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联动机制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联动机制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25 13:48:01 推荐访问: 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主持稿 体育活动主持词(汇编7篇)

李田天

(蚌埠医科大学 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00)

1.1 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生个性化思维活跃,对于体育充满着乐趣和向往,但是一些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却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多元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难以调动学生的求学热情。通过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实现联动,能够极大地保障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项目类别得到增加,而且运动项目、上课时间都可由学生自主确定。学生获得了学习教育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因此,更容易坚持运动。

1.2 提升锻炼时间与效果

大学体育课程学时相对有限,每周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保障学生能够有效获得学练效果。与此同时,班级学额较大,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顾及每一名学生。而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实现联动,能够将课内教学时长进一步得到延伸,确保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组织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练习和交流,学练效果显著提升。特别是通过比赛交流,更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强化人际交往。

1.3 评价凸显分层对待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弊病,其中评价方式就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众所周知,大学生体质先天基础各有差异,即使付出相同努力,或者一些同学加倍努力,也难以消除差距,反观当前的评价方式仍以结果为主,过程性考核相对缺失。而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实现联动,能够打破原有壁垒,评价更加凸显分层对待,将锻炼时间、态度、频率都作为考核要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1.4 师生交互更为和谐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相对有限,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摆正和指导。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实现联动,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契机,同时,课下交流空间不受约束,学生既可以随时寻求指导教师的帮助,而且教师也能够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和表象问题,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这样,一来提升了教师的疏导能力,二来可以帮助学生学有所获[1]。

1.5 助推校园体育文化蒸蒸日上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也是学校体育建设成果的有力体现。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加大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并不断加强特色体育文化的挖掘和夯实,学生因此受益匪浅。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实现联动,会助推校园体育文化蒸蒸日上,确保校园体育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在高质量校园体育文化的加持下,学生不仅可以找到或组建喜欢的体育队伍,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预定场馆,享受体育文化环境的便利。

2.1 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资源保持一体化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是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二者协同联动的纽带,为此,高校应在加强基础体育设施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配套设施和服务机制的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提升体育设施信息服务化进程,确保场地管理和运作机制能够与时俱进。通过将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资源保持一体化对接,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组织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使得校内体育设施平台资源利用产生最佳效能[2]。

2.2 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内容保持一体化

从协同理论的角度出发,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内容环节加快与体育活动内容保持高效耦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其中体育社团活动、俱乐部、体育沙龙以及各种竞技比赛都应与课内教学内容精准对接,这样不仅会促进课堂教学产生延伸和辐射效能,还会助力校园体育活动释放反哺价值,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2.3 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实践保持一体化

实践是体育学习和活动开展的体验和检验过程,也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联动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关系,确保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联动推进工作中,要求在整个实践环节力求相辅相成、统筹合力,使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实践进程中,切实有效提升个人的运动技能水平,同时增强自身社会适应意识以及协作能力。

2.4 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主体保持一体化

无论是在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还是在校园体育活动推进全过程中,都需要将学生作为绝对的主体。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使学生能够全身心配合教学工作和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平衡有序。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也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应充分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理性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3]。

3.1 明确目标、确立方向

目标是联动机制建设的导向,对于高校而言,应该从明确目标、确立方向入手,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构建成为有机互补的整体。通过实施整体布局思路,确保二者联动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目标的衔接,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够在一体化目标的引领下,深度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的学练体系,助力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培养内生动力。在具体目标设计和制定过程中,要求教师预先调查学生的需求特征,有效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关联规律。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差异及共性特点,从而在目标设计中加以着重体现,以期实现课内外目标的精准衔接,助力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保持同向同行[4]。另一方面,高校应构筑协调相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在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方向上保持着相同的最终指向,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基本素养,能够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学练中去。此外,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联动还需要不断健全目标体系,在本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原则的基础上,要不断发现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与之对应的修缮,不断推动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保持系统性、持续性和契合性发展。

