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波,黄斯琪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近年来,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模式。“开学第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广泛应用。高校“开学第一课”是指在每学期开学之际,高校举办的具有特定程序、规范化的教育性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学第一课”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不但能彰显出高校的校园文化与育人理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行的教育效果。
“育人功能”是指某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发挥出来的效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1]。高校“开学第一课”作为这种教育中介,蕴含着价值内化、行为规范、文化传承、情感激励、人格塑造等育人功能。
价值内化是指个体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将某种取向作为追求的目标。高校“开学第一课”的价值内化功能主要是指高校将特定的价值观念、价值准则融入“开学第一课”内容之中,凭借独特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思考与顿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最终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高校“开学第一课”价值内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抽象的教育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象征元素集合体,通过灵活多变、生动新颖的活动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融合,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将高校长期积淀的大学精神、校风、校训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此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二是通过教育者传递的知、情、意来突出大学精神和价值认同。以各高校“开学第一课”教育者致辞为例,致辞内容不仅能传递树家国情怀、立报国之志等价值观念,还能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刻苦学习。因此,把握时代主题、彰显鲜明的政治主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开学第一课”实现价值内化功能的重要途径。
行为规范是指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约束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遵循一定的原则。高校“开学第一课”的行为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方式将人文精神、主流价值观、大学精神等效能传递给大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矫治不良行为。同时,高校“开学第一课”本身就是一套具有秩序性、系统性的行为方式,它旨在通过价值观引导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举止。
“仪式中的礼仪是一系列规范要求,散发着伦理、秩序的意味,规范着个体言行举止”[3]。高校“开学第一课”的行为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有着严格的程序化、系统化的管理。高校“开学第一课”在开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规范化的流程,其举办的时间、地点以及现场布置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些规范化的流程极具感染力和感召力,并用隐性的方式让大学生感知规范的存在。就着装来说,大学生在“开学第一课”活动上的穿着是有规定的,比如要求大学生穿着得体并佩戴校徽。二是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影响着行为。大学生在经过“开学第一课”的反复洗礼后,在内心深处形成强大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源于教育者的谆谆教诲与先进人物的示范,进而促使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
文化传承是指将文化中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以传承的方式纵向传递给大学生。高校“开学第一课”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等核心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大学生。正因如此,充分发挥高校“开学第一课”的文化传承功能,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4]高校“开学第一课”文化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言传身教,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和模式化特点,它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正如2021年9月清华大学校长对刚步入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二是在“开学第一课”上,高校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符号来彰显校园文化内涵,展现高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使大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因而,不论是古典诗词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所代表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符号,都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丰厚资源。
“‘情’即思想道德情感,作为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不仅在于将道德情感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教化于众”[5]。情感激励是人们认知事物与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它能通过某些物体或某种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以此使参与者道德情感逐渐升华。高校“开学第一课”的情感激励功能主要是凭借教育活动的情境氛围和意义表达,让大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激励,将道德情感转化为实践,最后在实践中转化为特定的行为。
高校“开学第一课”的情感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仪式情境是由物质载体、象征符号、情感链接、社会网络等要素构筑起的复杂系统,需要各类仪式主体充分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6]。通过“开学第一课”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使大学生个体在活动互动中获取情感体验,以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开学第一课”主题设定为“赓续百年建党精神,勇于担当强国使命”,并以中国烈士纪念日为切入点,营造以情育人的红色文化氛围,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对话”,切实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与品质。二是借助校长致辞、升国旗、颁奖等活动环节不断交换情感能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激发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开学第一课”不仅给人以表达情绪的机会,而且能让大学生通过创设情感体验的方式来感悟精神熏陶和道德教育。长此以往,大学生通过参加仪式活动,不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持续形成稳定且积极的情感,情感激励的导向作用由此愈发显著。
