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杰,张银萍
(菲律宾圣保罗大学,菲律宾 土格加劳 3500)
人类社会日趋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根本利益出发,科学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提出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展现了泱泱大国的人类情怀和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复兴传统文化”重大战略国策部署下,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和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持续提升。其中,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中国武术,其标示性和辨识度日益坚牢。2018 年,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英语圈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总榜单TOP10”,“武术”及相关话语占据“半壁江山”,“武术”位居第6,“少林”“阴阳”“气”“气功”分列1、2、7、8[1]。此外,2013—2019 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武术”始终位列前3。可以说,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细究其因,无不有赖于翻译在链接不同语言、融通不同文化中发挥的引领作用,也须臾离不开我国外宣工作营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历史一再表明,国际社会间的共识之达成、愿景之实现,必以语言沟通为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深刻体现历史大势所趋的时代先声中,具有国际认知且作为大国之“艺”的武术,理应为其思想表达和理念传播响亮发声。故此,本研究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关照武术翻译新使命、新方略,以期为命运共同体在人类社会的心灵共鸣、文化共振注入新血液、新动力。
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轫于2013 年10 月24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2015 年9 月2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3],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进国际视野。2017 年1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4],进一步对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以及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深刻阐明。至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
作为一种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淮南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史记·循吏列传》)等先贤智慧,均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个人的和谐共处的思想精髓,表达了中华文化一贯倡导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互通无碍的共同体意识。基于此,中国政府充分吸取并将之融入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的治理之中,从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再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6],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崭新倡议,无不深刻体现着隽永幽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核心要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运用和深入解读,可溯源于中国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7],深刻关注人与自身的健康协调、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对“天人”关系的德性处理推动人类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开掘人类空间的公共性价值[8]。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均面临从“一国之国”走向“世界之国”的深刻转变。相较于西方彼此对立、此消彼长的“二元思维”的局限与支离,“天人合一”以整体思维关照一物与万物、一国与世界的共生共存关系则更显圆融与无碍。至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中国政府需要借助各种载体,通过各种形式,向世界推行中国方案,译介中国智慧,共同营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
具有国际认知的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予之以深刻且全面的影响。如其大部分动作概念或曰技术术语均借助大自然万物进行比拟意向表达[9]。正缘此人与自然和谐之境的生动描绘,使之成为翻译、宣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语言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在公共外交、文化交流、国际竞赛、健康传播、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也因之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扬中国思想的国之重器。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10]。当下,中国武术应将译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宣扬持久和平的支撑性要素和基础性工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话题。经不断阐幽发微与躬行践履,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逐内化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于时代的今天依然能焕发新义。2015 年4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中提出“弘义融利”之说[11],不仅是古老“义利之说”应时而变的现实缩影,也是对中国外交“义利观”形象凝练的高度概括。进一步分析,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义利观无疑是对西方狭隘国家利益观的超越。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各国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关系实践中的义利关系[12],破除“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明从根本上是一种道义文明,其中的义利思想深刻融入武术发生发展,丰富着习武者的生存状态,明确着习武者的社会责任,点缀着习武者的精神境界[13]。以仁义、信义、正义、公义品质[14]为核心的武术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重要论述的有益补充。由义出发,以义制欲,以义导利,才能弘义融利。中国武术翻译应立足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将自身“义利观”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的译介传播与国家发展、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牢系在一起,为普遍安全、和谐共处以及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应有贡献。
