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英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研究所,北京 100031)
齐王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于是筑巨馆,临康衢,盛处士之游,壮学者之居。美矣哉!高门横闶,夏屋长檐,罇罍明洁,几杖清严。尔乃杂佩华缨,净冠素履,端居危坐,规行矩止。相与奋髯横议,投袂高谈,下论孔墨,上述羲炎……于是齐王沛然来游,欣然自喜,谓稷下之富,尽海内之美,慨乎有自得之志矣![1]
这是宋人司马光在《稷下赋》中对齐国稷下学宫之盛赞。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2]。国君诸侯为招揽人才,竞相礼贤下士,最著名者,如战国初期,齐国在临淄的稷门设馆,一时名流多荟萃于此,称“稷下学宫”。其中尊者,如驺衍、淳于髡、接予、环渊等,“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3]。因其兼容并蓄,从而成为各派争鸣之中心。除国君养士外,战国时的贵族大臣亦多养士,称之为食客、门客或舍人。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和秦国吕不韦,所养食客皆达数千人。其食客中,既有真才实学的智、勇、辩、力之士,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然而,养士之风打破了诸侯权贵对思想的垄断,百家皆可争鸣,由此而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更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
其时的食客,类型是各种各样的,有文士、辩士、谋士、武士、术士等,其中不乏政治精英,如秦之商鞅、范雎、李斯,赵之蔺相如等,都曾有过做“门客”的经历。而少数士人与权贵之间,则形成一种特殊的“知遇”关系。如聂政之于严仲子,豫让之于智囊子、侯嬴之于信陵君等。他们崇尚节义,为报知遇之恩,甚至不惜出生入死,虽殒身而不恤,由此而谱写了一个个“士为知己者死”悲壮故事。如聂政善琴,为严仲子刺杀韩相;
荆轲舍身,为燕太子刺杀秦王。后高渐离又为复仇,用充入铅的筑击打秦王,未中而遭诛杀。
西汉时期,延续战国的养客之风,王侯贵族招纳食客风气日盛,成为一种时尚。而尊士、养士之风造就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和文化传统。自战国而降,可谓绵延不绝。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的道理,因而在扫平寇乱之后,便开始招募天下学士。纵观整个唐代,王府设立文学馆以招文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权臣“养士”之风也依旧盛行。其中,便有一种是以古琴见长之“琴客”。
“琴客”是士的一种,类似的还有“棋客”“诗客”等。一些权臣士大夫好琴,便在家中豢养琴客。琴客往往不仅仅善琴,也长于诗文,平日里弹琴、赋诗、出游,有的还协助好琴的权贵整理琴谱,传授古琴,有的也在家中斫琴。其时间不定,有的长达十几年,有的则较短暂。如宋代的郭楚望之于张岩,毛敏仲、徐天民之于杨缵,皆是如此。明初朱权也在家中豢养有琴客多人,协助编纂《神奇秘谱》。这些琴客与其主人,往往有着惺惺相惜的感情。在唐人的诗赋中,有很多关于“琴客”之吟咏。如天宝十五年(756)状元皇甫冉的《屏风上各赋一物得携琴客》:
不是向空林,应当就盘石。白云知隐处,芳草迷行迹。如何祗役心,见尔携琴客。[4]
又如李昌符的《送琴客》:
楚客抱离思,蜀琴留恨声。坐来新月上,听久觉秋生。夜静骚人语,天高别鹤鸣。因君兴一叹,竟夕意难平。[5]
李昌符是唐咸通四年进士,历任尚书郎、膳部员外郎等。类似这样在《全唐诗》里还有很多,如齐己《赠琴客》:
曾携五老峰前过,几向双松石上弹。此境此身谁更爱,掀天羯鼓满长安。[6]
这首诗中“此境此身谁更爱,掀天羯鼓满长安”,与白居易《废琴》诗中“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似有异曲同工之意。从中也可见古琴在唐代的寂寞与无奈。
又如,陆龟蒙的《送琴客之建康》:
蕙风杉露共泠泠,三峡寒泉漱玉清。君到南朝访遗事,柳家双锁旧知名。[7]
此外,贾岛也有《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
月色四时好,秋光君子知。南山昨夜雨,为我写清规。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仙家缥缈弄,髣髴此中期。[8]
