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珠昂奔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 北京 100871)
小的整体存在于大的整体之中,如同民族是个整体,存在于国家这一整体之中,而国家则存在于更大的整体——人类社会之中。人类依附的地球,则属于宇宙空间。环境决定着我们的存在方式。藏民族生存于高海拔的雪域高原,高海拔是藏人繁衍生息的基本环境,也是最大特点;
高海拔是藏人生产生活的基础,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中,在适应和应对高海拔条件下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博弈的过程中,藏人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实践、总结、发展、建设并形成了雪域高海拔文明;
这是人类(藏人)在生命禁区的伟大的实践和创造,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是人类文明家族的奇葩,深受世界关注和厚爱。
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在交流、学习、借鉴、融汇、取长补短中发展的。传承文明,就要深透地了解过去,清醒地把握今天,深刻地洞见未来,认识规律、支持规律、遵循规律、按规律培育,这就是科学的文明观。文明上的封闭是死路一条。
雪域高海拔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刻认识雪域高海拔文明,把握人类文明大趋势、衔接国家大战略,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实现雪域文明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
海拔是指地面某一位置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据一些材料介绍,高海拔的分类标准有高海拔(1500 米以上)、超高海拔(1500-3500 米)、极高海拔(5500 米以上)等,有从海拔1500 米至5500 米,或3500-5500 米的不同观点。一般来说,海拔在700-800米至1100-1200是人类生活的适宜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许多人就有高原反映;
而高海拔被定义为2400米以上,意味着高海拔对人自身已经产生影响。西藏称“世界屋脊”,120.2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都进入了“生命禁区”,但那里照样有人类生存。西藏浪卡子县的推瓦村海拔5070米,被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落。
青藏高原是地理学意义上的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与内蒙古、云贵、黄土并称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约34 万平方公里,海拔为1000-1400 米;
云贵高原约50 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2000 米;
黄土高原约30万平方公里,海拔800-2500米;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里,海拔3000-6000 米。其范围,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 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 千米,总面积约250 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 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青海全部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假如我们机械地理解青藏高原,将其只理解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高原,那是不全面的,它还包括了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境内的这一高原;
同时,作为这一高原整体的一部分,它还包括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部分或全部高原。从学科意义上看,了解地理学意义的青藏高原同样重要,[1]其真实的面积更大。
地理学意义上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决定了它基本的地貎特点、气候特点、物产特点、地质特点、资源禀赋等,形成了高海拔的质的规定性,其作为一个特殊的自然共同体的存在。这个自然共同体不但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因而也自然地形成了文化学意义上的高海拔地区。
人是环境的产物,认识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它的生存环境。人类走上青藏高原这块高海拔土地的历史已十分漫长,有数万年、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之多种说法,有些已为现代考古成果所证实,有了科学结论。比如距今三万年的藏北尼阿木底遗址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说:“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屏障”“基地”方面我们多有强调,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同样是重大命题。毋庸讳言,青藏高原上的特色文化就是藏族文化,或者说以藏族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藏民族是青藏高原的古老居民,四五千年来一直繁衍生息于这一块土地。故而,高海拔文明的兴起,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陈寅恪曾说:“非通梵藏文等,不能明中国文字源流音义,不能读《尔雅》及《说文》。”[2]“读藏文的正续《藏》则知西藏人的学问甚高。”[3]古羌与现之藏有直接关系,也与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随着汉藏语系假说研究的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不断深入。藏文明的基础是史前信仰体系,这一体系贯通于藏文明的全过程,作为藏文化的基本要素和背景而存在。苯教文化中的祆教“二元论”的吸收,是早期藏人与波斯(阿富汗等)文明交往交流的结果,作为藏文明一部分的象雄文明或苯教文明曾是青藏高原高海拔文明最有影响的文明;
