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网络圈层化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挑战及优化路径

网络圈层化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挑战及优化路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20 12:16:01 推荐访问: 优化 优化作业设计课题申请书(十篇) 优化发展环境

黄 妍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圈层文化的由来已久,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圈层以地域、血缘为主要划分依据,圈层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和网络生活的普及化背景下,圈层化从社会层面逐渐衍变至网络层面,圈层划分转变为以兴趣、情感、利益等多种维度进行划分,且受到新网络时代的文化冲击,青少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活动、语言表达等逐渐受到圈层化影响。特别在青少年群体进入大学生活中后,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愈发深入,从思政教育角度,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圈层化,从大学生群体角度出发捕捉圈层化的时代特征,有效防范其中的潜在风险,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实现风险与防范化解。

圈层理论实际上是《易经·系辞》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另一种概括表达。实际生活中,圈层化现象并不少见,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圈层可以指那些自然产生的、相对中高端的特定社会群体。还可以指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或者具有很强社会联系或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圈层也必然存在。网民可以因为相近的兴趣爱好、信仰、价值观等,打破空间、时间,自主选择聚合,形成网络社群,这就是网络圈层化的含义。

网络作为现实生活的衍生场所,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圈层相比与现实生活中的圈层,更具有时代特征,在应对网络圈层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基础工作,要从青年群体角度出发捕捉网络圈层的时代特性。

圈层文化的主观性。与现实社会中校园的社群相比,在网络上的圈层文化强调与现实剥离,兴趣爱好更加细分,主要以价值取向进行划分。圈层化在网络层面加强了对个体层面存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需要,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的主观性和探索欲而参与圈层活动,自发主观因素较多,且由于社会的外在约束较少,网络圈层化内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交流方式是青年群体的参与圈层化的主观驱动力,同时对青年群体自主选择的圈层有一定的依赖感和信赖感,这是网络圈层话的一大特征。

圈层文化的壁垒效应。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圈层的产生无需经过时代长久的更迭,某一契机,也许就迅速聚集一批志同道合之人,产生一个圈层。但即使青年群体选择一个圈层的行为是主观且主动的行为,但一旦选择进入一个圈层,其中的壁垒效应就显现出来。壁垒体现在于此“圈”与彼“圈”以及“圈”内和“圈”外,两个层面。此“圈”与彼“圈”指的是圈层之间的壁垒关系,处于不同圈层的青年的价值观和持续接受的信息存在区别,在长时间的圈层化作用下,圈层之间逐渐出现一定的身份认同现象,在圈与圈之间形成一道隐形壁垒。另一个壁垒效应体现在“圈”内和“圈”外,“圈”内和“圈”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虚拟圈”和“现实圈”的壁垒关系,在网络化的圈层文化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剥离,很难从现实青年的现实生活判断他在网络环境中的形态,同时网络和现实的双重身份也是思政工作的难点之一。第二层“圈内人”和“圈外人”。更多的社会反映的是与长辈的隔阂现象,在圈层化的影响下,逐渐加剧与长辈和非圈层群体在热点聚焦、沟通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隔阂和矛盾。

圈层独特的文化输出模式。圈层化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圈层内进行文化转换,其核心是在于圈层内构建的文化生产模式。例如,从一些娱乐内容网站可以看到国风圈、萌宠圈、手办圈、耽美圈、二次元圈等在内的七千多个兴趣圈层,这些圈层持续在特定的范围进行文化输出。同时这种文化输出模式又具备圈层的一些特殊的特性。如圈层小众化、表达方式的差异化以及圈内价值观相互引导性。在上述圈层文化的主观性和壁垒性的结合下,圈层文化的输出逐渐形成文化独立现象,文化输出更偏向在圈内形成循环,即不关注就不了解、不了解也无法认知的形态。同时在文化循环过程形成圈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加大了圈层的壁垒,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圈层内逐步形成认同感和信任感导致在青年群体缺乏在圈层内对一些意识形态的判断,同时对一些文化的输出的区分和辨识造成一定困难,对于青年群体来说,容易在圈层化中受到一定的思想引导。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 后”大学生,既是网络有力的发声者,又是深受网络影响的群体。网络圈层化下的大学生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圈层化下大学生从众行为加剧