贾岛(779—843),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被韩愈赏识,还俗后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他一生穷愁,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估计也无力养士。诗中钱、孟是指唐代大臣钱徽和孟简,所咏“琴客”或为钱徽或孟简之门客。钱徽(755—829),是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其父钱起是天宝十年(751)进士,著名十才子之一。钱起好琴,有不少琴诗留存,如《送弹琴李长史往洪州》:
抱琴为傲吏,孤棹复南行。几度秋江水,皆添白雪声。佳期来客梦,幽思缓王程。佐牧无劳问,心和政自平。[9]
钱起的诗中吟咏古琴的还有很多,如“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
此时蓬阁友,应念昔同衾”[10];
“竹静携琴处,林香让果时;
声同叨眷早,交澹在年衰”[11];
“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12];
等等。孟简曾中博学宏词科进士。唐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孟简自浙东观察使入朝任户部侍郎,次年五月,又以检校工部尚书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其时,钱徽任朝散大夫。假如钱、孟二人秋季同在京师以琴相会者,大概时间是在元和十二年(817)秋天。[13]而贾岛的《寄钱庶子》诗中有“树阴终日扫,药债来年还。犹记听琴夜,寒灯竹屋间”[14],所记正是秋夜与二公听琴之事。
见于记载的唐代琴客,有姚兼济、石荆山、董庭兰、贺若夷、王敬傲等。
姚兼济是苏州人,善琴。有关其生平在唐人吕温①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人。贞元末进士,再迁为左拾遗,以侍御史使吐蕃。元和初还,转户部员外郎,再贬道州刺史,徙衡州,卒年四十。的《送琴客摇兼济东归便道谒王虢州序》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东海摇兼济,年十三,从淮南大军,有奇童之称。岁既冠,历泗上剧职,振能吏之声。而尚气节,重言诺,临财廉,见义勇,藴崇具美,发以雅琴,琅琅然若佩玉之有冲牙也。贞元丁丑岁,观艺京师,冲宇罕窥,正声寡听,道不苟合,浩然东归。水流无心,遇用则止。宏农守御史中丞王公得子最深,且东诸侯之望也。[15]
上文“摇”当为“姚”之误。从吕温的文章可知,他13岁即从淮南大军,有“奇童”之称,20岁即担“泗上剧职”,有“能吏之声”。其性格“尚气节,重言诺,临财廉,见义勇”。他善琴,“蕴崇具美,发以雅琴,琅琅然若佩玉之有冲牙也”。唐贞元十三年丁丑(797),他曾在长安城观艺,“正声寡听,道不苟合,浩然东归”。而从文中“宏农守御史中丞王公得子最深”及标题来看,姚兼济可能曾为虢州宏农(今河南灵宝市)太守、御史中丞王公的门客,对此,吕温的文中还有记载:
傥羽翼吾道,铿锵尔音,飞而鸣之,一日千里,则何公门不可曳长裾乎?大丈夫风波未始有极,生死且不足问,况能离忧乎?白露降,秋云起,仰见太华,壮心勃兴。若不激徵变商,是孤慷慨,吾季恭也。诗有逸气,盍韵钟律,播于丝桐。[15]
从上文可知,姚兼济不仅善琴,具侠气,也擅长诗文,且有“逸气”。关于其学琴的记载,见于明代洪武初年卢熊编著的《苏州府志》中:
姚兼济,吴人,善琴,颇得石荆山之传。在扬州,逄异人,授以琴操,抚之声果奇,兼济固求学焉。异人乃授之以《清风》《景云》等五调。世人以为《广陵散》之遗音也。[16]
其后明隆庆年间张昶《吴中人物志》[17],万历年间凌迪知《万姓统谱》等,所载基本同此。而据此,可知姚兼济曾从石荆山学琴,并从扬州的异人得其传授《清风》《景云》等五曲,“世人以为《广陵散》之遗音”。至于《清风》《景云》两曲,查后世琴谱中已不存。
此外,在宋代《琴苑要录》中,存有一篇姚兼济所写的《琴论》,此文《琴书大全》不载。从其内容来看,他所欣赏的是“冷淡清邪”的古弄之声,内容没有什么新意。文中讲到了古琴五声的情感表达,即宫声“悲楚”,商声“优逸踈达”,角声“欢和”,徵声“凄凉”,羽声“流平”:
蔡公《琴操》曰:“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斯之谓矣!琴者,禁也,搃乐之主,气略乾坤。上以应神明,下以和风俗。况人心五常,天性者也。夫宫声之感情也,其意悲楚;
商声之感情也,其意优逸踈达;
角声之感情也,其意欢和;
徵声之感情也,其意凄凉;
羽声之感情也,其意流平。此之谓也![18]
姚兼济的老师石荆山,为唐代文人独孤及所重,或为独孤及的门客。相关记载亦见于《苏州府志》:
石荆山,吴人,善琴,为独孤台州所重,召与之游。荆山于琴博而熟,故重之,荆山每操,常以十合小豆为准,尽一升而移品。[16]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唐代宗时召为左拾遗,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刺史。[19]4990-4993独孤及以文章名于肃宗、代宗之世,与萧颖士齐名,其文宽畅博厚,长于议论,因其“辞体近雅,一时英俊皆师焉”[20],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之一。独孤及亦好鼓琴,尝抱琴登马退山,有诗曰:
寒泉得日景,吐溜鸣湔湔。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一弹一引满,耳热知心宣。曲终余亦酣,起舞山水前。人生几何时,太半百忧煎。今日羇愁破,始知浊酒贤。[21]
从独孤及的诗来看,颇有旷达之度。他常出游,在山林之间鼓琴赋诗。如天宝十三年(755)六月,独孤及新中进士不久,为华阴尉,与临汝令裴冀等在华山宴集。其时二三好友,童子六七人,“挈长瓢,荷大壶,以浊醪素琴,会于黄神之谷”。华山风景绝佳,至山顶,在白云之间,弹琴咏歌,醉酒赋诗,放浪于形骸之外,寄情于天地之间,真可谓心意自得:
想夫君俟我于花峰,下碧空而婵娟,爱而不见,搔首空山。然后靡灵草以为席,倾流霞而相劝。楚歌徐动,沂咏亦发,清商激于琴韵,白云起于笔锋。是日也,高兴尽而世绪遣,幽情形而神机王。颓然觉形骸六藏,悉为外物,天地万有,无非秋毫。亦既醉止,则皆足言,以志仙迹,且旌吾友嘉会之在山也。[22]
上元二年(761)十二月十五日,独孤及在苏州虎丘山,“琴壶以宴朋友,啸歌以展霞月”,是日,和气满谷,阳春逼人,宾主共八人,醉罢皆赋诗。其时,“衔流霞之杯,而群嬉乎其中,笑向碧潭,与松石道旧。兕觥既发,宾主醉止,狂歌送酒,坐者皆和”[23],等吴趋数奏,即云去日没,梵天月白,万里如练,松阴依依,状若留客。
到了晚年,独孤及更加嗜琴了,得了眼病,他也不肯治,为的是能听琴更加专注[19]4993。而弹琴的那个门客,或许就是石荆山了。
此外,唐文宗时的古琴待诏贺若夷(朱长文《琴史》作贺若存),曾为宰相王涯(764—835)的门客。王涯博学工文,收藏字画颇丰,亦精于音乐,喜好古琴,所居“别墅有佳木流泉,居常书史自怡,使客贺若夷鼓琴娱宾”[24]。太和九年(835)十一月,因“甘露之变”,王涯为禁军抓获,后被腰斩,场面十分惨烈。贺若夷则成为文宗时颇为受宠的待诏。
另一名晚唐时的琴待诏王敬傲,自德宗、顺宗以来,四代为宫廷琴棋待诏。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因黄巢之乱,王敬傲和很多长安士大夫一样,曾“避地北游”,旅居邺中(今河北临漳)多年,后成为成德节度使王镕(873—921)的琴客。王敬傲常在王镕府上弹琴弈棋,“岁时供给,莫不丰厚”[25]。
当然,唐代最著名的“琴客”,无疑当属董庭兰。
董庭兰(约695—765),陇西(今甘肃省)人,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琴家。当时的琴坛,盛行的是沈家声和祝家声,据朱长文《琴史》卷四,大约在武则天时代,董庭兰曾向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家的声调,并把他所擅长的《胡笳》曲整理为琴谱。陈怀古将其琴谱传于庭兰,有赞善大夫李翱为之作序。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系凉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孙,北魏司空李冲十世孙,贝州司法参军李楚金之孙。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庐州刺史、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山南东道节度使等。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曾从其学古文,两人亦师亦友,崇儒斥佛,推行古文运动。李翱善琴,这篇序文今已不存。但宋人所编《崇文总目》中有《琴谱调》五卷,称可能是李翱所传:
《琴谱调》五卷,不著撰人名氏。杂录琴谱大小数曲,其前一大曲亡其名,旧本或云李翱,用指注与诸琴法无异,而云翱者,岂其所传欤。[26]①《永乐大典》引《宋志》作《琴谱调》三卷,《文献通考》同。
李翱和董庭兰非同时代人,可知此谱刊印时,董庭兰已不在世了。
除了古琴之外,董庭兰还擅长吹奏筚篥。他和唐代不少文人都有着很深的友情,如李颀、高适、房琯等。
