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境是语义学、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命题。文章通过阅读、梳理国内外相关的著作和文章,旨在阐明语境的要素、作用与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语境要素除了上下文、即时物理环境、共有知识外,还应把交际主体的特征纳入其中;
语境作用包括三层,解释言内行为、解释言外行为以及创造言后行为效果;
最后,交际过程中存在多个语境假设,因此语境具有择定性与动态性。
关键词:语境 语义学 语境要素 语境作用 语境特征
一、前言
語境是理解语篇含义的要素,是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各个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语境概念较抽象,且涉及到大脑信息检索与提取等问题,迄今,关于语境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作用、语境的特征等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引发学界的持续关注。文章梳理语境的含义及要素、语境的作用、语境的特征三方,并进行述评。
二、语境的定义与要素
何为语境?对语境的定义决定了语境所包含的要素。Lyons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语言学家从现实场景中抽象提取出来的,对言语行为主体有系统性影响的因素,决定了言语(utterance)的形式、合理性和含义”[1]。基于这个定义,Lyons接着引用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2]来阐释限定交际个体言语行为的要素,共包括六项:角色与地位(指称角色、社会角色与地位)、时间与空间、场合的正式程度、恰当的媒介、恰当的主题和恰当的语域[1]。Lyons将语境要素划分为两大类,上下文和言语场景特征[3]。可见,语境被视为二元的,即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场景要素)。但这个划分中,言语场景特征的界定却十分模糊,且概念意义非常广泛。Gumperz提出语境化提示语(contextualization cues)的概念,即帮助发话者示意和受话者解读交际内容的信息表面特征[4]。虽然Gumperz本意不在对语境要素做系统性的分类,但语境提示语仍可以看作是语境要素的一部分。语境化提示语包括了语码、方言、转换风格、韵律现象、词汇句法选择、程式化表达等等[4]。这些提示语归结起来,还是属于语言特征部分,可看作是对上下文(co-text)这一语境要素的细化。Saeed将语境要素划分为三大类:物理环境、上下文、背景知识或共同知识[5],这是相对完善的划分框架。类似地,Sperber & Wilson提出延伸语境的三个方法:(1)受话者不仅把当前对即时话语的解读纳入语境,还把之前的话语解读纳入语境;
(2)把现有语境中概念相关的百科知识纳入语境;
以及(3)把即时观察到的物理环境纳入语境中[6]。该划分与Saeed对语境三要素[5]的划分十分吻合。然而,上述学者对语境构成要素的分类,忽略了交际活动参与者的特征,包括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等。日常交际中,常有“你想太多了”这样的表达,这种误读常由于受话者对发话者性格特质、行为习惯缺乏足够了解所造成。
三、语境的作用
语境有何作用?Lyons认为,语境决定了话语的含义,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进行:(1)表明说了什么句子;
(2)表明说了什么命题;
以及(3)表明了话语的言外之意[3]。通过联系Saeed对话语(utterance)、句子以及命题的划分[5],可看出,Lyons的语境作用观,是不断抽象化的过程。首先,语境将话语抽象出来,形成句子层面,接着将句子抽象到命题层面。前两层解释了话语的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第三层解释了话语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关于第三层“表明言外之意”,Lyons认为,同一句子可能有不同的言外之意。例如:“Sit Down” 这句话既可以表达命令,也可以表达对对方坐下的应允[3]。Lyons解释道,虽然韵律特征可以帮助受话者解读话语对应的是哪种言外之意,但不管有无韵律特征的存在,在语境中,特别是话语者之间身份地位明确时,话语的含义便明了[3]。可见,Lyons并没有将韵律特征,即言外之意标记纳入语境要素内。
Gumperz认为语境化提示语不仅仅提示了受话者该如何理解话语,也暗示了受话者该以何种形式作出反应[4]。同时,能在话语者之间建立认同感[4]。例如,在特定情境使用某种社区群体所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是发话者表达与受话者建立认同感期望的一种信号。发话者期待受话者以同样的语言表达风格进行回应,以此建立亲切感。Gumperz所认为的语境作用,实际上符合了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一概念,由此补充完善了Lyons提出的语境三作用[3],即在解释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作用外增加了解释言后行为这一作用。
四、语境的特征
关于语境的特征,学界有诸多分歧与争论。主要争议点,在于语境是单一还是多个,是给定还是择定,是静态还是动态等问题上。在讨论语境特征争论之前,有必要先厘清语境的制约、给定、择定、静态、动态等特征是针对交际双方哪一方来展开论述的。由于出发点不同,对语境特征的论述分析便有所不同。例如,语境的动态性可分为:发话者对语境的操纵、受话者对语境的选择[7]。这是从交际双方的角度分析语境的动态特征。而持语境给定观(given)的学者,通常是从受话者的角度来分析语境特征的。由于语境对交际双方都具有影响与作用(例如制约作用、解释作用),从交际双方出发的角度是合理的。
动态,即处于变化之中,强调了话语交际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7]。上述语境特征,即语境是单个还是多个,给定还是择定,静态还是动态,相互间都是息息相关的,最终可归属到较大争议点,即语境静动态之争上。静动态的特征分析,大致可以遵循单个或多个——给定或择定——静态或动态这样的思路。
(一)语境的多重性