人格是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塑造着眼于心灵和品格的构建和塑造,是高校德育的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格的塑造是在思想道德培养中进行的,人的思想道德培养过程也就是人格塑造的过程。高校“开学第一课”的人格塑造功能主要是学校在开放、和谐、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通过组织“开学第一课”活动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开学第一课”的人格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生动新颖的活动环节,引导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与社会规范相符,进而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开学第一课”中的表彰、颁奖等环节,不仅是对前一个学期表现优异学生的奖励和鼓舞,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他学生与先进典型产生精神共鸣,引导其他学生见贤思齐,进而实现榜样引领效应和塑造人格的目的;二是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题定位,明确而又恰当的主题能够让大学生对教育内容中的思想理论、主流价值观、历史精神等加深理解,进而促进其个性化人格的发展,如2021年以党史学习热潮为契机,“党史教育”成为各大高校“开学第一课”的活动主题和关键词,为有效推进大学生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立志报国的信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校“开学第一课”的育人功能,高校应通过明确活动主题、规范活动流程、创新活动话语、注重主体参与、巧用新媒体平台、强化组织领导等途径,把“开学第一课”建成有效的育人平台。
明确活动主题是上好“开学第一课”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明晰活动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活动组织者要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对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加以系统规划,既要满足时代的需求,也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首先,高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要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高校通过“开学第一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把握时代内涵,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因此,高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设定要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将鲜活的社会素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纳入“开学第一课”的活动中。如在2020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成为了各高校“开学第一课”的关键词;2021年各高校又以“党史学习、强国有我”等作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高校“开学第一课”的活动主题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由于“开学第一课”每学期都会举办,这就容易使活动主题固化、更难“接地气”,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一成不变的主题时往往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升华。因此,高校在设定活动主题时不仅要把抽象的理念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还要用敏锐眼光捕捉到大学生的兴趣点,并设定热门话题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进而使大学生领悟活动主题背后的育人价值。故为高校“开学第一课”确定一个明确的、有意义的主题,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前提。
规范仪式流程是高校“开学第一课”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基础。“开学第一课”具有规范性特征,其教育内容通过活动自身的规范性程序得以凸显和强化,这要求组织者对活动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环环相扣,达到育人的连贯性和深入性。此外,活动组织者在加强活动规范化操作的同时,也要因时因地灵活应变。
首先,要对活动流程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活动环节的衔接循序渐进,杜绝“走过场”的现象。高校通过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语言、着装等,增强“开学第一课”活动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从而使大学生在庄严的仪式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某种思想观念或道德准则。例如在升国旗环节中,每一个程序、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活动环节混乱就会大大削弱预期的庄严感和育人效果。
其次,要用好象征性符号。象征性符号(校徽、校旗、变形字符等)能够展现出活动的秩序性和隐喻性,通过别出心裁地设计布置,将声音、标语等集中于同一场域内,赋予其价值理念、伦理道德等教育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多元。因此,活动组织者会把十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象征符号来完成对教育理念、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教育信息的传递。而象征性符号是否契合“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否为大学生所知,都会影响高校“开学第一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话语具有独特的力量,是典礼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工具,话语创新是高校典礼建构的重要环节”[7]。同时,话语也是一种独特的软权力,创新活动话语是高校“开学第一课”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避免“开学第一课”中话语出现固化、呆板化的问题,要注重加强活动话语的时代性与可接受性,使仪式活动更加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首先,创新话语要体现在领导致辞中。校领导致辞的话语应该有高度、有温度,不仅要体现出时代特征,还要善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提升大学生的共鸣和认同感。实践表明,领导致辞是“开学第一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往往因为致辞内容缺乏吸引力,或者过于冗长,让大学生感到枯燥。为避免此类现象,学校领导在“开学第一课”上致辞时,要积极融入时下热点素材,让严肃的致辞变得生动活泼,如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在致辞中通过提到“刷朋友圈”“不一样的烟火”等网络流行语,拉近了与大学生间的距离。总之,领导的致辞要展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情真意切和时代特征。