唐人李颀(690—751),是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李颀是一个心怀济世理想的有志之士,但一生并不得志,最终选择了抛却尘世,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其诗文之中,既表现了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又有宁静恬淡的隐逸高情。李颀好琴,所写的《琴歌》一诗,是唐人咏琴诗中的名篇: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吿云山从此始。[27]
在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①《文苑英华》卷三三四题作《听董庭兰弹琴兼寄房给事》。据程千帆《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题当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弄兼寄语房给事》。[28]一诗中,他对董庭兰的琴艺有着十分生动的描述: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29]②标题一作《听董庭兰弹琴兼寄房给事》。
题中的房给事指房琯,给事中是一种官职,一般常侍帝王左右,唐时为门下重职,在正五品上。据《旧唐书·房琯传》,他是在天宝五年正月,任职给事中[30]③原文:“天宝元年,拜主客员外郎。三年,迁试主客郎中。五年正月,擢试给事中,赐爵漳南县男。”。另据《资治通鉴》,天宝六年正月,“给事中房琯坐与适之善,贬宜春太守”[31]。如此,便可知李颀听董庭兰弹《胡笳》,是在天宝五年(746)五月至六年(747)正月前。而正是李颀的这一首听董庭兰弹《胡笳》的诗,使得后人在关于《胡笳》作者论争之时,很多人认为是董庭兰创作了《胡笳》。应当说,董庭兰在琴曲《胡笳》谱的改编和传播过程中,的确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和董庭兰有过交往的是唐代诗人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便是他在《别董大二首》诗中的名句:
十里黄云白日曛④十里:《唐诗选》残卷作“千里”。,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32]
高适(约704—765),字达夫、仲武,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按周勋初《高适年谱》[33],此诗作于天宝六年(747),高适48岁⑤刘开扬《年谱》认为是44岁。[34]。高适的前半生,奔波于长安、淇上、洛阳之间,却困顿依旧,问津无门。幽居靡闷之中,只能寄情山水。
高适和房琯是有交游的。然而,这一年,房琯已被贬为宜春太守,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寒风凛冽的冬天,董庭兰和郁郁不得志的高适在睢阳相遇,两颗落寞的心互相慰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于是,高适写下了这两首诗。
然而,此诗在敦煌出土的“伯2552敦煌唐诗选残卷”抄本中题作《别董令望》。因此,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将李颀诗中的“董大庭兰”与高适诗中之“董大”分列,后者谓“惟名未之详”。[35]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认为这样的做法“极为审慎”,认为高适诗中的董大当为董令望,“董庭兰为房琯所昵之琴工,与高适诗中所别之董令望身份不合,当非同一人”。[36]周勋初则认为上述第一首高适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指明了董大的身份,一无官职,二非名流,而海内知名,与董庭兰身份相合。但第二首则作自怜之语,失神落魄,说明高适此时犹未出仕。故第二首不能确认董庭兰一名董令望。[37]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房琯辞世后,大体在广德二年。[38]但问题是,高适早年不得志,安史之乱后崛起,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统帅大军,讨伐永王李璘。后又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广德二年(764),已入朝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因此,此时又怎么可能“今日相逢无酒钱”之慨呢?