吐蕃崛起后,印度、巴基斯坦的高海拔地区在唐时曾是吐蕃的一部分,至今有相当数量被同化或未被同化的藏人存在,不丹、尼泊尔曾作为吐蕃王朝的属国存在(当时赞普以拉萨为夏都,加德满都为冬都)。就此,作为高海拔为特征的藏文明已达及青藏高原高海拔领域的所有区域,从文化地域上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藏传佛教诸教派形成后,以原始信仰和苯教文化为基础、以藏传佛教哲学思想为主导的藏文明,进入不断向相关领域和地区辐射传播的时期,藏传佛教也成为十多个民族共同的信仰,青藏高原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不断进步,丰富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明的繁荣发展。
多个世纪来,“藏学热”经久不衰,藏文化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程度不同的研究和传播,藏学不但是20世纪的显学,同样也是21世纪的显学。显然,对青藏高原这一举世皆知的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我国各民族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都需要我们根本地全面地历史地认识作为青藏高原高海拔文明存在的藏文明,使之在传承弘扬、利用开发中,在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跟上时代步伐,进入新的文明进程。
每一类文明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高海拔的藏文明的发展已有了“三个过去式一个现在进行式”。这三个过去式即藏文明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各有鲜明的内涵特点,又相互贯通,形成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文明长卷。
史前时期的藏文化。从藏族史前文化的基本状况可知:其一,藏民族是青藏高原的原生民族。藏与羌有着深刻关系。汉藏语系就有这两个伟大民族早期交流的伟大印迹。藏语中有不少通于汉语的基词。这个交流至少在4000 年前①有观点认为,从语言发展的规律看,藏汉民族所属语言分别发展的历史大约在距今9000年至12000年。,华族、夏族当是与羌融合的产物。马家窑、齐家、仰韶以及后来发现的柳湾、宗日等文化的形态可以看到这个发展过程。藏族先民与印度、波斯等文明的交流久远,亦非唐后。其二,史前时期的藏族文化以泛灵崇拜为特点。浑朴而强韧。大量的神灵群体及其祭拜仪式、社会风习流传至今。史前的泛灵崇拜是一个单元,而且是个十分重要的单元。《藏族文化发展史》中集中用了近30 万字的篇幅勾勒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基本面貌和文化内涵。[4]作为“第一个过去式”史前文化蕴藏着一个民族的DNA:史前岩画、神话(尤其是众多的创世神话)、史诗等构成了藏民族原始的文化精神,是藏民族意识的基础。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早期的藏族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苯教统治时期的藏文明。藏文明的发源地是雅砻河谷,以公元前四五纪活跃于蕃域的第一世王聂赤德普和悉勃野王族的出现为标志,有了“蕃”族(bod)的统一称号,古今一词,没有改变;
古象雄(今阿里地区)是这一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两个地域完成了两大里程碑式的任务:一是象雄苯教在吸收祅教“二元论”等波斯文化的同时,整合了史前信仰——大量地利用藏人史前信仰文化,用苯教思想和文化初步地统一了青藏高原藏人的意识形态;
二是雅砻河谷的鹘提悉勃野王族用政治和军事统一了青藏高原部族和邦国,形成了藏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的人们共同体。
苯教统治时期的藏族文化以三界观念和二元论思想为特点,重视祭祀、禳祓等仪式,并将史前信仰系统化。此时的藏族文化受到过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冲击。比如以善与恶为核心,有了白与黑,光明与黑暗、神与魔、现实与虚幻、创造与毁灭等二元思想,并以此二重性作为苯教的基本理念。显然,这种思想在苯教统治时期是占主导地位的。尽管佛教在藏区兴盛后这一文化的许多成分已被改造和淹没,但是,它对原始文化及思想的强大冲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在苯法时期起到了对原有文化的重新组合和统领的作用,使苯教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这同样是对藏族历史起到过重大影响的文化事件。作为“第二个过去式”苯教的“三界观念”和“二元论”,使藏民族由原来的蒙昧时期转而成为一个有初步哲学、思想和理论的民族,强化了民族的统一意识;
以雄强、豪壮、上进面对世界,为吐蕃王朝时期文化的大吸收,政治的大进步,军事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繁荣奠定了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
藏传佛教文明的建立。藏传佛教文明的发展在藏区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初创时期(或者说佛教传入藏土、佛苯斗争时期),时间大约在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
形成时期(11 至15 世纪);
兴盛时期(以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的形成和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为标志)。
从发展序列看,史前信仰、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文化形成发展的三个明显阶段;
从文化内涵看,史前信仰,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又是构成藏族文化的三大主要成分,是藏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要来源,既独成类型,又相互贯通;
从发展的规律看,以史前文化为藏族文化的文化之根和基础,藏族文化的两次飞跃都是受惠于两次大的文化撞击(或称切割、侵入)。史前文化由于受二元论思想的撞击,从而整合为苯教文化;
苯教文化又由于佛教文化的撞击,进而整合为藏传佛教文化。两次撞击,两次发展,两个高峰,两次文化的空前丰富、飞跃和辉煌。因此,必须看到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是藏族文化产生活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藏文化精神多元共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也告诉我们,保守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
抱残守缺多板结,吸收借鉴生活力。
从传统的知识系统看,雪域高海拔文明“第三个过去式”的成型,大致起于丹噶、青浦、旁塘“三大目录”——典籍系统的形成为标志;
8世纪进入转型阶段;
