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泓,逯 遥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高质量发展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过程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是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内部结构、协调内部要素、破除内部瓶颈、激发内生动力,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内在平衡,提升质量与效益,这是其本质意蕴所在。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正确把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方向,将高校思政课打造成高质量“金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内涵式发展源于经济学术语,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的粗放型量变扩张,内涵式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质变提升,更侧重于发展主体内在需求的满足。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相呼应,与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呼应,反映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关键”的重要论述[3],这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践的基本遵循,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4]这明确了推动发展实践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5]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发展实践的关键。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过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诸多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做出针对性部署,体现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政治领导,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践提供了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完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制度体系,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教育合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氛围,形成“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对于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各级党委列入重要督办,高校党委纳入党建考核,党政真抓实干、全面推动,落地有声、执行见效,实则也是在具体行动中捍卫“两个确立”和践行“两个维护”。
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推动发展实践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正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理论课、政治课和信仰课,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全面提升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而言,提升课程质量和效益是本质,而立德树人决定了其核心要义,因此在推动发展实践过程中,必须理解核心要义,强调重要地位,才能确保正确的发展实践方向,并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拓展至其他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中,最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推动发展实践的重要前提。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创新能力是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的直接影响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2],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的持续发展方向,其中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分别从政治信仰、人文情怀、教学理念、视域眼界、师德师范、人格品质维度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其蕴含的教学之“术”与教学之“道”实则也是教学内容与形式发展创新的基础。在高校推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这一前提,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才能实现思政课建设的提质增效,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引领,实现思政课学习的入脑入心。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这四个关键词准确勾勒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特征,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
1.高校思政课要饱含思想性,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信仰课”。思想意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人从事的类活动通过意识自觉存在,用马克思的话说,即让人成为真正的类存在物。[7]相对于理论而言,思想更为鲜活。思政课注重思想引领,引导道德品质,引导理想信念,引导正确“三观”,最直观体现出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准落实。思政课的思想性更加考验教学设计和教师能力,教材具有思想性,教师具有思想性,教学也要具有思想性,才能于教书中实现育人,使学生逐渐具有思想性。换言之,思政课的思想性更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生活,而不仅仅是学术生活。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兜售知识的商人,要做思想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思政课的思想含量,才能让学生的精神本性从生活的单纯中成长和升华,激发探索真理的热情,积蓄理想信仰的力量,培植使命担当的精神,迸发实践奉献的动力,成长为合格的接班人,通过知识载体实现价值目的,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当然,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思政课的思想性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
2.高校思政课要富含理论性,成为学生情感认同的“说理课”。思政课的政治引导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视角理解,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问题,着力于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塑造。大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而是具有发展自身高阶思维的强烈需求。思政课的“说理”,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进而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创新思辨能力。理论性是内涵式发展之基,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需要在教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适度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典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还要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展现。
3.高校思政课要充满亲和力,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乐学课”。内涵式发展重在解决内在需求,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即是“现实的个人”,如果高校思政课不关心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就不会真心喜爱思政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2]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特点,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专业学生要有所区分,贴近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历,让学生热衷于参与体验和理解思考,遵循新时代学生的成长规律,契合其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提升其主动体验和主观思考的能动值,让亲和力成为内涵式发展之本。
