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从军 祝兆源
摘 要:灭秦之际,刘邦、项羽政治意图相同;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由于政治意图不同而采取的政治策略也不同,其结局自然不同。刘邦政治意图是一统天下,采取了多项政治策略:假怀王,号令诸侯亡楚;
借舆论美化自己,丑化对手;
用贿赂、反间瓦解项氏骨鲠之臣;
用人不问出身品性,故逐步走向胜利。项羽政治意图是为诸侯王的霸主;
他能征惯战,但不能借怀王号令天下,也不会造舆论、行诡计,只知道正面交锋;
注重项氏人才,非项氏之人才逐渐走失,“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常常中诡计而不醒悟,以致逐渐走向败亡。刘邦、项羽的政治策略异同,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邦;
项羽;
政治意图;
政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6-0051-09
收稿日期:2023-07-27
作者简介:薛从军,男,安徽和县人,安徽和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祝兆源,男,安徽和县人,安徽和县文化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和县地域文化研究。
刘邦与项羽初始是反秦的同盟军,后来演变为楚汉相争时两支对立的军事集团。两个军事集团都有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策略。反秦初始时,刘邦、项羽联手作战,其政治策略基本相同,取得辉煌的战果。在反秦取得胜利后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政治意图、政治策略迥异,产生了不同结局。比较二者政治策略的异同,对于重新认识历史具有借鉴意义。
一、刘邦、项羽政治策略相同之处
在反秦阶段,他们目标、政治策略相同。当时,刘邦“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1]352,“六月,沛公如薛,与项梁共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2]14。薛城之会时,范增提出立楚怀王号令天下反秦的政治策略,得到刘邦、项羽等诸侯赞同,推动了反秦大业的进程。
刘邦、项羽反秦时配合很好:“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1]302后来,项梁战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1]303可见,刘项在反秦上是一致的。
二、刘邦、项羽政治策略不同之处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项羽政治意图一开始就有所不同。见到秦始皇时,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1]296,刘邦则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1]344。前者直接表明要取代秦始皇,足见勇猛而气势逼人;
后者见出羡慕,应该像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就当时政治态势而言,结束战争、统一天下是最大的政治任务。
项羽也想结束战争,在灭秦后,封王,恢复诸侯国,自己成为霸主,但依然征战不断,烽火难熄。刘邦意在统一天下,结束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刘邦、项羽因为政治意图不同,采取的政治策略也不相同。
(一)在迎战秦军时,刘邦、项羽对待楚怀王孙心采取不同政治策略
刘邦集团充分利用楚怀王及其身边的人为自己服务,制造舆论,败坏项羽名声,从而使部队避开秦军主力锋芒而巧取,很快攻下秦都。项羽集团不能利用楚怀王为自己服务,因为恨秦至深,直接迎战秦军劲敌,虽然取得战绩而威震诸侯,但后至咸阳。项梁战死后,“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356。楚怀王孙心是项梁等诸将所立,项梁战死,理应由项羽为上将,却反而让宋义为上将,这似乎说不过去。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个约定,应该让诸侯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但在实际派军时,楚怀王明显倾向刘邦军事集团。让项羽阻挡秦军的主力章邯军队。此时,诸侯不敢与章邯部队作战,作壁上观。把艰巨的战斗交给项羽,而又不让他先入关。楚怀王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诸将说:“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1]356–357
“诸老将”的说法,明显偏向刘邦。其实,刘邦也残暴。此前项羽、刘邦常常一起进军,“齐军归,楚独追北,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1]354,“南攻颍阳,屠之”[1]358。刘邦集团单独作战,依然屠城,如:“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1]378“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1]332“(樊哙)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1]2656“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屠之。”[1]337“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2]1808。王子今说:“从司马迁《史记》中可以看到,刘邦所指挥的部队,屠城的记录却不胜枚举。”[3]98说项羽残暴,吕思勉一针见血指出:
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陈丞相世家》。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淮阴侯列传》。此岂恣意残杀者?……史于项羽未免故甚其辞,于汉则又讳而不言耳。[4]25
刘项既然都有“屠”的行为,如此残暴,为什么楚怀王身边的人说项羽残暴呢?只有一种解释:刘邦集团事先做了怀王及其周边人的工作,散布项羽流言蜚语,然后要求向西进军,避开秦军主力。王鸣盛指出:“沛公入秦何如此之易乎?沛公始终藉项之力以成事而反噬项者也。”[5]25的确,沛公轻易攻下函谷关,兵锋直指咸阳,迫使秦子婴投降,完全是利用项羽之力以成其事。如苏辙说:“怀王之遣沛公固当,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6]卷七怀王为项氏所立,而项羽却未抓住怀王为自己所用。这是双方政治策略明显的差异。
项羽与楚怀王的嫌隙,从宋义一事开始。宋义,“故楚令尹”(荀悦《汉纪》),官级高,又知兵,为上将。项羽杀宋义一事,说明项羽并不遵守楚怀王之约束。“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1]304–305当时宋义的军权很大,“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北救赵。及项籍杀宋义于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1]2598。身为次将的项羽谴责身为上将的宋义, 斩杀宋义:“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1]305显然,项羽并未征得楚怀王的意见,而假传王命。刘邦称“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1]376,在刘邦看来,未征得楚怀王旨意,迫使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项羽这种举动固然由于当时特殊情况,出于义愤,不得不如此,但未经楚怀王的允许假传命令,将楚怀王置于何地呢?如苏洵说:“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7]卷三苏洵是从楚怀王之约角度来说的。
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这约定本身并不正确。由于各自进军路线不同,遇到敌军强弱不一样,此约定不能作为“王之”的标准,应该根据各自战功情况分封。其实,这约定虽为刘邦提供了便利与机遇,但最终还是项羽根据战功情况分封诸王侯。此时,项羽势力强大,而且也很强势。
(二)项羽迁义帝,疲于征战;
刘邦充分利用“迁义帝”大造舆论,率诸侯讨伐项羽
田文红指出:“在两雄相争的斗争中,‘怀王之约成为刘邦集团在舆论和宣传战中对付项羽的杀手锏。”[8]项羽后至咸阳,对怀王孙心不满,故迁义帝,“乃至密谋杀死义帝于江中”。刘邦打着祭祀义帝的旗号,乘机列出项羽十大罪状,想争夺民心,蛊惑天下诸侯仇视、讨伐项羽。《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1]368
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1]370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1]376
很明显,列举项羽十大罪,是蓄谋已久亡项羽的政治策略。项羽要列举刘邦十大罪状是否可以呢?自然也能列出,可惜项羽不屑这样做。明代穆文熙指出:“汉王数项王十罪,当在平日传檄表,暴与天下共知之,何乃相临谩骂横条强敌,以致伏弩伤胸,其为失策甚矣。”[9]104没有发布文告,只是谩骂之语,未足信。明代杨士奇等撰《历代名臣奏议》:“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10]卷七十九杨士奇认为 ,刘邦绑定天下诸侯来讨伐项羽,使之灭亡。宋代吕祖谦在《左氏博议》指出这一举动的政治目的:“汉高帝因倾项籍而为义帝服,非真悲也。为服,所以挫羽也。”[11]卷十六就是利用这一形式灭亡项羽,是汉高祖的政治策略。
且说罪四,并不确切。《史记·秦始皇本纪》:“居月余,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1]275这里,其一,没有“掘始皇帝冢”。其二,“私收其财物”也不确切。财物是“诸侯共分之”。秦始皇陵考古队经过十几年调查、钻探,得出结论:“根据对秦始皇陵地面建筑和地下陪葬坑探测清理所获资料,初步认为‘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往往或见发掘之的记载,应是指楚兵在陵园地面建筑物内,先掠夺财物,后纵火焚毁,在烧塌的瓦砾废墟中挖取财物。”[12]再说,“入秦无暴掠”,其实刘邦也并不是“入秦无暴掠”。《史记·萧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1]2014鸿门宴上,献给项王范增的白璧、玉斗从何而来?陈平行反间计,四万斤黄金从何而来?还不是收其珍宝财货来的。可见这一条罪状目的是丑化项羽,争取民心。
再说罪九。钱时《两汉笔记》云:“汉王与项羽比肩而事义帝,义帝遭弑而汉王发兵以讨贼,此人心之公忿、万世之大法也。是故义旗一举,而诸侯五十六万之众西面而响应之。”[13]卷一可见这一策略的政治效果。