其次,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开学第一课”话语体系。高校是文化与思想的重要聚集地,高校“开学第一课”要不断丰富话语资源,用更契合时代特征和彰显校园独特文化底蕴的话语传递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及行为准则。这就要求高校“开学第一课”中的话语消除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痼疾,充分展现出高校的特色和风格。以吉林大学“开学第一课”为例,学校领导在致辞中选取时代楷模及优秀校友黄大年的事迹作为素材,以此激励大学生怀揣报国的赤诚情感。因此,富有原创性、个性化的话语,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情感,深化活动的育人功效。
注重主体参与是高校“开学第一课”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关键。高校在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时,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参与主要体现在组织大学生策划活动以及创设师生互动环节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开学第一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时机让大学生为“开学第一课”出谋划策,真正使大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例如:活动组织者可以借助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传播平台,通过设置“献计献策”板块收集大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环节的建议和主体需求,并根据留言的点赞、评论情况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筛选。通过建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开学第一课”从“仪式化”提升到“主体化”,让大学生的角色从观众转变为活动策划的主体,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其次,创设师生互动环节的前提是要营造平等互动的活动氛围。“平等的沟通与交往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新的价值认知,教育者得到真实的反馈,从而取得相互教育的效果”[8]。由于活动组织者大多数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手段,难免使“开学第一课”的气氛乏味,大学生缺少参与感,活动效果就将大打折扣。随着“开学第一课”的普及,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实现师生双向平等、亲切的对话。如在“开学第一课”中设置宣誓、合唱国歌校歌等互动环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大学生不只是“旁观者”,更是参与主体。因此,使大学生沉浸于互动的氛围,感知到组织者的情感传达,并在互动中激发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向心力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
“在网络空间,仪式参与者围绕某个共同话题,通过主动点赞、回复、评论等方式,在互动中共享情绪体验”[9]。新媒体平台的趣味性更强,其承载的育人信息也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与讨论。因此,巧用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开学第一课”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首先,高校借助网络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开学第一课”。线下一般是在特定的场域面对面地交流,具有可观察的特点;线上是通过打破时空的限制,运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抖音等网络平台,增强活动的视觉、听觉冲击。为用好新媒体平台这一新时代潮流下的产物,各大高校的“开学第一课”纷纷开拓新思路,更多地通过官方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在线展现“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与内容,这是对仪式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例如,2021年清华大学的“开学第一课”就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设置了25个会场,线上全球同步双语直播,扩大了其“开学第一课”价值观教育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方式,为发挥高校“开学第一课”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更加广阔场域的同时,也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其次,高校在开展“开学第一课”时,“一定要从其承载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入手进行考量。丰富性凭借其图像和语言内涵得以呈现,思想性通过逻辑结构、价值导向得以凸显,教育功能通过视觉张力得以实现”[10]。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平台上的活动信息查询、活动反馈意见以及活动内容回放版块,使大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也能自行回顾,起到强化教育效果的作用。同时,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等途径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架起集体认同感与情感力量的通道,进而利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提升“开学第一课”的育人价值。
强化组织领导为“开学第一课”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高校领导的重视更是保证“开学第一课”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上好“开学第一课”这一工作,将其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系统规划、布局谋篇。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专门的组织机构,完成“开学第一课”的筹划、宣传与跟进工作,确保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因此,高校“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培养单位精诚协作的管理工作制度”[11],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持续细化活动过程、深化活动内涵以及强化活动效力。
高校“开学第一课”既是蕴含着丰富育人价值的仪式活动,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的过程中,凸显其仪式活动的独特价值,通过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强化仪式感、优化育人氛围等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开学第一课”的育人功能。在实践中,高校要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开学第一课”的特点、优势和运行机制,不断拓展其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开学第一课第一课开学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早上第一课小学生(看图说画)(2020年3期)2020-11-25开学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9期)2019-11-10开学了(2)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34期)2019-10-20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科学第一课学苑创造·A版(2017年10期)2017-12-21“开学第一课”之我见中学生物学(2016年6期)2016-07-04今年《开学第一课》,容祖儿等讲“家风”意林·作文素材(2014年11期)2014-12-31开学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9期)2014-09-12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