因此,笔者认为,此诗中的“董令望”或“董大”,应当就是董庭兰,“令望”或为董庭兰之字号。他和高适相遇时间是在天宝六年。理由如下:
首先,董庭兰的琴艺在当时享有盛誉,蜚声海内,如周勋初所言,其诗中第一首所言与董庭兰身份是相合的。
其次,周勋初认为第二首与董庭兰身份不符,不能确认诗中的董令望是董庭兰。但是,董庭兰至房琯门下是在晚年。唐代琴待诏薛易简曾评价董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20],可知董庭兰的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十分的落魄和贫困。天宝五年是董庭兰刚进入房琯门下不久,但房琯不久即被贬至宜春做太守,董也离开了长安。故和高适相遇时,高适才有诗中“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之感叹。
其三,从高适的诗来看,他和房琯很早就认识。如他写的《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诗:
隐隐春城外,蒙笼陈迹深。君子顾榛莽,与言伤古今。决河导新流,疏径踪旧林。开亭俯川陆,时景宜招寻。肃穆逢使轩,夤缘事登临。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阴。岸远白波来,气暄黄鸟吟。因睹歌颂作,始知经济心。灌坛有遗风,单父多鸣琴。谁为久州县,苍生怀德音。[39]
据《房琯行年考》,这首诗是房琯从浙江盐官县令复任宋城令后高适所作,时间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房琯40岁[40]。同年,高适还写了《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而高适本人也好琴,之前是在房琯府上是有可能听过董庭兰弹琴的。如高适“横琴了无事,垂钓应有以;
高馆何沉沉,飒然凉风起”[41];
“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
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42];
等等。
此外,唐代诗人崔珏,字梦之,系清河 (今山东武城)人,寄家荆州(今湖北江陵)。他的《席间咏琴客》一诗很有名: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43]①朱长文《琴史》引此诗,作:“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开元房太尉,始终留得董庭兰。”
崔珏诗中的房次律,指的正是唐代宰相房琯,然而,崔珏与董庭兰并非同时代人,和董庭兰并没有交往。崔珏是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后出为淇县令,迁侍御史,因其二子作恶,被刑杀。崔珏与李商隐以诗交,因写有《和友人鸳鸯之什》诗著称,时号“崔鸳鸯”。崔珏曾为宰相崔铉幕僚,然时与袁充不和,后被崔珏一起荐之入朝,崔珏任校书郎。因崔铉好琴,一次,有琴客谒见崔铉,崔铉对其琴艺十分赏识,便让人把崔珏请来一起赏琴、赋诗,崔珏因心怀怫郁,便写了此诗泄愤,让与房琯一样同为宰相的崔铉十分难堪和恼怒。
而董庭兰的一生,注定和房琯是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房琯(697—763),字次律,河南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人,父房融,武则天时任正谏大夫,长安四年(697)拜相。少年时的房琯聪明好学,风仪沉整,因家族之恩荫成为弘文馆学生。9岁时,房融被中宗李显贬至高州,房琯因此辍学弘文馆。不久,父卒。玄宗先天元年(712),房琯与吕向②吕向(?—742),字子回,泾州(今陕西长武)人,玄宗朝十八学士之一。少年丧母,由外祖母抚养成人,隐于陆浑山。好读书,博通今古,长于书法,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世号“连锦书”。开元十年(722),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正言直谏,经常评议朝政。玄宗派使者挑选女子以充后宫,他上奏《美人赋》以讽。玄宗接受,升其为左拾遗。玄宗多次到渭川打猎,吕向又献诗规讽,玄宗将其文镌于山岳石上,引以为戒。后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曾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对李善《文选》重为诂解,时号《五臣注》。[44]隐遁于陆浑山(在今洛阳),潜心读书,历时十余年。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欲封禅泰山,房琯撰《封禅书》进献,得中书令张说赏识,举荐为秘书省校书郎。其后历任冯翊、卢氏、湖城、阌乡等地县令。开元二十二年(734),迁监察御史,不久,因鞫狱不当,被贬。其后,历任建德、慈溪、盐官(皆在浙江)等地县令,再迁宋州宋城(在今河南商丘睢阳)、济源(今河南)等地县令。