大学生本身就易“随大流”,在圈层化的独特的文化输出模式作用下,在圈层内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在具有信任感和依赖性的圈子里,个人极易受到圈子里大部分人的影响,认识上、行动上都易逐步趋同,出现一致。譬如饭圈的追星,购买周边一呼百应,人手必备,在这样的氛围下,极易从众消费。

(二)网络圈层化下大学生思维固化变窄

网络圈层化易造成大学生思维固化。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所有的网络痕迹都无法被抹去。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根据个人浏览、点赞、评论、收藏的内容,后台不断推送相关内容给大学生,不断构筑“信息茧房”。[1]对大学生而言,相同的信息重复阅读,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文化循环过程形成圈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导致在固有圈层相关信息的不断重复和冲击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从而主动地选择阅读相关信息,而避开“圈外”信息的摄取,从而导致思维变窄。

(三)网络圈层化下大学生行为异化

在圈子里,大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行为得到互相理解与认可。但往往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纠偏,导致一些行为走向极端异化。而相比于网络生活,由于圈内圈外的壁垒效应,现实生活的亲友无法认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会造成大学生通过沉迷网络来逃避现实,在网络中沉迷而不可自拔。

(一)网络圈层化的封闭性挑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带来的高效便利反而给圈层化赋予了一层封闭的壁垒,在圈层化中充斥着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比教育主体的控制更迅速、更难以察觉,比如圈层化特有的符号、特指等信息,形成一层难以深入的封闭圈。[2]同时,学生们已在这个封闭圈内进行社会会性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思政工作的有效性造成一定挑战。显而易见,在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圈层化中,一方面,网络圈层的封闭性让学生们难以跳出圈内,对圈内的舆论信息陷入为主。另一方面,网络圈层的封闭性让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降低,难以察觉其中的不良价值引导、舆情事件。[3]

(二)网络圈层化的多样性挑战高校思政工作的及时性

网络圈层化具备一定多样性,网络平台的自媒体属性让每个能上网的网民都能参与、发声。在不同的媒体平台,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中,对兴趣的探索愈发活跃。在网络上,对各类圈层的探索也更加便利,在学习之余,大学生们希望建立或进入一个圈子,获取更广泛、更及时、有趣的知识和信息。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圈层化的指向性和交互性更强,其中便捷性、多样性更是网络圈层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主体意识虽然增强,但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高,不仅对学生们而言,对思政工作者来说,亦是如此。圈层化的多样性增加了对信息的筛查难度,对于思政工作来说,难以及时对圈层化信息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网络圈层化的复杂性挑战高校思政工作的准确性

网络圈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复杂性。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过度的自由和开放,在一些信息的传递上没有正确的信息甄别和价值引导。网络具备一定的隐秘性,一些非法势力、国家分裂分子利用网络制造谣言和似是而非的言论,利用互联网的难追溯性,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不当言论。而在圈层化的不断扩大后,这些非法势力在圈层化内进行一定层度的渗透,对于大学生而言,圈层化的自由开放和多样性,让大学生们容易受到的多维度不良信息冲击,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利用圈层化灌输一些非主流思想,这些信息容易扰乱学生们的价值判断,同时具备一定的隐秘性,这对于思政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教育难度。