11 世纪大体完成转型——藏族成为一个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的民族,藏传佛教渗透于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庞大的藏传佛教知识系统;
到宗喀巴时达到高峰。藏人历史的精神高地和基本的文化模式虽然有历史的发展过程,但是,以宗喀巴为代表的僧人在打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可以看到文化转型是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藏人在藏传佛教文化的氛围中生活行进了千年,建立了自身的文化风采和特点——人性、善良、慈悲、平等、诚实、重精神等。利用好是宝贝,利用不好就是包袱。如有人戏言的:诚实这张牌和任何一张牌搭配都是胜利,单出,必是失败。——这不是“诚实”的过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投机钻营掩埋了它的力量和光彩,而非失去价值。诚实、真诚等仍然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
自1949 年后,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藏民族进入了藏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5]作为“一个进行式”存在的藏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同样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们现在所说的藏文明、藏文化基本上都是指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第三个过去式”:一个尚未过去且有着强大存在的“过去式”。
信仰是藏文明的灵魂,起着核心的凝聚作用。藏人是具有虔诚信仰的民族,一心一意、五体投地就是对信仰的虔诚程度。藏民族精神气质的主体均源自信仰。信仰一直是藏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精神支撑,因而它也自然地成为雪域藏文明的精神支柱,也自然是民族整体的精神动力,这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适应、生存、发展的需要。不进入雪域高海拔地区,或许人感受不到这一点。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明分为独立的文明和卫星文明两种类型,将“西藏文明”列入了卫星文明,并放于世界34 种文明体系之中。国际学界始终在关注研究藏文明,东西方著名的大学大多都有藏学教育和研究机构。藏学是20世纪的显学,也是21 世纪的显学,“藏学热”本质上是“藏族文化热”或称“藏族传统文化热”,即“雪域高海拔文明热”。那么,这一文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从文明产生的环境看,它是高海拔文明。高海拔是藏人生存的基本环境,也是基本特点。如同空气,视之不见,切实普遍存在,起着基础性作用。藏文明是高海拔环境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文明,藏人称自己生存的环境为“雪域”,故而,这一文明称之为“雪域高海拔文明”是恰当的。这也是它为世界所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在于“类”存在。从文明涉及的范畴看,它是系统而完整的民族文明。从社会发展序列上,它还处于牧业和农业文明,还没有进入工业文明阶段。随着中国社会整体的发展,虽然解放后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发育滞后,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但其形态仍然老旧。这一文明涉及到了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基本面,一个文明体系所具有的完整性。从知识形态上看,它可以归入宗教文明。史前信仰、苯教、藏传佛教贯穿了藏人的整个社会文化历史。11 世纪后,藏传佛教系统而全面地整合了藏人历史上创造的几乎所有知识,并以此推动了藏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生产能力的发展,从而使藏民族成为一个生活宗教化、宗教生活化的民族,完成了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洗礼。从制度文明看,建立在农牧业社会之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农奴)经济、政教合一制度等对藏人传统文化生活有着深刻影响。从文明的政治归属看,它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汉文明在历史上有漫长的交流史。史前时期华夏与藏族关系十分紧密的羌系有着十分紧密的接触;
唐代,断断续续唐蕃有200 年战争,也有文成、金城公主进藏播撒的友谊;
元代,西藏正式进入中国版图,设立政权、收取赋税。清代设立驻藏大臣制度,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西藏爆发了抗英的隆吐山战役、江孜保卫战,与全国各民族一道进入了保家卫国、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唤醒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①丹珠昂奔:认识藏文化,2017年在相关高校的讲座稿。
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我以前总结为以下几点:以佛教为核心的观念文化;
以《大藏经》为代表的经籍文化;
以政教合一为特点的制度文化;
以活佛转世制度为特点的寺院僧侣文化;
以颂扬阐释佛理为主体的文学艺术;
以礼佛、转经为民俗文化,等等。[6]但作为一个文明的特点,显然更为丰富。
环境的高海拔。强调环境的高海拔这一基础,自然也是强调高海拔这一重要特点。表象的人文社会产生的一切都与之有关。环境的冷凉性、缺氧性。缺氧、寒冷、湿度低、阳光辐射强对人的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都要造成影响。比如,由于缺氧因素,进入高原后两小时,人们的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六星期后,升高到原有水平的1.4 倍;
海平面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肺须吸入5升空气交换,在海拔3000 米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 升空气;
男性在海拔4300 米时精子数量及活动能力降低,女性痛经与月经失调增加等。这些基本特点也是基本约束对人们的耕作放牧、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物质文明为主体的独有特点(如房屋建筑、衣饰等)。换言之,环境约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选择、生产选择,形成了文化的底色、精神世界的出发点。