唐玄宗天宝元年后,历任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天宝五年(746)正月,擢给事中。因房琯具有缮理廨宇之能,任骊山“温泉宫”缮理史,所修建的,即后来的华清宫。天宝六年(747)正月,因李林甫构陷,与左相李适之、刑部侍郎韦坚等,被贬宜春太守。其后历任琅琊、邺郡、扶风三地太守。所到之处,因其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幸蜀(图2)。七月,房琯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谒见玄宗,即日被任命为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到达成都后,又加勋官银青光禄大夫。玄宗三子李亨(711—762)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十二日,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即位的,史称肃宗。随后,玄宗派韦见素、房琯、崔涣等奉传国宝、玉册诣灵武传位。到了十月,肃宗率三军战于青坂、陈涛斜(今陕西咸阳附近),兵败。
图1.房琯像,清殿藏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唐]李昭道 (传)《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德二年(757)五月,房琯被贬太子少师。十二月,又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至德三年(758)六月,再贬邠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四月,改礼部尚书。八月,转汉州刺史。宝应二年 (763),房琯又拜特进、刑部尚书。八月,卒于阆州僧舍,享年67岁,赠太尉。[45]
房琯好琴,董庭兰曾为其门客。关于董庭兰为房琯琴客的时间,从房琯的生平来看,他早岁辗转冯翊、卢氏、湖城、阌乡、建德、慈溪、盐官、宋城、济源等地任县令,职位不高,不可能养琴客。然而,房琯与董庭兰是一种士人之间的知己关系,两人在一生中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董庭兰早年是山林隐士。薛易简曾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貌古心远,意闲体和。抚弦韵声,可以感鬼神矣。”[20]他投奔房琯的时间大约是在天宝五年(746),房琯任给事中的时候。期间,李颀听董庭兰弹《胡笳》,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中有“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语,写的正是房琯淡泊名利,“日夕望君抱琴至”的心情。
然而,一年以后,房琯即被贬至宜春做太守。是年冬天,董庭兰遇高适,高适写下了《别董大》诗,并发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赞叹。其后,房琯在各地做太守,董庭兰应当是没有跟随。
安史之乱后,房琯拜相。其时的房琯,位高权重,董庭兰再次成为房琯的琴客。《旧唐书·房琯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琯,自是亦大招纳货贿,奸赃颇甚。颜真卿时为大夫,弹何忌不孝,琯既党何忌,遽托以酒醉入朝,贬为西平郡司马。宪司又奏弹董庭兰招纳货贿,琯入朝自诉,上叱出之,因归私第,不敢关预人事。谏议大夫张镐上疏,言琯大臣,门客受赃,不宜见累。二年五月,贬为太子少师,仍以镐代琯为宰相。[46]3323
上述《旧唐书》所载房琯经常听董庭兰弹琴,曾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通过董庭兰以见房琯,董庭兰因此而招纳货贿,奸赃颇甚。后来,法司弹劾董庭兰,房琯入朝自诉,被唐肃宗斥退。五月,唐肃宗任命谏议大夫张镐为宰相,将房琯贬为太子少师,担任散官。因此,一般认为,房琯被贬与董庭兰有关。
对此,杜甫亦的确曾撰文《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为房琯和董庭兰辩护:
窃见房琯以宰相子,少自树立,晩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必位至公辅,康济元元。陛下果委以枢密,众望甚允。观琯之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况画一保泰,素所蓄积者。已而琯性失于简,酷嗜鼓琴。董庭兰今之琴工,游琯门下有日,贫病之老,依倚为非。琯之爱惜人情,一至于玷污。臣不自度量,叹其功名未垂,而志气挫衂,觊望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何思虑始竟,阙于再三。陛下贷以仁慈,怜其恳到,不书狂狷之过,复解网罗之急,是古之深容直臣,劝勉来者之意。天下幸甚!天下幸甚!岂小臣独蒙全躯就列,待罪而已。无任先惧后喜之至,谨诣合门,进状奉谢以闻。
至德二载六月一日,宣议郎行在左拾遗臣杜甫状进。[47]
房琯,是杜甫年轻时候的布衣之交,两人一直有着深厚的友情。杜甫是一个入世情怀很深的儒家士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始至终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惜他的一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从扭转失意而坎坷的仕途。在长安潦倒十年之后,又逢安史之乱,杜甫一度被叛军俘获。后从长安逃出,到了凤翔,经宰相房琯的推荐,终于被刚登基的唐肃宗授为左拾遗。左拾遗这个官职,就是负责向皇帝谏言献策。虽然职位较低,只是八品,但毕竟是帝王近侧的臣子,这或许已是杜甫仕途的顶峰。不过,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杜甫便因为这个推状,不仅没救下房琯,反而招致肃宗猜疑而被冷落贬斥,险些锒铛入狱。御前的仗义执言,终究让杜甫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终结了!
