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蔚,洪 涛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毛泽东诗词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追求中华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诗化演绎,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宣传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核,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蕴,让人们学习领会伟人诗词中所表现的理想情怀和革命精神,不仅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教育对象内心认同度不高,教育实施有效性不强,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够等诸多困境。要使人们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关键是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与亲和力,即在和谐的语境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动人。准确把握与生动讲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精神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亲和力。具体来说,毛泽东诗词平易亲和又深入浅出,可以将语言简练、含意丰富的诗词内容作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发掘诗作中的政治理论精髓,有利于读者深刻感悟和领会毛泽东诗词体现的思想内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从体裁上看,毛泽东以古典诗词和民歌为基础,其诗词可划分为古体诗、格律诗与词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类的押韵、平仄或是对仗,毛泽东都能做到收放自如。一是押韵方面,毛泽东严格遵循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具体要求,在古体五言诗《挽易昌陶》、杂言诗《八连颂》中交替使用平声韵和仄声韵,而在《登庐山》与《屈原》中又可做到一韵到底不换韵。二是平仄方面,以《长征》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为例,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符合一联之间平仄对立的要求,而颔联后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又与尾联前句形成了两联之间平仄基本相粘的格式;
三是对仗方面,毛泽东一方面“熟练运用语言声调的特点,自然形成对平仄声调使用的习惯”,[1]增强了诗词节奏感与音乐性;
另一方面采取隐喻和象征的文学修辞手法,巧妙应用格律实现了内涵意蕴的创新与突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毛泽东在诗词写作上不仅基本遵守了中国古诗词的平仄格律、对偶准则和音韵要求,而且必要时候在一些方面还进行了突破,强调“以形式服务于内容”“不拘泥于形式以意为先”等创新观点,字斟句酌,语调铿锵,使得朗诵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1957 年毛泽东在《致臧克家等》信中写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一方面,毛泽东作诗从不堆砌辞藻、或装腔作势,总是尽可能地用平实甚至口语化的语言,具有新鲜活泼的、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此无论是青年干部还是普通大众都能读懂他的诗词,其美学价值感染塑造着一代代中国人昂扬进取、团结奋斗的精神世界与博大情怀。另一方面,毛泽东的诗句既明白如话又意味深长,他用词准确精炼、生动质朴,意境雄浑壮阔、雅俗共赏,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尤含意境之动态,诗词之波澜,兼具艺术与思想之美。读者可以精读切合内容的毛泽东诗词,通过动口、动笔、动脑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深入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进一步体会品鉴伟人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境界。综上,人们在阅读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应当学习伟人对旧诗继承与新诗发展的态度,冲破体裁束缚思想的局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的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其中“统一战线”这个概念在毛泽东诗词创作当中尤为突出,凸显了毛泽东非凡的胆识与智慧。例如在《挽戴安澜将军》首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中,通过对抗日英雄的歌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亡的态度;
在《清平乐·蒋桂战争》“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中,诗人描绘了红军带领人民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繁忙景象,深刻阐释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内容。研究者通过挖掘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核,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领略彻毛泽东统一战线的基本方略,不仅有助于人民了解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进程,还能够促进他们认清反动势力的本质特性,在实际工作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思想根基更加牢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不断巩固和贯彻“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形成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把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更宽更广的领域。此外新形势下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同时还需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209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贯穿诗词创作中: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2]210“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为背景,体现了毛泽东不辞万里深入实践的求实求是精神。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他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推进事业的进步。当代中国人应当以毛泽东为榜样,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科学的实践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211“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描绘了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形象,体现了毛泽东赞赏群众伟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综观毛泽东诗词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赞民”“忧民”。在这一方面,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2]21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体现了毛泽东对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国家的豪言壮志,从而引导广大青年树雄心、立壮志。如今国家日益强大,社会环境安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肩负着连接过去与未来、延续历史的重大责任,需要不断激发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感情,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毛泽东诗词中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通过学习领会毛泽东诗词“言简义丰”的思想内核,既可提高思想铸魂育人的实效性,同时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入贯彻。
毛泽东尤为重视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多次强调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的诗词中也“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实践”[3],体现着他崇高壮丽的价值追求与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新时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人需要学习领悟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核,将富有远大志向与豪迈哲理的诗词作为导入口,发掘其中理想人格的培育资源,通过奋发向上的诗词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始终贯穿着“诗言志”的理念。所谓“诗言志”,其观念萌芽于《诗经》,到了《尚书·尧典》中“志”的含义侧重于思想与抱负,而毛泽东要言的既是共产主义理想之志,也是实现世界大同之志。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就以物言志,要做一支平凡而志坚的指甲花;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更是立下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言;
待到革命时期他又写下“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的雄壮诗篇以坚定革命胜利的乐观信念,这是毛泽东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的心路历程。在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之时,一句“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发出了时代之问,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无比坚定,新世界的开创者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中国的未来,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同时,毛泽东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表达了他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大同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可以看出,毛泽东诗词中不乏对人生哲理的丰富概述与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遂成为他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诗言志”观念的继承。古往今来,除了伟人毛泽东以外,不乏众多面对种种困境仍坚守操守的有志之士,他们皆以诗言志,永葆高洁品质的志向。