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论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论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20 09:16:01 推荐访问: 引领 引领企业发展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发言稿

郭开虎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反映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引领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思潮的主渠道和主课程。新时代,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消解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前提。思政课要引领社会思潮,需首先正确认识社会思潮及其与思政课的关系。

(一)新时代社会思潮发展状况

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产生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社会思潮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需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异彩纷呈、多元多样,皆因社会变革引起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各种矛盾和问题相继涌现。社会思潮正是围绕如何认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而形成的,每一种思潮都代表一种解答方案,反映出一定阶级或阶层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3]从唯物辩证法过程论来看,社会思潮的发展也会因社会存在的变化、矛盾问题的转化或消解,经历一个潮起、潮涨、潮落的过程。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社会思潮既可以丰富社会的思想文化,开阔视野,促进观念更新,激发社会活力,又可引发社会思想混乱,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削弱共同思想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思潮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表现形态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多样,但从其表达自己思想理论、核心观点的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学术形态、文艺形态、舆论形态、宗教形态和政治形态等五种形态的社会思潮。五种形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文艺、舆论、宗教形态的社会思潮最先发挥作用,并为学术形态的社会思潮的产生创造社会条件;
学术形态的社会思潮诞生后,再通过文艺、舆论、宗教等形式影响大众;
当某种思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后,就必然以政治思想的形态表现出来,试图影响社会变革发展的历史走向。[4]二是传播渠道新媒体化。一种社会意识从涓涓细流演变为浩浩荡荡的思想潮流,离不开传播媒介的赋能助力。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的普遍应用,新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弥散性、难控性以及与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关系的密切性等特点,成为社会思潮传播和影响受众的主渠道。各种思潮的信息、观点游走在QQ、微博、微信、知乎、豆瓣、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像空气一样弥散在大众的周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三是影响方式隐性化。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思潮通过鲜明表达思想观点的方式吸引人们有所不同,当前的社会思潮顺应时代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以隐性化的方式影响受众,把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融入娱乐消闲、游戏卡通、影视剧、文学作品、广告艺术或事件的评判解说中,对人们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四是影响内容碎片化。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思潮主要依靠系统性的理论来影响人们,当前的社会思潮主要借助于碎片化、具象化的内容来影响受众,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内容简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简明观点和主张,或转化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具象化的信息。

(二)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政课的辩证关系

社会思潮和思政课一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双方在碰撞、互动、借鉴中推动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对立,社会思潮的消极因素消解思政课的育人成效,思政课需对社会思潮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和斗争。

1.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政课相互促进

一方面,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课有正向促进作用。思政课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思政课教学要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就必须联系生活中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教学。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潮流,是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积淀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反映的是一定群体的现实要求和愿望,是社会热点的直接表现,也是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学密切联系社会思潮,对社会思潮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现实矛盾进行深入阐释,可以丰富和充实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思政课对社会思潮有重构引领作用。当前,在大学校园传播的社会思潮极其复杂多样,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潮其内容也可能是健康有益与腐朽有害并存的。思政课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核心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各种思潮的理论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弘扬积极思想、批判消极和错误思想对社会思潮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改造重构,有助于引领社会思潮朝着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发展。

2.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政课相互对立

社会思潮会消解思政课的育人成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高、理想信念扎根不深,便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部分思政课教师受某些社会思潮迷惑性观点的“感染”,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出现一定的偏差,在课堂上随意传播错谬观点,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与错误的引导。“互联网+”时代,课堂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各种新兴媒体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一些新媒体上的消极思潮采用学生易接受的话语方式直面回应社会现实困境和人生发展问题,利用网络大V 的观点为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部分学生的认同和追随,使学生对思政课传递的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质疑“四个自信”,盲目崇尚西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思政课要对不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斗争。社会思潮在理论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异质性必然会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认同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更会使学生质疑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真理性,消解思政课的实效性。“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1]同错误思想斗争是思政课树人育人的本质要求。思政课在传导正确思想的同时,对思想内容严重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潮观点,要发挥自己的理论特长与批判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分析阐述其理论立场、进行坚决有力的批驳和斗争,引导学生认识其实质与危害。

唯物辩证法强调解决问题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认真分析引领中的问题,方能对症下药,提高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一)思政课教师对社会思潮缺乏深入了解

思政课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关键角色。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帮助学生抵御社会思潮的侵蚀,自身必须深入了解社会思潮。当前,一些高校由于思政课教师不足,不得不把部分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这类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相应的社会思潮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辨析社会思潮的水平不足。同时,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对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
还有部分教师思想上对社会思潮引领教学重视不足,缺乏深入研究了解社会思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教师对各种社会思潮了解不深、把握不透,在教学中就不可能深入分析社会思潮产生发展的背景、原因,深刻剖析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其双重性,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认识社会思潮。

