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摘 要】通过心理测量表与跟踪观察的方式,在找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交退缩、自我意识扭曲等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探寻造成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社交焦虑等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不断树立教师群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在“社交互动练习”转化策略中重点发掘学生实施心理“自我教育”的可操作性因素,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整合内外资源进行积极调控、积极适应和积极提升。在遇到同伴交往问题时学会用心理自助的方法解决问题,以维护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促进心理成长。
【关键词】社交焦虑 同伴交往 自我教育 积极心理品质
儿童是社会发展的后续力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儿童正处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性发展阶段,因此,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对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的理解,都对儿童做什么事、思考什么问题、如何思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一、同伴交往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重要意义
同伴是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则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列为重要培养目标。生活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的小学生开朗活泼、对人友善、乐于助人、乐于分享合作、积极向上,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表现。而生活在非融洽交往氛围中的小学生,常常表现出回避退缩、孤独压抑、情绪低落、难以合作的特点,这些将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儿童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社交焦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新时代教育理念对儿童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会化,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产生社交焦虑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在本校3~6年级16个班级共选取637名儿童参与“SASC”测试,重点对第二大因子—“社交回避及苦恼”的4项指标作了数据分析。从计分情况看,平均分为5.6分,符合中国城市儿童社交焦虑儿童常模指标。其中:平均分以上305人,达47.88%;
10分以上104人,达16.33%。研究者认为,以上两组数据充分说明,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存在面和代表性。研究者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10分以上的样本学生进行了自然状态下的跟踪观察,探寻到三方面主要成因,实现“数据与现象”的客观统一。
一是负面的经历,导致儿童逐渐缺失社交需求。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成员关系冲突、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突患疾病、遭遇意外事故、转学等“创伤事件”是儿童产生社交焦虑的很大诱因。特别是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儿童还可能会不自觉地学会父母身上所暴露的不良行为,而在与同伴相处时选择用相似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同伴关系出现冲突。同时,儿童在校园里经历的被欺侮、取笑、批评、拒绝、忽视、在公众面前表现失败、被重要的人排斥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层面的创伤。研究者在跟踪观察时发现,样本儿童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被同伴孤立或教师评价其害羞及不受欢迎等情况,也因此产生同伴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扰。
二是家长的包办代替,导致儿童逐渐缺失社交能力。部分父母经常越俎代庖,让孩子按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事,长此以往,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对人际关系没有自我的理解,对他人的心理需求没有主观回应。久而久之,孩子在与同伴相处中,因缺乏主见和积极应对,导致其无法获取伙伴的肯定而产生不悦感,严重者则产生同伴交往的社交退缩行为。
三是环境的影响,导致儿童逐渐缺失社交载体。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可结伴活动,只能跟电子产品交朋友,时间久了,孩子与外界交往的欲望和能力就逐渐减弱消失。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工作关系,只能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容易造成儿童任性、贪婪、娇气和自私的品性,从而使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三、实施“社交互动练习”策略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
儿童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是深刻与内化的,要比从他人说教中获得的浅性认识强得多。研究者决定,在实施以人际交往互动练习为主的转化策略时渗透心理层面的“自我教育”,引导儿童走出心理误区,激发儿童在同伴交往时的内驱力。下面以转学生小F为例,呈现具体的转化策略和渗透方式。
1.目光接触训练——大胆走入“陌生的世界”
研究者首先为小F设计了一张观察表,让她做好记录,目的是促使她敢于与别人进行目光接触。从第一天的1个陌生人到第二天的2个陌生人,以此类推,训练一周。(强调在公共场所微笑的时候眼睛要看向对方)
在这之后的几周,研究者有意识地在校园里与小F“不期而遇”,为其创造目光接触的练习机会。小姑娘不仅没有回避,而且表现了些许自信。课间,偶尔能看到她在走廊上探出小脑袋张望在楼下玩耍的小伙伴,眼神里有了一份向往的光芒。
2.由微笑到问候——主动叩响对方心扉
在第一阶段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研究者与小F的家长取得联系,一方面做深入的家庭访谈,了解其家庭支持系统的情况,重点与家长共同配合,为孩子设计了第二阶段的训练:第一天主动与1名同学或者老师打招呼(强调要有问候语);
第二天主动与2个人打招呼。以此类推,再训练一周,小F在记录表中写明具体的问候语和问候对象的姓名。
3.练习大声说话——勇敢尝试交往方法
社交焦虑儿童“沉默寡言”往往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并不仅仅是害羞,他们由于无法预知开口后的结果而受到困扰。改变“金口难开”的现象,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练习说话。
小F的目光接触和问候训练进展得非常顺利。研究者进而鼓励她做“打电话给陌生人”的说话练习。于是,孩子拟写了一份“台词”,决定从打电话问凤凰书城的电话号码开始练习。
F(拨号):请问,凤凰书城的客服电话是多少?