新时代下的人们面对种种诱惑,更应该以伟人们为标榜,保持初心初衷,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以上这些昂扬向上、催人奋发的诗词展现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理想抱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加强人民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有关理想抱负的诗词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使其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青年才子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应当有勇气追求梦想、实现梦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为国家做出贡献: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论基础上将理想信念融于魂,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本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真才实学体现在奋斗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共产主义的信念,全面提高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实践本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毛泽东诗词不仅继承了《尚书·尧典》倡导的“诗言志”的观念,还延续了《诗经》《屈原》倡导的“人文贯通”的写作方式,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这种人文思想饱含着实现人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关切,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一,毛泽东诗词蕴含着积极向上的革命奋斗精神。“奋斗”是实现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工农阶级奋勇直击,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使命。在此期间他扎根中国大地,通过叙述大量关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写下了一篇篇恢宏壮丽的人民史诗,处处体现着“奋斗”的人生主旋律:从1931 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动工农群众打倒反动统治的坚定决心到1949 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英勇善战的激昂气势;
再到1962 年“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的新中国成立后同苏联霸权主义斗争的顽强意志……这些诗词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昂扬的气息,给予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让人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伟大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
第二,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毛泽东的奋斗从来都不是个人的奋斗,而是同人民一起的奋斗。体现在诗词创作中,毛泽东不仅抒发了“奋斗改变面貌、实现目标”的人生哲理,同时还强调了依靠人民的奋斗途径。例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工农大众力无边”等歌颂工农阶级不断开拓、不懈奋斗的凯歌,将其“奋斗精神”的内涵展现德淋漓尽致,无不让人感受到人民的力量。其次,“奋斗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源泉,体现的正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遂将毛泽东诗词中的“奋斗精神”引入到“伟大建党精神”的诠释之中,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使其深刻把握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切身领会“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其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欧美、日韩不良文化逐步入侵我国文化市场,部分标榜潮流又缺乏理智的群体盲目追随,催生出了一批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妄图瓦解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对此必须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价值引导,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而毛泽东采用诗词的形式作为他历史记录的载体,真实地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伟大变革,具有宏伟的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循着毛泽东诗词学习党的历史,有助于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厚植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坚定报国之志,大大增强爱国主义主题氛围。
所谓“学史明理”,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党的实践和取得的辉煌业绩中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和发展规律。他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毛泽东时刻强调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他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融入诗词创作中,堪称“史诗”。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学者朱向前就曾指出:“毛泽东正事写史,余事写诗,史诗合一,是为史诗。”[5]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写照。新时代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可以将革命历程与毛泽东诗词创作过程结合,以时间为顺序(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以整理,使广大群众通过毛泽东诗词对革命的精神内涵有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表1)。“毛泽东诗词是用中国古诗词的形式表达中国近现代革命内容的成功典范。”[6]这些诗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期间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奋斗过程,对强化历史印记、厘清革命背景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毛泽东诗词不同于毛泽东的文章那样直截了当,其中的象征意义需要在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发掘出深刻的寓意。例如1929 年所写的《采桑子·重阳》表面上写重阳节登楼赏菊所见秋色,实际上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在此期间的毛泽东住在上杭县城临江楼休养,即使因提出乡村中心论备受排挤,调离了红四军领导岗位,身患疟疾险落敌手的他依旧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发展前景充满坚定信念。1934 年写的《清平乐·会昌》描绘了登临岚山岭高峰时触景生情,实际上暗示了红军长征开始的战略大转移方向。当时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围是摆在红军面前的大问题,而词中的“南粤”一词恰恰是毛泽东筹划新征程后确定长征的转移方向。综上,通过学习运用这些诗词,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另一方面深入体会到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爱国主义情操。
表1 毛泽东诗词不同时期精神内涵解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实施建设“文化强国”的长久战略,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7]。而毛泽东诗歌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又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于树立广大人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庄子对毛泽东诗词创作影响最为深远。毛泽东常化用《庄子》中的典故,“以讲好中国道理、中国故事为中心”[8],巧妙地将老庄的辩证法哲学为己所用,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探索历史与现实。例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就揭示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并且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人生易老天难老”则在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给人们“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的启示,展现了一种唯物辩证的生死观。再以古代军事著作为例,《孙子兵法》的智慧谋略在毛泽东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西江月·井冈山》中出现的“旌旗”“鼓角”“不动”“众志成城”四个词语都来自于书中的《军争篇》。除此之外,毛泽东作为诗词大家兼有深厚的国学和古典诗词功底,对中国历代诗人、词人的诗词名句也多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直接引用了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意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终会灭亡,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则借鉴了曹操的《观沧海》,主题都是歌咏社会的发展变化,展现的是一种对人类历史辩证分析的世界观。
由此可见,毛泽东诗词“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弘扬革命文化之真谛”,[9]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其中许多富有哲理的内容、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相较于直白的传授如同春风细雨滋润着人的精神世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由此,深入领会毛泽东诗词“诗史结合”的思想内涵,大大提升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实效,要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发挥毛泽东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奉献自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奋进的青年才俊。
面对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撤援之时,毛泽东一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表现出临危不乱、抓住机遇、埋头苦干的魄力,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中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对中国青年发出力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是两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跨时空的前呼后应,激励着中国人民牢记历史责任,以坚定的使命担当开启新的篇章。在毛泽东诞辰130 周年来临之际,广大干部群众要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力量,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接过历史的交接棒,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聚焦宣传阐释“毛泽东思想”与新时代伟业,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8年8期)2018-12-0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