风俗的原始性。藏文明中,尤其是牧业文明中包含着青藏高原丰富的原始风俗。活着的泛灵崇拜,活态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实际的部落社会形态、祭祀禳祓仪式、婚丧礼仪,无不透射着这一点。这与藏民族经历的漫长的牧业草原文明有关,也与藏民族四五千年来的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有关。从遥远的阿里到河西走廓上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从浩瀚的藏北草原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偏远的巴拉格宗,这一底色同出一辄。高海拔的统一性、原始信仰的统一性、生产生活方式的统一性造就了民族整体文化风俗风貌的统一性。
信仰的虔诚性。苯教对史前文化的整合,佛教对史前和苯教文化的整合,使藏文明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崇拜体系,尽管藏传佛教形成千年,但是古老的信仰由于生活的古老而得到不断延续,同如对“赞”“年”“鲁”等的桑祭,伴随生活脚步行移,随时随地。而佛珠和转经筒,也伴随着人们永不停止的脚步转动,“唵嘛呢叭咪哞”也成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的声音。藏人的信仰就其整体性来说,真正做到了“五体投地”,是身、语、意三者的全部归向。影响深透、所及全面,生活与宗教、宗教与生活已高度融合在一起,析离极其艰难。道德与行为选择也自然地归入了这一体系。在广袤的雪域大地上,在弥漫的桑烟中,寺院、经幡、转经、礼佛的风景是一致的。
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封闭是相对的,从考古发现的距今五六万年,尤其是距今3000 年的历史看,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仍然是人类的通道,无数的先民走进了这块土地,也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迹。不同时期的文化虽有区别,但从总体看,藏文化不但是个开放的文化,而且是个系统强大、善于吸收、具有张力的文化。由于吸收了祆教二元论为代表的波斯文化,而形成了苯教文化;
由于吸收了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而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同时,在广袤的西藏地区,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特点的文化。
实际上,藏人的分布区域之广,有些藏人自身也不太了解。我到某国访问,有学者说,藏族是上千万人的大民族。当时,我们只知国内有五六百万藏人。虽然,国外的藏人情况,还有待于分析研究、考证,但大体是清楚的。①有文章反映,拉达克有20 多万的藏人,尼泊尔的塔芒族128 万人口,木斯塘与阿里相连,保留着藏人风俗。菩提亚人90万,保留藏语,使用藏文;
巴尔蒂人,分布于巴基斯坦的斯卡度、甘切,信仰伊斯兰教,夏尔巴人有15万,传为来自甘孜地区。古隆人,尼泊尔中部70万人,印度的北安查尔邦、阿萨姆地区,都有众多的藏人村落。藏族也作为一个跨界民族而存在。
文化的辉煌体现在:以《大藏经》为代表,形成了汗牛充栋的宗教典籍文化;
以《格萨尔王传》《萨迦格言》为代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家文学;
以敦煌写卷、金石铭文、木签为代表,形成了珍贵稀缺的古藏文文献系统;
以藏戏、《绘画度量经》《乐论》为代表,形成了美伦美奂风格独特的艺术系统;
以藏医、历算、藏密为代表,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殊的科学实践成果等等。数百年来,藏文明在为世界提供着珍贵的文化养料。
生活的元真、浑厚、质朴。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高海拔是问题、困难、苦难,但藏人接受了自己的选择,在贫瘠的土地上,恶劣的条件下,在严酷的环境中经营着自己的理想和未来;
也有不少先民和民族,畏于高海拔的严酷转身而去。经济社会不发达,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等因素,并没有阻碍先贤们的思考和创造,反而留下了不少在高海拔的雨雪风霜中绽放的精神的花朵和独具魅力的文化财富。我在《仓央的精彩》一文中曾如此表述:“了解西藏,了解藏族文化,重在了解现实,了解藏族人民。由于文化,藏人还保持着真诚、善良、质朴的天性。真诚、善良、质朴就是本真,极其重要!人类的一切品格都建立在这块本真的原地之上!有灵魂本真的人类原乡,才会有神奇瑰丽的人间净土。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欣赏世界屋脊的大观、天上西藏的大美,高海拔文明的大爱、大善、大悲、大慈、大悯,去体味藏人的生活、藏人的心灵,去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为西藏铺就的无比广阔的前景。”[7]
如何看待雪域高海拔文明的价值,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理论界、思想界的重视。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作为高海拔文明,藏文明对于世界来说,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其内涵涉及的高海拔地区的信仰文明、高海拔地区的农牧业文明、高海拔地区的医药文明、高海拔艺术文明等等,对世界来说是整个人类辉煌的文明成就。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表现在它是在高海拔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明,是人类适应高海拔需要而产生的文明。虽然,世界不少地区也有高原,也有高海拔地区,但作为整体而存在——仅在中国境内就有250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高原上的实践,仅为藏人;
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的高海拔地区旷世存在,仅此一处;
作为在高海拔地区历史的进程中相对单一形态存在且从未中断的民族文明,也仅此一例。世人还没有深入地领会这一文明的价值,甚至还没有开掘利用这一文明的价值。
高海拔的藏文明可进入世界文明体系,除了整体的藏文明形态,像形成于高海拔环境条件下的格萨尔王传、象雄文明、藏传佛教文化、西藏农奴制度及其政教合一制度、青藏高原的文学艺术等同样具有非凡的文明价值,成为藏学这一世界显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世界文明宝库需要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需要这一可贵的文化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明资源的特色和价值还体现在②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在其它撰文中曾经引用,在此以为参考。:
