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波 姚南 刘杰希
关键词:公园城市;
未来公园社区;
特征指标;
场景营造路径
近年来,伦敦、纽约、东京、首尔等城市纷纷发布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社区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较多的实践探索。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探索的中国方案,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目标下,从社区层面深入探索新发展路径、彰显公园城市特质成为成都创构未来社区形态的时代使命。因此,有必要对未来公园社区的理论演进和规划建设进行综合研究,明晰未来公园社区的特征、指标体系和场景营造路径。
1 未来社区相关研究概况
1.1 未来城市探索的高科技导向与商业营销现象明显,人本关注不够
以《未来主义宣言》(1909)为标志,以高科技为主要导向的“未来城市”逐渐萌芽[1]。工业城市、广亩城市等城市实践之后,近20年来,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云端城市等新型城市概念相继出现[2]77。未来的城市空间受技术的塑造将更为强烈,居住空间更加多元复合、线上线下生活服务进一步交融、就业空间更加灵活自由、第三空间办公可能会更加普及、游憩空间与新交互技术融合,有望进一步创造激活新的城市空间场景与活力,交通空间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得到较大改变,城市服务变得更加实时、弹性与智能化;
城市基础设施会成为城市全域感知的关键[3]。然而,张京祥等[2]78认为,近百余年来未来城市概念与实践探索的高技术指向属性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许多地方陷入未来城市建设的误区,高技术导向的未来城市沦为产品营销的时髦概念。
以国内城市为例,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与超过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多数智慧城市试点都提出建设智慧社区[5-6],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科技巨头、互联网企业等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智慧社区,如华为提出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阿里云提出建设社区智慧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导向下的社区建设较多偏向于智慧化、高科技化和商业营销化。然而,未来城市与未来社区应更多体现对自然、公共服务、人文、智慧、治理等多元要素的融合,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未来谋划要以提升共享性为重要价值诉求,通过均等性导向的城市规划政策,强化空间公平,促进空间共享[7]。
1.2 未来城市的中国方案——公园城市的内涵与特征要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指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8]2022年2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9],其内涵本质可以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绿色低碳高质量生产。在公园与城市的关系层面,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共生共荣;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系统化的城市公园生态系统,同时把生态环境容量、碳达峰与碳中和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指标。在公园城市治理层面,突出公共理念和公共属性,体现精准化管理和服务,强化科学、民主和多元城市治理体系,并强化公园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10]。
1.3 未来社区理论研究概述
未来社区于2018年在浙江被首次提出,2019年1月30日被写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并随着2019年3月《关于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下发而正式拉开实践序幕,此后浙江省未来社区研究正式起步。《未来社区:浙江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未来社区建设的价值坐标、内涵特征、功能承载、营建方式等顶层构架,明确了总体方案、建设标准和技术指引。同时,在实操模式层面提出“去房地产化”的资金平衡方案与“带方案”的土地出让方式,相对全面地构建了未来社区的建设指导框架[11]。
然而,目前学界关于未来社区的细化研究较少。笔者以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到核心期刊(含北大核心、CSSCI与CSCD期刊)中“未来社区”相关文献仅2篇。汪欢欢等[12]明晰了未来社区模式下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生态与智慧建设并重、文化内核与特色标签、多方共建等方面的特征及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邻里塑造的客观障碍、新兴场景的制度瓶颈、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各方利益平衡的难题等可能的风险与难点,从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营造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结合浙江未来社区的建设试点,姜树春等[13]针对未来社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研究,此外,田毅鹏[14]认为未来社区不应局限于城镇空间,并从多重视域展开对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分析,填补了乡村未来社区的研究空白。既有研究多集中于未来社区的理念传导和微观建设层面,对于未来社区的整体性和理论支撑性研究相对缺失。
2 未来公园社区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2.1 基于社区演变规律的未来社区重点方向
一方面,人类对自然、文化、公共服务、交往、安全等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不断演化;
另一方面,技术革命不断革新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推动城市和社区升级。系统梳理历次技术革命的新技术发展,生产能力、交通方式、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变革主要推动着城市和社区建设由信息化向智慧化进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技术变革,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不断更新,促进产业迭代,进而不断革新城市生产空间组织;
(2)交通技术变革,推动城市尺度扩张以及布局与结构调整;
(3)空间利用技术变革,空间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拓展城市和社区空间利用层次;
