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思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为国家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实力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师文化层次高,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特的自我意识、自律性强,其为人、为学、为事的方式会深刻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与生活。“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不应是通过职业威权让学生臣服,而应是以深厚的专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镜像”。2021年12月印发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和完善党对高校教师工作的领导制度,建立健全三级联动教师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对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工作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思政和师德建设的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
职业院校具有特殊性,基于培养目标的要求,更偏重技能的传承,指导学生掌握巧、灵、活的技术,引导其生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排除障碍的方法,培养能工巧匠。
师德是教师培养创新人才、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教师应忠于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修养、丰富多元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等。其中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或活动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是其遵从的行为准则。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包括政治信仰、职业情怀、思想品德、学术视野、自律格调、人格魅力等诸多内容。在学界的界定是“政治品德、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的结合,是社会人、职业人与专业人三种道德向度的结合”。[2]高校教师集教育者、教学者、研究者、服务者多重角色于一身,其职业要求具备高尚的品德、遵守行业行为规范及准则,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精神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沟通交往能力等,成为学生信仰、学问、道德示范的“大先生”。这也是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师德建设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应树立高尚的职业品德,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教育能力,以扎实的知识、勤勉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5 月29 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
师德建设的要义是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促使其不断成长与自我实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明确未来的方向,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在知识海量增长、科技和产业变革迭代加速的新时代,培养品正德高、智慧超群、身体强健、视野开阔、具有真善情怀的人才,增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价值。
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修德养性、威柔相济,用职责和智慧的大教育情怀引导学生。所以,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和反思,以专业权威获得学生的尊重;
应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关注他们的情感、心理问题,参与学生的情绪管理;
还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个性和特点,了解其成长背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职业教育院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价值,是追求经师、人师的完美合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更要特别强调他们的工匠精神及职业和专业技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品质。
一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道德是一种信仰追求,是一种价值的判定,它不是客观的证立,也不需要逻辑推理,不是知识传授,只要有认同就会外化为行动。所以,良好的品德是职业院校教师高素质的表征,对教师角色的高度认同会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并引领优良教风,在此基础上组成的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能实现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目标。教师不但自身要追求真知,还要用心引导学生,呈现化育功能,这是教育职业的崇高价值和境界。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形成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尊师重教、和谐友善的学习氛围。
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教学成果可以间接体现师德师风状况,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惧劳作辛苦的优良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师德建设的成果不只在教师自身,还体现在学生获得的进步。良好师德的示范性、引领性、生发性,由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师能、师业则由师德师风决定。教师应因材施教,重视能力的培养,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建议。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某一学科知识,还要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学生能否成人成才,要看他们毕业后对社会是否有贡献,这是一个长期考察的过程。
三是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被称作“先生”,是因其品行道德修养要“先”于学生,肩负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师德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即便是教师微小的言论或行为也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师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也是一种社会公德,教师要明大德、守公德、谨私德、立生德,以优秀的人格气质、谨言慎行的处世方式“担负起‘灵魂塑造者、成长引路人、文明传承者和民族筑梦人’的角色和使命”,[3]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实用型人才,这是教师最大的社会责任。
四是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职业教育水平影响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代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者,要向创新思维和能力培育者转变。人工智能的出现倒逼人们要重新理解什么是“学习”,教师的“一桶水”不再是数量意义,而是创新能力、广阔视野、多元技能、科学判断等教学智慧的体现。新时代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实施数字学习模式,对知识要精准推送,这也是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五是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实践技术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素质和能力。如果没有自觉的师德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追求,就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路径。
