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静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校友资源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任静静
[江苏开放大学]
校友资源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新时代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论述,澄明协同育人的理论渊源。本文从新视阈、新内涵、新挑战三方面剖析“三全育人”视阈下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并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部分探寻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三全育人; 校友资源; 协同育人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已经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系统概括为“八个坚持”,其中提到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等,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澄明了方法。而校友群体所呈现出的财力、物力、信息、社会影响等多重作用使之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笔特殊资源而越来越受重视。校友资源是高校做实“基本职能”的内在体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在延伸,充当着高校联系社会和服务师生的重要媒介,在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中拥有巨大潜力,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而言,我国的校友工作起步较晚,校友工作的剖析不透彻、理论性不强、操作性不足等问题还存在。因此,还需要从理论上深挖、从实际中调研,逐步探寻高校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有效进路。
“现实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观点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将人从传统的“抽象理解”转变为“现实理解”[1]。“现实的个人”全面发展思想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旨归。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研究,源于对自身经历的剖析和反思,源于对苦难平民的悲悯和同情,源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批判和对抗,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对个体与自身、个体与他人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精准描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体现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个性潜能发挥,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互动中共同促进最终实现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蕴含着鲜明的理想和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论述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和实践特征,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继承和发展,为立足中国实际如何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根本遵循。
“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澄明了中国教育的根本政治指向和基本的时代要求,指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育人使命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旨归,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的理论遵循。
协同相对于单独而言,是将分散的个体作用联合集中起来,从而发挥最大效果。最早由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阐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配合,通过协调、整合和优化实现共同目标。[3]协同育人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指明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统筹系统内部要素、外部环境以及各类子系统,通过协同、调整、保障最终实现育人工作的有机运行。在“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协同育人不仅是理念,更是方法论,不是简单地把受教育者当成纯粹的“个人”,而是将受教育者放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景中,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统筹个性特征,挖掘教育要素,协同各方资源,系统开展育人工作,通过关心、启发、教育和引导,实现人在基本需要、能力锤炼、社会关系和个性塑造等方面协同发展目标,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校友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高校的自主办学日益明显,办学资源日益丰富,对校友资源的重视也逐步提高,相关研究得到兴起和深化。一般而言,学者们在研究校友问题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基于不同视角探讨如何进行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如学者谭宏彦从“双一流”建设进程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校友资源开发的策略[4];
如陈雪琦[5]、王俊[6]等学者以校友文化和校友会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为高校校友工作和学校建设的积极措施;
再如学者吴笑韬[7]从教育评价角度研究如何提高高校校友资源管理实效。二是探究当前高校校友资源的应用模式。如学者孟祥瑞分析如何将校友资源转化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切实助力[8];
学者韦雨婷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国内高校基于校友资源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9]。可见,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研究较少。而“三全育人”正是在吸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新人”重要论述、协同育人等思想精髓基础上,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建构育人“大系统”“大格局”,打破了以往教育专注教书育人的片面性和多点育人的零散性,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提供新视角和新指引,也为校友资源协同育人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校友一般包含在学校完成学业或受到教育的学生,校友资源则是来源于校友本身,包括校友所能为学校发展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声誉、社会关系支持等综合资源[10],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般包括校友捐赠、社会声誉等良好的外部资源以及培养支持大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等。但校友捐赠仍是高校校友工作的重点,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探索,不仅是在校生朋辈育人、榜样标杆的典型,也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实习实践和就业创业等提供支持和指导,在高校治理中作用发挥明显。因此,校友资源协同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补充,有着天然的“活教材”般的影响力和“传帮带”的亲和力,是育人的重要一环,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对人才发展有着基础性、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可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抓手。该理论以“育人”为根本,协调统筹教育要素达成教育合力,并贯穿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各个环节阶段。校友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要素,是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有效连接,是育人队伍的有力补充,贯穿大学生思想引领、专业认知、能力提升、文化涵养等方方面面,在大学生入学至毕业后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可以说在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标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本质所在。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一代代青年是先锋队、是主力军,因此对青年的重视、培养、教育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关键点,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落脚点。然而,社会变革也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挑战。国内国际形势多变,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带来冲击,容易产生意识形态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大体为“00”后,个性意识较强,生活方式“网络化”,团队精神、协作观念薄弱,缺乏一定的社会历练,在应对挫折上容易敏感脆弱等[12],呈现出“传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够、教育“亲和力”和学生“信任度”不高等特点。