(4)信息技术变革,人机交互方式变化,沟通效率与城市及社区运行效率提升,空间组织模式不断优化;
(5)资源利用变革,资源类型转变与使用效率提升,构成对城市和社区布局的影响。
在“人本需求”和“技术变革”的驱动下,衍生出生态社区、可持续社区、低碳社区、智慧社区和健康社区等细分类型。此外,体现出对公共空间、适老化、出行、文化、治理、防灾、智慧、住房保障、建筑、能源等人本方面的关注。
2.2 全球未来社区的最新实践
为清晰地了解世界主要城市的社区前瞻性发展方向,笔者综合选择伦敦、纽约、东京、杭州4个国内外的代表性城市最新的社区规划实践探索,并梳理社区营造重要举措(见表1)。综合来看,社区实践持续关注市民舒适便捷的生活、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绿色友好的发展模式等方面。
2.3 成都未来公园社区的概念与内涵
结合“人本需求”和“技术变革”驱动下社区演变的重点方向,以及伦敦、纽约、东京、杭州等城市在社区方面的最新实践探索,基于成都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背景,成都创新提出打造未来公园社区。
未来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公园城市作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新模式的重要体现。未来公园社区以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中心,以建设强大而包容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具有生活成本竞争力的理想社区和营造充满活力又富于创造的场景氛围为愿景,遵循新理念引领、差异化定位、场景化设计和高质量运营4项原则,通过全要素、场景化、集成式营建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人城境业”的融合共生。
2.4 未来公园社区的特征表现与指标体系
2.4.1 特征表现
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注重未来性、前瞻性,顺应全球趋势,彰显公园城市特色。总体来说,主要呈现出人文化、智慧化、开放式、复合型、空间美、包容性、有韧性等7大特征(见图1)。
基于上述7大特征,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的特质,细化形成23类导向(见图2)。
2.4.2 指标体系
为更清晰地指导具体规划建设,本文按照城镇生活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以及规划新建类社区与更新改造类社区“3+2”的社区类型。基于上述特征,在现有规范标准之外,提出前瞻性的150项指标,并按照“3+2”的社区类型,分别从控制性和引导性两个维度进行管控(见表2)。
3 基于人本需求的未来公园社区场景营造
3.1 场景营造研究
芝加哥大学Terry Nichols Clark教授团队[16]认为,场景是城市及社区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人在社区空间的活动形成社区的各种场景,不同的社区场景反映了社区不同的服务需求。结合马斯洛(MASLOW,1954)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不同层次需求,决定了满足生存的绿色出行与建筑空间场景、满足安全的精准服务与健康医养场景,以及满足社会、尊重与自我实现的运动体育、休闲消费、人文教育、创新创业、智慧体验、共享共治等场景构建。另一方面,人与人的交互关系决定了共建共治共享场景、和谐邻里场景的营造,人与自然交互关系决定了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生态融合场景的营造(见图3)。
3.2 市民关切的民生热点调研
本文将社区调研和市长信箱数据相结合,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全市人民的需求。
3.2.1 社区居民需求调查
根据《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中的社区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结果(见图4),成都市民对交通出行、生态环境和公共配套等方面的需求反应相对突出。公共服务、商业设施、公共绿化和道路交通等总体需求满足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商业设施、养老设施和道路交通满足率均不足30%,公园绿地满足率不足20%。
3.2.2 市长信箱中民生热点反馈
笔者以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http://12345.chengdu.gov.cn)为数据来源,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年1月1日—2021年6月15日,爬取公开回复的信件内容,共计爬取到68 095条信件结果(爬取时间为2021年6月16日)。
笔者对数据进行归类、关键词提取及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对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和治理管理的诉求集中,分别占40%、35%、10%和8%(见图5),且重点突出在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占道经营与停车、道路维护、交通拥堵、水电气故障、教育、住房保障、社区物业和城市安全等10方面(见图6)。
3.3 未来公园社区场景营造路径
3.3.1 总体路径
以不同群体的个体需求与交互需求为基础,叠加成都市民关切的民生热点,以此构建出未来公园社区的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9大场景系统,并结合“3+2”的社区分类,形成有针对性的场景营造路径(见表3)。
3.3.2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场景营造特色路径
2022年,成都启动了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锦江区白鹭湾、成华区北湖、大邑县五矿西湖等未来公园社区点位即将全面呈现。2023年已启动第二批50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成都未来公园社区的场景特色路径具体包括以下3方面。
(1)未来生态融合场景
渗透融合的生态本底方面(见图7):①社区范围内的生态绿廊兼顾动物迁徙的需要,在迁徙廊道的重要节点建设生物栖息地,复制自然植物群落,植入人工鸟巢、人工孵化箱等辅助设施,并限定人类活动的类型与范围。②结合下沉空间、露台、空中庭院、屋顶及外立面等提升绿化覆盖比。③结合所在片区构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微绿地的三级公园体系,利用道路绿化、绿廊、金角银边及柔性绿化边界,形成无界融合的城园形态。
自然友好的生态感知方面:①建设最美阳台,提升街道界面的协调性,全面提升社区环境的绿视率、花视率和林荫路推广率。②营造社区微风环境,控制污染源隔离距离、强化植被隔离与增设污染监测系统,净化嗅觉感知。③城市道路空间使用静音路面并增设高架隔音设施,商业空间采用设备与材料降噪,室外空间利用高差设计、沿街退距、建筑表面粗糙化、降噪植物搭配等方式降噪,社区活动空间多配置易招引鸟类的鸟语林植物群落,营造蛙鸣鸟叫的自然声境。
安全韧性的承载能力方面:①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海绵公园、海绵街道。②保证社区消防、安保、自然灾害等预警预防体系,应急机制建成率达100%,应急避难场所实现500 m满覆盖;
联动社区便利店、商超等建立应急生活用水和应急物资储备供应系统;
储备救灾设施,加强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和演练。
低碳节能的生活形态方面:①种植碳汇效能较好的本土植物,提升碳汇;
通过微气候、低碳建筑、低碳市政、低碳交通、低碳生产和低碳农业等方式降低碳排放;
