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索“实践+”大课堂教学的若干途径

探索“实践+”大课堂教学的若干途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07 13:00:02 推荐访问: 若干 若干意见 若干问题

璩巍

近年来,我校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建立“实践+”大课堂教学途径,打通了大课堂实践育人之路,不仅有效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不均衡、实践经费不足等现实难题,而且通过沉浸式、鲜活生动富有科技感的课堂体验,提高了学科课堂的育人实效,实现了“以‘实践课堂之大,谋‘立德树人之实”的目标。

所谓“实践+”大课堂,就是将学科课堂延伸到实践活动中,教学不仅在课堂上发生,而且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讲述一堂堂“行走的课程”,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场景中,让科学理论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立起来,这就是善用社会大课堂,并将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优势所在。现阶段如何提高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必答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向课程改革创新要活力,坚持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学科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成才成人。

地理学科在学校“实践+”大课堂教学模式建设中具有优势条件和可操作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地理学科作为落实我校“实践+”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先行课程,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沉浸式体验大课堂学习。

一、借助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实现“实践+思政+地理”的大课堂

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过程中,我校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思政一体化基地,学校组织高中生走进大学实验室、中草药园进行实地学习。

例如:我们走进天津理工大学海运学院。海运学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操纵模拟器及各种海洋普航仪器和船员专项训练设备设施。因此,教师选定课程为《世界洋流的分布》和《良港的区位选择》。学生在此能实景感受海洋洋流的流动方向及港口内流沙的侵蚀和堆积,同时可以通过模拟驾驶感受风浪级数与浪高的相关性,以及对船体的破环程度等了解海洋知识。

二、借助场馆特色育人基地,实现“实践+体验+地理”的大课堂

学校通过与市内场馆联系,就场馆资源的开发和主题课程设计形成教育教学新样态。学校先后与天津科技馆、天津博物馆、天津地震局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实地场馆实景中进行学科深度学习。

例如:在天津地震局参观中,特别是在地震体验馆里学生感受颇深,教师选定的课程为《地震危害及防范》。体验馆是由建筑物、模拟地震的设备、VR体验设备等构成。置身其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震的过程和感受。出馆后,教师再提问横波与纵波哪种速度快、最先到来,这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这种由体验中得来的知识,记忆很牢固。在学生感受地震的威力和破坏性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有感地震中震级的大小不同,以及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从而加强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三、借助综合实践基地锻炼,实现“实践+劳动+地理”的大课堂

每年5月,学校都会组织八年级学生到学农基地进行活动,高一、高二年级每年10月到学军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锻炼和训练。学校借此实践机会,要求地理教师提前备好实践专题课随同前往。

例如:老师们选择课程为《农业区位》——田地间的小麦的模样、踩在水中学会水稻插秧,老师们适时讲述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分、水稻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使学生了解华北地区种植的是可以越冬的冬小麦,“瑞雪兆丰年”描述的是华北地区冬天的大雪对于转年小麦的丰收具有的重要性。

四、借助文化古迹寻访活动,实现“实践+乡情+地理”的大课堂

学校每年假期都会给学生留的一项作业就是天津古迹寻访,以此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学校鼓励地理任课教师也与学生一同前往,边参观边讲述。

例如:可以选择课程为《聚落的形成——天津的三岔河口》——在天津之眼的游览中,三岔河口的位置映入眼帘,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三河交汇处显而易见。此时,讲述三岔口如何利用漕运的便利,形成盐商在此汇集,随着集散地人口增长、规模扩大,专门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的人群随之兴旺,城市兴起,进而壮大。在实践课堂中,学生坐上摩天轮,俯视海河以及三岔口,联系鼓楼和古文化街的方位,能深刻体会此地为什么会成为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怎样就形成了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教师再顺势推荐学生第二天可以去天津博物馆参观。

五、借助Google Earth 3D高清卫星地图,实现“实践+科技+地理”的大课堂

Google Earth 3D高清卫星地图是地理教师常用的一个软件。随着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正在逐渐变成现实世界的数字化版本。尤其在沉浸式视图里,让距离不再成为我们的障碍。我们可以随时利用现代科技,完成对一个地区的实践探索。

例如:我校在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选择主题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理意义》的项目组。组内师生熟练地利用Google Earth找到都江堰,沉浸式观看都江堰的水流情况,教师边看边讲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的方法,都江堰三个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形成位置和成因,以及如何减灾防洪和此工程的现实意义。在项目组推进中,历史教师又融和都江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能理解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的重大历史意义。通技教师结合3D打印技术、机器人制作原理指导学生制作了都江堰模型,特别是在飞沙堰模型处,安装动态水闸仿真制作,使得该模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都江堰的实际原理。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仿真测绘、3D打印技术、电钻使用、防水胶等生产技能,培养了他们信息采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抗挫折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

在“实践+”大课堂的探索过程中,对学校而言,外出实践活动是学校每年常态化的活动之一,学科借势学校给学生创设的活动载体,结合本学科顺势而为创设出的主题课程,很自然地融入,并没有只为实践课程而外出实践。对学生而言,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地理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过程中探究问题,在体验后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在这过程中,知识呈现的方式无形多于有形,融合多于单一,学生也慢慢感受到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当然,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新的困惑,这也激发了我们继续研究解决的热情。例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如何与自身已有知识产生链接,如何产生疑问、教师如何将新知识无痕地融入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学会辨别、分类、归纳、总结,最终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能力等。

下一步,学校将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实践+”大课堂的途径,把参与实践转化为体验,把过程经历转化为学科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有用。作为地理学科教师,我将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借力学校开发的实践资源,助推专业发展。

(徐德明)

猜你喜欢 都江堰天津学校 如果天津有“画”说艺术启蒙(2022年9期)2022-10-08拜水都江堰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中国水利(2020年3期)2020-03-13李冰与都江堰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9年9期)2019-10-08天津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天津之眼》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4期)2018-11-29千古奇观——都江堰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天津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