面对新挑战,校友资源则可以作为育人的载体,在大学生入学时点燃其专业意识,在培养阶段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岗位实习机会,同时可作为榜样力量参与到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品德引领、内在驱动力唤醒等,再如大学生毕业时给予创业、就业等支持。校友资源还可通过校友捐赠、教学科研等实现与母校的有机互通。比如,通过文化捐赠、校友讲师团、校友奖学金、就创业指导基金等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为校友精神传播和校友文化塑造奠定基础;
搭建产学研平台,共建共享教科研资源,突出校友资源在实验实训、科学研究、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潜能,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中同高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建立健全校友资源协同育人队伍,如何让校友协同高校、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共同形成育人合力?首先,充分激发校友的育人内驱力,发挥校友育人能动性。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还需要建立在校友对高校工作的支持意愿基础上,因此,在校友毕业前强化情感归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为营造积极的校友文化氛围奠定基础。而在毕业后,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式合作模式,从而避免过度消费校友对学校的“情感”和“馈赠”,创造高校与校友的互利共赢、携手共进的永续机制。此外,还需要打通高校与校友的联系互通平台、校友与在校大学生的对话交流机制。高校作为主要的育人主体,需要妥善维护校友信息库,畅通校友间的联通互通;
借助新媒体运营,如公众号、校友之家等搭建线上宣传平台;
通过校友返校日、校友讲师团、校友导师制等为校友参与育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保障。最后,要想形成育人合力,需要积极统筹协调多方育人主体,才能确保实现育人实效的最大化。高校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设计好校友协同育人工作模式,制定好校友协同育人激励政策,通过育人队伍健全真正为校友资源协同育人保驾护航。
校友资源的作用发挥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建设,要想校友资源发挥永续功能,还需要开发有效的体制机制加以维护。既要其在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学生特点和变化,做好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确保育人的阶段性;
又要将校友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实习实践等各个方面,以达到育人的延续性,做到全程育人无遗漏。首先,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人专职负责校友资源的维护和运营,制定规范性的工作条例和办事制度,确保校友工作的公开和透明。积极探索一支“校—院—系”三层育人运行队伍,以校级为统筹,以院级为管理,以系部为推进,切实保障校友事务运行畅通。其次,健全校友继续教育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校友再教育模式,支持校友创新创业,为校友提供终身学习平台机会,通过“产学研”融合,为校友企业发展积极献计,也为校友资源的长期利用提供保障。还需要完善校友和大学生的沟通机制。积极聘用优秀校友担任专业导师,在大学生入学时参与培养工作,通过专家讲座发挥校友在专业启蒙、思想引领、榜样树立等方面作用。再如校友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讲授、案例教学、实地研学,积极为学生传授前沿信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锤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聘用校友担任就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为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提供广泛机会。通过全程育人各项机制体制建设,切实保障校友资源协同育人实效。
配备完整的育人队伍,建立周全的机制体制,校友资源协同育人工作得以顺畅运行,要想校友资源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有特色、有亮点、起示范,还需要整合各环节、各要素育人资源,有目的策划和组织,增强各要素间的联系,着力打造“融育于教、融育于网、融育于赛、融育于践”四位一体生态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积极融合校内校外资源、线上线下教育,统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在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接地气的教育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积极涵养“以学脉相传、用情感维系、促理念传承”的校友文化精神,凝聚校友与校友、校友与母校的精神内核,在校友文化的浸润涵养中,传承和发扬母校的精神谱系,内化为校友的道德理念,外化为校友的行为准则,从而让校友文化在育人工作中潜移默化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彭瑶.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21.
[4]谭宏彦.“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校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8):60-65.
[5]陈雪琦.大学校友文化培育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6]王俊.大学校友会的功能结构分析及其改善[J].山东高等教育,2019(02):14-20.
[7]吴笑韬.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拓展:教育评价困境与破局[J].高教探索,2020(09):25-30.
[8]孟祥瑞,侯丽萍.开发校友资源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J].大学教育,2021(05): 190-192.
[9]韦雨婷,李慧玲,杨中华.基于校友资源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经济师,2021(06): 167-168.
[10]李欢,孙建三,袁本涛.基于校友数据库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系统模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2):82-86.
[1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2]林心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挑战与进路[J].福州党校学报,2023 (01):73-79.
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2021年校级科研规划课题思政专项—“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21-S-08)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校友三全育人协同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3期)2022-09-20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期)2021-12-12校友风采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年6期)2021-06-24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校友风采海峡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3期)2017-05-18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