“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已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出现,关其辨说于西周末年的《国语》《左传》即有明确记载[15]。“和而不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逐渐发展成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也理应成为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重要理念。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1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理念支撑。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国主张,在不同文明与多样文化中积极探索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以谋求共同繁荣、和谐共生之道。
“和而不同”理念一以贯之于中国武术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和”之关键即在承认不同,化用不同,是实现中国武术流派繁衍的内在逻辑和伦理秩序保障。如从技法练用而言,各家各派均有其独特之处,有长于近贴短打者,有善于放长击远者,有讲求刚猛迅疾者,有追求轻灵柔和者,正是在此看似对立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中,实现着武术当下即是的“和合”之境,为各国武术爱好者、习练者提供了多元选择与同台共竞的平台。诚然,中国武术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门派之争、门户之见,但着眼于数千年的演进脉络,其总的发展趋势依然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发展格局。当下,在武术跨文化、跨语言的对外翻译过程中,为深蕴其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寻求更适宜、更有效的输出出口,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助力共同繁荣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和使命。
所谓“开放包容”就是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承认和接纳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17],这样一种胸怀与气度的内在道德情感支撑其实就是儒家自古所倡导的“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待物、待事。中国人讲“仁爱”极为平实朴素,始由个人对父母、亲属之爱扩充推广至人类、宇宙,体现了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情感之通和普遍之爱。以此而言,中国政府在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人类共同面临各种各样严峻挑战的形势下[18]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时代延伸,更是以“泛众爱”“兼相爱”为底层逻辑的海纳百川胸怀的时代展现。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肩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如武术“抱拳礼”不仅传递谦逊仁爱的中华武术礼仪,且颂扬和谐共处的中华文化胸怀[19]。中华武德更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内外统一的概念[20]。而这些外延与内涵如果没有合理、准确、通俗的翻译进行注脚,在一定意义上其依然只属于历史,不属于当代,只属于民族,不属于世界。当前,中国亟待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各类话语得到准确有力的传播。之于中国武术,其首先要实现话语层面的开放与包容,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世界文明的契合点,通过阐扬仁爱之道,营造开放包容的气象,展现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全球化语境下,按照阐释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理论,武术话语因产生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而具有厚重的“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既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也带有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武术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即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有助于促进“中国知识”的“地方性”价值向“普遍化”价值提升[21]。中国政府大力倡导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即旨在使之升华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观。
话语传播,术语先行。术语一旦混乱,其所内在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必然受阻,甚至产生误解、误读、误用。中国武术翻译肩负着向国际社会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内在意蕴的职责,其中术语翻译举足轻重。如“武德”,其不仅指向自古以来习武者所共同恪守的道德规范或普遍用武之德,也指向中国文化精神中以德服人较之以力服人的逻辑先在性和优先地位。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建设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的内在意蕴,以及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大国承诺相契合。在武术国际传播实践中,诸如此类有助于表明中国思想立场、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话语知识不一而足。然从目前实际而言,相关术语翻译缺乏规范定名,容易造成混淆,不便于实际应用,同时不注重术语释义的统一发布,遮蔽了其文化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信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政治理念与话语,其表述与传播离不开各个领域的中国元素的译介。故此,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武术术语标准化建设乏力,阻碍了其作为中国标志性文化形态所应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2]。”由是观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中国武术翻译同样面临“说不出”“传不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于自身资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炼与诠释不足。
中国武术对外翻译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更多仍偏重于技术层面。以图书为例,教学内容丰富,发行数量众多,涉及竞技武术技术、传统武术技术、攻防格斗技术等,虽也伴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梳理与文化特征概说,但能够反映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或中国文化精义的诠释性内容依然不足。始于技术是武术作为一项身体文化进行对外翻译的应然之事。自1990 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30 年间发展遍布五大洲155 个会员国家和地区,已具备逾越“技术言说”而及至更深层内容阐释的话语基础。正所谓“文者,贯道之器也”(《昌黎先生集·序》),若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为“道”,中国武术翻译实应发挥引人入“道”,启人悟“道”之用。如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的对外介译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即在于生动诠释与再现了重情尚义、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武侠魅力,鲜活描绘与传递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甚至被赞誉为“中国的《指环王》”“中国的《哈利波特》”。由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中,聚焦于一招一式、一技一法的翻译,对于世界性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诠释力、延伸力明显不足。同时,如果不能在关照外国读者的语言习惯、认知水平、审美心理等基础上,汇集文字、文化、思想、精神等要素对武术所蕴含的普遍价值观念形成诠释合力,则不能可亲可信地走进人们的情感世界,亦不能最大程度发挥中国武术翻译的价值作用。