今人对项羽杀义帝真实性有怀疑,如吕思勉《秦汉史》:“《项羽本纪》之郴县二字,盖后人侧注,误入本文。义帝殆见迫逐,自长沙南走至郴而死也。义帝当时,既无足忌,项羽杀之何为?衡山、临江、九江,主名尚无一定,则义帝死事,实已不传,史之所书,皆传闻无妄之说耳。”[4]33朱东润说:“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徙之于郴,犹是项梁立怀王都盱眙之遗意,尊以空号,置之闲散之地,而不奉其号令,如是而已,非有意杀之也。”[14]31“大抵义帝之不终,固为实事,至于击杀之主名,则汉人之说,如转轮,如刺蜚,其言不可究诘,而归咎于项王者则一。”[14]31
杀义帝一事,《史记》《汉书》记载并不一致:《史记·项羽本纪》载:“汉之元年四月,……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1]320《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羽)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1]368。《史记·黥布列传》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之,追杀之郴县。”[1]2599《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载:“汉元年十月项羽灭义帝。”[1]783–784 《汉书·高帝纪》载:“二年,冬十月,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2]32 《汉书·陈胜项籍传》载:“二年,羽阴使九江王布杀义帝。”[2]1811《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载:“尊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布击之。布使将追杀之郴。”[2]1882可以看出三处不一致:一是时间不一致,或汉元年四月,或八月,或汉二年冬十月;
二是地点不一致,或江中,或江南,或郴县;
三是执行杀义帝的人不一致,或衡山王、临江王,或九江王布。
项羽放逐义帝应该是事实,杀义帝应为刘邦编造的政治谣言,目的是号令天下诸侯讨伐项羽,有政治用心。韩信说“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1]2612,并未提及项羽杀义帝。《项羽本纪》中太史公赞语:“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1]339只说“放逐义帝而自立”,并未提及杀义帝一事。虽然文中有记载,当为传言或刘氏有意为之耳。《方舆胜览·郴州(古迹)》:“义帝都,按,人记义帝乃楚怀王孙心,项羽阳尊为义帝,后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有陵,在城内明伦坊。”[15]450后来并没有典籍记载项羽杀义帝。可见吕思勉、朱东润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其实,项羽能独立封王,自然不必在意义帝: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1]315–316
在封王大会上,诸侯都说“善!”可见是赞成项羽分封王侯,并没有反对意见。说“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大家都赞成。义帝既然得到安置,“分其地而王之”,项羽自己又能独立为楚霸王,行使攻伐之权,就没有杀义帝之必要。奇怪的是,项羽没有打着义帝之旗号令天下,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霸王身份足以号令天下,何须假义帝之名?刘邦则不同,平民无赖,什么手段都可以用,牢牢抓住“挟死天子以令诸侯”。清代龚炜《巢林笔谈》:“我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最忍心语,书之史策,可丑。……要之分羹发丧,好歹俱无是心,只把此心都倾在项王身上耳,讲不到忠孝。”[16]卷二“此心都倾在项王身上”,说的是。
其实,这件事是刘邦集团早已谋划的政治决策。《史记·高祖本纪》: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1]367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是关键之句。刘邦用什么理由东向呢?理由是“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就是“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于是号令天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进攻路线已经安排好了:从关内出发,南取三河(河南、河东、河内),经江汉(汉水),至徐州。这就是韩信东向的策略与计划,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有学者明确指出:
弑义帝。羽不杀义帝,沛公亦必杀之。羽为沛公代之手而,且为汉借口,使天下义之此,羽之失也。盖韩彭之功犹不容,况义帝名位之足以动天下者乎?纵沛公能善处帝数年之间,反者九起,亦必有挟义帝以为名者,而帝亦不能自安于汉矣。故曰沛公必杀之也。[17]卷上
这样说来,即使义帝不死,汉高祖夺天下成帝业之时,也必然杀之。与其将来杀之,不如现在嫁祸于项羽而杀之。
有学者指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是:汉王为反楚自立称帝,遣以陈濞为首的刺客部队,从汉中出发,下江南,原定四月,在江中冒充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部下,刺杀义帝,未成;
