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06 11:16:01 推荐访问: 传承 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100字(9篇)

一、非遗民歌及其传承现状

非遗民歌是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我国民歌历史悠久,现拥有一大批非遗民歌,包括左权开海调、河曲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当涂民歌、巢湖民歌等。我国非遗民歌种类多样,每一种民歌和当地历史、人文、社会风俗息息相关,是当地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结晶。包括非遗民歌在内的一切非遗文化都具有活态性、原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其中,传承性特点体现出传承非遗民歌的价值。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非遗民歌传承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非遗民歌传承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承人数量不足、保护经费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与现代生活融合度较低等。面对挑战,如何有效推动非遗民歌传承与创新,成为国内诸多学者共同研究的问题。

二、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是落实《“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现实需要[1]。《规划》指出:加强高等院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
鼓励高校开设非遗专业、课程,培养非遗保护管理人才等等。落实《规划》关于非遗在高校中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论述,迫切需要高校在声乐教学中重视非遗民歌传承与创新。

其次,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是高校构建非遗民歌知识体系的客观需要。非遗民歌不仅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因此,高校应将非遗民歌纳入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强调传承与创新的非遗民歌知识体系。

最后,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是加快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繁荣非遗文化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当前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要求已不再仅局限于声乐知识与技能,还拓展到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即越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非遗民歌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声乐人才。同时,高校通过设立非遗民歌研究课题,有利于深化对非遗文化理论、传承与创新路径的学术研究。

(二)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可行性

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是切实可行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文件,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这些政策文件为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其次,高校具有非遗民歌传承与创新的良好条件。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同时,很多高校具有丰富的关于非遗民歌的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另外,很多高校拥有浓厚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氛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最后,高校师生对非遗民歌关注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学生。在有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声乐教师和学生对非遗民歌关注度不断提高。当前,越来越多声乐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非遗民歌培训、开展非遗民歌教学、进行非遗民歌学术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非遗民歌课堂教学活动,课下自主探究非遗民歌知识、主动参加非遗民歌表演活动。

三、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传承性是非遗民歌的特征。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强调非遗民歌的原汁原味,即真实性、准确性[2]。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活动。横向的教学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评价、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纵向的教学由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两个要素构成。为了增强研究的指导性,本文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提出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一)横向角度的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教学目标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围绕“非遗民歌传承”设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时,高校声乐教师应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高校声乐教师设计“学生扎实掌握非遗民歌的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增强非遗音乐文化保护意识”“学生提升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学生掌握非遗民歌演唱技能”“学生课下主动参与非遗民歌表演活动”等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向学生讲授关于非遗民歌的知识,包括非遗民歌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演唱技能、传承人、传承现状等。高校声乐教师要本着系统性原则,构建完整的非遗民歌知识体系;
同时,厘清重点知识和非重点知识。另外,高校声乐教师要注重非遗民歌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结合,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选用讲解法、提问法、案例法、比赛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观赏法等。其中,讲解法主要应用于非遗民歌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知识讲解[3]。提问法主要应用于促进学生思考非遗民歌知识、加深理解。案例法主要应用于增强非遗民歌教学的感染力、学生非遗音乐文化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自强引导。比赛法主要用于活跃非遗民歌教学气氛、学生非遗民歌知识检测。探究法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法主要用于学生沟通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互助精神培养。观赏法主要用于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在采用非遗民歌照片、挂图的基础上,采用新媒体、新技术赋能非遗民歌教学。例如,高校声乐教师综合运用VR、AR技术,模拟“传承人演唱非遗民歌”“先人创作非遗民歌”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虚拟情景中深刻理解非遗民歌。

在学生评价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在原有声乐知识与技能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设“非遗音乐文化保护意识”“文化自信自强”“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等指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虑到新增设的学生评价指标难以通过测验、考试获取结果,高校声乐教师应注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对策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另外,高校声乐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在教学环境方面,高校声乐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非遗民歌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
同时,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外,在非遗民歌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交流探讨。

(二)纵向角度的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声乐教师下功夫研究非遗民歌的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非遗民歌[4]。课前,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激发学生了解非遗民歌的热情。在正式课程教学时,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非遗民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结束时,高校声乐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关于非遗民歌的作业,如“收集整理本省的非遗民歌种类,并简单写出各类非遗民歌的艺术特征”。