疏救房琯事件对杜甫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后,忠而被贬使得杜甫心里是十分的愤懑:“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48]乾元元年(758),杜甫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华州地方官对他歧视和挤兑更令他忧惧和伤怀: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49]。
一年以后,乾元二年(759)七月, 杜甫弃官离开了华州, 携家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不久,杜甫又奔蜀,在朋友帮助下,幽居成都草堂,期间屏退宦游,悠闲自适, 直至肃宗驾崩。他曾在诗中感叹“六翮曾经翦,孤飞卒未高”,谓自己因房琯事遭贬,如同飞鸟被摧剪了劲羽,终难高飞;
“犹含栋梁具, 无复霄汉志。良工古昔少, 识者出涕泪”。可以说,这件事对杜甫的人生、事业、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摧残。
大历五年(770)冬,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途中,一代诗圣凄凉地客死于舟中。
明人卢世㴶评价此事:
子美千古大侠,司马迁之后一人,子长为救李陵,而下腐刑,子美为救房琯,几陷不测,赖张相镐申救获免,坐是蹉跌,卒老剑外,可谓为侠所累。然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而成《史记》,与天地相终始,子美自《发秦州》以后诸作,泣鬼疑神,惊心动魄,直与《史记》并行,造物所以酬先生者,正自不薄。[50]
当然,房琯被罢相不仅是董庭兰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房琯是安史之乱后,由唐玄宗在危难之中所命之宰相,也是深得玄宗信任的贤臣和旧僚。肃宗在灵武即位,当时玄宗并不知道。一个月以后,肃宗使者到蜀,玄宗方知太子早已登基。虽为父子,其实也是有嫌隙的。肃宗是不太可能再重用房琯这样的旧部。且当时,在房琯周围,聚集了一些正直、耿介又有才学的士人,他们“恩荣同拜手,出入最随肩;
晚著华堂醉,寒重绣被眠;
辔齐兼秉烛,书枉满怀笺”[51],这让肃宗警觉并深感不安。房琯被贬时,肃宗在《贬房琯刘秩严武诏》的开篇,就是“崇党近名,实为害政之本。黜华去薄,方启至公之路”,说他们“潜为交结,轻肆言谈,有朋党不公之言”[52]。应当说,这是导致房琯被贬的主要原因。乾元元年(758)六月前后,房琯、贾至、严武、刘秩、杜甫、韦陟等人,相继被贬黜。所谓董庭兰纳贿之事,只是一个借口。故房琯自诉,肃宗便将他叱出去了。而杜甫本身就是房琯举荐,此时再去辩解疏救,这本身就违忤了肃宗,在某种程度上是触犯了肃宗的政治利益,如此,便“受到来自最高权力层的打击, 这种打击当然是比较致命的”[53]。
其二是房琯的疏于政事。对此,《旧唐书》也有记载:
琯又多称病,不时朝谒,于政事简惰。时议以两京陷贼,车驾出次外郊,天下人心惴恐,当主忧臣辱之际,此时琯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但与庶子刘秩、谏议李揖、何忌等高谈虚论,说释氏因果、老子虚无而已。[46]3322
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的说法相类似,甚至认为房琯被免相,已是从轻处理了:
房琯性高简,时国家多难,而琯多称病不朝谒,不以职事为意,日与庶子刘秩、谏议大夫李揖,高谈释、老,或听门客董庭兰鼓琴,庭兰以是大招权利。御史奏庭兰赃贿,丁巳,罢琯为太子少师。房琯既败师而不思补过。罢之为散官,犹轻典也。[54]
其三是政敌的不满和构陷。至德元年(756),南海太守贺兰进明①贺兰进明:生卒年不详,开元十六年(728)进士,历任主客员外郎、信安郡太守。安史之乱起,迁北海太守,因守城无绩,治军失律而罢职。至德元年(756),转赴灵武唐肃宗行在,被任为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出守临淮。至德二年(757),叛军围困睢阳,守将张巡派人求援,贺兰进明嫉张巡声威,拥兵坐视,致使睢阳陷落,张巡被害。乾元二年(759),又因依附第五琦,被贬为溱州司马。赴灵武唐肃宗行在,深得肃宗信任。肃宗指令房琯授贺兰进明以御史大夫一职,但房琯却任命他为代理御史大夫。这让贺兰进明十分不满,便向肃宗进谗,称房琯性情疏阔,好为大言,“非宰相器”,并说了肃宗与“枝庶”争太子时,房琯不忠于肃宗的一些事,这亦令肃宗反感和提防。
朱长文在《琴史》中也提出赂谢之事,乃房琯的政敌所为:
唐史谓其为房琯所昵,数通贿谢,为有司劾治,而房公由此罢去。杜子美亦尝云:而薛易简称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貌古心远,意闲体和。抚弦韵声,可以感鬼神矣。天宝中,给事中房琯,好古君子也,庭兰闻义而来,不远千里。