4.高校思政课要具有针对性,成为学生毕生难忘的“真实课”。高校思政课如果只讲授抽象概念,不回应时代问题,就会成为学生眼中的“虚课”。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要充分开展创造性教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问题分析方法,抓住重点和难点,阐明内涵和规律,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深刻具体,提升获得感,把课讲实、讲深、讲透、讲活。首先要回应历史进程问题。结合近代救亡图存历史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8]。其次要回应时代热点问题。结合国内外发展格局和社会发展现实,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再次要回应普遍关注问题。关注即重点,造成学生疑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众声喧哗,“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2],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最后要回应青年发展问题。青年的发展问题本身也构成时代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潮辨别力、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坚定的政治定力,本质是精神思想内生需求的进一步满足,这也是回应内涵式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使教材体系的相对抽象向教学体系的针对具体合理转化,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实现思政课的提质增效,这构成了内涵式发展之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深刻理解基本遵循,落实基本要求,探索实践路径,同时也要明晰和规避发展误区,避免偏离内涵式发展轨道,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类误区集中体现为推动工作的“虚而不实”,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虽然高举内涵式发展大旗,却缺乏系统性、精准化的顶层设计,推动措施零星碎片化,单纯看重粗放“创新”,缺少科学考核评价,调研访查走过场,流于表面,看重形式、不求质量。此类误区会助长“虚浮”之风,消磨团队积极性,影响思政教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的获得感,不仅影响发展效果,还会浪费教育资源。误区原因主要是对教育根本任务的认识不足,对内涵式发展的理解不深,对关键课程地位的把握不够,背离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要求和价值目标,没有平衡好优化内在要素结构和利用外在发展条件的关系。避免此类误区,需要高校“指挥部”增加认识的高度和深度,提高顶层设计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真抓实干,当然也需要各级党委的督导推动。
此类误区集中体现为对科研的“重视失衡”,包括在思政教师工作和考核中对科研能力的过度要求,甚至出现“科研成果到位,不用教学”的过激声音,也包括在思政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对科研成果的过度考核,甚至屡次出现因为过重的科研成果压力而放弃毕业的现实案例。诚然,合理提升思政科研能力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但是过度重视科研势必会挤占提升教学能力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现任思政教师和潜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误区原因主要是源于外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以及过分比较和依赖科研成果的不良风气。避免误区,需要高校适度优化思政学科科研与教学的重视程度,达到合理平衡,当然也需要共同维护学术的清新风气,消除攀比的不良倾向。
此类误区集中体现为课程设置的“失范失联”,具体表现在:一是其他专业落实课程思政的“失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方面缺乏规范性;
二是思政学科内部课程的“失联”,课程各自为战,横向无张力、纵向缺深度,缺少统一协作,无法形成育人合力。此类误区容易造成思政课程的理论不强、深度不够、目标不准,造成思政课程的内容重复、高度不够、主线缺失,既影响教师备课和教学的效率,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疑惑,偏离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目标。误区原因主要是思政关键课程的主导作用缺失,课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避免误区,需要高校深化对于关键课程的认识,完善课程横向配合与纵向衔接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教学机制,科学优化内部结构,合理调配内部资源,营造齐心协力的课程建设氛围,在“主导”与“协同”中发挥思政育人的高质量效能。
此类误区集中体现为教学形式的“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分注重学生的“想要”,通过教学形式的“有趣”、“好玩”提升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抬头率”,而忽视学生的“需要”,即趣味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此类误区容易造成课程的思想空虚和理论空泛,且任由发展会形成教师的群体效应和行为习惯,不利于推动发展实践;
二是过分利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使学生被动接受和疲于接受,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入脑入心更无从谈起。此类误区容易造成学生的感官体验疲劳,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偏离教学设计的效果预期。误区原因主要还是对于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理解不够准确。避免误区,需要在思政教学体系改革优化的过程中,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践要求,从课程的价值目标出发,从学生的需求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形式,甄选信息工具,科学适度“包装”教学,使形式的作用服务于内容,提升学生思想和理论的获得感。
此类误区集中体现为实践教学的“有而不专”,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多以体验感悟为主,缺乏参与或服务类教学实践模式,缺少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初步尝试过程,或者即使有行为实践,缺少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而实现的思想升华,缺少通过实践感悟与思想升华反复交替而实现的行为养成,同时实践评价多以教师为主,欠缺多元的评价体系,如学生互评和社会点评。此类误区主要会弱化实践教学对于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误区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缺乏专业的整体规划、层次设计和效果评估,没有广泛形成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合力。避免误区,还是要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提升实践教学的功能性作用,完善教学设计和效果评估。当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
此类误区集中体现为考核评价体系的“泛而不精”,具体表现为思政教师考核评价项目虽全面而具体,却缺少能够精准推动发展实践的项目内容,思政课评价侧重于关注课堂效果,欠缺价值评判,侧重于聚焦学生成绩的短期效果,缺少学生成长过程的长期评价。此类误区容易造成考核评价项目对课程建设的意识引领欠缺,不利于激发教师的能动性,使思政教师更关注课堂的吸引效果和课程的短期效应,忽视课堂的价值目标和课程的长期效益。误区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理解和发挥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系创新。避免误区,需要高校提高认识,结合实际需求推陈出新,结合跟踪调研持续优化,切实发挥出考核评价体系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培养“堪当时代重任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必须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整体把稳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极端重要位置,高校党委顶层设计精准化,主要领导带头推动,明确责任、理清思路、从严管理、科学治理,形成合力,营造发展实践的优良氛围。三是全面把握党对课程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程,强化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传播,“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9]。
高校党委作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顶层设计的指挥部和掌舵人,要精准化统筹布局。一是精准定位课程。高校党委要将推动发展实践纳入学校整体规划,达成广泛共识,凸显思政课的“第一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要地位,把思政学科列为重点学科,齐心协力抓好学科建设。二是精准定位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接班人”是高校的重大责任,高校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成长规律,精准定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贯穿于学科建设和综合管理各体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融入到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各领域。三是精准定位措施。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供给侧改革,明确推动发展实践的具体保障措施,切实落实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学科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切实落实课堂、网络、活动等方面教学支撑的体系建设措施,切实落实培训、评优、评聘、激励等方面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需求措施,切实落实资源、环境、服务等方面学生教育的优质需求措施。四是精准定位责任。依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校党委要明确推进发展实践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完善各部门共抓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治理制度,确保信息自由流动和沟通双向互动,主体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事,责任人深入一线、强化推进,推进效果跟踪反馈、闭环管理,落实好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协调统一的执行要求。