陈濞等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只好追至江南;
陈濞使人报汉王,说最迟八月,必在江中,完成暗杀义帝任务;
而陈濞等在江中和江南途中也没有找到下手机会,只好追至郴县。汉二年十月,陈濞等得手,在郴县刺杀了义帝。……以陈濞为将的刺客部队,是专门为暗杀义帝组建的。”[18]428陈濞,《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博阳严侯陈濞。以舍人从砀,以刺客将入汉,以都尉击项羽荥阳,绝甬道,杀追士卒,侯。”[2]537项羽未必杀义帝,但放逐义帝是事实。
总之,项羽放逐义帝,授人以柄,是政治上失策;
项羽杀义帝,是刘氏集团编造的谎言,目的是倒项羽、夺天下,这是刘氏集团的政治策略。毛泽东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19]121刘邦利用义帝之死作为战略旗帜,为汉帝国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打着这样的旗号,刘邦很快成为反项联军的盟主,具有极高的号召力。刘邦说“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2]51,认为楚地的统治者应是熊氏,但由于无后只好另选,“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2]51。义帝有无后代?郑樵《通志二十略》记载:“郴氏,芈姓。楚怀王孙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20]75可见,义帝是有后代的。但为什么义帝有后变成无后?因为熊氏的存在会使刘邦称帝受到质疑。这样刘邦成为新帝的唯一人选。
(三)刘邦采用间谍与离间策略;
项羽以正统、君子风度对待竞争对手
刘邦采用间谍与离间策略,逐步瓦解项羽集团君臣关系。项羽以正统、君子风度对待竞争对手,轻率暴露藏于敌方的间谍;
对自己阵营中敌方间谍却熟视无睹,随意泄露军情,其政治策略荡然无存。
沛公善于诡道。所谓“兵者,诡道也”,夺天下者,必然是诡道者。请看数例刘邦的诡道:“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1]344“绐”字正说明刘邦“谲而不正”。在战场上,更会诡道: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1]376–377被项羽围困荥阳时,“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1]373“诈为汉王,诳楚”,这正是刘邦“诡道”的具体体现。
刘邦正因为如此,采用陈平离间之政治策略,逐步瓦解项羽阵营的高级将领与谋士。范增是刘邦的劲敌,必欲致刘邦于死地之人,“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闲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1]373。其实,陈平之计很拙劣: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1]2055–2056
陈平之计谋能得逞,主要还是项羽的猜疑。这条计策只能迷项羽一时。如果亚父确实与刘邦勾结,刘邦怎会轻率透露姓名?亚父怎会“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羽为什么不问问范增,这是怎么回事?可惜的是,没有详细调查,却“稍夺其权”,范增忠心而受猜疑,不得不离走。范增“未至彭城而死”,有人认为是“陈平使间谍下毒所致”,因为“从荥阳至彭城,不过数日车程,而范增未至彭城,竟‘疽发背死。皮肉性恶性肿瘤,再恶也不至于几天就死人。……项羽、范增一时愤怒,中计,逾时,即悔,项王必召范增,范增必回。阴谋家陈平必预计到此。既预计到,则必有后续行动。”[18]179–180这一推断应该没有问题。刘邦“用间”之法主要有欺骗法、用金法、劝谈法、亲情法、美女法、许愿法、叠加法等,对此,盛秦陵论述较为详尽。[21]
鸿门宴之前,刘邦阵营中左司马曹无伤密告项羽:刘邦欲王关中。曹无伤是打入敌方的间谍,这是军事秘密,不得外泄。可惜的是,项羽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至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而项羽阵营里的项伯,则是政治糊涂人物,先是重感情,私下跑到刘邦阵营见张良,泄露军情;
后来逐渐成为刘邦的说话人、保护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312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313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1]2038
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郤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1]891
项伯背楚归汉,已是公认的历史事实,历来为人所不齿。《后汉书·冯岑贾列传》:“异乃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22]642–643项伯不忠于项羽,明里暗里在助刘邦,项羽却毫无觉察,内奸不除,忠臣被逐,岂不令楚人痛心! 龚炜《巢林笔谈》:“越王诛宰嚭,汉祖封项伯,其事相反。愚谓伯之罪甚于嚭,以嚭为羁旅之臣,而伯则叔父之亲也。汉祖德其助己,不惟不诛而又封之,人臣之怀二心以事其上者何儆焉?且独不思己之杀曹无伤乎?项伯即楚之曹无伤也,楚亡而封以爵土,又何以申公义于天下?汉祖之不如句践也明矣。”[16]卷一这里将项伯比之宰嚭,可见项伯令人憎恶。从楚方来说,项伯罪行有三:其一,泄露军情,与对手刘邦约为婚姻;
