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统战工作格局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探究

大统战工作格局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探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10 12:48:02 推荐访问: 探究 探究性 探究性教学方式

许奕锋

摘 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一项顶层设计,应深入探究互嵌式社会结构,探索实现多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促进各民族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大统战工作格局下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可从战略思维、主体担当、文化建设、心理认同、机制完善、宏阔视野等维度推动各民族深度交融,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分布空间和交往格局,在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大统战工作格局;
互嵌式社会结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1.006

[中图分类号]D633;
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1-004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这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路径、要求和使命。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会议上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要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党和国家顺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快速频繁的新形势而提出的民族工作新理念和新要求。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基于大统战工作格局,從战略思想、主体担当、文化建设、心理认同、机制完善、宏阔视野等维度推动构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并通过制度化手段进行社会结构调适,推动实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空间分布和交往格局。

一、以战略思维谋划美好的动态图景

在中国,“战略”的概念最早见于晋代司马彪所著的《战略》一书中,当时主要指作战的谋略和方法。不能谋划长远便难以谋划好一时,不能谋划全局便难以谋划好局部,做人做事应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得见未来、长远、全局。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战略的研究和安排,善于对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李维汉曾指出,统一战线的任务“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当时的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势力、集团和个人,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和建设大军,把敌对势力和困难缩小到最小限度,从而把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地推行前进”[3]。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给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从理论上来看,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原理为大统战思维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工具。从广义上讲,党的统一战线包含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如阶级、阶层、集团、政党、民族等)从长远目的出发制定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谋划和决策。从狭义上讲,党的统一战线指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根据形势发展和统一战线工作需要,对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重大问题采取的谋划和决策。从整体而言,需要统一战线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谋划,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和更新的方式汇聚磅礴力量。大统战思维就是要把统一战线放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中进行系统思辨和总体谋划,实现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体系、逻辑思维和实践指向的有机统一,为谋划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动态图景提供理论启迪。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4],“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5],强调“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6],就是战略思维在民族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当前,互嵌式社会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互嵌的概念与内涵、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等方面,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仍存在静态研究较多而动态研究较少的现象[7]。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结构调整,人口流动趋势越发明显,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更需要以战略思维谋取发展的主动,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第一,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任务,促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发挥顶层设计的科学引导、主动引导和有序引导的战略指引作用。第二,完善制度政策,促进各民族包括空间互嵌、经济互嵌、文化互嵌等在内的多维度互嵌。通过政策的激励实现自愿互嵌,通过制度的完善实现交融互嵌,发挥政策制度的引导和保障功能,营造良好的民族互嵌环境和氛围。第三,优化经济结构,夯实民族互嵌的发展基础。发挥市场的整合作用,借用市场的力量促进人际感情的融合,夯实空间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经济基础。第四,加强文化建构,形成维系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坚固纽带,促进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交流与日常生活交往的有机融合[7]。以大统战思维建构一种结构稳定、关系和睦的空间环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而形成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交往交流交融动态氛围。

二、以主体担当激活共建的多元变量

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即是一个个现实的、社会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主体,而不仅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8];
是个人组成的各个层次群体,这一集体主体超越了个体主体的有限性,是充分尊重个人权利、高扬人的个性、能够实现人的潜能和主体性的集体,也是每个成员利益的联合体;
是类主体,强调人是类存在物,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根据,摈弃了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两个极端性的同时吸收了两者的合理内核,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
是社会主体,是个人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个人的机械的集合体。在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中,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和社会主体这四个层次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在一种结构性依存和功能性依存中健康发展,并使人在诸多存在方式中成为主体性存在和获得主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9]。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同与异、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可结合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和社会主体从四个层面进行考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统一战线就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这种集体主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结成的联盟,其实践的社会主体可以体现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等范畴上。广大统一战线成员需要“中国梦”这一海内外同胞(类主体)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价值公约数,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发挥统一战线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包容性的优势与特点,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的价值和目标实现需要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创新作为,但又不能仅仅依靠统一战线工作部门,还需要从类主体和社会主体这一层面来考量和发挥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及社会大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汇聚起最为广泛的主体力量。