在课外教学方面,高校声乐教师应立足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民歌课外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非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非遗音乐文化保护意识。高校可以组织“非遗民歌进校园,文化共传承”系列活动,如非遗民歌传承人面对面、非遗民歌讲座、非遗民歌演唱比赛等。非遗民歌传承人面对面是非遗民歌传承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分享他们的技艺、经验和故事,从而增强学生对非遗民歌的认识和了解。在活动中,非遗民歌传承人现场演唱,展示非遗民歌的艺术特征。同时,他们会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享他们在非遗民歌传承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非遗民歌讲座是若干位非遗民歌研究专家学者和非遗民歌传承人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关于非遗民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非遗民歌的认识和了解。非遗民歌讲座的内容丰富,包括非遗民歌的历史发展、非遗民歌保护与传承现状、非遗民歌传承路径等。非遗民歌演唱比赛是高校组织的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旨在弘扬非遗民歌文化、提高学生对非遗民歌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高校一方面要做好非遗民歌比赛的筹备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非遗民歌比赛的宣传工作。

四、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还承担着推动创新的责任和使命。非遗民歌传承中面临着与现代社会融合度低的挑战,其根本原因是非遗民歌在现代社会缺乏创新,不能满足现代人对音乐的需要。鉴于此,高校不仅要注重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还要注重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5]。结合高校声乐教学实际,本文建议高校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从知识创意整合、再创作、新传播手段、创新实验室四个方面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一)以知识创意整合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非遗民歌知识与原有声乐知识的创意整合,使非遗民歌得到再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例如,高校声乐教师将蒙古族长调的呼吸与“歌唱的呼吸”进行创意整合,将花儿民歌的语言与“歌唱的语言”进行创意整合,将侗族大歌的表演与“歌唱的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进行创意整合,将非遗民歌传承人的社会角色与“歌唱者的基本条件”进行创意整合,等等。这种知识创意整合能够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非遗民歌的艺术特征。

(二)以再创作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近年来,“国风”音乐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喜爱,很多学生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赋予传统民歌以现代气息。非遗民歌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音乐的瑰宝,但被很多学生所忽视。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对非遗民歌进行再创作,尝试将非遗民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6]。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现代音乐作品中融入非遗民歌的元素和演唱技法。例如,学生演唱《思乡曲》时,教师引导他们加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唱腔,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情。再如,学生演唱《牧笛》时,教师引导他们加入湘西苗族民歌的唱腔,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欢快之情。以再创作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关键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对非遗民歌与现代音乐的分析比较能力、整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但注意不能错误解读非遗民歌文化。

(三)以新传播手段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开设非遗民歌网络课堂,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使非遗民歌焕发新生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短视频或微电影的形式展示非遗民歌学习成果。高校还可以联系出版单位,出版非遗民歌电子课程、具有非遗民歌元素的电子游戏。高校还可以联系科技企业,开发以弘扬非遗民歌为目的的App。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将非遗民歌知识、自己的非遗民歌教学心得与经验、学生非遗民歌学习成果等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展现出来。

(四)以创新实验室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高校可以尝试与国家或地方非遗保护单位联合建立非遗音乐创新实验室,为本校声乐教师和学生开展非遗民歌创新活动提供平台。高校应鼓励声乐教师和学生通过非遗音乐创新实验室参与到非遗民歌创新中;
同时,鼓励来自非遗音乐创新实验室的非遗民歌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高校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非遗音乐创新实验室队伍结构,建设好实验室声乐教师梯队。另外,高校要鼓励有非遗民歌教学经验的声乐教师担任非遗音乐创新实验室教学,鼓励他们进行关于非遗民歌创新的科研活动。

结语

非遗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非遗民歌传承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挑战,作为传承非遗民歌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注重声乐教学中对非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传承;
从知识创意整合、再创作、新传播手段、创新实验室四个方面推动非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高校要把非遗民歌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非遗民歌的创新性发展。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声乐教师需要加强学习非遗民歌知识与教学技能,讲好非遗民歌故事,弘扬非遗民歌文化,让非遗民歌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

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非遗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路径研究”(22B0569)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曹晓燕:《安徽非遗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探究》,《滁州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125—130页。

[2]张星:《浙江非遗民歌在民间音乐赏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当代音乐》2021年第12期,第55—57页。

[3]魏勇、任小芳:《新疆柯尔克孜族非遗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音乐生活》2023年第5期,第36—39页。

[4]祁慧:《音乐类非遗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路径》,《鄂州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第69—70页。

[5]牛亚莉:《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索》,《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20期,第72—74页。

[6]王浩:《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戏剧之家》2023年第12期,第180—182页。

郁甲坤 博士,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音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声乐诊疗室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声乐诊疗室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藤县水上民歌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声乐诊疗室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穿花衣 唱民歌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