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滕延江
(1.鲁东大学图书馆;
2.鲁东大学外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语言具有沟通信息、消除交流障碍的信息功能,也具有传承文化基因、沟通人类感情的情感功能,更具有增加社会资源、扩大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语言的信息、情感及经济功能对提升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维护国家统一,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凝聚力作用。换言之,语言通心通情感,是消除误解、减少冲突、增进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考察一个国家、区域或者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指数之一。长期以来,语言事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我们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
语言与社会凝聚力有着高度的联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语言文字事业在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富裕等层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语言的社会凝聚力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实中,有关语言与社会凝聚力的研究大都分散于多个不同领域,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也不充分,学界对于语言社会凝聚力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对于其研究现状也鲜有论及。鉴于此,本文在讨论语言与社会凝聚力关系的基础上,探讨语言社会凝聚力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以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字事业为例,分析语言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本领域需要关注的研究课题,以期为丰富语言社会凝聚力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多维思考。
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学、心理学和公共政策领域里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以共享价值观、社会规范及信仰理想为基础,为了共同目标与利益而形成的人气聚合力量。社会凝聚力一词与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或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等概念基本同义①McKenna N. Myths and realities[J]. Education Review,2003(1):119 -124.,是个体、组织、国家之间互动联结、彼此认同的内在力量,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强力纽带,是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与挑战的坚强后盾。换言之,社会凝聚力是社会与其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目标,将分散的个体力量聚合为有组织的集体力量,共同维护整体利益的合作行为②周林冲.浅议社会凝聚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3 -125.。社会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区域或社区聚合能量,保持向心力、战斗力与竞争力的根基。一般而言,群体的凝聚力主要依靠血缘关系(部落、种族)、语言文化(风俗、宗教)、利益目标(阶层、生活)三个介质来维系。其中,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共变的关系:语言是标志个体身份与群体归属的信号,无论是有形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制度规则,还是隐形的习俗礼仪、道德价值、智慧情感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桥梁,以此来建立和促进社会凝聚力③Dooly M,Unamuno V. Multiple languages in one society:categorizations of language and social cohesion in polic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9(3):217 -236.。
语言文字搭桥通心,语言社会凝聚力指的是以语言为纽带,借助语言的粘合剂作用,聚合国家、区域或社区的人气,形成语言文化共同体,促进文化认同与传承,促生共同话语体系,共同应对各类挑战,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公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俗话说,“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标语口号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气聚集所产生的凝聚力。由此,语言社会凝聚力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④Maleku A,Kim K,Lee G. Social cohesion and immigrant health:does language efficacy mat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gration,Health and Social Care,2019(1):17 -30.,映照着我们看待社会的态度,蕴含着一个团体的理想信仰、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
语言的社会凝聚力通过语言载体凝聚人气,聚集社会力量,反应社会生态,具有认同性、层级性、动态性的特征。(1)认同性:语言的社会凝聚力是在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深入一个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符号,是文脉传承的不竭动力。这种认同性特征容易产生认同性向心力与吸引力。例如,海外华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遇到自己的同胞,他乡遇故知,亲近感自然而生。(2)层级性:语言的社会凝聚力会因语言(含语言变体或者方言)的不同,而产生层级性差异。宏观上一个国家、中观上一个区域(省份)、微观上一个社区或者更小的部门(例如村集体、班级或者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从而产生不同层级的语言凝聚力。(3)动态性:语言的社会凝聚力也是一个高度情景化、动态化的概念,可以因为某一事件临时聚合产生。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社会凝聚力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份、资源及社会公平三个维度展开论述:(1)语言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身份认同,避免各类冲突,防止社会排斥现象。例如,美国移民社区的经验显示,如果语言工作做得好,交流障碍少,居民之间的信任度、归属感及包容性更强,参与社会生活事务的意愿也会强烈,享受较好的社区福祉⑤Maleku A,Kim K & Lee G. Social cohesion and immigrant health:does language efficacy mat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gration,Health and Social Care,2019(1):17 -30.。同理,Mulvaney -Day、Alegria 和Sribney 分析了美国拉丁裔群体的社会凝聚力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邻里的凝聚力与语言水平及个体的身心健康显著相关,揭示了语言在社会凝聚力的维系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⑥Mulvaney-Day N E,Alegria M,Sribney W. Social cohesion,social support,and health among Latinos in the United State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7(2):477 -495.。(2)语言有助于方言、少数族裔群体获取各种资源,提升社会地位,融入主流社会。