其二,接受敌方贿赂,资敌方土地士兵;
其三,接受刘邦封侯,改姓刘,自感有功于刘氏。项伯有功于刘氏,就有罪于楚。
刘邦封其为侯,赐刘姓,婚约也就解除,因为古人同姓不婚。所谓“约为婚姻”,只是一时政治策略、拉拢为刘氏服务而已。项伯与一般内奸不同,他的行为是项王认可并不认为有错的行为,而此种行为的确给楚带来巨大伤害。
(四)刘邦重视舆论宣传,也重视攻占;
项羽只知道勇力攻占,不考虑舆论宣传
刘邦制造舆论主要是对自己和对项羽的两种舆论。对自己制造舆论主要有五。一是神化自己,编故事蛊惑民众。《史记》有记载,《汉书》沿袭《史记》,基本相同:
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2]1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1]341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1]347
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也。[2]10
这都是刘邦为当皇帝而造的舆论,暗示自己是上天派来为帝的。当时百姓都迷信,故此种舆论很有作用,传播也很快。二是宣扬刘邦是“宽大长者”“仁慈爱民”的君王 。以此收买民心,孤立项羽,此也为楚怀王及其君臣所认可。这才有楚怀王派遣刘邦引军西进直取咸阳。三是令士兵四面高唱楚歌。楚军节节败退,被汉军包围,陷于绝境,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最终项羽仓皇出逃自杀身亡 。四是宣言购项羽头者,“赐千金、 邑万户”,激励士气奋战,以至于项羽尸体被一分为五。五是编造情节,塑造宽容大度形象,这也是舆论。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其于谷城,为其发丧,“泣之而去”,并对项羽族属不但不杀,有的还给予封侯,赐刘姓。刘邦“哭”楚怀王,“哭”项羽,赢得了民心,起到化解楚地隐藏危机的作用。
对项羽,主要采取妖魔化。阎盛国认为:“‘妖魔化项羽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法宝之一。”[23]说项羽坑杀秦降军 “二十余万”、项羽“火烧阿房宫”、项羽弑杀义帝等 ,无不反映了刘邦对项羽“妖魔化 ”。《汉书·高帝纪》一段文字,正说明刘邦集团妖魔化项羽是刻意为之:
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汉王曰:“善,非夫子无所闻。”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2]34
这是“陈平亡楚来降”之后的事情,是陈平策划的舆论阴谋。汉王与之谈论,很高兴,并且委以重任,此后才有新城三老董公劝说汉王的一段话。喊出“项羽”为“天下之贼”。于是发使告诸侯,讨伐项羽。刘邦打着正义的旗号,项羽却变成邪恶的代表,蓄谋已久地指控项羽犯下十大罪。项羽所谓“十罪”,有的歪曲事实,有的夸大其词,有的无中生有。“妖魔化”项羽,便于联络诸侯为讨伐项羽提供“正义”的理由 。
(五)刘邦人才政策:不问出身贵贱、品德优劣,只要能为我所用;
项羽人才政策:讲究贵族身份、重道德声望
吕思勉说:“盖项氏故楚世家,其用人犹沿封建之世卑不逾尊、疏不逾戚之旧。汉高祖起于氓庶,则不然也。”[4]39刘邦不计出身贵贱,网罗人才;
项羽重视等级身份,重用亲属、贵族而疏远平民、外姓;
刘邦不以氏族作为选择人才中心,凡有才即可重用。张良是贵族,陈平是平民,樊哙是狗屠,周勃为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游士,彭越是强盗,皆为所用。刘邦的人才观是取人以实,重贤重能,用人不拘一格。刘邦部下的人才有的是旧部,如萧何、曹参、樊哙之辈;
有的是提拔于卒伍,如傅宽、王陵、灌婴之类;
有的来自敌方投奔,如韩信、陈平、叔孙通、英布之属;
有的从中间势力争取过来,如张良、韩公子信、彭越、魏豹等人。
项羽是贵族后裔,楚人,项氏,武人。唯楚是亲,他杀韩王成,派楚人郑昌为韩王;
又派楚人项佗为魏相,故韩人张良,齐人蒯通、安期生皆不为所用。唯项是亲,唯武是亲,重用龙且、钟离眛、周殷等武将,故对叔孙通等文人不屑一顾。其帐下有贤才而不识,使之流走刘氏。项羽主要是“亲亲、尊尊”的贵族人才观,等级十分明显。《人物志》说:“君以用人为能”,“君以能听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故能君众才也”。[24]95可惜项羽做不到。下面一段文字,可见二者用人之不同。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381
高祖的话很能说明问题,项羽不会使用人才,人才尽走失,如韩信、陈平原来在项羽部下,后来背楚奔汉,得到刘邦的重用。范增虽有奇计而不被采纳,最终离去。高祖有自知之明,三个“不如”,说明自己有三个短处,但能用三个有长处之人,这是高祖之长处。项羽能征惯战,又懂兵法,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多次取胜,所以自信度很高,也就看淡身边的才能之士,无法从谏如流。
三、结语
不可否认,在范增倡导下,项梁等诸侯立楚怀王号令天下,在反秦亡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楚怀王孙心在消灭秦帝国后,未能考虑建立怎样的王朝。当时只是说“先攻入关中为王”,没有具体细则,且又偏颇,以至于刘项两个集团在消灭秦王朝之时,未能联手成立统一的大楚王朝,实属历史憾事。如果当时怀王倡导,刘项等诸侯建立统一的大楚帝国,且制定法律法规,那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项政治意图不同,因而政治策略也不同。刘邦一心想夺取天下,做一统天下的天子,故必须消灭项羽,为此,各种人都可以用,各种手段都可以使用。最毒的两招是:一是打楚怀王牌,号令天下诸侯灭楚;
