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琴,李 琦,顾 熹,武传彦
(1.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 江苏 南通 226010;
2.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3.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4.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与技术服务处, 江苏 南通 2260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心理健康,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对学生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2022 年3 月,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一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风险。[1]87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人数日益庞大。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升学就业和恋爱等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常常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本文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心理育人工作路径,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何为心理育人?简单地说,心理育人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利用心理知识与技术,制定专门的计划,有目的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引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坚持育心、育德、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过前期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关于心理育人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本文主要从政策引导、基本内涵、面临困难和优化路径四个方面对高校心理育人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2017 年12 月4 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肯定了心理育人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2]2018 年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3]2021 年7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学校要全面贯彻通知精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4]2023 年5 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建青在文章《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中指出,心理育人是通过“心理”最终实现“育人”目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5]贾林祥在《心理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路径》一文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心理育人的内涵。从广义上看,心理育人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狭义上看,心理育人立足于育人、服从并服务于育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全面发展。[6]丁英平认为,心理育人直接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关系立德树人的使命实现。他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研究》中提出,心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7]
潘莉在《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中提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急剧增长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学校所提供的心理教育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她认为,心理育人的提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立德树人”心理育人总目标,从理念、方法、队伍、机制等方面入手突破现实发展困境。[8]丘文福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的困境与路径》一文中指出,心理育人队伍建设不足、服务单一、形式单调是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9]是提高学校心理育人效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杨晓庆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中提出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围绕心理育人观念的现代转向、新元素拓展、体系构筑等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期为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提供借鉴。[10]宋耀新以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对象,撰写文章《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育人途径研究》,通过构建立体化心理育人途径、创新育人工作方法、加强对灾难的正确认知教育、创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建设网络新平台等举措,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11]
综上所述,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有力支持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作实践都有了一个整体的推进。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教育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育心”阶段,应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心理育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水平、推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育人活动。心理育人作为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新使命。现有研究对于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内涵阐述得比较具体,但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路径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凸显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作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时代新人的重任。如何实现育人目标,如何培养心理素质强大、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新人,其关键之一是落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逐渐从问题观转向成长观,关注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幸福人生。心理育人的基础目标是“育心”,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培育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在“育心”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新举措。思想道德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的发展。新时代的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学校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增强本领才干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使其从心理、思想和行为上适应新时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才是实现“育人”成效的最终目标。从“育心”到“育德”再到实现“育人”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深化,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与“三全育人”育人理念吻合,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高校提升育人实效。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项育人指导原则。早在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全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落实落地提供了确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关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纵观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困扰很有可能触发心理问题,亟须学校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的支持。构建“三全育人”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成长、就业全过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落实心理育人,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并且在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反观学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现存在育人队伍不成熟、育人过程不全面、育人合力不凸显等突出问题。
2016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高等院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 000 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不断健全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但仍有部分学校未按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心理教师,把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寄希望于专职辅导员,由辅导员对特殊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心理学学科和专业受训背景。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的差异,加上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杂,他们没有精力、也无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发现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增强自我调适力、提高心理素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各成长阶段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分不同年级、不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指导工作。目前,高校在大一年级能基本做到心理健康课程全覆盖,同步开设心理选修课和心理讲座。但在大二之后与心理成长相关的活动逐渐减少,仅对特殊个体进行跟踪,对大二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业问题、恋爱问题以及大三学生可能出现的就业压力、求职问题等缺少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结果,需要各方协同,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家庭、社会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也应充分发挥作用。从家庭层面而言,家庭是呈现亲子关系非常重要的场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把孩子的成长交给学校,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难以有效发挥家庭心理育人功能。就社会层面而言,加强社会支持和宣传关注,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育人合力的一个重要支点。目前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并未形成一体化联动效应,也未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育人合力不显著。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对心理育人的体系构筑、工作路径进行探索与实践,将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新机遇、新使命和新挑战。
全员心理育人旨在有意识地提高全员的育人思想,要以心理专职教师为主体、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其他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为补充,建强健全心理人才队伍,发挥全员育人的积极作用。首先,巩固心理专职教师的主体地位。高校要按比例要求配齐心理教师数量,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夯实专业力量,并定期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强化专业引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其次,强化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骨干作用。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和思政教师共同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重任,通过学生服务、课堂教学等渠道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育人作用。加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是促进心理育人兼职队伍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过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只是心理教师和学生所属班级辅导员的任务,完全忽视了学校其他场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事实上,处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各个场域的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对于学生的成长均能起到思想引领与心理疏导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全员要立足本职岗位,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满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排忧解难,营造幸福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最后,充分挖掘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应该多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和行为倾向状态,提升自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并积极寻求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帮助。与学生和家长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的社区应积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以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三方协同、互相配合的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全过程心理育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和范围上的延伸。时间延伸是指心理育人工作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以及未来人生发展链条上各个关键环节,依据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开展心理教育与服务工作。范围延伸是指构建从重点关注少数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扩大到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以及幸福人生经营能力培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贯穿全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对采用心理健康测评和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筛选出来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进行关注,而且将心理育人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任何时期,把握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重点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的育人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面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学校生活不适应等问题,心理教育者应从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入手,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来解决角色转变初期的不适应状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有可能存在学习倦怠、学习压力、求职和升学困扰等问题,心理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价值观,反思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形成自我学习动机。此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突遇变故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心理教育者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心理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育心、育德、育人工作,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档案建档和追踪,对于部分特殊学生应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切实可靠地提供最实际、最温暖的帮助。
全方位心理育人是指学校的心理育人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紧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趋势,开展更为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要加强课程设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优化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二是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心智启迪以及综合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根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多样化的课余文体活动,如寝室和谐关系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沟通、职业生涯体验等,拓宽心理育人辐射范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观察、体验、熏陶、反思到想要改变自己,化解不良情绪,获得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幸福感和归属感。三是全面建设心理育人平台。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站、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以及校园广播、校园公告栏、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援助热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是共同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学校要加强心理育人与课程、实践、文化、管理、资助等其他九大育人体系的互融互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育人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去,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功效。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心理教育者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3期)2017-05-18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