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指向与重要启示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指向与重要启示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13 15:00:03 推荐访问: 启示 启示录 启示的近义词及造句优秀句子

杨 洁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任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建设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中重要的支撑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探讨文化问题,认为文化不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政治、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整体中研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化的阶级作用等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形成,并且发展为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形态,这也被总结成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针对这样的模式,马克思总结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经济领域始终都充满了文化的因素,生产力在发展中时刻都有上层建筑,在整个社会发展的统一进程中,这是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

2.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设思想理论的继承上,列宁对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有过许多论述,将文化建设思想及理论与在俄国、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如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其根本性的任务是,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道路,建设属于自己的文化。“无产阶级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显然,写作事业不能强求统一、整齐划一,也不能用公式主义来宣传,而是要按照不同特点、不同形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新样态。

正是这些思想理论层面和实践发展上的探索,为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提供强大的支撑,奠定厚实的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同时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方针和战略举措,更好地助推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要求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文化实践。在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从外在到内部的学习历程,中国人逐步开始反思自身文化,尤以新文化运动最为浩大。《新青年》的创办,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在中国大地广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这也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启蒙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有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逐步广泛传播。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文化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紧张而激烈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宣传和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但是受反动派的压制和封锁,文化战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被阻隔。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使人民群众有更强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纲领》,尤其是文化纲领给黑暗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光明,这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形下,毛泽东顺应时代形势和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方针与传承方法。

(一)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如一面旗帜,为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掌舵护航,同时也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面向。毛泽东同志指出:“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必须用它来指导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为我们揭示人类和自然规律、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科学方法、预见未来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来分析、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具有鲜明活泼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文化,引导中国文化建设走向良好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二)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革命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新民主主义文化理念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因素,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所谓民族的文化,是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民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文化建设必须反映和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尊严,因此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的;
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看,要把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与体现中华民族的特征相结合,既不全盘西化,又不盲目自信,体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特性。所谓科学的文化,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的问题。对于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要注重科学地批判和继承;
对于腐朽的糟粕,我们要无条件地剔除;
对于精华部分要认真区分,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做好区别也是认真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特性。所谓大众的文化,是从文化的主体性上明确新民主主义文化要为民众服务,更要逐步成为人民的文化,强调的是文化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艺创作必须面向人民群众,言语风格必须反映和接受民众,这也是丰富文艺创作的渠道与素材,体现出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文化。

(三)指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 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完整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式提出;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系统地进行论述。可以说,“双百”方针的提出对于文学艺术、历史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兴盛。从本质上看,“双百”方针贯彻和遵循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即人化,容许有不同的观点见解和看法,提供更加自由地文化创作空间,既满足文艺创作者的民主权利,同时也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继承与借鉴方针的提出,主要的面向是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国际形势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如何能坚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民族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古为今用”要求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分清精华与糟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洋为中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不盲目排外,同时也不照搬照抄,辩证看待,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二者的最终落脚点是“用”,是否能符合中国的实际,符合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能否转化为我们当下最需要的东西。

(四)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核心力量和重要保证。

新民主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这为党领导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不断强调,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的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同时为了不引起疑虑,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一)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繁荣和发展

在当前国际竞争多元化的背景下,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是一方面,同时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面对与硬实力有一定差距的软实力,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掌握党对文化的领导权

中华民族的一部近代史足以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正确的、是人心所向的。“马克思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融合,使得马克思思想本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引导着中国文化的人类走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建设问题,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的文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发展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道前行。

(三)站稳人民立场,展现文化主体观

站稳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一直所遵循的立场和方针。“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是一切文化形态和活动的主体”,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是大众的、民众的,解释为人民大众是由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构成的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人民。因此文化建设的问题解决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应该是大众的人民的文化。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让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发展的成功,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尊重感,激发全体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