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机制探析①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机制探析①

陈玉婷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理念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开始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整体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国招收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高职院校因其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许多来华留学生的首选院校。现阶段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来华留学生培养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及时总结分析来华留学生招收和培养环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招收培养机制,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一)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生源地相对集中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这些国家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我国驻外企业对懂汉语、精技术且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驻在国国际化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基于上述背景,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2021学年,我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1]其中,来华留学生主要生源地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占比超过50%。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收起步较晚,但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学历教育,二是短期进修生教育。[2]学历教育与国内高职学制相匹配,一般学习时间为3年,第一年以汉语学习为主,后两年根据录取专业,在相应二级学院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专业课程,学分修满即可取得毕业证书。短期进修生一般分为语言进修生及技能进修生。技能进修生的生源多为校企共同合作招收,学生在进修短期职业技能课程时辅以中华文化课程学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来华留学生进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后可获得EASAPART-147国际技能证书,并掌握相关中文知识。从学历留学生角度出发,来华留学生即便在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后,在中文水平上仍与高职院校国内学生差距较大,因此在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相对吃力,加之培养方案设置对留学生并无倾斜,来华留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有限,容易出现无法完成学分修习的情况。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经验缺乏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时间晚,在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缺少实际经验。留学生从招收、教学到日常管理等环节与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对每一环节的工作大多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状态,整体不够严谨。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来华留学生管理属于全新的工作模块,多数院校面临人员配备不足,教职工需身兼数职的情况,加之高职院校具有留学生管理经验及海外背景的教师人数较少,在与留学生沟通就读事项、解读国内法律法规以及促进学生融入中华文化等关键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想管但管不动”的状态直接导致了部分管理环节出现纰漏,导致少数留学生因违反国内法规而无法顺利毕业的严重后果[3],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破坏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招生声誉,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工作。

(一)入学标准较低,生源质量有待提升

客观上看,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生源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域背景的留学生文化水平、学术水平呈现复杂化趋势,而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当地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这部分来华留学生群体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影响整体培养质量。在招录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在招收来华留学生时缺乏完善的招生流程和过程监督,导致无法严格把控生源质量。另外,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招收上相比高校竞争力较弱,且国内高职院校数量众多,高职院校间在招收留学生方面竞争激烈。因此,迫于招生及国际化指标压力,除了院校自主宣传、外方合作院校推荐外,有众多高职院校选择与中介机构合作招收留学生。但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入学门槛偏低,加之由于审核不严格,存在入学评价标准前后不一致等情况,使部分留学生学历层次、基础语言水平不过关等问题出现。同时,高职院校在招收来华留学生时,大多不设置面试选拔、入学考核等环节,失去对整体生源质量的筛选和把控。

(二)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方面正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通过成立国际合作处、室或国际教育学院等归口部门,集中负责留学生的招收和管理工作。这一管理机制的实施思路是:国际交流处、室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录取及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对留学生入校后的学习生活等事务性工作也进行统一归口管理。二级学院只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管理方式在高职院校人员配置不足、缺乏管理经验的初期招收留学生阶段问题呈现并不突出。但从长期来看,留学生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教学任务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实际管理中极易出现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趋同管理机制。而多数事务性工作集中在国际交流处、室,容易导致二级学院和学生管理、教务部门在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边缘化位置[4]。此外,高职院校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竞赛和就业指导等项目多数面向中国学生开展,留学生群体未被覆盖其中。这使得来华留学生无法在除课堂外的场合与中国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难以融入。

(三)缺乏个性化培养机制,忽视来华留学生就业需求

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并未形成成熟的模式,更多是将中国学生的培养方案简单改动,添加一定汉语课程作为必修课,即形成所谓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留学生招收工作前,并未分析研究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特点,开设适合留学生学习的专业,并同步优化整合适用于留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同时,并未针对留学生设置如中国法律法规、跨文化交际、安全行为规范等课程。这类课程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专业课程,此类教育的缺失易导致留学生法律法规意识薄弱,安全问题频发;
除课程设置外,高职院校在留学生个性化培养上另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来华留学生的就业需求。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5]。在职业技能培育方面,高职院校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吸引部分留学生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缺少企业介入,即未充分调研企业用人需求、未及时更新企业岗位职责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从书本出发,教授学生通用的基础技术技能概念。此外,多数高职院校并未面向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华留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缺失就业导向概念,这与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相背离。从长期来看,不仅降低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发展的可能性,更会影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四)跨文化教育有限,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不足