一是反间计瓦解项羽君臣。势利之徒、贪婪之辈、欺诈之人、狠毒之民都用。最明显的人物是张良与陈平。张良可谓君子,陈平确实小人。二者都被刘邦所用。且不论张良,单说陈平,“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1]2058。可见奇计皆卑劣阴谋之计。陈平晚年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1]2062楚怀王、范增、钟离眛、韩信等人,都是陈平设计使阴招,或使其离走,或暗杀,其卑劣如此,所谓“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王鸣盛说:“陈平,小人也。汉得天下皆韩信功,一旦告反者,闾左蜚语,略无证据,平不以此时弥缝其隙,乃倡伪游云梦之邪说,使信无故见黜,其后为吕后所杀,直平杀之耳。”[5]44可见陈平确实是耍奸计的小人。总之,刘邦为了夺天下,使天下趋于一统,采取“诡道”,最终实现了和平大一统。
项羽灭秦的功劳举世公认。凭实力消灭秦主力军章邯部队,令天下诸侯慑服。但在灭秦之后,企图恢复分封制,自己做诸侯的霸主。他照顾多方面的利益集团,并且按照战功来分封十八诸侯,得到诸侯的认可与支持。范增是有远见的战略家,根据多方面分析,预见刘邦将来必然夺天下,多次劝谏项羽消灭刘邦。可是,项羽的理念与范增不同,只想做诸侯国的霸主。所以无论是在鸿门宴上,或是以鸿沟为界划分楚汉之际,或是围攻荥阳之时,只要对方求和,就想答应,因为项羽压根就不想消灭刘邦,对刘邦的“诡道”缺少深度认识,故对范增的建议置之不理。项羽是楚国贵族后代,有贵族的基因,不屑于“诡道”,只知道正面战场较量,甚至想与刘邦单挑,刘邦明确告诉他“斗智”。项羽施诡计,至多拿刘邦的父亲要挟,但这对一个惯用诡计的人毫无作用。项羽粗知兵法,并不深谙诡计,常常被欺骗而不醒悟。项羽封王,不像刘邦那样为了战事推进而采取政治需要来封王;
而是到灭秦之后按照战功来分封诸王侯,虽然是公允的,但是没有政策与法律的支撑,没有制度的约束与有效的监督,不久就被“诡道”破坏了。
一场战争,一场灾难,常常是挑战人性,撕裂人格,显示并放大人的丑陋和高尚。刘邦是胜利者,大汉国建立,乃至延续几百年,赢得了和平统一的环境,这是不可忽视的大政治。但是刘氏在夺天下时的丑陋暴露无遗,用陈平的话来说:刘邦“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1]2055,“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1]2055。两军阵营的人性和人格泾渭分明。刘邦虽然胜利了,但其人品鄙陋有五:其一,编造谎言,美化自己;
歪曲事实或捏造事实,诬陷对手。其二,夺天下后,心怀鬼胎,加罪有功之臣,并逐一消除。其三,无诚信可言,无亲亲之情,自私自利。其四,狡诈诡谲,善于演戏,自我伪装。其五,交往之人多数为嗜利顽劣之徒。尽管如此,他大一统的功业还是彪炳历史的。
项羽虽然失败,但其人品、精神还是有许多值得称许的。项羽的高尚品格有以下几点:其一,疾恶如仇、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其二,为社会和平安定,主动自我牺牲精神。其三,敢于自责、羞愧的品性,有耻且格。其四,恭敬爱人、感恩的高尚精神。其五,忠于爱情的品格。尽管如此,他的政治意图没有顺应和平统一的趋势,分封诸侯显然滞后于历史发展趋势,战争中又不善于“诡道”,以致于失败。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王子今.刘项屠城史事辨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98-102.
[4] 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5]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6] 苏辙.栾城后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 苏洵.嘉祐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 田文红.楚汉相争中的宣传战:汉高祖刘邦传播活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3):39-40.
[9] 穆文熙.史记鸿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
[10]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六)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 吕祖谦.左氏博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五)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 程学华.秦陵秦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8(2).
[13] 钱时.两汉笔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 朱东润.史记考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5] 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 龚炜.巢林笔谈[EB/OL].[2023-07-10].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clbt/003.htm.