3.2 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

在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协同推进期间,需要体育老师发挥自身最为关键的设计、组织和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意义和发展趋势,从而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在具体开发教学内容和获取相关资源时,要秉承协同化思域,做到不偏不倚,切实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高质量融合。通过开展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建设,打破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限制。一来可以助力学生更加深入解析体育知识并做好对技能的活学活用;
二来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最为精准的体育指导,树立科学的体育动机和态度,在多次的体育活动中收获快乐,对体育知识得以进一步巩固并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从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了确保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最佳融合效能,还需要从以下环节做好保障工作:首先,在联动建设中,要求教师预先打造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课内外沟通保障。在平台之中,学生可以将成果进行展现和分享,或者进行相互答疑以及对活动组织开展深度的交互与讨论,致力于体育活动能够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其次,关于联动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协力研讨,一方面要对理论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另一方面,教师要秉承创新理念,不断提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融合的效率。最后,课内外一体化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特别是对于埋头苦干、专心设计以及参与课外体育指导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以及职称晋级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才会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为促进学生体质提升保驾护航。

3.3 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建设是教学工作和体育活动开展的先决保障,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环节发力,同时引进数字化、信息化的体育器材,结合学校实情条件增设室内运动场馆,提升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体育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应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维护管理,做好相关安全性能的检查,避免器材老化引发安全事故。首先,高校应在场地资源利用方面做文章,合力统筹分配好课内外场地资源,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推动体育协同工作一体化,使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不与体育教学工作产生冲突。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场馆预订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学生通过手机或移动终端便可实时掌握场馆资源的开发时间以及人数动态。这样不仅提升了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效率,还可以增强体育场馆资源的服务性和共线性,确保学生都可以公平享有学校体育的便利资源。最后,高校应成立全新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打造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联动机制。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资源,统筹体系运行需要,确保体育俱乐部全年赛事和体育课外锻炼都可以高质量地组织进行,便于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3.4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体系建设中,要求高校将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作为评价主体,按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表现和能力设计量化指标,按照不同要素所占比例进行打分,最终形成综合成绩考评。通过打造全过程占据主导的新型考评机制,能够有效化解学生间差异化的不足,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负面情绪。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之中,人人都是强者,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理想的成绩,这是区别于结果性评价最为显著的特点。其次,关于协同联动机制考评体系的具体设置,需要教师做好不同考核评价模块的设置,既要包括课内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等方面,还应反映学生课外学习参与态度、实践创新能力,确保全面评价学生。建议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评价权重各占比为30%,实践素养占比20%,学习态度以及理论知识各占比为10%。此外,还可以对不同模块进行二级指标的细化分层量化,确保评价更为具体,有利于评价体系的长效性,助力高校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活动联动机制建设能够提质增效。

3.5 拓展课程与活动联动实践渠道

在以往的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师生关系在课内虽然较为融洽和谐,但是在课堂教学轨迹之外就如同两条平行线一般,基本很少能够有交叉和共融的时间与空间。正因如此,由于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师生基本不发生交互,形成了互动匮乏的教学关系,其结果是体育教师并不能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有很多问题只能通过与同学交流或是寻求网络教学视频的帮助。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为体育教学赋予了新的契机,为此,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地加快“线上+线下”教育改革步伐,打造课内外教学管理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实时交互的平台和资源。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拓展课程与活动联动实践渠道,以微课视频、模拟动画、慕课教学为抓手,以新型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支撑,在课前或体育活动开展之前,向学生推介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资源,让学生预先熟悉相应的教学知识点以及活动组织要素或相关注意事项。当学生出现问题需要解答时,可利用多媒体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思维和能力,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外校园体育 小满课外班中学生博览(2021年12期)2021-07-15我的“课外老师”阅读(低年级)(2021年2期)2021-04-08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2016体育年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0期)2016-12-08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开心校园中学生天地(A版)(2015年5期)2015-06-01爆笑校园下一代英才(2014年10期)2014-10-27课外实践丰富多彩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