(二)思政课教学融入社会思潮内容有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理解离不开同各种思潮的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避免不了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交锋。然而,从当前高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来看,都没有专门阐述社会思潮的相关内容。大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了解到社会思潮的相关知识完全取决于老师的讲授,但各门思政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就非常多、教学课时少,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大量的教学内容本身就非常吃紧,所以,基本上不会拓展讲授社会思潮的相关内容。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的知识构成片面,平时又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自身对各种社会思潮不甚了解,在授课中自然尽量避开这个话题,或者有所涉及也只是做简单的理论观点介绍,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有说服力的分析与引导,更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社会思潮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讲授。

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课都安排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既没有围绕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计划与组织,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更谈不上根据课程的特点把社会思潮的引领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思政课教学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滞后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新的环境条件下,社会思潮传播及影响大学生的途径、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同时,成长于信息科学技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其学习交流、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习惯于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获取具象化的信息,大部分学生对具象化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抽象理论的思考。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及其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式却滞后于时代变化,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中涉及相关社会思潮时,主要是着眼于介绍思潮产生发展的背景、理论观点、代表人物等知识,很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认识社会思潮。[5]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如视频、图片)进行授课,但也只是停留在“放”和“看”的层面,看似多了一点现代化的手段,但说教、宣讲的实质没有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习惯和特征,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同时,与利用多样化途径扩大传播范围来影响学生、争夺受众的社会思潮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学及引领社会思潮的手段过于单一,仍然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来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
或由于教师自身对新媒体技术不懂或不精通,即使想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也制作不出对学生具有极大冲击力与吸引力的融思想教育内容与精美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教学图片、视频。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社会思潮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手段传播的声像图文并茂的信息强大冲击力的映衬下,其新颖性、吸引力自然逊色许多。

(一)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思潮

思政课教师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中坚力量,是应对社会思潮挑战的关键人物,不了解社会思潮及其花样繁多的新表现、新形式,不仅自己会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激荡中迷失方向,还可能导致思政课这块意识形态重地的丢失。

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观点主张、表现形式流变性较大,其产生、泛起、沉寂也因时代环境而变。因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系统研读有关社会思潮的文章专著,广泛涉猎与社会思潮有较大关系的其他人文社科类书籍,做到对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演变历程、思想观点的了解既有宏观上的把握,又有微观下的深入;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分析当前社会思潮泛起的原因,研究社会思潮发展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尤其要对社会上特别是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思潮进行梳理,了解其代表人物、核心观点、表现形式、本质特点等。

要引领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社会思潮,消解其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师还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备同社会思潮“正面杠”的实力。为此,思政课教师还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及其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史,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历史素养、理论素养和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批判社会思潮的能力。教师对社会思潮有深入的研究,且素养高、能力强,就能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需要融会贯通地把社会思潮的相关问题讲深讲透,为学生释疑解惑。[6]

(二)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回应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思政课要增强针对性与吸引力,就必须因时而动、因势而动,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融入社会思潮的相关内容,积极回应社会思潮反映的相关问题与挑战。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系统规划该课程需融入的相关社会思潮。其次,要认真梳理分析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找准教学内容与社会思潮的融合点,将社会思潮的引领合理地融入各章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7]再次,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动态变化,紧扣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着重分析对学生影响大的社会思潮,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揭开社会思潮的神秘面纱。在“融入”社会思潮的教学过程中,切忌只做中立性介绍讲授,以免引发学生更大疑惑甚至误导学生,应坚持讲评与引导相结合,通过分析与评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思潮产生发展的背景原因、理论实质、社会功能及其局限性,认识错误思潮的危害性,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分析社会思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与社会思潮的局限性或错误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验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设置与社会思潮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采用社会调研、参观访问、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把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思潮的区别,深化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廓清思想认识的迷雾,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

(三)思政课教学要创新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能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起着关键作用。思政课在引领社会思潮的教学过程中,应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变化,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思政课引领力的重要条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摒弃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教学活动真正“活起来”。譬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就某种社会思潮设置议题或任务,或采用自由、开放的话题式教学,或运用有思想撞击、“头脑风暴”的辩论式教学,或开展参与感强、体验度高的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与价值碰撞中廓清思想迷雾,自觉筑起预防错误社会思潮侵蚀的思想防线。再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引领的作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时空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学生课堂外的思想时空,思政课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内容就会占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精心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新媒体平台,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微图、微视频、微言、微语,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推送给学生,让教学内容通过“进媒体”进学生的头脑。

总之,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浪潮冲击和挑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教师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了解社会思潮及其发展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正确认识社会思潮与思政课的辩证关系,认真分析当前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变化,针对问题精准施策,才能提高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课程和主渠道作用。

猜你喜欢 思潮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2期)2015-11-0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