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容,侯代忠
(南宁师范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0)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首先就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好。这种心理是受以往失败经验的影响形成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的结果注定是失败的,缺乏学习的冲劲和动力。尤其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或自我暗示的心理,进而对学习产生畏惧的思想,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学生之间会相互比较学习成绩,如果成绩不如其他同学,就会感到非常失落和沮丧,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进步,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冲劲。为了逃避失败的痛苦,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再自主学习,觉得努力后没有什么收获,甚至可能遭受打击,进而降低了期待值,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还不如不学了,因此不再积极主动地学习,导致数学成绩逐渐下滑。随着一次次的失败,学生失去了信心,找不到失败的原因或不会正确归因,便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努力也没有用。然而,心理上又渴望成功,渴望得到他人肯定,因此陷入了自我矛盾的境地。在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障碍时,针对学习困难的后进生或中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 高中数学的难度比初中数学难度大
高中数学众所周知内容繁多,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面对新的挑战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并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果教师未能有效地衔接初中和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就可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使他们觉得高中数学学习“太难”,从而在还未开始学习前就打退堂鼓,将困难想象得过于严重,进而埋下习得性无助感的隐患。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掌握程度不同,每个学生的起点和知识储备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始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对于学习新的数学内容而言,有些学生会觉得困难重重,感到吃力;而另一些学生则觉得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新学习内容的难度可能适中,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然而,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或者不够牢固的同学来说,当他们面临成绩退步时,即使更加努力学习,却依然没有取得成效。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不足,产生了负面情绪。这种心理状态逐渐使他们感到沮丧,进而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
学习的效率与学习方法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则可以通过检验来确定。如果采用的学习方法长时间内没有取得成效,就应该考虑改变这些方式和方法。毕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不断探索有效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度过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不擅长独立思考,只是机械地背书和做笔记,缺乏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或者在上课时能听懂,但在做题时却束手无策等等。而好的学习方法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笔记整理、按章节梳理知识点、做错题等。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多做题目、巩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然而,如果学习的方向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如果不改变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学习效率。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上,人们都会遇到小的挫折。这时候,我们应该反思导致失败的原因。例如,如果我们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函数的内容,那么在学习高中的函数时可能会感到吃力,而且在单元测试中也可能考得不好。当我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可能原因包括知识点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欠缺,或者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然而,我们不能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咎于数学基础不好。通常,人们会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原因或者外部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失败,总结经验,避免产生挫败感。教育家们也提出了许多归因理论,我比较赞同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但唯有努力是可控的。
有多次成功经历的学生更加自信,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任务会坚持不懈,喜欢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会积极主动展示自己。即使遭遇任务失败,他们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打击,反而会面对困难变得更加勇敢。相反,有多次失败经验的学生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做好任何事情,他们会设定较低的学习目标,并且总是想象失败的后果和场面,因此害怕再次失败。这样的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争取机会,也不喜欢展示自己。然而,失败并不可怕,即使曾经的学习基础不好也不必担心。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看作是新的起点和新的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相信,多次的失败会为成功铺平道路。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及信心。它涉及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对于个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提供自我认同感,并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如果个体经历了多次失败,他们可能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在心理上感到无助。然而,每个人都需要成功的经验来支撑自己的自信心,并鼓励自己。即使失败的经历多于成功的经历,我们也应该合理客观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并坚信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提升成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非常在意。如果在家里经常受到批评,而且父母总是不认同他们,很少表扬他们,这些消极评价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投入和坚持性。相反,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会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容易感到无助。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养成了一些性格习惯,并在日常学习中展现出来。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时,孩子会害怕失败,害怕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常常感到焦虑。在学校里,如果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反而经常受到批评,不被老师认可,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消极评价是学生产生无助感的一个原因。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成绩退步、学习效果不佳以及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问题时,他们往往不愿与他人诉说,也不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这样,糟糕的情绪长期得不到消化,就会导致更多的压抑和厌学情绪的产生。由于高中生的娱乐时间相对较少,学习压力很大,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实现“劳逸结合”。许多同学会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学习,整天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他们害怕浪费时间,甚至认为不学习就会感到罪恶,因此不应该玩。他们经常责怪自己不够努力,认为自己浪费了学习时间,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然而,如果高中生不懂得如何释放压力,长时间得不到放松,他们就会封闭自己,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这样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因此,高中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释放自己的压力,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加强关注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状态和效率,并与学生进行多次沟通,了解他们在校外的学习情况,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纠正不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师的讲解,要多思考、多反思,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在自主学习时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注重学习效率,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重点是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学习的有效果,培养成功感,并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