翻译人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得以顺利实施与逐步实现的重要支撑,也同样是中国武术翻译传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支撑,以此审视当前实际,其支撑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方面,之于中国武术,若将其归于体育翻译,我国现阶段尚未开设体育翻译专业,且现有翻译专业也尚未设置体育类课程。在全部22 种专业翻译人数中体育专业翻译人数位列第19 位,所占比重仅为1.3%[23]。体育翻译人才并不能满足武术翻译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求。同时,伴随“全面复兴传统文化”重大国策的颁布,市场对包括武术在内的特色翻译人才的需求量骤增。从武术翻译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际出发,需要具备4 个关键能力,即母语和外语的准确运用能力,武术历史文化信息的掌握能力,时政话语和理念的解读能力,以及将其与武术内容进行内涵对接、理念融合的贯通能力。目前,作为武术源起国的专业译者严重缺失,并不能为话语权的掌握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形成强力支撑。
另一方面,有研究在美国权威图书网站亚马逊图书网以“中国武术”的常用表达为关键词搜索,英文版图书共554 本,国外出版社发行463 本,中国大陆出版社发行56 本[24]。另有研究以“TAI CHI”检索到外文版太极拳图书51本,不仅均由海外出版社发行,且无一中国大陆译者[25]。上述表明,海外译者人数远超于国内,亦即海外发行的武术图书绝大部分由海外译者翻译。而海外译者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语言转换、语义表达等实际翻译过程中,并不能准确把握住、合理勾连出中国武术与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之间的种种关联,也因此忽视了这些关联可能产生的象征意义,即中国武术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的涵摄作用与表征效应。尤其在基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极大丧失了中国武术对此的贡献度与支撑力。
“话语即权力”(米歇尔·福柯)。国际范围内,中国无疑是武术故事的最佳言说者,掌握着武术话语的支配和掌控能力,也因此成为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包含一系列术语表达、概念范畴和论述判断,其译介与传播肩负着国家向外部世界系统化陈述其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的责任,以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气象[26]。而话语的支配掌控权并不等同于话语表达力,前者更多以言说者身份秉持“信息传递”观念,追求话语资源的占有和话语规则的制定[27],而后者则是以此为基础所表现出的言说者与言说对象之间能够表达、对话、互动的能力。目前而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中国武术话语权与其话语表达力并不相匹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此方面,在武术翻译实践中尚显淡薄。比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国际推广部2018 年至今未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国际武术联合会官方网站(英文)亦然,即便在其成立30 周年之际面向世界发布的致辞中也未闻“人类命运共同体”声音。虽然,诸如“共享武术,共享健康”“巩固传统友谊,实现共同发展”等新闻标题及其内容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蕴,但并不能够直接体现其话语的标示性和感召力。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即以外宣翻译反映我国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以此而观,武术翻译在倡导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意识和理念的实践中,尚缺乏符号化、具象化“语言元素”和生动性、新颖性“事件元素”。综此二者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所论“话语元素”,其是翻译活动中,尤其是特定语境下表达理念、介绍文化、传递信息的不可或缺的语言资源。由此,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文化介绍、信息传递,武术翻译尚因“话语元素”的缺失处于“无语”“失语”境地,话语表达力严重不足。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已逐步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现象的表征,成为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内容,故有“得标准者得天下”之说[28]。术语标准化在标准化建设中最为基础,却也最为重要。任何理念的传播普及无不从术语开始,其是推进人们对这一理念从基本认识到深刻认识的前提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然。
针对当前武术术语标准化程度不足的现实问题,亟待重塑规范以更好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表达和理念传播。虽然从术语学理论而言,《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明确提出“社科术语规范不是统一思想,而是统一表达”[29]的观点,旨在推动社科术语的文化和思想内涵的阐发。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视野下的武术术语翻译而言,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武术术语规范旨在译介传扬可供全人类采借、共享的价值观念和有益文明,具有一致的目的指向和思想倾向。如此就需要针对性进行的术语筛选、翻译矫正。第二,武术术语同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一样,内涵深邃、语义丰富,如仅“阴阳”一个概念即可至少从技、艺、道三个维度进行释义,且过于深入或广博均不易于海外受众理解。如此即有必要进行标准释义,“暂时”统一思想。第三,武术术语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自有其不可随便更易的文化释义。比如,“天人合一”中的“天”曾一度被译为“Heaven”,其在西方读者头脑中出现的便是超验的造物主形象,以及灵魂(soul)、原罪(sin)、来世等概念[30]。这显然与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此世性格,以及人道取法于天道的致思传统大相违异。如此不仅不能忠实译介“天人合一”思想,使之服务于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的理念传播,甚至会延伸出不可预知的其他理念。所以,武术术语翻译在涉及相关问题时要有所规范、有所统一,着力推进标准建设力度,凸显武术术语在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充分体现了守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义自觉,因之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所具有的共通性而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武术翻译应着力以价值认同为根本,整合资源引导价值理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武术翻译在一定意义上尚属“起步”阶段,应从三方面进行着力。第一,武术翻译要充分“借势”“借力”,加大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与外延的武术道德行为准则与观念的译介力度。例如,已有专家学者将新时代武德提炼为“诚敬、信义、智勇、专恒、正和”[31],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互为表里,不仅进一步将价值认同具体化、范畴化,且内容符合“文字语言要让人过目不忘,字数应在2~6 字之间,一般不能超过6 个字”[32]的记忆规律。