(四)网络圈层化的中心性挑战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导性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教育主体具有唯一的主导性和权威性。通过主导性和权威性可以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价值统一。但是随着网络圈层化的形成,圈层化形成多个共性和中心,知识传递的中心也变得越来越多,并且围绕圈层化的中心的群体,认同感更强,价值观的传递更加主动,接受意愿也更强。这无疑是挑战高效思政的主导性。一方面,在先入为主的圈层化观点与传统教育方法的纠偏过程中,往往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处于劣势,在纠偏过程中,学生的二次判断往往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更容易接受自己在网络中寻求的答案。另一方面,圈层化的中心性具有一定的思想黏性,圈层化是以兴趣为主导的主动行为。在圈层中,思想黏性给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让大学生们的价值判断难以跳出圈层化的思想中,在思想黏性的加持下,对思政工作的主导性增加一定难度。

(一)主观与客观结合,强化网络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思政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影响,要提高应对网络冲击下的思想政治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主观层面培养一批优秀师生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预警、引导水平。在客观层面创建校级的网络思想阵地,创建校级的圈层化圈,例如,结合互联网的先进文化、圈层化和网络语言等,提升校媒的吸引力,让校媒成为校内的权威主流媒体,形成一个具有正确引导能力的价值输出阵地。

(二)线上与线下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

目前的高效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教育仍然以线下的传统课堂为主,在网络信息时代,应优化高效思政工作模式,建立网格化的高效思政工作方法。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高效网络政治教育阵地,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以价值判断、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等集于一体的思政教育圈。二是研判线上网络圈层化的正确性,承担主动引导责任,甄别错误信息,建立网络信息纠偏平台,帮助大学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免受不良信息影响。三是不“谈舆色变”,转变舆情控制方式,主动参与舆情讨论,通过“参与”转向“引导”,通过引导控制舆情。四是多维度推进线上与线下的思政教育结合,在信息渠道、圈层筛分、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统一,同时形成“学生-思政工作者-家长”的网格化的思政工作网。

(三)圈内与圈外结合,引导圈层化良性发展

在应对圈层化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中,不能否定圈层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圈内与圈外结合,建立圈层化的良性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圈内与圈外结合,甄别圈层化中的“意见领袖”,了解圈层化的思想动态和舆论趋势。[4]通过及时对圈层化的了解,及时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圈层化的信息冲突的应对措施。二是通过圈内与圈外结合,鼓励学生在校圈内发声,利用学校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建立校级的圈层化,不但丰富大学生活,同时利用建立的学校圈层化进行良好的价值引导。三是要对误导群体的价值观念、不当言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危害国家稳定的价值观念采取法律手段进行遏制。

(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积极进行圈层化纠偏

在如何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发展问题中,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正确使用网络信息工具,提高网络信息工作效能,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能。其次,化被动为主动,打破被动的圈层化影响,要主动出击,融入大学生圈层群体,主动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圈层化中,营造“正能量、强引导、破舆情”的思政教育氛围。[5]另一方面,积极纠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采取纠偏措施,在针对某一学生或某一群体的圈层化的错误引导纠偏前,要进行正确的研判,深入倾听圈层化的网络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在纠偏过程中,要事前了解其圈层化,了解圈层中的特有表达方式,有利于思政工作者提高纠偏成功率。同时,通过主动了解和关怀的方式,提前了解圈层化中的网络社交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错误的圈层化的继续渗透前,进行及时制止,掌握思政教育和主流教育的主动权。

(五)引导与监管相结合,降低不良圈层化的影响

在圈层化的中心性的作用下,高校要破除圈层化对思政工作主导性的影响。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在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中,在受到圈层化的信息影响下,要注重引导,而不是制止。大学生对圈层化的主动性探索带来的先入为主的想法应更多采取引导,在引导的同时,利用监管的力量,破除顽固、低级的负面圈层影响。引导大学生参与优质圈层,接受良好的圈层化。另一方面,通过线下引导的方式,在大学生难以分辨圈层化的正确性的时候,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

猜你喜欢 圈内圈层群体 你不在诗潮(2021年11期)2021-11-24“打针”环球时报(2021-02-09)2021-02-09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0年9期)2020-11-25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B站冲破圈层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中国火炬(2011年11期)2011-07-25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