以《大藏经》为代表的丰富的藏文佛教经典,为世界和未来提供着东方文明的核心成果。自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以后,藏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藏民族成为一个对佛经的翻译最多且译文准确的民族:对各类佛教经典诠释最多且有众多遗存的民族;
对佛教义理有丰富实践且有虔诚信仰的民族;
有众多教派且有漫长传承的民族。佛典资料,汗牛充栋,研究佛教,不能不研究藏文佛典。尤其是在终极思想、思维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藏传佛教庞大的经典系统将会提供极其丰富的研究资料。研究人类精神不能不研究藏文经典。
保存完整的封建农奴制,为人类社会提供着“活”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在1959年以前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一套完备的系统是完整地保留着的。所留资料十分丰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农奴制和封建制社会,不能不研究西藏的封建农奴制。
保存完整的政教合一制度为人类社会提供着中世纪政教合一制度的“活”的样本。中世纪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西藏为此可提供活的全新的资料。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既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是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文化现象独具的材料。
保存世界上最长的活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对高海拔地区独有的英雄时代的描述和对无数民族已成为历史记忆的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早期的高原社会风俗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从纵的方面看,它涉及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早期到今天藏族社会的内容(主要反映青藏高原的部落战争),从横的方面看,它涉及了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风俗、职官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卷帙浩繁,气势磅礴。
保存独特的苯教文化,对古象雄文明(冈底斯文明)独有的记忆。记录了苯教的神群、观念、教义、修持、发展的历史、祭祀禳祓等带有诸多史前文化材料的内容,以及与雅利安文明、波斯文明的联系性。
保留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其中如独特的僧侣集团,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独特的僧人学经制度,佛化的文化、艺术等都为世人所注目。
保留了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独特的医学——藏医。藏医药是高海拔的藏文明培育的一枝奇葩,在数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教育传承体系;
集成性的《藏医药大典》(60卷6000万字)等的出版,继《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历史医学名著后,又有新的推进,进入了一个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教育到现代医学教育的过渡时期转型时期。世界对藏医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
保存有对生命科学——气功(藏密气功)等实践。有一些实践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随着科技发展、生活富裕,强身健体成为人们生活重要方面,藏密气功等的修炼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保存着丰富的在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经验和规律。独特的农牧业文明的成果,在发达的现代养殖、种植业条件下,仍然拥有它独特的价值。比如轮牧制度的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等。
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是生态、气象、地质、生物等科学研究的宝地。等等。
将文化的传承发展统筹于国家整体战略,这是藏文明转型、升级、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尽管实现的方式不同,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都涉及到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的基本方向路线。对于藏族自治地方来说,跟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跟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步伐,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现代化,这是藏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全面实现小康,藏族自治地方大体都是最后一批进入。实际上,不论哪些方面与内地的差距还很大。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假如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然会成为新一轮发展中的扶贫对象。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在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通过“第二个结合”,相互成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现代的,成为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说:“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充分运用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巩固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些新颖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诸多文化问题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积极跟进学习,结合地区具体实际,面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向文化特色产业的推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智能时代到来。这些都是全新的文化建设命题。