114:请记录:025-58771089。(小F认真地记录下号码)
F(拨号打给凤凰书城客服):请问,你们的营业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书城客服:我们的营业时间是上午8:00到晚上10:00。
研究者:你看,开口跟陌生人说话并不难吧?
F:我心里还是很紧张的。但一想到只要讲出“台词”就可以了,好像也不那么害怕了。
研究者:对呀。如果跟别人交流时,我们没有什么把握,可以事先做些谈话内容方面的准备,这样就不会那么紧张了。你觉得呢?(小F自信地点了点头)
研究者:过两天假日小队要活动,你可以在家训练给同学打电话问问什么时候一起出发。这次的台词由你自己准备,行吗?(小F似乎找到了自信,愉快地答应了)
4.参与心育游戏——积极体验交往快乐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则是他们玩的主要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儿童创设合适的心育游戏,在氛围宽松的心理游戏中儿童学到社会知识、生活经验,适应“社会角色”,儿童的自我意识、环境适应、生存意志、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从而培养其社交能力。
“有缘相识”游戏在体验主动交往方面具有代表性。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从盘子里选取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多种颜色、四小块能相互拼合的形状),根据自己所选纸片的颜色与形状,到群体中寻找能与自己图形契合的“有缘人”。找到“有缘人”后,两个人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姓名、身高、爱好等),通过交谈找出彼此三个以上的共同点。最后,分小组作分享汇报(鼓励同伴间补充)。
活动分享(摘录):
生1:看到老师盒子里各种颜色的纸片时,我既兴奋又紧张。我们通过颜色和形状找到一个新朋友,这种方式很自然,我觉得很亲切。
生2:这个游戏让我感到,我和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共同点,我很开心。
小F:如果大家有机会说出来,你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研究者及时鼓励参与集体游戏并勇敢发言的小F,并说:“‘有缘人就是拿到图形互补纸片的两个人。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着这样的‘卡片。那可能是一个微笑,一个无意的‘碰撞,这些都是缘分,让陌生的人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好好把握,好好珍惜,这会是一段美丽的友谊。”
研究者还结合“寻人行动”“个性名片”“我说你画”“变形虫”“角色互换”等社交游戏,帮助小F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不断学习行为准则,积累社交经验。
四、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儿童,唤醒儿童“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我们要重视儿童社会交往活动能力的培养,努力使群体对其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健康、积极的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既需要过程性的研究实践,也需要个性化的策略探索与定制,更需要发展性的持续干预和提升。研究者认为,在辅导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心态积极的“重要他人”、心理健康的“心理指导者”、心理自由的“精神关怀者”、人格健全的“个性示范者”、心理和谐的“自我实现者”,必须遵循认知情感心理过程规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毅,薛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 [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 [J]. 思想理论教育,2009(1).
[3]李敬阳.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鲁鸣.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 [J].考试周刊,2013(77).
[5]王静.性格缺陷幼儿的家庭因素和教育策略 [J].考试周刊,2012(81).
[6]塔玛·琼斯基.让孩子远离焦虑 [M].吴宛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社交焦虑同伴交往积极心理品质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103期)2017-01-23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实验研究办公室业务(2016年11期)2017-01-09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23期)2017-01-05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