[17] 邵泰衢.史记疑问[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 李全华.史记疑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19] 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3.
[20] 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1] 盛秦陵.高祖刘邦“用间”的渊源及手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57-60.
[2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3] 阎盛国.项羽被“妖魔化”的历史学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86-90.
[24] 刘劭.人物志:才能第五[M].梁满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责任编辑 朱正平】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iu Bangs and Xiang Yus Political Strategies
XUE Congjun1, ZHU Zhaoyuan2
(1. No 1. Middle School of County Hexian, Hecounty 238200, China;
2.Anhui Hexian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Hecounty 238200, China)
Abstract:Although with the same political intent to overthrown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Liu Bang and Xiang Yu took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their own different own intent with different ending. Liu Bang with an aim to unify all of China, took varied political strategies for his eventual victory such as:
in the name of King of Huai to ally other regional lords against the State of Chu, skillfully manipulating public opinion by portraying himself positively and vilifying his opponent, Xiang Yu, employing the trickery of bribery and espionage to weaken Xiang Yus leadership by alienate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him and his subjects, appointing his officials based on their 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social status. Xiang Yu only sought to establish himself as the powerful ruler among the regional lords with limited political strategies, which seemed destined for his doomed failure, specifically, Xiang Yu was a formidable warrior with a strong military background, however he lacked political finesse;
he couldnt effectively command loyalty from other lords or manipulate public opinion;
he prioritized his own family members for key positions, leading to the loss of talented non-family members, even Fan Zheng the most talented adviser;
despite often being trapped, he often failed to reflect on his political faults. In summary, Liu Bangs political wisdom and leadership skills allowed him to repeatedly rise from adversity, while Xiang Yus rigid approach and political isolation sealed his fate and 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ir different strategies can serve as valuable lessons for us today.
Key words:Liu Bang;
Xiang Yu;
political intent;
political strategies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