当前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潮流推动着人们进行跨国界、跨种族、跨民族流动,多民族居住和互嵌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多民族成员的互嵌式社会结构难免会带来不少困惑和社会治理的难题,对居民关系和基层社会治理形成挑战。西方国家城市曾出现种族或民族背景的移民社区发生骚乱事件,比如1992年美国洛杉矶骚乱、2005年法国巴黎骚乱、2011年英国伦敦托特纳姆区骚乱、2014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骚乱等,这都需要我们从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管理学等学科对民族居住格局的形成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进行分析。在互嵌式社会结构中,人们彼此接触、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更多,频率更高,范围更宽。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人们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争关系,个人之间既可以是一种“原子化”存在而“老死不相往来”,也可能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产生文化冲突和发生矛盾纠纷。每一个社会个体,属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并从中获得力量支撑和精神安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在利益与精神双重基础上构建民族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的体认中,既有个人主体基于集体主体的体认,也有基于类主体的体认和社会主体的体认。具体到每个类别的认同程度和认同情况往往各有不同,不同时段也会有所不同。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需要搭建各民族之间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沟通桥梁,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从大统战工作的主体来看,既需要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原则和精神制定制度、政策和法规,也需要基层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街道居委会等部门运用这些制度、政策和法规做好服务,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各族群众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满足其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需要,同时还需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积极参与,形成相互促动、相互协调、相互信任的协作互动关系,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多维主体支持系统。既要善于培育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力量,借助国际交流的媒介和渠道,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为推进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也要善于推动并深化多部门联动的大数据共享,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提供数据参考。为此,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统战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建立民族、民政、教育、公安、司法、宣传等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要发挥社区中的统一战线成员作用,推动其善于主动作为,着眼于增进团结、促进和谐、化解矛盾,主动为民族互嵌建言献策、贡献力量,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等推动实现民族互嵌和共同富裕。

三、以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包容、贵和尚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观念深刻融合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内涵中。有研究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地域基础上,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多元文化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社会利益共同体[11]。英国学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公民身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雙方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而联系在一起。”[12]各个民族多有自己的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信仰或信仰体系,国家政权与其他民族要给予尊重。但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需要各个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信念或共同的民族精神从而构建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任何个别民族的信仰都不能与之相冲突相抵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展现了中华民族唇齿相依、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和水乳交融的发展史。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一种价值导向,并形成社会共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实践中,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有差别。因此,既要尊重包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一,以仁爱思想的浸润汇聚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反映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仁者爱人”的胸怀和态度。大统战工作要善于处理不同群体、不同意见者之间的关系,秉承仁爱精神以达至和谐。就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而言,要以仁爱精神关注各族群众的思想、生活、习惯等,充分考虑并尊重各民族成员的合理需求,包括日常饮食、节庆活动、宗教信仰等。第二,以文化的载体作用夯实交融基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显著作用,是做好推动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固本之举和长久之策。第三,以协和共生思想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3]要弘扬好这些价值理念,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第四,以文化活动搭建交流桥梁。统战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服务人、凝聚人和发展人的工作,是党的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把各行各业、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凝聚起来,要尊重、照顾和维护同盟者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诉求,重视和维护他们的政治利益和经济、生活等方面合法合理的具体利益。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是以人为中心的,其中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增进各民族之间了解与尊重、认知与认同的载体和方式,能够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提供共有文化精神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不断深化,文化认同的需求会更加凸显。这就需要打破相对封闭的民族自我体认,消除复杂交织的文化差异与隔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要考虑在文化层面形成统一的国家信念,构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构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或文化系统,并在这一共同信仰体系或文化系统中不断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推动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良好文化氛围。

四、以心理认同培育温馨的精神家园

统一战线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目的在于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民族和各界人士等,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把尽可能多的人的行为和力量统一起来。大统战工作,需要了解和掌握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认知特点、情感规律、个性特征等心理层面情况,深入研究统一战线成员的心理活动特点,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成员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而提高统一战线工作质效。整体而言,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知识面宽,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综合整理的能力强,能够对社会事务形成自身独特的认识和判断。具体到统一战线各个领域,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各个群体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心理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随着具有时代性因素的社会心理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工作中人的因素,运用心理学探讨统一战线不同工作范围和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拓展新的研究视野[14]。