例如,学校是发展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场所,开展语言教育,特别是双语教育有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①McKenna N. Myths and realities[J]. Education Review,2003(1):119 -124.。Meier的研究发现,双向语言浸入式(two -way immersion)教育将两种第一语言不同的学习者整合到一个教室,同时使用这两种语言授课,学生都将自己的语言视为一种资产,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有助于达到社会融合的目的②Meier G. Multilingualism and social cohesion:Two-way immersion education meets diverse needs[A]. J Conteh & G Meier. The Multilingual Turn in Languages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14,179 -208.。(3)语言有助于维持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贫困现象,降低因贫富差距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现象,改善社会治理能力③Schmitt R B. Considering social Cohesion i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s:Concepts and measurement[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1 -3):403 -428.。
社会凝聚力是维系社会存续的内动力,语言的社会凝聚力可以从语言的信息维度(语言相通促进身份认同凝聚)、情感维度(情感联结强化凝聚)和经济维度(资源共享助力社会凝聚)三个层面来审视,这也构成了观察一个区域(或团体)社会凝聚力强弱的参考指标。
语言是识别个体身份、区分不同社会群体的信号,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同特征④Norton B. Identity,literacy,and the multilingual classroom[A].S May. The Multilingual Turn:Implications for SLA,TESOL and Bilingual Education[C].New York:Routledge,2014,103 -122.。语言能界定、协商与抵制身份认同,行业黑话、暗号、话语特征等标签是区分团体成员与非成员的符号。例如,一个久居城市的人回到家乡,很快能从普通话或者他的工作话语体系中摆脱出来,采用家乡话与当地人交流,表明自己的身份归属感。现实交际中,个体会根据所处的现场语境,激活自己的语言存储,选择使用得体的语言,表明自己与对方同处一个语言共同体内⑤Blommaert J.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也指示了归属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语言也是进入一个社区或者圈子的敲门砖:例如,为了研究某地区的文化习俗,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以便赢得信任,增强归属感。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正在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出于各自的习惯或交流需要,自发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有人称之为行业“黑话”,圈内人都明白其含义,而外行人则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如近年来流行的“内卷”“链路”“降维打击”“腰部”“对焦”等。事实上,这些术语本身就是互联网行业内部通行的行话,是甄别职场圈内圈外人士的标尺,映照着一个行业的生态,是走进这个行业领域、了解其发展现状的晴雨表。从语言社会凝聚力的视角审视,这些行业语言术语区分了群体圈层,就像虚拟空间的聊天区一样,兴趣一致的人聚集到一起,谈论共同的话题,分享共同感兴趣的经历,从而产生了虚拟空间里的想象社区(imagined community)凝聚力⑥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New York:Verso books,2006.。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情感联系的桥梁,是凝聚力联结的重要纽带之一。心相通,则情相融;
志相同,则力相聚。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倾向,除了带给我们愉悦满足感之外,也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功能。久居海外的华侨有时候愿意来到华人聚居的地方,听一听自己的母语,回忆一下过去的时光,以解思乡之苦。如果听到有人讲自己家乡的方言时更是激动不已,彼此也愿意坦诚交流,这就是语言的情感功能所产生的凝聚力。有的情况下,这种“乡音”“乡愁”情感联系功能可以转化为对家乡的眷恋与关注,许多海外华侨对故土的投资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回报。
语言是民族文化认同、情感沟通的心灵钥匙。一种语言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基因,使用该语言的个体也会带有该语言的社会属性。以我国的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语言沟通障碍,积极融入祖国民族大家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是社会融入(social integration)的通道之一,学习者更易于接受语言文化背后的核心价值观①Kalocsanyiova E. At the borders of languages:the role of ideolog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forced migrants in multilingual Luxembourg[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18(9):1903 -1920.。
语言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资源,是个体所拥有的资本②Blommaert J.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个体借助语言,接近并获取更高层级的社会资源,并将其转换为相应的财政资本,提升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人类的社会实践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实践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生产,并对个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产生间接影响。就语言的经济属性而言,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含外语)不仅可以方便与相关居民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投资,一种智力资本的积累。由此,语言是通往社会资源的路径,是缩小财富差距获得各种机会的保障。
语言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内部差异和分裂,增强社会活力与凝聚力。以外语学习为例,借助外语这个通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获得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专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个体实现了自我价值,国家提升了竞争力。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开展语言扶贫工作,帮助边疆及少数民族区域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创业发展③祁进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21 -4 -12(05).,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享受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由此,借助语言的经济功能,使百姓获得了更多资源和实惠,赢得了民心,强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交融汇聚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从语言的社会凝聚力视角入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④郝时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 -5 -19(13).,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夯实均衡发展之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语言具有表达和传递文化、推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为推动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4%以下,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⑤中国新闻网. 