开展三维种植,使用植草砖,促进碳排就近吸收。②建立社区中水回用系统,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推进社区堆肥,公共建筑逐步推广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的供电系统;
布局充电桩、预留加氢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
鼓励优先使用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绿色建材。此外,实施全民节能降碳,推动社区碳排放指标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2)未来休闲消费场景
各具特色的社群消费方面:①强化社群组织的多元消费。鼓励社区居民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社群,发展社群消费,如艺术插花、陶艺体验、烘焙体验等体验消费,生活技能、运动技能、艺术文化培训等培训消费。②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满足社区人群“全龄、全时、全新”的消费需求,保障14项基础业态社区全覆盖,发展11类品质提升型社区商业业态(见表4),并重点关注“一老一小”。③引入多元融合的新消费业态,提供集成式消费产品,如针对三口之家,提供家居购买+亲子娱乐+烘焙教学等消费服务;
针对潮流青年,推出密室逃脱、剧本杀、机器人+火锅等潮玩业态组合等。
双线互动的导流消费方面:①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创新。引入“网络视频+电商+线下”“VR+电商”“门店+社群”“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等新消费模式,培育数字内容制作传播、在线健身等新消费热点。②强化线上线下消费的交互融合。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关注;
打通线上线下客流通道,通过发放线上优惠券、线上拼团等方式,将线上客流引入线下;
发展数字消费场景,应用5G、4K、VR/AR、全息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引入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机器人餐厅、云端博物馆、线上音乐会等数字消费业态。
沉浸变幻的全时消费方面:①结合社区人群的特征与偏好,打造主题化、沉浸式消费空间,增添市井烟火气;
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引导数字孪生社区、展览馆、运动场馆等空间场所提供更多的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
打造漫游式公园街区,利用光影、色彩、声音和互动影像等营造友好的消费氛围。②结合街道一体化空间策划夜间社交活动,充分释放“7天×24小时”的消费活力。③丰富“周末消费”,引入重体验、轻零售的“半日型”“一日型”业态,丰富“周末家庭体验”类型,同时结合各自特色打造若干周末旅游目的地,串联形成周末短途社区特色游线。
公园游憩的休闲消费方面:①鼓励“公园+消费”的商业布局模式。推动消费场所与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有机融合,布局线上购物终端、快闪品牌站、美学体验店TV等,同时引进具有引领性的社区首店和本土风格品牌,促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②融合式开展休闲活动。发挥社区绿地生态价值,将生态元素与文创、旅游、体育、美食、会展等商业元素深度融合,增加社区的活跃度和烟火气(见图8)。
(3)未来共建共治共享场景
多元协同的共享机制方面:①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局面,搭建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共享治理平台,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决策;
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引入第三方专业组织、社区规划师和居民自治队伍,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引导社区成立专业化社区企业,探索信托制物业、一体化物业综合管理等模式。②高效利用社区公共资源,在优先保障社区公共服务的前提下,适当植入商业服务,给予社区居民优先发展权和低偿使用权,将盈利反哺社区发展与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和全民共享(见图9)。
层次丰富的住房体系方面:①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针对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居住产品。②在产业功能区、商业商务聚集区、轨道交通站点等区域,提高住宅用地中的租赁住房用地供应比例,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此外,对存量土地及闲置用房改建的租赁住房项目给予补助支持。③为适应年轻创业群体个性、灵活的创住空间需求,完善长租公寓+联合办公的居住办公一体化SOHO模式,打造理想创住一体空间,降低创业门槛。
互帮互助的共享精神方面:①营造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以文化为感召,定期举办社区文化主题活动,为社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通过“时间银行”贡献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发社区各年龄段居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②打造灵活多样的共享载体。深度挖掘可共享的闲置资源和空间,提供生活、交通、工作等多领域的共享服务,利用社区信息化平台打造共享地图;
通过改造社区公共空间、剩余空间、植入装配式模块化的“共享盒子”,打造共享项目空间载体,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灵活布局共享功能,为居民提供交往空间和多元服务。
4 结语
未来公园社区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落实到社区微观层面,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打造“人民城市”的城市样本;
依托未来公园社区布局新生活赛道成为助力公园城市赢得竞争的利器与名片,可不断集聚高端要素与优秀人才;
未来公园社区是探索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新方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作为,应对超大特大城市的现实困境与治理难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格局。为更好地支持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尚需优化规划设计管理、适当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形成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同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尚需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调政府、市场主体、居民和社会力量等多元参与。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