社会赋予教师立德树人、为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但部分教师对师德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的职业信仰不坚定,仅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不认真管理学生,对专业发展缺乏热情和动力,只关注待遇、成果、晋级,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躺平”,出现职业倦怠。一些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缺失,感到事业无前途、无发展,放弃自身的品德修养,更不会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旷课或上课不听讲的情况时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角色认知产生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其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不再关注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素质提高,而是倾向于通过学术成果、技能或教学比赛获奖数量等条件去寻求发展。
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师德师风应该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目前,对师德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课程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等诸多要求往往只呈现在相关政策和文件上,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应当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改革,以怎样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如何对教师开展师德培训等都缺乏具体的措施。学校针对外部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不能快速做出反应。考核的本质更多体现的是治理,不是管理,相关措施和办法滞后,没有详细的量化指标,很难对师德建设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更侧重于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呈现、学生比赛的成绩、教师获奖的等级等方面,忽视了品德和职业素质等的评价。虽然也开展由校方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教活动,但重点针对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缺少对素质品德方面的评价。此外,还缺乏督导、反馈机制,忽视问题导向。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荣誉奖励固然重要,但其品德修养是更重要的因素,师德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会使人才培养出现偏差。
有的职业教育院校对如何监督、由哪个部门或层级实施监督师德情况模糊不清,缺乏详细的监督流程和分工与协同机制。学生发现教师的失德行为后不知向学校哪个部门反映,监督责任不明确间接导致师德失范的可能性增加。部分学校即使有师德监督机制,但存在缺陷,如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渠道,出现政出多门的情况,对师德失范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不及时、流程不透明、结果不清楚,还有人员配备不足、信息获取滞后等问题,导致监督机构的监督能力受限。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低阶位,且生源基本是没有考上其他高等院校的所谓“学困生”,他们大多心理脆弱,缺乏学习动力,不再追求升学深造,只想掌握一门手艺,以致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同意识不断弱化。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大量的网课和学习网站日益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唯一传授者,导致他们对自身职业认知越来越不清晰。现在的学生是网络人、数字人,对知识的学习及理解交流与传统大不相同,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方式更加便捷。职业院校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更为迫切,人工智能的迭代使职教教师的压力急剧增大。鉴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高校应当完善绩效激励制度,确保教师的待遇,缓解其生活及心理压力,使其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基于数字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拒绝“躺平”,重塑形象,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使其不满足于已经成熟的课件操作使用,而是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供案例、工具、方法,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院校要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他们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职业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师德建设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当为教师提供师德的相关培训,引导其强化师德意识,提高其对师德的理解水平,因为没有真正内化理解就没有认知能力,也就不能形成行动智慧。教育部近几年出台了若干文件,提倡职业教育院校开设教师寒暑假研修课堂,在师德建设的相关模块中提供了大量师德师风榜样的视频,可以此提高教师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意识。还可以设立师德案例库,作为师德建设的载体。
社会各界应当对师德建设多加关注,通过社会评价、媒体宣传报道、提供奖励等方式,提高社会对师德的认可程度,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教师要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作为遵守职业道德、培养个人良好品质、履行应尽的职责与义务的依据,确保自身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
职业教育院校应当建立明确的师德评价标准,进一步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各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设定师德考核标准,如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服务水平等。首先,以教师的思想品质、精神文明、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等作为评价内容,确保师德考核的结果具有评估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量化师德评价指标,将爱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等纳入考核范围,并定期打分。改变过去的以论文、专著、参与课题的数量和等级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向,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型、技能型、研究型等不同类型的教师分别按照不同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这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考核的初衷。设置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将师德作为重点因素进行评价考核,对师德失范“零容忍”。再次,师德考核要有连续性,督促教师时刻关注自身师德师风,同时,学校需定期提供师德考核反馈与指导,从实际出发,探究师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及预防措施,帮助教师借鉴评价结果,寻找改进方向。考核方法要科学合理、考核主体要多元、程序要优化。此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要特别关注举报问题,失实或扩大化的举报会使举报失去公信力。要明确举报主体的权责,完善举报流程,为教师提供制度性保护。要建立健全师德违规行为的监测、核查、处理、通报体系,机制联动,才能实现考核评价的真正作用。
应当建立明确的监督责任机制,明确校内各部门的监督职责和任务分工,对教师师德失范问题能够快速反应。加大对监督部门的投入,包括对监督人员的培训、师德监督相关制度的确定、加强信息技术支持、保障投诉反馈通道的顺畅等。让学生成为师德监督的主体。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增加师德内容,通过定期的评价反馈,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督促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要建立严格的师德失范处理机制,包括明确的惩罚制度和执行方案,及时进行处罚和追责并严肃处理。建立师德失范举报通道,由学生和教师对师德失范行为向相关部门进行直达性投诉,以便能够快速对师德失范行为作出反应。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考核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内蒙古教育(2021年14期)2021-02-12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3期)2020-11-16内部考核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陕西教育·综合版(2016年11期)2016-06-27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研究(2016年18期)2016-02-28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