余因此说,亦可以观房公之过而知其仁矣。当房公为给事中也,庭兰已出其门,后为相,岂能遽弃哉?又赂谢之事,吾疑谮琯者为之,而庭兰朽耄,岂能辩释?遂被恶名耳。房公贬广汉,庭兰诣之,公无愠色。[20]
清人钱谦益对朱长文此条评价很高,认为“薛易简以琴待诏翰林,在天宝中,子美同时人也,其言必信。伯原《琴史》,千载而下,为庭兰雪此恶名,白其厚诬,不独正唐史之谬,兼可以补子美之阙矣。”[55]
正由于房琯被贬,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故房琯当年也无怪罪董庭兰之意。朱长文在《琴史》中也说,房琯任汉州刺史时,“庭兰诣之,公无愠色”[20]。
董庭兰的弟子有郑宥、杜山人。郑宥擅长“沈家声”和“祝家声”,史载他的听觉十分敏锐。唐人李肇《唐国史补》中,有一段关于郑宥的记载:
张相弘靖少时夜会名客,观郑宥调二琴至切,各置一榻,动宫则宫应,动商则商应,稍不切,乃不应。宥师董庭兰,尤善泛声、祝声。[56]
郑宥在唐天宝时擢书判拔萃科,上述《国史补》所载,又为宋代《太平御览》卷五七九、《太平广记》卷二〇三所引。而听郑宥弹琴的张弘靖(760—824)是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他本人和祖父张嘉贞 (665—729)、父亲张延贞(726—787),皆为唐代宰相,时有“三相张家”之称。
至于郑宥,《文苑英华》卷五一二存有他的一篇《对字诂判》,可知他与左光嗣、裴腾、张巡、吕因、王钊同对,均玄宗朝人,另在《全唐文》中有《甲书字诂所由计功不及日请科罪不伏诉云纸类不同》。
此外,唐人李端有《送郑宥入蜀迎觐》②[唐]李端《送郑宥入蜀迎觐》:“宁亲西陟险,君去异王阳。在世谁非客。还家即是乡。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57]《重送郑宥归蜀因寄何兆》③[唐]李端《重送郑宥归蜀因寄何兆》:“黄花西上路何如,青壁连天雁亦疏。为报长卿休涤器,汉家思见茂陵书。”[58]诗,可知他与李端同时,为玄、肃、代宗间人,是为蜀人。
董庭兰的另一个弟子是“杜山人”,擅长弹奏《胡笳》,唐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写道:
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④山人杜陵名庭兰:《唐诗品汇》作“山人杜陵董庭兰”,见[明]高棅辑《唐诗品汇》卷三十三,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杜君少与山人友⑤杜君少与山人友:《文苑英华》作“杜君少与人友支”,见[宋]李昉辑《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二,明刻本。《唐诗品汇》作“董君少与山人友”,见[明]高棅辑《唐诗品汇》卷三十三,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山人没来今已久。当时海内求知音,嘱付胡笳入君手。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座中为我奏此曲,满堂萧飋如穷边。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更闻出塞入塞声,穹庐毡帐难为情。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须臾促轸变宫徵,一声悲兮一声喜。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杜陵先生证此道,沈家祝家皆绝倒。如今世上雅风衰,若个深知此声好。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59]
此诗由于诗题“听杜山人弹胡笳”与诗中“山人杜陵名庭兰”“杜君少与山人友”句,有抵牾。从诗中看,“杜君”与“山人”是两人。但诗题又是听“杜山人”弹琴。对此,陶敏在《全唐诗人名汇考》中认为:杜君与山人实非一人,山人已逝,弹《胡笳弄》者乃杜君。而从“山人杜陵名庭兰”者可知,山人乃董庭兰,杜陵乃地名而非人姓名,杜君,乃从庭兰学琴者,故题似当作《听杜君弹胡笳》。[60]戎昱在诗中称杜君“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还赞美他的琴艺“沈家祝家皆绝倒”。因此,郑宥和杜君皆得董庭兰之传。
几十年之后,元稹在桂府听姜宣用雷氏金徽琴弹奏琴曲《小胡笳》, 称其“骤击数声风雨回,哀笳慢指董家本。姜生得之妙思忖,泛徽胡雁咽萧萧”。[61]其时,董庭兰的影响,已经盖过了沈、祝两家。
此外,《神奇秘谱》中有《颐真》一曲,传为董庭兰所作,但未经考证。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