教师在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学习状态欠佳时,应常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除了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外,科任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因人而异,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教学评价上,应以鼓励为主,不过分打击学生,同时强调积极参与课堂,重视当堂提问。学生成绩的波动是正常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并安抚学生的不良情绪。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会有个体差异,包括自身条件的不同、智力因素的影响等。学生的数学基础、性格爱好等因素也会导致学习数学知识的层次差异。然而,教师应该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最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给予合理的鼓励,帮助学生逐渐克服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不过分担心失败而产生焦虑情绪,即使失败也不气馁。要引导学生以平常心对待成功或失败,不抱怨其他因素。成功不是靠运气,我们要让努力成为他们的习惯,而不是让无助感成为习惯。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并且只要坚持努力,一定可以继续进步。教师应持续训练和强化这种归因方式,让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多次经历了失败,导致他们感到无助和自卑。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会失败,并夸大困难。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低。教师需要为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来提高对自己潜力的认识,增强自信心,相信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逐渐克服习得性无助。在日常教学中,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发现他们其实能够做很多事情,利用强化效应,增强自我效能感,告诉学生不要轻视自己。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重新获得自信心,勇敢地挑战自我。教师需要重视在新课讲授时引用的例子,并进行变式训练,注重基础题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提升自我效能感。练习题应具有层次感,基础题应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过多或过难拔高练习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学习数学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出现错解是因为未能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的真正含义。数学概念课和命题课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同时也是打开解题思路的关键。数学概念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出,通过学生的经验总结归纳的过程,找出概念的共同特征,然后给出定义,这样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例如学习复数时,(1)已知复数z满足|z-i|+|z+i|=4,则复数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轨迹是()A.圆 B.线段C.椭圆D.双曲线,原式表示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4,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2,符合椭圆的定义。(2)已知复数z满足|z+i|+|z-i|=2,则复数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轨迹是()A.椭圆 B.射线C.线段D.直线,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原式表示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2,所以的轨迹为线段。
教师期望是指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评价和期许。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向师性,他们希望老师关注、欣赏自己,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同时,他们会努力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成为能够满足老师期望的"乖孩子"。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上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发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并达到老师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散发出从内心深处而来的自信,增强学习动力,获得持续的自信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思考,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积极期望可以促进学生取得实际进步,为学生实现梦想提供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注重学习结果。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设立可实现的目标,并采取小步慢走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寄予的期望较低,不认为他们能够有所作为,这些学生很难在学习上取得重大进步。这些学生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导致更加自卑,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期望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对他们自主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讲解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注重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讲解为例,教师以复习导入,从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入手,要求学生画出函数y=x2-2x-3,y=-x(2-x)的图像,并描述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再举出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师可提出问题:当-2≤x≤2时,求y=x2-2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从学过的知识点入手,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初步理解“轴定区间动” 类型的最值问题的解法后,教师再提出问题:(1)当x∈[m,m+1]时,求y=x2-2x-2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当x∈[a,a+1]时,求y=x2-2bx-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学生先独立做题,再展开小组探究进行学习,在思考基础上进行自主归纳,运用分类讨论思想,也可以借助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和分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的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则需要用一生去修复”。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性格开朗、自信勇敢,那么当遇到挫折时,他的承受能力会更强一些,对自我也会更加清楚,不会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在父母的关爱下,他得到了很多的爱、肯定和赞美。在家庭生活中,他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就是他面向社会时的底气。父母永远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经常给予孩子肯定,这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和自信心。当孩子进入高中阶段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这时候父母的陪伴和关心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孩子成绩下滑的情况,处理方法尤为关键。责备和呵斥会打击到孩子,而鼓励式的教育更为有效。让孩子更自信、更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的小挫折。当孩子害怕学数学时,要培养他迎难而上的信心,让他敢于挑战。越是害怕数学,就越要努力战胜它。此外,与孩子进行坦诚的交谈也非常重要。以朋友的身份,用平等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分享当前的学习状态、心情和体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避免陷入盲目的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可能会感到沮丧。然而,这些挑战并不能打垮他们,相反地,这些挑战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学生才会倍感压力。但是,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学生不会因为一场数学考试或一次失败而自我怀疑,也不会害怕数学。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无助感,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并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益的,因为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猜你喜欢 习得性数学方法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年9期)2019-10-23可能是方法不对意林原创版(2016年10期)2016-11-25我为什么怕数学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用对方法才能瘦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9期)2015-12-16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5年6期)2015-12-09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捕鱼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4期)2015-05-19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2期)2014-05-1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