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曾任河南大学(即后来的河南大学)教授、文 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近代史等,在这一领域里成绩卓著。曾出 版《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著作, 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学术研究和教育等方面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缘起 ·投身教育
范文澜(1893—1969),字仲沄, 出生于 浙江名城绍兴一书香门第,先辈世代读书。其 父范寿钟科举落第后在家。范文澜自幼喜欢文 史,八岁时随父在家乡读私塾,十四岁入县城 新式小学。1913 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先入文科 预科,次年下半年考入本科国学门,至 1917 年 毕业。
1917 年,范文澜毕业后,目睹军阀反动统 治的极端黑暗,思想陷入极大的苦恼之中,在 佛书中寻找慰藉。1918 年到 1922 年,范文澜 先后在沈阳、河南等地任教,1923 年至 1926 年在天津,短期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任职。
这一时期是他治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第 一本著作《文心雕龙讲疏》于 1925 年出版。此后二十年间,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等校教授。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撰 写《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文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 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共产 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第 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范文澜毕生从事历史 研究,对中国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均有独创 见解。1969 年 7 月 29 日,范文澜在北京去世, 享年 76 岁。
范文澜从事教育工作近六十年,先后执教 于河南大学、北京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 中央党校、中央团校、中央干部学校等单位, 培养了大批史学人才。他为发展中国史学事业 贡献良多,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等方面均有 重要贡献。
二、实践 ·家国于心
1907 年夏天,十四岁的范文澜亲眼见到 清代官兵到大通学堂强盗般抓走秋瑾,心中无比痛恨,埋下追求社会进步思想的种子。1925 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发,他受到教育,从 此确立革命信仰。
1927 年 5 月,反动当局要逮捕他,经南开 学校校长张伯苓协助,范文澜离开天津到了北 平。此年秋季起,范文澜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师 范大学、中国大学任教,教学繁忙,最忙时每 周授课达三十课时以上,后又担任女子文理学 院院长。九一八事变以后,范文澜不顾危难, 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 他与教联、左联、互救会有密切联系,其住所 实际成为党的地下组织与左翼团体秘密活动的 场所。在白色恐怖气氛下,范文澜曾两次遭反 动军阀逮捕,都幸得蔡元培等北平教授联名营 救出狱。因出狱后继续受特务监视,不能再在 北平的公立大学任教。面对反动派的迫害,他 无所畏惧,反而把自己的命运与抗日救亡事业 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36 年,范文澜转至开封,在河南大学 文学院文史系任教授。讲授的课程有中国上古 史、中国文学史、经学、《文心雕龙》等,又 同萧一山、嵇文甫、王阑西一起主编《风雨》 《经世》杂志,进行抗日动员,产生了广泛影 响。次年爆发了七七事变,举国进入全面抗战 时期,而对于范文澜来说,此后的八年也是他 学术和人生的关键时期。1937 年秋,他与嵇文 甫、马致远(即刘子厚)创办河南大学抗敌工 作训练班,河南大学学生踊跃报名,学习内容 是《中国问题》《游击战术》两门课程。继而 由范文澜带领抗训团学生,从开封经许昌到舞 阳,一路为抗战宣传、动员做了出色的工作, 后又到达信阳一带。全团以纪律严明、团结一 致成为河南救亡团体的模范,而范文澜更以其 精心严密的组织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得到青年们 的爱戴。范文澜是在革命熔炉中结合“活”的 实践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至此,他完成了由精 通国学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这一时期他写有大量时评,用党的抗日方针分析问题,论述深刻、 犀利。后来他正式参加了新四军。1939 年 10 月在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署 名铁夫的发自河南游击区的长篇通讯《范文澜 先生》,详细报道了范文澜的事迹,称誉他是 “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
1939 年年底,他历经险阻抵达陕北,次 年初春到达延安。随后,范文澜确立了以唯物 史观为主导的史学研究,实现学术道路的巨大 飞跃,从延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以惊人的毅力撰成并反复修订了《中国通史 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1941 年 9 月, 《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出版时,毛泽东 做了很高评价, “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 事……我们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 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 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 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写出了科 学的著作了”。从此,范文澜又承担起了编写 《中国近代史》的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历史学家,担任过 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 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 委员等重要职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 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科研 ·治学严谨
范文澜在史学理论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历 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史 学思想。他指出:“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都不可能把它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内。中国古 代史学在历史科学发展过程中,也不能没有自 己的特色,只是由于时代所限,未能充分地发 展出来而已。”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基 础上,范文澜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 指导,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历史科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各种关系以 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范文澜一生治学,治学范围广,涉及哲 学、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
他治学严谨,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为中国史 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历史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所以要 重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提出了“四重证据 法”,即实物证据、档案证据、口述证据和考 古材料。他认为,要进行科学的史学研究,必 须重视考古工作。范文澜认为,应该以历史主 义态度充分肯定一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用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分析历史人物。他在一些 重要的学术讨论会上接连发表讲话,严肃批评 了中国史学界存在的抽象地宣读理论、脱离史 实的不正学风。他的这些观点在现在都有很强 的借鉴意义。
此外,范文澜先后发表《中华民族的发 展》《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 因》等论文,都具有开拓和创新的意义,为研 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五四 运动后,范文澜曾大力提倡中国史学的民族形 式,积极倡导和介绍外国史学成果,认为“整 理国故,建设国家,非各爱其本国历史不可”。
他对中国史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较深刻的认 识,认为中国史学对世界历史发展也有影响。
他曾说:
“我们研究中国史学,不能仅仅从本 国历史看起,还必须从世界历史来看,才能对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 认识。”