从心理学来看,认知结构、情感体验、需要满足以及行为强化是推动互嵌式社会建设的心理基础和影响因素,构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心理与情感的运行机理。要以心理认同作为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和观察视域,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民族互嵌中的心理态势,实现各民族在认知结构、认知层次、心理感受、沟通交流、心理干预、行为强化等方面有机结合,从心理认同和情感建设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促进各民族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是尊重各族群众的认知结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理念。个体原有的认知图式决定了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理解、整合的独特模式,该认知图式是信息能否被接受的决定因素[15]。作为需要全社会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各族群众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通过主动宣传、引导、教育等方式树立起共同价值理念,形成一种不简单依靠外部因素灌输来实现的认知和认同。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与价值观念多元化,需要增强我国民族理论的说服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影响,不断拓宽理论宣传、引导和教育的渠道,针对各族群众的认知结构特点,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内涵,“着力打造通融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6]。要使互嵌式社会结构融入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可通过媒体、家庭、社会组织等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二是结合民族交融的心理感受,培育和激发正向的民族情感。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同样依赖于各族群众基于某种社会关系、文化观念以及个体心理感受等社会场景而形成的情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就建立在各民族间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心理情感上。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既要考虑作为个体的“自我”感受,也要结合社会群体的角色定位即“群我”的集体情感,实现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中“自我”与“群我”双重身份的有效兼容,创设一种各民族共生共融的社会公共空间,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集体认同。可以顺应民族发展的心理建设,加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增强民族地区自主发展的能力;
通过改善民生来实现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进而使民族地区的群众不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
通过制度性平台建设,建立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拓宽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渠道,缓释互嵌民族的社会压力,促进各民族平等参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良好的社会流动。三是解析各族群众的认同层次,推进各民族互嵌四维建设。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认同可以是多种共存,它是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在情景中构建的,受共同规则的制约和引导,但不可能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17]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风俗和生产生活习惯,在语言、地域和经济等不同的情景中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认同,也必然会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差异性或层次性,如在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差别等。民族认同的多层次论表明,在民族实体中,所有的归属成分都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有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18]。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需要考虑到各族群众的心理认同是在与社会群体持续互动中获得自我意识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所处的环境和所属的社会群体。可从个体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着手,培育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良好文化基因。四是把握行为强化的作用机理,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聚合力。民族方面的心理认同,往往会随着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在特定时期,受利益获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认同感会更加强烈。不难发现,民族心理认同与人的知识体系是一样的,是在日常社会、政治、生活和学习中建立的,具有可塑性。可以结合这一特征,为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19]。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需要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地位平等、群际合作等方面要求,同时还要有高亲密度、相似兴趣、自愿接触等心理诉求,不断改善群际态度,促进各族群众对其他民族成员的支持与尊重,信任、肯定和积极评价。要采取直接接触、群体内外互动的拓展性接触、观看影视作品的准社会接触等多种方式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从而减少偏见,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度。结合乡村振兴、城乡规划和政府补贴等,优化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生活环境,合理规划宗教活动场所和民族音乐、歌舞剧院等文化场所,合理配置行政、教育、文化等资源。发挥政策优势,充分吸引外来投资并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引导各族群众形成互嵌式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并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和娱乐方式,以一种强有力的主导价值把各族群众凝聚起来。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实现民族之间基于方便的语言交流的文化认同,培养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五、以机制完善促成常态化的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领域的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推进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依法依规依制开展,也形成了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方面规范的统一战线运行机制。就当前相关研究成果而言,有学者指出大统战工作机制可以从领导管理机制、宣传引导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也有学者认为大统战工作机制可以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参与机制、理论研究宣传机制、两支队伍建设机制、评价考核管理机制等。我们可以结合大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深入探究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常态化路径,实现各民族交往更加充分、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深刻的格局。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20]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运行机制,在民族平等与相互包容的价值指引下推进合作交流,实现各民族多维度的互动建设及有序运行。第一,党建引领机制。党建是民族工作的基础,抓党建促互嵌式社会结构构建,关键就是要把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纳入党的工作整体布局,以党建引领、调动和整合各个方面的民族工作资源。第二,领导协调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也是民族工作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相关方面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明确各级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注重谋划部署、制度建设、力量整合,充分发挥其政治引领、团结凝聚、服务中心、协调监督等方面作用。要突出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精心设计考核指标,加大考核成果运用。要构建协作机制,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族工作格局。第三,区域协作机制。民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作为。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民族宗教部门要加强与工商联、帮扶企业等之间的联系沟通,推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第四,整合融合机制。各领域统战工作虽同属统战工作,但工作对象各有不同,其工作思路、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存在差异,需要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系统谋划,以更高站位、更大平台、更宽渠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第五,宣传引导机制。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深入人心。统一战线工作部门与宣传部门要做好结合文章或整合文章,共同开展或推进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宣传引导等工作。第六,大数据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好互联网技术与民族工作关系,积极、主动和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技术,打造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云平台。通过创建民族工作大数据工作平台,及时掌握包括各民族流动人口数据、各民族成员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民族工作的底数,在大数据平台中设置教育引导、联络联谊、创业服务、人才培养、咨政建言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基础信息和活动资源,提升构建互嵌式社會结构的工作活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七,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需要大量的民族工作方面的人才。要通过加强对民族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民族工作领域的领导、专家通过理论报告、实践操练等方式进行培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视情组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组织到民族工作成效好的地方进行调研学习,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民族工作单位,提升民族工作队伍素质。

