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医学本科教育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医学本科教育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07 19:00:02 推荐访问: 医患 医患关系的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1000字题目

张文杰 田野 贾志云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现今医患关系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显示,约80%的医患矛盾源于沟通不良[1-2]。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现代医生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之一。近年来,尽管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大院校的重视,但目前相关教学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培养体系[3]。沟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从本科教育阶段起就开始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本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其次对我国医学本科生相关的医患沟通的现状进行概述,最后探讨本科医学生医患沟通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本科生医患沟通教育的提升提供参考,进而为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做贡献。

医患沟通属于人际沟通的范畴,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患者疾病诊疗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包括收集病历资料用于健康评估与咨询,了解患者心理精神状况,以及提供情感支持[4-6]。早在2001 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表明“沟通技能”是宏观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之一[7]。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广为流传。这段铭言深刻揭示了医学作为面对人的科学,爱与关怀是医疗服务的核心。鉴于当前许多疾病尚无法根治,给予患者的“帮助”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往往超过“治愈”;
“安慰”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同时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而“帮助”与“安慰”的实现,往往依赖于有效的沟通。遗憾的是,许多医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低估了社会心理因素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实习阶段,医学生往往只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对患者的关怀,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尽早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医患双方均应尊重对方的权利和需求,通过有效的沟通,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医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其次,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强医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医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医疗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最后,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改善医患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进行治疗;
医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担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西方国家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普遍给予高度重视,将沟通能力列为医学教育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学年即开始学习相关课程,具有切实的培养目标和高质量的教材,教学形式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其共同特点可概括为:早期、系统、全程[7-8]。

相比之下,中国对医学生沟通能力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大部分医学院校逐渐认识到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有部分院校开展了相关教学探索,但目前开设的医患沟通课程仍相对较少,仅有部分院校将其纳入必修课程[9-10]。在课程设置上,医患沟通课程往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地位常排在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之后。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但实践环节相对不足,缺乏具体的技能培训[11]。这导致学生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由于接触患者的机会有限,对医患关系认识不足,缺乏医患沟通的意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的教学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且会受到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影响[12]。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使得指导教师难以充分备课和授课,大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传授,而沟通技巧的培训往往被忽视。此外,目前中国医患沟通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大部分授课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沟通能力培训,多依赖个人经历和经验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1 转变观念,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中国医患沟通教育现状改变的根本。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转变传统观念、科学认识医患关系,深刻领会到医患交流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新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从意识上提升对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视程度,才可能转变长期以来只注重训练学生执业技能却忽视沟通能力的现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从观念到实践都要进行变革,改变“看病不看人”的习惯,在临床工作中做到心身兼治,而加强医患交流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关键途径。因此,应在教学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学生树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贯穿教学始终。

3.2 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临床是指安排低年级医学生以见习、观摩等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工作,旨在使学生尽早感知未来职业和工作环境,熟悉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与职业认同感,并树立临床意识。早期接触临床是中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号召[13-15]。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与华西口腔医学院均已开设“早期接触临床”的临床实践类课程,内容包括了解日常医务工作流程、观摩病房和门诊的诊疗活动、观摩带教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等。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有意识地传授医患沟通知识及技巧,引导学生关爱患者,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尝试与患者进行简单的问诊交流。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医学生及早树立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意识,正确认识医患关系。调查研究显示,早期接触临床的开展是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低年级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