范文澜一生勤奋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挥。他曾说过:“中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 继承。如先秦诸子所提倡的‘一阴一 阳之谓 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功遂身退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四、成就 ·著述颇丰
范文澜一生著述甚丰,他撰写的《中国近 代史》一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里程 碑。范文澜先生还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同当时 流行的史学观念如进化论、进化史观、社会达 尔文主义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西方近 代史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很高的。他在《中国近 代史》中比较了中外史学成果之后,认为中国 近代史学“实在已有很大进步”。他指出:“近 代史学在西方之所以发达,其主要原因是他们 从西方所接受的新观念与新知识之多。”
《中国近代史》是范文澜在完成《中国通 史简编》之后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 程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 变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重要阶段等问题的分析 与论述的图书。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史学界产生 了巨大影响,成为当时国内历史学界研究中国 近代史较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 范文澜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理论分析 和论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重要阶段的特征及 其发展趋势。他认为: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漫 长而复杂、曲折的过程。它是历史前进过程中 发生在各个时代和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 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变化与发展的 产物。”
“近代中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工商业、农桑、教育、学术、宗教以及中外 关系等。这些新问题都是值得加以研究和探索 的。”为此,范文澜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由 传统到现代”这一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一些重 大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问题。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史研究是在《中国近代 史》书稿撰写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他接受中央 的指示和分工从事近百年政治史研究的直接成果,其中对经济的研究相对政治和军事来说, 确实分量较轻,但不能说他忽视社会经济的分 析,更不能说他“严重妨碍了对太平天国进行 广泛的社会经济分析”,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大规模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整理 其实是在范文澜直接推动之下开展起来的, 在对太平天国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范文澜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经济原因及《天朝田亩制 度》分析的内容也是不少的。
针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李文海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有些人 对老前辈范文澜同志历史著作的评价,话说的 不公平,带着一种轻率地嘲弄、轻薄的口气评 论范文澜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对如何对待 范文澜及其学术,李文海先生也提出了正确的 看法:“范文澜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很多问 题上纠正了过去旧史学对历史的颠倒,现在有 些人提出要重新认识。如果现在一定要再简单 颠倒一次,这里的新与旧就很难说了。很显 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范文澜等同志对很 多问题的认识未必都是真理,需要重新认识。
但是要抱着非常尊重的态度,因为先辈的成果 是我们研究的基础,纠正他们的错误也是我们 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再往前走。”我们认为这才 是评价和对待范文澜及其学术的科学的态度, 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健康发展的正 确途径。《中国近代史》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 响,它不仅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而且 也是一部影响巨大、流传广泛,并被广大读者 所接受和喜爱的通俗历史读物,是中国近代史 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对后来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影响 ·亘古不朽
在《中国近代史》中,范文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对中国近代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 究,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此外,范 文澜还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成效卓 著。他主张历史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 历史课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并提出了“史论 结合”“史论与史料相结合”的主张。他在《中 国近代史》一书中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些主张。
他主张从历史的实际出发, “用史实说话”, 反对脱离实际、死抠史料的研究方法。
范文澜教育贡献之大,其在北京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教授,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他在教学中注重对学 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他主张让学生走出课 堂,走进社会;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希望学生通过 学习历史来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在他看来, “历史是人民的老师”,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 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和 人们对这些事情所持的态度;
引导学生对客观 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
引导学生 进一步思考,并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
范文澜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史学事业的发展。
他以其毕生精力为中国史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 献,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史学之父”。他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史学 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一生是为祖国、为人民而 奋斗的一生。在中国近现代史学领域,他具有 崇高的地位,在国内史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是 中国近代史学界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 作者简介 ] 林文心兰,女,汉族,福建漳州 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 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近代史史学历史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4期)2017-05-17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6期)2016-11-11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5期)2016-11-11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4期)2016-11-11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史学漫画馆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6期)2015-07-08历史上的4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史学漫画馆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11期)2014-11-0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