中华文化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复杂,与中国学生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留学生群体没有主动融入中国校园的概念。同时,多数高职院校仅在第一年的汉语学习课程中穿插部分中华文化课程教学或体验活动,校园内也缺乏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的宣传,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获取途径都较为有限。对于来华留学生群体来说,多数都是来到中国后才开始学习中文,而入学第一年的汉语课程学习时间紧、难度大,加之来华留学生因语言障碍,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少,导致主动适应中国文化的机会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在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缺少对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宣传。有限的文化教育资源和不够丰富的教学手段也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无法让留学生群体对传统和当代中文文化形成全面的认知,难以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

(一)多举措提升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

在招生初期阶段,严格规范招录程序、把控入学标准是来华留学生提质培养的前提。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主要生源地国家,从学术背景、语言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合理制定综合性入学标准,并对照标准严格审核入学材料。同时针对性设立入学考试,以检验或确保留学生达到实质性入学标准。如主要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高职院校,若留学生在来华前尚未考取HSK等级证书,可通过入学考试来准确评价学生的基础水平,以便后续调整教学进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选定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专业,结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独特优势及就业渠道,增强招生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来华求学。[6]高职院校还可借助网络平台,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国际资源以及与企业合作、同步企业“走出去”的机会,面向当地开展招收来华留学生的线上线下宣传,多举措扩展留学生生源地,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

(二)健全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保证“趋同”与“个性”管理相结合

高职院校对留学生的管理机制是实现长效提质培养的制度保障。留学生管理体系涉及多方面工作内容,因此高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将来华留学生工作纳入整体规划,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定位,统筹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共同管理、协同育人。尤其是负责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或国际学院要与专业二级定期联动,实时沟通学生情况,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地带或重复冗余管理。来华留学生团体与中国学生群体状况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完备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为便于来华留学生学习理解,相应规章制度应以中英双语编写,并尽可能简单易懂,避免直接照搬现有的制度文件。学校在基于规章制度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时,应充分考虑来华留学生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可以选派有一定海外背景的教师担任留学生辅导员,帮助来华留学生群体适应在华学习生活,协同职能部门与专业学院做好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同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企业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初期提前介入,通过校企共同投入、共用资源、共享收益的“三共”方式,精准培养企业所需技术人才、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同时关注来华留学生就业需求,拓宽留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双赢局面。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入学初期,应做好学生就业导向的摸排和引导。针对毕业后有留华就业意向的留学生,可参考国内学生开设订单班培养,让企业从招生开始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确保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高度匹配。而针对毕业后更希望回到本国就业的留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走出去”中资企业联系对接,依据中资企业所需的“懂中文、懂技术”人才需求,推广高职院校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学历教育(全日制专科)和非学历教育(短期“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来华留学生,培育国际化人才。校企共同合作共同培养,使来华留学生有机会提前深入企业实习实训,与企业一线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国情教育,提升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首先,高职院校应优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国情教育体系建设,将中华文化教育和留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关中华文化教育的内容应贯穿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7]除传统讲授形式外,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丰富授课形式、利用多样化的软硬件资源加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例如,利用“汉语桥”等线上平台资源,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学习热情;
组织学生参加端午、中秋等节庆活动,提升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乡村振兴基地,了解中国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涵。高职院校在留学生国情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更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来华留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其次,应深挖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助力留学生培养“第二故乡”情怀,潜移默化地提升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以福建省为例,教育部门在寒暑期统一组织来华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福建文化研习活动,让福建地区留学生厚植乡土文化情怀,宣传“留学福建”品牌。

在来华留学生规模及人数日渐增长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应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为目标,坚持以生为本,做好来华留学生招收及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机制应随招收规模增长逐步改善,在管理过程中兼顾“趋同”与“个性”。努力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关注来华留学生就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培养符合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加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提升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生源中华文化留学生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2期)2020-01-06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1期)2019-12-09留学生的“捡”生活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4-17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