武术翻译应及时吸纳有益科研成果进行翻译转化,人们只有借助语言方能共享意义。第二,武术翻译不仅要呈现其基本文义,且要通过“武术”“少林”“太极”“阴阳”等高认知度话语,促成武术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平等对话与合理对接。例如,通过“天下武术是一家”“太极拳——人类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表达,对“天下一家”“人类共享”的精神品质进行适度深描,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文化语境与修辞基础[33]。第三,整合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推广渠道,融合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介资源,打造一体化传播矩阵,着重对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现实话题给予关注,通过舆论引导价值理性。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聚焦“服务人类健康,彰显时代价值”的“2022 世界少林功夫网络考功大赛”,吸引了94 个国家和地区的5368 名选手参赛,将大赛主题“和平、友谊、健康、快乐、传承、共享”,译成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德语、法语等7 种语言传播推广,大力践行与倡导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包括武术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外国学者已不占据绝对优势,且其翻译往往弊于失真与变形[34],尤其涉及当代中国建设与发展道路、制度、理论、价值观念等时政内容时并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国学者责无旁贷地应作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并积极谋求跨界合作,打造翻译研究智库。
以汉语为母语的武术翻译群体应主动担当让西方世界了解真实武术文化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汇聚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化服务能力[35]。当前西方中心论、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的声音依然不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武术翻译的“联姻”,即旨在融合人类共同价值观,使之具有全球普遍意义。如此,基于合作翻译亟待处理好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认知取向层面问题,应将武术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审视,更多关照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内容,提炼更多反映反对暴力、崇尚和平的文明精神进行跨文化的有效译介;
第二,信息处理层面问题,基于译入语行文习惯和修辞取向,需要对武术源语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以明示隐含信息或省译冗余信息[36],增强语句表义的概括性和直观性。例如,最能体现习武境界和武学思想的“止戈为武”,仅需译介核心含义“不用武力降服对方,才是真正的武功”即可,关于“止”“戈”组合成“武”字的信息应当省译;
第三,文本呈现层面问题,基于不同武术文本的语境、语料、语义,综合采用归化+异化的释译求“合”、直译+意译的全译求“化”、形意+神意的变译求“似”[37]等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以保证最佳文本呈现形式。之于上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武术翻译,需要组织涉及政治、翻译、语言、历史、哲学、体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商共议,成立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合力打造武术外译研究智库,着力提升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和心理认同。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愈加密切频繁,政治、文化、艺术、体育诸领域对外翻译达到空前规模,国际传播极大延展至西方话语体系受众[38]。对外翻译作为融通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转换器”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最后一公里”[39],亦是武术传播发展亟待关注的事项。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武术对外翻译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取决于能否塑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对外话语表达,即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武术故事,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此为前提,武术翻译需要增加大量详细而准确的文本叙述,兼顾武术文化内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形成科学、准确、有效的具有中国性、时代性、世界性的武术对外话语体系。旨在推动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先后启动建设,着重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术语开展权威遴选、中英释义、例句解析等具体工作,全面展现其文化内涵和适用语境,确立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标准。以此为鉴,武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布局所包括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理念与内涵为参照,初步设计术语、谚语、经典拳论、历史轶事四个板块内容,通过挖掘内在联系、借鉴国外范畴、融通中外表述、锻铸大众话语、提炼现代表达、完善既往表述等方式,如少讲空洞乏味大道理,多讲普通民众小故事;
巧用译入语国家的谚语、俗语、流行语、歇后语等生活化、通俗化语言,以引发情感共鸣[40],以此建立起表达与接受、解释与理解、评价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41],提升话语表达力度,以武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西方社会价值体系在维系国际秩序方面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无疑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崭新理论范式和实践遵循。翻译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而面对客观存在巨大文化鸿沟的中西语言体系而言,切实需要各个领域、各方力量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传播渗透。其中,中国武术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其翻译理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履行责任、展现担当、做出贡献。然而目前,武术翻译的作用与价值尚未得到学界足够重视,缺乏能够指导实践的直接成果。本研究也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对中国武术翻译展开的初步的提纲性研究探索,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伴随中国政府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持续践行,武术等传统文化形态及其研究必将为形成强力的学术支撑和智慧支持。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术语武术 中华武术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6年7期)2016-07-15武术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体育师友(2012年1期)2012-03-20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