跟上国家现代文明建设步伐,对藏族自治地方有着划时代意义。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四个与共”)意识(主线)的需要,是确立“五个认同”、增强“三个意识”的需要,是藏族自治地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藏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有三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一是认识藏文明的性质、特点、价值,进而解决如何传承、弘扬、发展,这是基础。这是我之所以强调藏文明的高海拔属性的根本所在。由于藏学理论建设薄弱等原因,在这些方面还没有成型的足以指导我们进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具体学科专业的理论指导,需要我们下气力集思广益解决这一问题。光靠“隔山打牛”、不接底气的空论、不解决问题的口号是难以推进工作的。
二是科学客观认识藏族自治地方整体的文化现状,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涵要求观照藏文明、藏文化,既要看到藏族传统文化的存在,也要看到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如此我们才可以找到创造性转化的切入点、立足点和落脚点,合适的点与面,促进藏文化跟上中国现代文明发展这一时代要求,推动藏文化创新发展。
从知识结构看,建国70 多年的新型教育和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举办内地西藏班等教育形式,完成了学校教育由寺院僧侣教育到社会主义新型教育的过渡,以自然、人文等现代学科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全面建立普及,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尤其是藏语文体系内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思想和现代知识体系的进入,给藏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促进了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型。
从文化的指导思想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等科学思想始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导思想,大批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新型人才主体的成长,成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先进引导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藏族自治地方不但扔掉了生活贫困等帽子,也扔掉了现代文化贫乏的帽子,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在相关政策规定的引导规范下,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各展其长、相互激荡,融通发展。
所以,对于藏区的文化现状我们要两头看、辩证看、看全面:可以说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党和国家对西藏和其他藏族自治地方在文化上,都有优厚的扶持政策。这一点别的省区不可比。所以,其现状也呈现出:旧的辉煌和新的成就并存,旧的传承和新的发展并存、旧的实践结果和新的实践成果并存,不少的藏族传统文化甚至是一些濒临灭亡的藏族文化,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获得新生。比如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布达拉宫的维修等。藏医药大典、大藏经校勘本、三百卷的格萨尔王传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藏族音乐、藏族舞蹈、藏族美术(唐卡)、藏戏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不少项目还进行了市场开发(唐卡、藏医药等),走出了新路子。随着藏区交通的发达,不少传统文化形式也在探索进入互联网、影视、小视频、抖音等新型业态。
所以,讨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这样的题目,一是传统与现代不要搞成“两张皮”。二是要看到这一工作由来已久,而且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通过典型带动推广经验。三是传承要抓紧抢救一些濒危的文化遗产,像古格王朝遗址等。四是藏族人民是藏文化的载体,也是藏文化实践的主体,是藏文化传承弘扬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藏族人民是藏文化的主人,我们还是要多听主人的意见——也就我们所讲的人民群众的意见。有些文化改不改、变不变,怎么改、怎么变,他们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落地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现结合,并植根于其中;
藏族的哪些优秀传统文化能担当此使命,如何找到落地的合理性科学性,并实现结合?确需我们深入研究,用文化的特性和规律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文化的类型是极其复杂的,既要靠书本、理论,也要靠亲自考察的经验积累,假如能自己亲自己操作相关工作就更好。从文化的结构和特性考察:
作为表层的易变化的物质文化部分,大多是可以直接运用的。我们通常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衣食住行变化很快,学习运用也很快。但不要认为全部如此,有些却长久、稳定,2000 年前的筷子、1000年前的碗只要它不坏,你照样可以拿来使用;
买进合格的西药,你也可以直接使用。
作为里层的制度文化有些可能有阶级性、时代性、宗教性特点,你就要考虑删减增补的问题。特别是政治性文化制度,多带有统治阶级的文化烙印,要谨慎为之。直接使用,就可能用出问题。至于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层面的文化制度,可能相对生活化一些,承袭沿用也更为普通。
作为深层的精神文化情况就更为特殊、更为复杂。首先,精神文化自身多有类型,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作为一个哲学的辩证存在,久而无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有些哲学思想具有科学性、辩证性、原理性,恐怕再过2000 年也变不了;