首先,关于语境是单个还是多个的问题,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际中,参与者(特别是受话者)根据多种语境要素,在大脑中形成了多个语境假设,这些假设为后面的自主选择性提供了可能[6]。相比之,持语境给定观的学者一般通常把语境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一语境。探讨语境是静态给定的还是动态择定时,要区分语境与语境要素,以及语境化与语境要素,不能把语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应针对具体语境要素进行具体分析[8]。在话语交际中,语境要素具有多种,例如上下文、即时物理环境、共同知识,不同的语境要素形成的语境假设不一定总是一致的,导致一句话通常有不同的解读,因此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所提出的多种语境观更为合理。
(二)语境的择定性
关于第二点,语境是给定的还是择定的,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9](Cooperative Principle)与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6]存在分歧。会话合作原则,把语境看作是一系列的命题,并以此来判断新加入的信息(命题)的真值。即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语境对话语行为具有制约性[9],主要用来判断接下来发出的话語是否符合现有语境,即语境给定观。相反,关联理论是基于交际个体都具有寻找关联性。把语境看作一系列假设,话语参与者为了理解的高效性,先默认话语都具有相关性,再从一系列语境假设中寻找最佳关联的一个。即相关性先于语境而存在,交际个体具有主动选择某个语境的主观能动性,即语境择定观。
关于一点,首先,语境多个这一前提,决定了语境的给定性与择定性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兼容的。其次,语境三要素(上下文、即时物理环境、共有知识)存在给定性。例如,上文已是既定的、无法改变的,物理环境,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也是给定的。然而,这些要素可能互相矛盾,在处理这些不同语境要素时,要素的重要程度也不同,最终交际者大脑中形成一系列不同的语境假设。由于最终只能选择一种进行解读,因此语境需要交际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选择。在话语交际的任一时刻,语境具有多个这一特征,使得语境具有择定性,是可以被交际主体主动性选择的。
(三)语境的动态性
如上文所说,语境的动态性意味着语境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参与者的互动而发生变化[4]。语境的变化在于交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本身,即交际主体不仅可以选择语境要素,还可以操纵、创造新语境。首先,发话者这一方,可以根据各种语言特征来选择、操纵语境。例如,Lyons给出一个例子[3]:“Three strong girls went for a tramp” is followed, after a brief pause, with “The tramp died”. 喜剧家通过妙用“go for a tramp”这样一个固定短语,使听众形成一种解读,即女孩长途跋涉。而停顿片刻后,喜剧家只需往后面加一句“The tramp died”,这时候的tramp转变为流浪汉的意思,一下子便解构了听众刚形成的语境假设,从而达到了喜剧效果。这个例子从发话者角度,说明了语境是可以被创造和操控的。另一方面,受话者也可以对语境进行能动性选择,进而创造新语境。
五、结语
语境是话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梳理了语境的定义与构成要素、语境的作用、语境的特征。在语境要素上,大致上经历了从语境二元化,即语言因素(上下文)和非语言因素,到三元化(上下文、即时物理环境、共有知识)的转变。交际个体的特征,包括思想性格、交际习惯等也应该纳入重要的语境要素。语境作用可概括为三类,即解释言内行为、解释言外行为、制造言后效果。最后,语境是多个的而不是单个的。语境具有多个,决定语境具有可选择性,因此语境既是给定的,又可以是择定的。语境可以被交际双方所操纵、创造,通过交际双方的话轮互动,一开始的语境可能被拒绝,从而形成新的语境。因此,语境还具有动态性。
当前重要的语境理论,多是著名学者提出的假设,还缺乏自然科学的验证。因此,未来的语境的研究,需结合脑科学(例如大脑信息的检索和提取过程)、心理学等学科,对语境假设理论进行实证验证。
参考文献:
[1]Lyons,J.Semantics:Volume Tw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3]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4]Gumperz,J.J 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5]Saeed,J.I.Semantics(Fourth Edition)[M].Oxford:
Blackwell,2016.
[6]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7]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
[8]林大津.言语交际当代语境观:主客体与静动态的新思考[J].当代修辞学,2012(1).
[9]Grice,H.P.Logic and Communication[A].In Cole and 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作者简介:刘杨(1997-),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在读研究生,上海大学,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语言测试。
猜你喜欢 语义学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8-31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哈特的语义学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17年0期)2017-05-20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跟踪导练(三)2时代英语·高二(2015年1期)2015-03-16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3期)2014-03-11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心潮诗词评论(2014年5期)2014-02-28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1期)2013-03-11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2012-03-25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