是因琐事发起争吵”,这位感知的学生却很难推论其具有责任感强、具有恒心等能力品质。从理论层面上说,呈现与关怀有关的特征信息,会激活亲和性相关的关系及与促进和谐有关的目标。目标与所给予的信息反差大时,感知者无法形成稳定的整体印象,也就无法据此进行扩展推论。这也说明关于晕轮效应的推论是随着情境而变化的,只有在情境—特质匹配的情境下才会进行扩展性推论。
四、“温暖—能力”维度的感知关系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感知对象的温暖程度和能力表现是感知者最关注的核心要素,透彻地理解温暖感知和能力感知的关系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很多借鉴意义。
1.根据温暖维度的加工特点,采取温暖优先的印象管理策略
温暖的表情、温暖的举止(友善、喜欢社交)会迅速受到加工,强有力地增强能力感知和总体印象感知。同时,采取匹配性的印象管理策略,保持与维度相一致的行为表现,可以延伸影响到对另一维度的感知。比如,初中阶段是结交朋友的高峰期。晕轮效应的结果提示我们,在较为局限的情境、最初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且与维度相匹配时,容易产生外化影响。所以初中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可以面带微笑,并运用亲切的打招呼手势,并主动谈论一些公共话题,如今天的天气、喜欢的明星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等,这样很容易让同伴感受到对方温暖的特质,以及衍生出对方社交能力很强的感知。在双方建立熟悉感后,可以逐渐聊一些亲近的话题,如喜欢的食物、颜色,兴趣爱好等,或者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样无形中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促进双方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在亲密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影响中介变量的印象管理策略,使得温暖感知正向影响能力感知[10]。例如,获得温暖印象后,适时地增强社会智力表现:双方闹矛盾后,可以采取面对面及时沟通的策略,找出症结所在,化解彼此的误会,并约定下次再出现类似行为时避免这种矛盾;
反过来,获得能力强的印象后,感知对象表现出更强的人际吸引力,也会外化增强对温暖的正向评价。
2.根据互补关系产生的边界条件的相关研究,创设产生“冲突”场合的印象管理策略,扭转不利的评价
创设“冲突”的场合并不是造成肢体冲突,而是要让感知者产生认知冲突。比如:明明和亮亮是同桌,明明的成绩非常好,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名,而亮亮的成绩较差,排名一直在班级末位。由于二者的成绩差异比较明显,亮亮一直觉得明明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自己的态度总是很冷淡。然而学校举办辩论赛时,亮亮和明明分别代表正方和反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明明所代表的反方胜出,明明出色的表现颠覆了亮亮之前对他的认知,亮亮开始重新认识明明,并与明明的关系日渐亲近。这一案例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扭转不利评价呢?创造“失衡”的场合,让感知者注意另一维度有利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扭转这一维度最初的印象。
3.重视温暖和能力特征的“显著性”问题
晕轮效应的存在会造成误解:感知对象极其温暖(或高能力)表现,就令感知者扩展形成高能力(高温暖水平)的评价,实际上并非如此。非常极端的高(或低)水平的能力特征,只伴随着低温暖的评价,而只有在两者超出均值并不太远的范围内,两者显示出互补关系[11]。比如,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明明对其他小组成员说:“我的领导能力挺强的,我之前当过篮球队队长,同时还是我们班的班长。”这种过于强调自己能力的方式,一下子让其他小组成员感觉到了距离感,所以在整个小组讨论中,大家很少与明明进行交流互动,这让明明觉得有些沮丧,并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老师。老师耐心开导明明:“过于渲染自己的能力反而会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要用较为柔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优势。”明明听了受到启发,在下次的小组讨论中只是说道:“我曾经是足球队的骨干成员,有过这方面的活动体验。”其他小组成员听后觉得明明很温暖,并且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一致决定让明明担任小组长,在讨论活动中气氛非常和谐。
另外,情境因素的复杂性也会导致温暖和能力评价之间浮动的关系。例如,在威胁情境中,温暖的积极印象可以减缓能力对于接触意愿的负面影响。比如,红红是外校转来的新学生,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就取得了年级第一的优秀成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班级里的学生与红红不愿意接触,红红常常形单影只。为了让红红能融入班集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举行角色扮演活动,让红红扮演温暖、共情能力强的心理委员,和其他班级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双方的交往意愿。在合作情境中,当他人的利益符合个人意愿时,也会产生泛化性的评价。比如,小光和小亮在数学竞赛中一起合作,双方平分了数学竞赛的奖金。此时,由于小亮的表现符合自己的目标,所以小光对小亮的能力特质的高评价会泛化为对小亮的高温暖评价。
总之,在社交活动中,社交双方都是温暖与能力信息的积极感知者。感知双方会积极地表现自己的社交优势(例如健谈),然而这样的方式却很有可能丧失另一维度的积极评价。感知双方应该适时地上调或者下调特定维度的表现,既防止过度热情,也要防止过度浮夸,充分改善社交环境,采取更灵活的印象管理策略,在社交舞台上不断优化社交自我呈现,持续性地建构高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Cunha,M.,Martinho,M. I.,Xavier,A.M.,&Espirito-Santo,H. Early memories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attachment styles,self-compassion and psychopathology in adolescence[J]. Euro-pean Psychiatry,2014,28(Supl.1):1.
[2] Alicke,M.D.,& Sedikides,C.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J].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20(01):1-48.
[3] Dunning,D.,Johnson,K.,Ehrlinger,J.,& Kruger,J.Why people fail to recognize their own incompetenc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03):83-87.
[4] Kumashiro,M.,& Sedikides,C.Taking on board liability-focused information:Clos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s a self-bolstering resourc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09):732-739.
[5] 韩尚锋,李玥,刘燊,等.美在观察者眼中: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J].心理学报,2018,50(04):363-376.
[6] Alves,H.,Koch,A.,& Unkelbach,C. My friends are all alike-the relation between liking and perceived similarity in person percep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6,62:103-117.
[7] 于淼,陶兆铭.被排斥与自我排斥的身份认同——一项深圳市残疾青年的经验研究[J].青年研究,2017(04):11-22+94.
[8] 牛更枫,鲍娜,范翠英,等.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5,38(04):939-945.
[9] 王琦,俞国良.刻板印象威胁对学习困难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4):425-432.
[10] 蒋旭婷,吴小玥,范雪灵,等.员工愤怒表达对领导力涌现的影响:温暖和能力感知的中介作用以及愤怒道歉的弥补作用[J].心理学报,2023,55(05):812-830.
[11] Imhoff,R.,& Koch,A.How orthogonal are the Big Two of social perception On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 between agency and commu-nion[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7,12(01):122-137.
[作者:仝宇光(1982-),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袁园(1993-),女,宁夏海原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引用格式 仝宇光,袁园.“温暖—能力”维度感知视角下学生社交活动印象及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4(21):60-63.
【责任编辑 杨 子】
*该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视角下温暖感知在形成他人印象中的作用研究”(HB21JY045)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特质温暖社交 社交之城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温暖冬夜环球时报(2022-01-24)2022-01-24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社交距离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在温暖中流逝的美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温温暖暖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12期)2019-01-07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爱·温暖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1期)2018-09-11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潍坊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12-0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