有些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熔为一炉,流传时间长、信仰程度深,你就考虑对象:对于信教群众,它就是信仰,要尊重他的信仰;
对于专家学者,它是他的研究对象——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等。
这些才是深层的、群众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冯友兰说:“研究一时代一民族之历史而不研究其哲学,则对于其时代其民族,必难有彻底了解。‘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吾人研究一时代一民族,亦当知其心。”[8]所以,只有我们研究了长期存在的,近乎固化的、一成不变的,但仍然活跃的一些观念思想,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眼下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置。黑格尔说:“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希腊人的哲学”——我们不了解藏人的哲学化的生活,或者不从藏人生活观察研究其含于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如何真正认识一个民族的心、灵魂呢?我们不了解工作对象的心,你又如何开展工作呢?
习近平总书记说:“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这些重要思想告诉我们:一是,社会主义时期,既要丰富物质产品,也要丰富精神产品,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样,不实现在精神产品丰富基础上的高质量、现代性,我们就无法进入新的现代文明境界。人不是动物,吃饱喝足就解决了一切,也不会长期是“经济动物”,有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享受、金钱和权力就满足了一切,他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信仰、正向的道德力量;
精神的荒漠上建不成共产主义。
二是,在国家存续期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国自然也要应对国际竞争,尤其是美西方对我们的封锁扼制打压颠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精神文化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精神文化的独立性,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国灭可以重建,精神文化灭了,一切将不复存在。因此,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主并非虚文,而是最为具体最为紧要的国家“独立自强”的精神支柱问题。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条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个“条件”,这是伟大复兴之必需。
2023 年7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阐述,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式现代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然要求”,是一体建设中的不同方面,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更是一个更为具体的定位和归属,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重要内容。
按照总书记的这一思想要求,高海拔的藏文明的传承弘扬可以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藏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可以成为党和国家在藏族区域自治地方稳疆固边,推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睦、经济发展的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稳定力量,有利于党和国家稳固意识形态体系。
二是藏族传统文化汗牛充栋、类型多样、色彩斑斓,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遗存极其丰富,实际上不但在为藏族群众服务,也在为全国和世界服务,利用、发展、弘扬,就可成为党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同的藏族传统文化领域挖掘利用、深耕细作,推出原创的新的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就可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一部分推动力量。
这些工作是更为精细、更需要统筹,更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切忌简单化、一刀切。
深刻认识雪域高海拔文明,把握世界文明大势,增强文化自觉,将文化自信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建立在对自身文明性质、特点、价值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建立在对传统文明敬仰、珍爱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自主、自觉、积极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失时机,推进传承发展,使雪域高海拔的藏文明焕发生机,更上层楼。
猜你喜欢 藏族海拔文明 高海拔的甘南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The Light Inside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4期)2021-09-05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演变》《藏族少女》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西藏艺术研究(2019年2期)2019-09-04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环球时报(2019-05-23)2019-05-23海拔4000米的父爱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7期)2018-11-16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