六、以宏阔视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统一战线作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其工作范围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既需要面向国内,也要面向国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其覆盖和影响的领域来看,统一战线不局限于政治领域,已经融入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统一战线必须立足于“国之大者”,系统谋划、科学部署,切实建立起大统战工作格局。换言之,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广泛的力量支持”[21]。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统一战线范围更加广泛、对象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从本质上看,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就是要着眼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总揽国内外、党内外、体制内外、圆内圆外、线上线下等方面,统筹五大关系各个领域。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要有世界眼光和世界格局,要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大目标,积极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各个民族的和谐互动,友好交流。针对少部分国家对包括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等在内的统一战线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歪曲的情况,要有意识地加大面向国际社会的宣传引导力度,讲好中国制度,宣传好中国政策,帮助他们理解好中国道路,消除误解。要善于统筹好体制内外资源,通过项目化、资源化、社会化平台把涉民族因素的体制外资源吸纳到体制内。要善于做好圆内外工作,加强对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和相关代表性人士的团结、沟通和引导等。要善于做好网上网下工作,形成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网上网下同心圆,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工作。要善于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培养领军人物。在民族工作方面,要培养有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使之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顶得上做得好,发挥关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学者认为民族隔离式的社会结构存在着剥夺生活机会、影响正常社会化、损害社会凝聚、破坏族际关系、引发社会冲突、威胁国家认同等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融合[22]。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有利于形成多民族共同居住格局,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巩固,形成共生共荣的族际居住格局(社会结构),克服民族隔离式社会环境及其负面后果。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民族互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断塑造着新的民族聚居或杂居结构。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可以以一种宏阔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视野,着眼国内国外和境内境外,统筹两个大局以及各方面资源,在各民族之间形成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确保各民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机会,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社会融合[23]。

如前所述,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党和国家在各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民族间跨地区流动快速增加等新形势下提出的民族工作新要求。结合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时代要求,从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从主体层面进行变量激活,从文化层面进行氛围营建,从心理层面进行认同培育,从机制层面进行路径建设,从视野层面进行科学部署,是推进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结构各领域、各层面相互嵌入和深度交融的多维路径选择,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40.

[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

-01-06(1).

[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671.

[4]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EB/OL].(2014-05-29)[2023-11-25].https://news.12371.cn/2014/05/29/ARTI1401372106551457.shtml.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2019(10).

[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7]杨国庆.历史移民与民族互嵌式村落演进:以咸丰县官坎村为考察点[J].民族论坛,2022(2).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9]洪波.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解读马克思的主体概念[J].探索,2008(4).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11]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12]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7.

[13]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14]唐睿君.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5]胡小琳.论心理认同视域下的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机理与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1).

[16]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J].党史纵横,2013(10).

[17]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7.

[1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19]任新民,周文.民族心理认同的结构及构建[J].思想战线,2011(6).

[20] [美]塞繆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

[21]李仁质.关于“大统战”的几点思考[EB/OL].(2017

-04-24)[2023-10-11].https://tzb.mnnu.edu.cn/infot/

1004/1305.htm.

[22]郝亚明.城市与移民:西方族际居住隔离研究述论[J].民族研究,2012(6).

[23]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责任编辑:张淑瑛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