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根本前提下,为推动发展实践和破解发展误区,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建设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需要依循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一是严把教师“入口关”。近几年,各高校均在积极补充思政师资力量,大量聘用青年教师,促成刚毕业的博、硕士研究生进入思政教师队伍。招聘过程要高标准、严要求,甄选政治过硬、思想端正、理论扎实、师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确保新鲜血液的质量。二是完善能力“升级站”。强化新进教师的入职岗前培训,强化在职教师的能力提升培训,“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10],优化科研与教学的考核激励导向,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创建助力青年教师教学提升的“工作坊”、“专家团”,鼓励挂职锻炼,关注国情、社情和民情,提升社会服务和实践能力,结合内在需求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到“六个要”标准。三是重视上游“活水源”。高校既是优秀思政教师的需求方,也是供给方。尤其是具有思政专业硕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一定要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考核适度关注科研成果,增加关注理论和教学能力,提升思政教师源头活水的质量,以此破解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
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破解重覆盖轻主导误区的关键,牢记思政课程根基始终绕不开“内容为王”,丰富教学内容是推动发展实践的基础核心。基于高校思政教材内容体系规划,丰富内容需要进一步融入经典与现实。首先是经典,要具有历史厚重感。一是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解揭示发展规律的普遍真理,理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二是融入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体现革命奋斗的伟大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应成为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特征,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三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能够滋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思政课教学语境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开拓思想视野、提升个人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其次是现实,要具有时代敏感性。一是融入身边事。如组织讨论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融入国家事。如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深入解读时事政策背景历程,引导学生全面关心国事和社会发展。三是融入世界事。如俄乌冲突动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展等,客观阐述国际发展形势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格局。此外,充分发挥课程内容价值效果,需要从思想上影响学生,从理论上打动学生,从视角上贴近学生,从形式上引导学生。
推动发展实践,必须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思维、改良效能,通常包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一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内容安排和授课目标,合理综合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提升课程效果。二是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顺应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广泛使用微信、微博、微视频、自媒体、融媒体、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助推思政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甚至虚拟现实教学、智慧课堂建设等新兴模式也已经纳入教学改革创新使用范围。三是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专家讲坛、专题讲座、校园活动等形式,拓展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在满足内在需求、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甄选搭配,不断探索能够推动自身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路径,破解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推动发展实践还要充分理解“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注重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校园思政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联动教育功能创新建设,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一是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体现主导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共同探索形成科学合理、具有高度深度的建设规范,实现课程的自然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效应。二是与校园文化的协同。高校党委应发挥指挥官的作用,统筹布局校园思政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展馆、校园环境等方式全方位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政育人作用。三是与社会实践的协同。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一种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统一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或组织红色旅游。此外,从发挥学生自主实践能动性的角度,还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助学助贫等活动,通过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学生自发的思政感悟,部分职业教育高校可以结合教育特点和优势,组织学生参加蕴含思政教育意义的实训实习活动,发挥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功能,做好高校与社会的有效衔接,破解重过程轻结果的实践教学误区。
推动发展实践,必须建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提升质量与效益的目的,破解重分值轻实质的误区。一是要勇于建立顶层设计和联合推动的自我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主体责任和协同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推动发展的项目表、进度条和排名榜,以责任制定考核项,以效果评价完成度,定期考核评价相关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工作情况,以实现精准推动。二是完善教学动态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思政课教学目标、方法、载体、效果等方面,设置动态观测点,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考核指标,设定专业考评人员,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创建科学化评价模式,及时动态反映教学状况,提供问题预警,协助整改和优化,助力打造思政“金课”。三是完善教师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个人自评、学生评教、同事互评、督导点评的基础考评方式,合理平衡科研与教学的考核导向,增加个性化的正向考评指标,如反映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学技能比赛获奖加分项,反映实践教学能力的学生实践比赛指导加分项,反映“传帮带”效果的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加分项,将评价结果与评聘、绩效、津贴、福利等政策挂钩,激发队伍共同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四是完善学生立体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从目标结果视角直观反映推动效果,故此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认知认同,还要考察其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在坚持以班级同学、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体评价的基础上,要实现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配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综合、知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的融合,跟踪评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社会主义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关键课程地位、坚持师资队伍建设是基本遵循,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基本要求,锻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丰富主渠道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形成大思政协同效应、完善科学性评价体系是推动发展实践和破解发展误区的实施理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高校高质量发展现状,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此外,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11],合理利用各方资源,以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内涵式误区思政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4期)2022-08-08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6-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冬季洗澡的误区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8年6期)2018-07-09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