3.3 加强相关课程建设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了与医患沟通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通过加强上述课程的建设与开展,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强化法律观念,让学生掌握医患沟通必备的心理、法律、社会、人文等知识,从而可为医患沟通教育奠定多方位的知识基础[16-19]。而对于医患沟通的课程,中国直到2000 年以后才有医学院校逐步尝试性开设。在教材方面,自2003 年中国首部医患沟通教材问世以来,已有多部相关教材或书籍陆续出版。目前,已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医患沟通》[6]可供教学使用。因此,应将医患沟通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常规开设,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并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形式方面,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体制仍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导致学生多以应试的心态被动学习,忽略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面临医患沟通难题时,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在课程的建设与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实践训练来整合理论知识,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增加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模拟教学、实践训练、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其理解并亲身体验、掌握沟通技能[20-2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于2015 年开设“医患沟通训练课”,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为中心,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SP 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医患交流场景下直接与SP 互动,学习和体会沟通技能。自开课以来,该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加强专业的沟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扩大SP 的应用范围,并规范其选拔和培训制度[23]。同时,应开设整合性的模块化课程,在基础人文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中穿插沟通教学内容,并在临床实践阶段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见习和实习中。

结合临床工作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沟通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1)如何在医患意见分歧时给予正确指导以达成共识;
(2)如何帮助患者理解诊断治疗中的基本原则,甄别网络、电视广告中诊疗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3)如何与不同年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生理心理特征的患者进行沟通;
(4)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等安慰患者;
(5)鼓励学生多阅读医学专业以外的书籍,以扩大视野,广泛学习人际沟通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非语言沟通、情感沟通、交际礼仪等[24-26]。

3.4 分层次培训,关注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研究表明,沟通能力可受年龄、性别、人格等多因素的影响[14]。苏丽萍等[16]分析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低年级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明显存在欠缺,高年级医学生虽然具有更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但在人文关怀方面仍然不足。王传明等[27]研究显示高年级医学生的人格特点,如责任心和宜人性,对其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其研究还发现女性的医患沟通能力显著高于男性。因此,对于不同阶段、性别及人格特征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应有不同侧重。

美国根据不同学年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沟通学习目标与内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影响沟通的因素,熟悉沟通的内容,掌握沟通的理论和技能;
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掌握临床中的沟通困境,应用策略和技巧,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等[23]。教学方法也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形式。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学习大量的理论课程,与患者的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建议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及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取长补短,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中,应穿插进行医患沟通的教学,全面整合各类课程,并尽早让学生接触临床,以树立沟通意识。在临床实习前,应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
进入临床实习后,各科室应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并鼓励高年资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等在实习带教中积极言传身教。此外,定期组织高低年级间的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等交流活动,有助于实现传帮带的效果。

3.5 建立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类考试偏重于专业能力的考核,而医患沟通水平的评估则相对被忽视。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并加强医患沟通课程的学习,对于推动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意义。带教老师可根据考评结果分析学生沟通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而针对性地辅导,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工作难度较大,需确保考核具有可行性、公正性,并能准确反映学生的沟通水平,客观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国外医学院校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医患沟通教学评估体系,如采用SEGUE Framework、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等测评量表,或标准化患者考试、教师观察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尚显薄弱,已有学者借鉴国外量表进行了相关研究探索,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5-27]。

3.6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岗位胜任力

有效的医患沟通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精湛的医学技术为支撑。医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足也是导致医患沟通障碍的因素之一[28-29]。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对医疗法律法规的熟知。在专业技术方面,应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积极向资深医生学习,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做好充分准备。在职业道德方面,应建立医德医风质控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因此,加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对医患沟通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核心临床技能之一。医患沟通是一门需要技巧和经验积累的艺术,应在本科阶段尽早进行相关的能力培养和训练。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会倾听、增强表达能力和建立信任。为了提升中国医学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技能的培养,逐步完善和更新教育及考核体系,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和考核比例,并逐步将其纳入不同学科和专业内容的讲授中。同时,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也是全方位育人的一个方面,应与提高专业技能、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终身学习与创新的理念、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项的技能等人文精神同步培养。这些方面可以相互交叉、逐渐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相信未来我国将更加重视本科教学中的医患沟通教育,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的改革,建立起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猜你喜欢 医患医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发明与创新(2022年30期)2022-10-03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解开医患千千结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医患矛盾再会诊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4期)2014-05-16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