中国普通话普及率超80%文盲率降至4%以下[EB/OL].[2020 -10 -13]. https:/ /www. chinanews.com.cn/gn/2020/10 -13/9311349.shtml.。语言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深厚的保障与支持。具体而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助少数民族群体克服信息交流障碍,增进民族情感联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夯实文化认同。历史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语言政策对于凝聚力量、强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语言文化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语言文字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最为有效的载体①姚喜双.以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6 -7 -18(05).。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加大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借助现代科技与视频传播技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跟着唐诗去旅行》以及《跟着书本去旅行》等电视节目,吸引年轻群体积极参与,引发了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挖掘与保护,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让文化认同的根扎得更深。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②人民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2022 -12 -1].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01/c1001 -32296031.html.。由此,发挥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保护开发各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③田学军.努力开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J].语言与翻译,2020(2):5 -6.。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兴边富民,改善民生,要将物质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开展东西部帮扶,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为当地培训技术骨干,“输血”加“造血”政策并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其中举措之一就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实施共同富裕。针对区域及行业特点,精准施策,提高劳动者教育素质,确保他们掌握普通话技能,掌握行业信息,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④祁进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21 -4 -12(05).。推普脱贫,语言致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老百姓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实惠,更是感受得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语言也是生产力,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如此,语言文字事业有助于促生共同的话语体系,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高效的海内外语言环境。如果公众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了,他们就可以通过读书看报及时获取国家政策和发展动态,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奋斗目标,便于统一思想和行动,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刘学谦认为,国家的理想目标需要依靠语言文字来表述、传播,被群众接受与认同,并转化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⑤刘学谦.语言文字的凝聚力作用点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37 -139、14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特定的话语体系,才能深入内心行稳致远。我们建议以语言的社会凝聚力为抓手,以讲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故事为着力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语言的社会凝聚力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及传播能力,共同应对国际社会的关切,回击针对我国的不实报道,做好中国对外传播及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从语言的社会凝聚力视角出发,基于语言的通事通情通心功能,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凝聚共识,增进理解,减少误解,回击曲解,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繁荣的基石。新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日益成为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化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力量。语言的社会凝聚力研究揭示了基于民族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为基础的集体认同,指出了其对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的独特贡献。
未来,语言社会凝聚力可以考虑关注以下课题:(1)语言社会凝聚力的政策研究。开展语言社会凝聚力的政策与规划研究,多语社会中如何增强多语社区的语言和谐指数;
推动企业事业单位的语言社会凝聚力的个案研究,研究企业文化及语言政策(宣传口号)如何促进生产力、提升员工福利及获得感;
加强语言社会凝聚力与促进共同富裕层面的研究,开展田野调查,考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2)语言社会凝聚力的教育研究。开展提升语言社会凝聚力的课程体系研究,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置、学生学习态度、语言情感、语言认同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研究;
开展海外华语社区(国际中文推广)的语言认同及语言归属研究,包括汉语传承语在海外的流变及发展继承研究。(3)语言凝聚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针对国家“一带一路”倡仪,从国内外不同视角,开展促进多语多元文化理解的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力方面的研究。(4)语言社会凝聚力的网络空间研究。虚拟空间已经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其语言治理问题不容忽视,类似“饭圈文化”“地域黑文化”“网络人身攻击”等破坏凝聚力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需要加强正面引导和规范,强化舆情监督,营造风清气朗的正能量网络文化环境。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